| 
 | 
 
 楼主 |
发表于 2007-7-20 12: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10、“罪恶” ) _* c& E- I1 u; I4 ^, d 
7 `" G# `$ n8 m5 G5 d- b; A( o0 A 
 
  ]: D( q; [  M9 Q4 _8 t+ l8 P1 o1 ^* V! ?) ?  _2 V3 J+ T 
 
2 w7 p$ C4 U" N' K  7月23日毛发出反击令后,彭德怀有一段笔记:“我写这封信,是在西北小组会议上,一些不便讲的问题,要点式的写给毛主席作参考的,希望主席考虑信中的一些问题。主席竟把问题提到如此十分严重,如此十分尖锐,提到离开现实情况的高度。因此,国内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不仅不能得到解决,在‘左’倾急躁冒进的基础上,再加以猛烈的反右倾机会主义,并把它提到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它将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引起更加严重的比例失调会更加严重,甚至引起党内外一段时间内的混乱,影响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的后果!!”(薄一波,1997:903) 2 [& V  R+ H0 a0 j! q 
 
+ E) F# f( }" t, ^+ K! X/ j3 C9 @* P2 d0 W& Q 
 
/ `& \4 N0 t  O7 i 
4 V. C" Z( s% ~9 ~6 \8 c  李锐在《庐山会议真面目》中,也抄录了聂、叶两位劝说之后彭的笔记:“他们走后,我内心还是痛苦的。今天的事情,不是任劳任怨的问题,而是如何处理才会有利于人民和党。反右倾机会主义的结果,不会停止‘左’倾,而会更加深‘左'倾危险。我给主席的信,不仅事与愿违,而且起了相反的作用,这将是我的罪恶。”(李锐,1999:209)他还想找毛辩论一次:当前的形势决不是什么一个指头问题,切不可由于他作了检讨,而放松对缺点、错误的纠正。  
( t9 A: D; {% L$ C( v 
" H' j/ u  z# L( k5 r; ]2 g) k) n- b* N% m 
( u* R  k8 b0 z3 x( K# j  T 
" P. u* C) z$ \4 S& J; ~ 
  彭已经意识到意见即使是正确的,也只会给党和人民带来危害。意见不被接受,你说他左,他就要批你的右,其结果自然是左上加左。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庐山会议后,又掀起了1960年的“特大跃进”,中国社会经济雪上加霜。彭写信的动机是想纠正极左,如果反“左”的信刺激了更加的“左”,这不是“罪恶”是什么?   F, z$ |% ?  g' O' C 
( @0 T. M" q7 H/ D 
8 K/ U5 @1 G( H 
1 d0 M- I5 x, j/ ? 
 
( C  y1 z8 h3 z, Q3 h% _+ Q  然而,仅仅彭认罪就能避免或减少“罪恶”了吗?薄、李所引的话应当是引自彭的《庐山笔记》,其中有一段:“其实庐山会议上,左的现象虽然纠正了一些,但浮夸虚报,对群众的强迫命令,不仅存在,而且还在发展,蒙蔽着真相,使一生英明伟大的毛主席也难以洞察。据我看,你这一闷棒打得不适当,不仅在政治上打死一些人,而且(在经济上)会要打出一个大马鞍型。” 9月9日,彭给毛写信认罪受到毛的欢迎后,彭在接完电话后在座位上长久沉默不语,后来缓慢地说:不该给他写这封信。(郑文翰,2000)也许彭同时意识到,他的低头也会将加剧党和国家的危机。认罪不认罪都将可能造成恶果。这就是彭的最大痛苦。  
* I  ^1 {) @$ V; A 
8 f' s6 X8 ]" [% ~7 `5 u- Q6 z4 x: e 
% a0 |  _3 y) I9 n' u; V 
5 q- D9 _% A4 Y) U) w( n/ ]' E2 t 
$ s! ^. q% O$ ]0 M  薄一波后来说:“人们或许可以这样想,假如毛主席当时接受彭德怀同志信中的意见,或者对彭德怀同志的信‘参考’、‘参考’就算了;假如彭德怀同志不写这封信,不犯颜直谏,而是缄默不语,情况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很可能不会这样曲折,彭德怀本人的命运也自会安然无恙。”(薄一波,1997:903)两种假设都根据不足:延安整风建立了绝对权威之后,毛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刘少奇、贺龙、林彪庐山上都是顺着毛的,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  
, j9 q3 u2 V  }, f0 v; o 
2 j7 J5 x! p8 {0 O2 _; q0 n" v  
4 z/ E& F0 K6 y8 t3 u  F/ Y6 d5 h9 D$ D8 k/ b 
7 v8 w7 `. J4 I( F4 C 
  彭大将军以犯颜直谏而留下光辉形象,但由于他的努力当时并没有导致政策调整,所以他的光辉更多是他个人的,他的意义在于他的悲剧。很长一段时间,领导人的价值常常是因为他敢于顶风、敢于抗压,而不是他完成了什么建设性的贡献。这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和党的悲剧。 5 y. s2 v. R, t% L- w; @1 T! O! [2 @ 
 
* i3 \& Z$ A8 ?" q" Q4 c, l% e4 ~# T0 n3 B$ W8 M  k( J 
- h+ @" R* F" F; f 
 
  ^. T7 Z, H) w: u/ {/ B  11、彭与毛、刘 8 C  v7 |- }. L# [# }2 C$ ^ 
; r( Y; ~7 t! ]$ L& \+ Y 
 
0 Q1 \9 D1 z0 }, ^# U/ R+ m, y) \2 O8 d 
3 c+ N( w  F9 q+ u- W  A3 ^; Q0 ~ 
  薄一波介绍,1961年6月12日,毛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庐山会议以后,我们错就错在不该把关于彭、黄、张、周的决议传达到县以下,应该传达到县为止。一反右,就有一个假象。搞下去,就整出许多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现在看,就犯了错误,把好人、讲老实话的人,整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甚至整成反革命分子。一反右倾,“共产风”又出来了,几个“大办”出来了。(薄一波,1997:1075) $ Z# H6 _% F2 N0 p, S+ _ 
0 o7 _. f2 E9 Y( a 
 
8 i! I, I2 t. |4 p" `% O% }# A2 i& O3 l& F3 {1 L 
% _3 n$ y* S0 f. L 
  但是,毛对彭积怨甚深,不向“县以下”的公开怎么能达到批倒批臭的目的?庐山会议之前,毛已意识到大跃进的一些问题,但彭信一出,他激情膨湃,要秀才们准备材料,“由我编一本书,例如1955年《农村合作化社会主义高潮》一书那样,我准备写一篇万言长序,痛驳全世界的反动派。……为此问题要向全世界宣战。”(李锐,1999:393—395)他怎么会担心批彭而强化“共产风”? ( T4 e! a  L/ s; H+ K6 Y 
; z" i0 o; y, c! H 
 
2 C" c" b: h8 s' \! c 
1 v  E0 m$ J! m4 ?, { 
: ?3 n1 a# N( y1 x  毛1961年的认识与刘少奇有关。庐山期间,刘像许多人一样明白彭所说的是大实话,所以曾主张批彭只在小范围内进行,另外再发一个反"左"的文件。胡乔木回忆,1961年“从广州回来时,在路上我向毛主席说少奇同志会议时曾经想写个反‘左’文件的建议。毛主席听后没有表示什么,只是说:‘啊,有这回事。’后来开工作会议,少奇同志在这件事上对我批评得很厉害。”(胡乔木,1994:16)1969年林彪在“九大”政治报告中,还专门把刘与彭划在一起,也是基于这些事实。  
; v2 s2 M0 x/ w& u& E$ o( Y- W) [: H/ o* f: q% q$ ? 
 
3 X$ W* b5 i& C5 I' @ 
$ M: @; \% U  _/ X9 G1 i* a7 T! W& j 
  刘少奇批彭确实是积极的,不但在庐山会议上拍过桌子、要和彭“算总帐”,而且在1962年,彭的意见得到充分证实、刘也在会上承认“信中所说的到的一些具体事情,不少还是符合事实的。”“一个政治局委员向中央主席写一封信,即使信中有些意见是不对的,也并不算犯错误”时,但他强调:“所有的人都可以平反,惟彭德怀同志不能平反。”(王焰,1998:773)理由有四:一,党内有一个小集团,是高饶反党集团主要成员;二,彭和高都有国际背景,“同某些外国人在中国搞颠覆活动有关”;三,阴谋篡党,背着党中央搞派别活动;四,早不写,晚不写,恰在他率军事代表团出访几个月回来后写,是以为时机已到,利用工作中的缺点向党进攻。刘的讲话表明,是非别有标准,彭的意见肯定是对的,但他这个人却不能放过。为什么?聂荣臻回忆劝说彭认罪时的情形说:我们都提到他的桀骜不驯。剑英同志说:毛泽东同志健在时,你就这样,将来党内谁管得了你。剑英同志说时,都激动得掉泪了。“桀骜不驯”的彭大将军是敢于向毛提意见的人,准备接班的刘少奇怎能不担心几分?毛代刘少奇把话说明了:“我66岁,你61岁,我快死了,许多同志有恐慌感,对付你,很多同志对此有顾虑。”(李锐,1999:238)  
  r% W2 Y! x; ]3 }& p7 f) R 
: Q0 E/ r  G4 j+ P; g  
8 X) S( y. U7 f8 i, L/ d( [. `  所以,事实越是证明彭的正确,对他的批判就越要上纲。《三国演义》第31回,袁绍出兵打曹操,谋士田丰劝阻无效反被打入囚牢。袁绍兵败后狱吏向田丰报喜:“袁将军大败而回,君必见重矣。”但田丰深谙最高领导人的心理:“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矜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袁绍回师后果然即将田丰杀死。彭不是没有文化的人,《三国演义》应当是读过的,但他看得肯定不像毛泽东那样读得细,所以没有记住田丰的话,他以为既然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他就可以获得平反,以至于1962年代初还上书“八万言”要求翻案,结果是贺龙受命组成彭德怀专案组,彭永世不得翻身。  
( Z5 R# X  O3 T$ E1 E: ? 
  K1 Z$ k" t% x! r0 E+ r: h/ H6 q) y3 _9 \+ C# u0 ?& O 
* ?% y' \" r. I4 W! t- \ 
 
. j" e# l0 T( r2 K  12、浦安修  
7 ?$ o6 y  A# w* T8 T3 I 
# Q6 U+ P1 l# `% V; o# W5 i8 P, |( ^) e  r 
 
& q4 O% W: z3 U6 e2 `  ]  Q- _ 
  e5 V' E0 b: Q( L$ N, I  “文革”中彭德怀在经受多次批斗、折磨后被关在解放军总医院。1974年7月以后,他无法承受日益加剧的病痛,感到“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好”,连连哀求:“警卫战士,疼得我一点办法也没有了,我实在忍受不了了,你帮我打一枪吧。”(彭德怀传记编写组,1994:333)彭大将军的结局令人浩叹,然而,人们容易忽略的是,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在此前后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重压。 0 J( ~  }% i( ? 
6 R9 X2 G9 j; |: f  N8 x 
+ B- B* Q) m6 a& r& ^6 B! @1 r; Q, F 
+ Y( E$ e6 I" s# r 
 
/ L$ O' A* r/ \- n! x% E  庐山会议后,浦安修就由北京师大党委副书记降为师大附校办公室主任,而且因为她总得回家,总得见到彭德怀,因此就被认为交代不清彭的“反党罪行”,划不清和“反党集团”的界线。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后,她准备离婚,悄悄地把自己的用品从家里带到学校。10下旬,彭发现了这一迹象,在她最后一次回来时,彭把一只梨分为两半,以示同意。饭后彭她送到公共汽车站,“他目送这辆老式公共汽车颠晃地驶去,寻找车厢中妻子的身影,十分伤感地发现她没有回头。”(彭德怀传记编写组,1994:296)1974年9月彭德怀临终前,浦没有去作最后的看望。尽管如此,浦安修并不真的认为彭有反党罪行,“七千人大会”后,她还在学校说了一句:“少奇同志在七千人大会上讲的问题和彭德怀的意见也差不多”,为此被批判多次也过不了关。1965年彭去三线时,浦在得到彭真批准后应约去彭处话别,表示待彭安顿下来后,可以去成都工作。但他们夫妻的真正再见,却是在“文革”的批斗台上。 ) |  z& ^/ |! f" E, _1 f- n 
 
1 I- e8 s1 J! T5 C6 S 
( v( B# R& D7 }# z3 e! V( F0 [( H6 _7 \0 g- ~5 c0 Q4 @; |# e8 H5 [9 m 
6 w( j5 l3 f' q* G2 J 
  妻子在丈夫“反党”后要求与之离婚是一种政治表态。黄克诚的妻子唐棣华也曾犹豫过,时任中科院党组书记的张劲夫记得:从庐山回北京后不久,唐“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征求我的意见。她说:庐山会议定黄克诚是反党集团的重要成员,她很痛苦。她考虑再三,想与黄克诚离婚,以示对党忠诚。”(张劲夫,2001)张劲夫委婉地表示不赞成,黄克诚夫妇得以白头到老。北京师大似乎没有张劲夫式的领导。离婚本是压力下的被迫,但在彭德怀平反受到非议。“当彭德怀受到错误批判的时候,她‘因为与彭德怀划不清界线'而受追查,挨批斗;当彭德怀平反之后,人们又责备她不该和彭德怀划清界线。参加过批判彭德怀、揭发彭德怀‘罪行'的人能够得到谅解;她没有批判他,她用生命顶住了要她揭发‘彭德怀罪恶行'的压力,却要背负历史的十字架。”(彭德怀传记编写组,1994:302)彭德怀平反后,如何看待她和彭的婚姻关系问题被提了出来,鉴于当时的历史情况,而且他们的夫妻也没有正式解除,中央原谅了她提出离婚一事。 3 T, A$ _) M3 i8 X* S, }+ }9 r6 K 
 
0 k8 @. u5 |  Y$ g 
) H9 I% C% M8 a: | 
( E1 v' |- R6 a3 V1 o2 Y, i, l# }' O# @. Q& c& o 
  说到浦安修,不能不说到她那位被毛泽东称之为“能干的女将”的姐姐浦熙修,40年代大后方坚决支持共产党的名记者,与周恩来十分熟悉。在延安的浦安修没有手表,周恩来还出主意说:“你姐姐浦熙修在重庆《新民报》当记者,不妨请她帮助买一只。”浦安修考虑到姐姐也不宽裕,就说“还是不麻烦她好”。(彭德怀传记编写组,1994:204)正是在反对国民党、支持共产党的共同斗争中,浦熙修爱上了民盟领导人罗隆基,这就使得浦安修的很为不安。虽说罗隆基勇敢地与国民党斗争、与共产党合作,但他毕竟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身为政治局委员的彭德怀怎么能接受这样一位连襟?在浦安修的等人的劝说下,浦熙修只和罗保持着朋友关系。(朱正,2001)然而即使如此,浦熙修也还不是自己人,入党要求始终未获批准,1957年还成了大右派。当她1970年4月在医院孤独地逝世时,也许她不知道,一心想在政治上帮助她站稳立场的妹妹遭受了与她同样大的灾难,1966年6月31日竟至在颐和园昆明湖自杀,因被人发现而未遂。 8 a3 z: E" _  L6 O$ ] 
, N" v; ?" V8 z+ } 
 / T9 Z  R: k: r2 k 
$ p" |. F8 Y- E& V1 i 
 
1 V% k1 `1 H$ W3 o  U) H$ n6 l7 D9 c) x1 A 
  浦安修付出的代价一定程度上源自对革命了解不够。与彭同案的张闻天的妻子刘英后来批评她:“彭老总病危了,你不去看看,这不对啊。”刘英是有权利这样批评的。在张闻天蒙冤的日子里,她从未有过离婚的念头。原因之一,“刘英经历了从苏区以来的多次党内斗争,她认为毛主席是英明伟大的,但这一次张闻天没有错。因而她能顶得住任何压力。”(彭德怀传记编写组,1994:302)这似乎也是彭德怀与黄克诚的区别。黄的身体素质不如彭,但却能熬到平反之日,原因在于他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我有什么错误,我有什么可烦恼的?!”这一认识也来自他的经历,“据统计,在他参加共产党以后,虽有十次被批判为‘右倾机会主义’,挨了批判后仍然坚持已见,实践证明他又大都是对的,因之越是批判,他在党内的威望越高。”(彭德怀传记编写组,1994:260—261)“免职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在历史上他被撤职有五、六次之多,事情过后,证明他没并没有大错,结果多半是官复原职。”(彭德怀传记编写组,1994:267)庐山会议后,他偶尔还写诗抒情,“文革”被抓后,他也以“抓走不外杀关管,人生一世也平常。反躬自省无憾事,脸不变色心不慌”自慰。就此而言,黄比彭更是一个成熟的革命政治家。  
% x2 @$ k# }( o4 A3 {; A  K- D 
# w$ V% I1 l7 o0 I4 I8 b0 \, d. `: q% p( { 
 
" C0 Q- j+ e1 s  A5 @ 
6 }% b# c- b# r# D- t  历次运动中落难的官员很多,但各有各的表现。一般而言,有过起落经验的人较能经得起打击,而一直顺利的人,却常常不堪一击。于光远回忆说,1976年“批邓”时,“胡乔木一开始也也没有交代什么实质问题,但经不起那一两个负责人的揭发批判,就痛痛快快地交代了他同邓小平两次谈话的情况。当时我想,他在‘文革’中挨斗很少,又一直在北京,缺少挨斗受批的经验,真的有些惊慌失措了。对于胡乔木的揭发,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原谅了他。”(于光远,2000)与彭案有关的李锐,早在延安时代以墙报《轻骑队》而挨整,他后来说:“这样突然而来的打击当然毫无思想准备。不过我是平江人,那个地方红白斗争极其剧烈,老家中有好些老弱妇孺被红军移民而死去,也有党员亲属被国民党杀害,从小也知道一点党内斗争残酷的情况。”(李普,2001)这使他能够挺过“五天五夜不给睡觉,不准眨眼睛”之类的审讯;也使他能够挺过1959年后的艰难岁月。当然,有了经验还要记住。1966年底,总理办公室副主任许明被江青点名批判后服安眠药自杀,临死前与童小鹏通电话,童劝她说:“延安抢救运动你也是参加了的,最后不都是甄别了吗?”(童小鹏,1996:407—408)许明没有记住历史的经验,所以轻生。 # O) O5 x- n& [" S, b' r7 ~& g. J* c 
' S# I2 M0 m8 p4 F2 T7 B 
9 X0 g: x/ V' m( B4 C 
# E. v& r8 N: ]7 T 
 
6 c9 ?. x. C. @- D  彭德怀简历:1898年10月生于湖南湘潭。 6 c9 m( y2 C/ b; U. Y 
% R/ K4 G! S- d: } 
8 F6 h- s# C' A' p6 t 
 
* ^2 s# U7 m+ ]7 y. a- A  Y$ N: ]2 N) S8 I" p2 L' W 
  1922年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任湘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1926年随军编入北伐军,接触共产党人。  
  t8 _6 ]! x* ~& v" e, z+ Q' U# B, Y  w! L 
' ^! g3 }% {0 K7 }0 g5 J/ X& v  [ 
% S1 K, h- d# V) z& F 
 
, s+ r2 m2 N7 H6 X# g- _( {  1928年率部在平江起义,任红五军军长;同年冬率主力转移井冈山,与朱毛会师;1930年6任红三军团总指挥、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8月任红一方面军副总指挥、总前委委员;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4年1月在六届五中全会上补选为中央修补委员。 , }. T2 T7 W! v. u$ P+ d3 L 
3 s0 K  f0 @( e+ Z) I 
 
, ^; u) S" c0 R7 ?. @; z 
+ E' L) f) W1 Q) u$ r( H6 e( v/ R 
" \$ d# e! B% a+ V6 o) o; ?, t; }  1935年9月,中央红军改称陕甘支队,任司令员。同年11月任恢复后的红一方面军司令员;1937年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华北军分会副书记;1945年在党的“八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同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  
% A& m* x; v6 }$ H5 q. @4 l! x3 u) [ 
  
- K: Z" D4 v( t0 x5 i( b3 Z4 h4 R, C3 G 
 
! A, V6 k2 Q; n! t# W& M9 M& j 
; i) y4 O8 M. W( x  1947年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1949年年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 5 y: R, J" \3 u/ O* I# y' C 
 
+ K: u; B2 Q' u9 q0 X, y* n1 o9 t4 l* p) u" ~0 l  x- ^8 Y 
5 ]3 t( o+ h& W 
- N* f: ~) u2 x( D 
  1950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1952年回国主持军委工作,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常务副主席、国防部长。  
/ R# X, l+ _4 m 
6 p- {/ N! m2 I9 Y; V1 t  T- X! U5 ? 
9 [1 ^3 \1 G. v1 c0 V 
, m) \& N, I) o/ Y" D7 |0 m7 T* S: b7 W$ D1 {' f! X$ t1 @ 
  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被撤销国防部长,所保留的政治局委员的权力实际上被剥夺。 % f. p6 V' B, D+ R 
 
) Q! v& a7 {& }' Z! c  V$ N 
: |8 U! a+ z2 a+ Q, R3 B3 }) [4 S$ w* G/ O 
 
, B; ]( \4 Z* h5 H/ ?5 d; f  1974年被迫害至死。 ; }0 h2 J* m2 F$ L% T 
; @3 L$ X# a6 z& @9 n- G9 I& M 
 
9 A" d. _% F$ W! W- i 
6 u$ y9 i0 A, P3 ` 
% O* U, g, `6 y4 i" A* Z! i; X  参考文献 ) s. ]% w4 `) m 
! n% m" W6 c; {. w& Q 
' D7 b% K) ]* s) P  | 
5 P; d" M: T' h! a& I2 Z 
7 e* T( j7 f3 M8 S9 Z: Y0 \ 
  彭德怀:1981 《彭德怀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  
/ _7 h- z. Y) ?. S8 ]. ], o- |! J% h 
  
) a# x4 U) u/ {& Q 
) C3 t% V2 @/ P# M 
" _6 G9 y# p  O) J( l$ r  萧 克:1993 《朱毛红军侧记》,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1 |6 j$ V$ r" t* h! ?* H6 P) u: h8 v4 }' d5 v5 X 
7 h8 A, A" [/ ?! w 
 
3 ?- n4 b8 f3 S3 x: o0 ^ 
9 ?( I4 i+ n4 o% M, d  高 华:2000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延安整风的来龙去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7 C# I! `4 O. a$ O+ z; w( L5 c6 x" j 
 
2 I0 k  U: c* A9 J3 o 
& Y/ ~; {6 L5 W) [0 [/ j& T3 t7 h7 Z0 |$ n1 y 
  师 哲:2001 《我的一生》,北京:人民出版社。 * `( r) ?, F2 B8 i9 `1 k 
 
$ q6 t4 Q( j% B3 }1 Z 
! d& J5 Z, i# Z, }  g 
& z/ J3 @( C# H" M8 m& _( B( Z 
" b8 ?' G# ^: B: p' t* w% l6 j  李 德:1980 《中国纪事 1932─1939》,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  
: m' a  H8 h! Z  L 
! h( ]3 o! {* u7 `% z- n% t) R0 B6 ^$ E 
# S3 e. b- u5 [' a/ b3 ? 
 
$ o' r/ y# N" B( h  W( x9 y  黄克诚:1994 《黄克诚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  
  f% Q( Y2 I( E: ?6 D) r! J. P4 X/ S3 p 
 
, _3 r1 T3 t* e' ^ 
1 E# I" {1 B" G3 L- t: l3 _ 
6 i. u! W, R' |( k8 v- b% g  李聚奎:1986 《李聚奎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 y4 S. {* Z0 D6 s+ a! A4 h2 p% N 
& Y8 o5 A% |+ j, ?  |0 ] 
 7 s% n& R/ K% _; ]$ t 
8 n0 W! K9 {! B# h& c2 x" ]( q- ` 
& s  y9 n" w# {/ s7 e9 | 
 
' {% N' `3 `% c2 y" O7 j) R  李 锐:1999 《庐山会议真面目》,海口:南方出版社。  
8 Q4 W: h2 t$ w/ R4 m% J9 z1 D) y2 d" x* p, ^4 X; S1 n+ Y 
 
) J  [+ m9 S* Q; p- ]) a/ Q 
% ~) J% M8 v; P! M' _( `2 u7 W1 c( O) F6 y' ~" e 
  宋任穷:1994 《宋任穷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 w  w) R) H, \% I# ~: H 
2 R4 C( e1 v4 ~/ y3 \8 m/ R4 U 
 
" L; E7 t) q+ f 
- q9 ?1 z0 [! F$ R& x2 y, [3 ]7 E" |5 ~& l7 H( v 
  杨尚昆:2001 《杨尚昆回忆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8 x3 E6 D5 |! x, V' e 
3 i) ^( J- F0 P/ y 
5 _; u; u7 q5 F- y 
 
$ H/ f( T8 P( B" \& g 
1 H8 G7 Q" A6 e; N/ h( c  刘 英:1997 《我和张闻天命运与共的历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f, b0 r% H; o8 k, M( {! {3 o8 u5 U4 ~% B6 ?4 y2 Y/ V 
 
) ?; F: L$ w; b# _; ?; k( E* u: c* U 
6 b" S0 y! @  Y$ @& |7 k' {- K0 M/ o8 C4 D) N  ]# P 
  邓小平:1994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 M7 X7 `9 [1 Q8 t' G* y 
- C6 ?2 _9 w4 a( \$ m* x( ^6 | 
. E0 y# Z( y" z' @4 L% Z% U3 q 
! L2 q! y' H. w5 _- ^% j 
 
" G( ?6 [3 K7 I5 }; r  陈徒手:2000 《人有病 天知否——1949年后中国文坛纪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王 焰:1995 《毛泽东没有留下手稿的一首诗》,载北京:《中华魂》第6期。 : u1 P% A& ]! k0 \. `0 ^$ A' ?/ C 
5 A0 g2 w% a  m. m  ]6 ?; T 
  
8 _, [2 c8 C  O8 K3 k+ G, L3 P% B3 k7 m$ b5 v$ d- T6 q 
 
1 Y7 }' k, x6 i' J7 A6 {/ ~8 g+ v2 S 
  薄一波:1997 《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北京:人民出版社。  
: b# c2 p' v7 a% T, h  N1 V8 q0 F1 T# p  l# E0 o+ Y  w 
 
  Z& K/ I! j  Q& G0 L  j% c- R/ C 
 
) G% J# q( y+ l; ?  2002 《领袖元帅与战友》,北京;人民出版社。 ' R- y3 `' c+ f 
4 u! f5 L1 K/ \ 
# W8 N$ R9 j  E" i/ X. O0 ] 
; K5 U/ ~6 C8 K& c6 j7 R 
. J5 k5 u5 @! ~' v$ ^5 X 
  范 硕:2002 《叶剑英在非常时期》,北京:华文出版社。 % Z* g  u; u: Z+ s) k6 ~ 
 
3 y. j9 l+ v! W1 ~) j  u 
& _7 [" E9 l9 m" a- ]9 `' m 
" V9 F! n- Y$ Y 
0 D# x# N# E: J$ X  胡乔木:1994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  
" j" y: n/ f( y 
8 b) t* v# C, f7 M4 l0 E+ l& q 
. f+ f, x8 y$ K9 T1 y7 B 
" ^5 k; T- U9 I2 J- M# z# @0 B5 q) @8 J6 @ 
  张劲夫:2001 《采药杂说》,载广州:《同舟共进》第6期。 0 o! E! e) }* U4 I8 K 
 
8 q# \" o8 m- V+ }/ v5 C 
' U  @1 U) b. _* d' C3 ?) W" \9 R5 H. B. k3 V5 _( g2 T0 m/ A 
 
9 g# z% M- `3 j  朱 正:2001 《从新闻记者到“旧闻记者”》,载长沙:《书屋》第6期。  
) h7 v- `0 }( z8 R$ h' [* S- l+ t9 M/ T 
  
2 Q: c7 L9 y! F* Q& C 
, G. K4 w$ ?: b3 L) W" E7 H- Z! C! Z2 {  I 
  于光远:2000 《忆邓小平和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载北京:《百年潮》第7期。 - e+ ]' K% ~( k' ?2 Q! }6 d 
" Q* S/ w4 R4 o& j9 t  b 
/ V( ?% N# x* G, A$ Y" S 
 
0 [" G7 n" Z( O) x# P; `/ o4 ^$ z" v 
  李 普:2001 《两个相反的典型——谈李锐并范元甄》,载广州:《同舟共进》第12期。  
! W6 N3 v. J8 E  g$ M& \) c( ]+ h0 o* `, L9 }# C 
5 H. W: v! K! g, S; H: L7 d 
 
+ L* T/ x/ C. g* z  A' f 
3 `6 P2 K+ J: m% z8 O4 Y9 j( K  童小鹏:1996 《风雨四十年》第二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8 \; e0 }1 w& K5 U 
 
& [: p* \; z$ g# f7 y0 s1 \6 ~- y5 } 
 
/ {3 [1 g2 v, D: `+ @' [3 @" p# K$ G! @' K' p& j 
  梦 花编:1996 《瞿秋白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9 N$ ?7 |1 ~6 H" i$ k2 ^, M 
1 ]; l$ M9 m& L% M4 V4 ^ 
% [3 I& @+ o' R: m& b9 W+ k 
" P  E/ ~& J8 Q; H. p1 w$ W! L" {, o 
  陈立明等主编:1993 《江西苏区纪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v$ x; Q6 C0 n4 H7 j% w; C 
 
  E1 |, G* C! o( t3 Z4 g2 k2 `1 ]3 C1 v" Z 
6 x9 D- R" ]# A' F& _& x9 C 
 
" B- o- Q- ]+ }7 k8 I, ]% e  王 焰主编:1998 《彭德怀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 ; m- i( Y0 ]# E% O% ~ 
' ?0 ]- Y  g  M8 M; ^ 
 0 i$ f! N/ f4 b$ S. X 
 
6 q, w" ~; F8 J1 {9 R3 e) B 
5 }2 W7 b4 m% H, _+ x0 J 
) T( W& P9 z8 O  彭德怀传记编写组:1994 《一个真正的人--彭德怀》,人民出版社。   X9 k, A$ t4 [8 ^+ W* m# e 
 
5 m! Y" ~4 B1 C1 A. Y6 U 
7 f, G- y+ A! d% e, y! t 
2 d: j4 ]; L6 m$ D! e8 X  l: _) b% Z( n# w 
  余伯流、夏道汉:1987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8 H% t. R  z- ^0 M# E 
 
, c0 p8 ]7 S# d7 P2 b, e% Z 
- C* h% e& a( D9 H1 T/ [+ X% M; p 
/ t1 y+ l% f4 ^ 
, x% D1 ^5 e. h2 Q2 E2 X  戴向青、罗惠兰:1994 《AB团与富田事变始末》,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M9 l. N, ]* t; L 
1 g" P) K4 Z% {# Y8 `' h. E" a9 Q 
' ]9 O  O6 x0 G1 B; p 
. U# a2 p; h6 G* C0 P6 h 
# G+ a# ~% s7 s: }" _8 E. C  郑文翰日记,王焰、王亚志、王承光补注:2000 《彭德怀蒙冤前后的100天》,载广州:《南方周末》7月20、2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