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538|回复: 4

人类文明探源工程:伏羲朝、炎帝朝、黄帝朝年代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9 17: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伏羲 以木德继天而王  ! o7 A$ d0 l% g( z
元年 前64430年辛未 路傍土  
4 W4 ]/ m6 I/ I* Q+ U~前63315年丙午  
- l( n0 \2 z- n" s7 w( ^在位1115年 1150岁崩  
6 @) \8 W! P4 _! _! s0 f' H
. u. _3 h9 P, h. ~  J$ [# ^0 I  E1 ]# u+ d
女娲 亦以木德王  
: I* R3 W2 M) Y: R$ S元年 前63314年 丁未 天河水  
6 V7 w' n7 A7 V% Y8 Z2 p: b7 t~前62514年丁卯  ( H4 {7 g1 {7 V; ?7 y; P1 B5 e
在位800年 900岁崩  
' w3 y" L) [1 Q1 F6 [- \) U, |# h! z( @3 h' n
6 s, [4 F- G, @) h
; f* d9 _; N$ e1 a7 |( e
8 Y6 o  F6 p0 }2 B
  R. W. N+ F' y" `' d; V- T

# w9 G! R# U2 e% ?' W9 Y8 R十四氏之治  ( J+ O& Y3 e5 q. o2 \% F0 t$ a
* n7 q7 Y9 ^6 [+ _
元年 前62513年戊辰 大林木   7 t% r0 i8 t7 o4 @
~前6549年壬子  
- g& D! t( f4 ~7 ]0 t& v! q, y" d共55964年  
0 `- u$ `( d9 L+ O" S0 L
9 c& M) P% {# y: f3 L- u5 v, k* M共工氏 柏皇氏 央皇氏   / p7 q3 y* g+ E5 K5 U) |$ c& P

. {( c8 N2 @- d3 P2 ]0 G1 ?9 K大庭氏 栗陆氏 骊连氏  4 z- X* {9 i0 ]$ T2 B

! [/ d( E: L% R! w- b
) `* {! q+ t/ g) c3 k* z混沌氏 赫胥氏 尊庐氏   6 y4 s8 h; s* m

6 g1 {' G  S" r( D* v# v! t  M
+ C3 G9 l; r. V5 ~+ o昊英氏 朱襄氏 葛天氏   5 }. O4 v+ l- l% A

7 ?+ f( b' g" j. c$ G/ ~
2 v2 `0 t# l% l: b! Z阴康氏 无怀氏   
. T' h+ R% H% l( j/ J  H9 _0 H2 m' A& }8 [9 o
( ]8 M" v. o& ]" G9 T
+ E. @, u# g3 S/ C2 U5 V" z. y
/ f% V0 x( L  r$ |+ {" I
0 C7 f1 y# s3 s  `* Q4 p# T
& s* p1 J3 l! R2 X  X
炎帝神农氏 以火德王  
8 s1 s2 N4 N/ T; X1 i) ^元年 前6548年癸丑 桑柘木  7 H+ k6 e+ K. b6 b
~前6429年壬子  : k2 h. W& v, z" W
在位120年 寿181岁  
2 d4 p- p. w1 m  b  c传八世 共540年  8 N7 M+ d1 I; c2 H) [7 l
$ S- V( y6 W% Z3 J/ w0 D9 Y, A

! f$ P- _  E' t7 x( v; O5 l临魁  ) ]$ A- B/ E0 F1 Q
元年 前6428年癸丑   5 B( K  M8 f0 R: K
~前6349年壬申  + n6 n' X, d3 a8 J9 T5 F1 `
在位80年   
& L1 ^$ Z! B( D- a" q; M% r5 X
0 |1 J) q/ H3 M5 z8 ~" j' r8 ^2 p: m! U6 `
承  
$ H& H& d+ s2 x5 J8 ^+ n元年 前6348年癸酉   
$ L, u; N: s' a~前6289年壬申  5 G# N: \0 v2 @  R" L
在位60年   2 H' p2 ]* \4 q+ U6 F; c% n
+ M( E! m1 }7 [3 f0 d. ~

# V. A% V0 P, d庆甲  , Y1 L- T  S/ N# |6 d" p* e. P
元年 前6288年癸酉   ! O. u9 C% J9 e1 E
~前6249年壬子  1 v+ z9 f: D, a. m9 @4 Z' g
在位40年   
; j4 g" @6 J+ E: d4 Y* D
+ J, r, _6 J! N7 H( g& A. A- }( V# r, p2 o1 h$ s( z& p
/ |7 O7 i# _% x# g% p
; L/ v6 B7 h4 }8 o# A* }- N
明    z  n2 o2 [+ |
元年 前6248年癸丑   9 K1 E0 I' X8 J6 \# O4 N6 `+ B
~前6200年辛丑  
* b& d/ `4 u2 |* T8 v" g1 b- @在位49年   
: B, y  r1 {' N5 \
$ M- c! J8 Z2 E0 Y7 a/ a, m1 |
宜  
; ]3 k7 i; d) Z, |3 y5 q: v. A8 c元年 前 6199年壬寅  
2 ]8 F7 T) R9 U5 ]9 Z~前6155年丙戌  8 u0 [, q1 i1 U/ g2 r  G( J
在位45年  2 N  K( Q0 O8 \% D. n- N1 z! C# a

% U! G/ W. A% s3 A$ w/ t* T9 Y! f* k
来  + G- u4 v+ k3 _* M
元年 前6154年 丁亥   9 O. C" }( K+ R5 v) e  j4 h7 n
~前6107年甲戌  ) i# {1 j0 b  y  @6 }
在位48年   # k8 `3 i" J  p. N, t( c" @& o$ u

$ Q7 J  g& x: w0 m; O
) G9 J' Z% D) k里  4 _2 K! ^, l5 x/ F
元年 前6106年乙亥   % E3 I  p$ ~& `0 T4 k, i8 d
~前6064年丁巳  
6 u$ G& M4 ?$ g" |在位43年  3 b7 x6 [% x1 t' m( @

1 C; Z4 s1 ~7 x" v8 [3 A" R  T
4 h, k% Y6 m1 B+ Z, ~$ S& e9 u$ i0 Q' ^: B- G
/ U* V# e% W2 l! J
器  
1 X, L3 a7 l( `$ _在位4个月  
' c0 ~$ z0 M, G( u8 U& t: W+ L! P* s9 `6 k2 H7 B9 S6 u' z
) b' F# n) ~+ D5 J: L" y* p: |  B
榆罔  & n7 U5 O* B/ @+ J
元年 前6063年戊午   ) n2 `/ u& m9 t. H
~前6009年壬子  
; Q: r" e8 b# Z7 `& n, B( ~! T3 |在位55年  ' a7 ^  N; d6 L0 ^0 _3 h8 k

/ O0 m% K2 d1 H* Q$ a4 P- A1 U* |# B2 |1 e$ a7 p( e
& L+ U; a* N" ^1 w0 v

) S& Y4 p) e- j! C' F& Z( Z黄帝 以土德王  
# N, T# @- X- H; l元年 前6008年癸丑 桑柘木  
" y* T; u" a* v/ v~前5908年癸巳  
; _9 j7 I; v$ u6 d在位100年 寿300岁   : Q1 ^2 f& J0 M+ D: G
传十世 共2520年  ( ?3 F; M! ?" u6 t" P) g$ D# ^

' W: E! i# W  p" I9 Q1 U0 W  O/ {) H" t

2 L  w  G  p% z! p0 ?! J1 V4 V! L: v1 u  |8 m4 [: m
~前3489年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7: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伏羲至秦年代数由来及解释  ' w& t$ Q% K4 V$ i3 T- c

* h  i1 K$ R" g7 [1 B: v! I5 i) M《易稽览图》:  7 Y5 j% X7 \4 ]* A; D3 D
甲寅伏羲氏,至无怀氏,五万七千八百八十二年。神农五百四十年。黄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颛顼五百年。帝喾三百五十年。尧一百年。舜五十年。禹四百三十一年。殷四百九十六年。周八百六十七年。秦五十年。  
! ?4 B9 h! Z7 V7 E5 o4 l0 Z, q已上六万三千六百十二年。庚戌年四万九十一年算。  ; l; i, B  ?8 Z, b
右总六万四千一百三年。相基加二年。  
  ^2 c3 l5 S: e+ T3 e3 L解释:  
) Q7 ~4 w7 s+ w( G# M(一)  
1 G7 ?. S7 ]& h4 k) i9 H伏羲~秦: 63186年  1 h; u, D/ M/ A7 K8 E
(57882+540+1520+400+500+350+100+50+431+496+867+50)  " ]9 m7 r. Z) l, l
伏羲~东汉结束(公元219年)实63610年。  1 Z  b2 g1 {1 M0 y4 ^1 }/ G2 k
魏~景云元年: 491年 (220年~710年)  * J! j" J8 c: R$ y0 w9 T9 h
220+491=711, 故为公元710年  3 }- h% \" g! K0 B0 R$ l
伏羲~景云元年710年  
( o: R  {/ }1 E9 G0 c63610 +491 +2 = 64103年 (相基加2年)  
# r% h" w0 O7 @) @8 U! `8 V' G4 a伏羲元年:  . t& ]7 m" W( @# Y! [9 \1 O
64103-710-2=前63391年庚寅(相基减二年)  
! {4 C$ @  g& K8 l神农元年:  
  s4 p, e5 D$ W/ o63391-57822=前5509年  0 b2 F: N" l/ Y/ S
(二)  
( n. |3 N( `2 F1 ]+ I# Q; E黄帝朝诸本皆为2500年,并经易学标准模型勘验校正,今取此为准。  
0 @7 S5 Z4 F$ }- ?(三)  : g- z' \% s5 H# d7 C
《春秋命历序》:“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520岁”。今取此为准。并经易学标准模型勘验校正。  4 m+ L7 m  @8 [
(四)  
6 @) M& z& A' ^4 I6 \《帝王世纪》:“太昊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孙五十九,传世五万余岁”。  
9 m2 d% S7 @9 ~+ d4 k; g(五)  # f7 ~5 a( h+ x7 [
《唐文粹》卷95,陈鸿《大统纪序》:太昊在住一百一十年。又云:子孙五十九姓,传世五万余岁。转录自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 ?- P9 x) y9 ?; o% Z+ n(六)  ) L8 V( V7 F- Y3 L; W* u- Q7 m) V

+ }: t# Y/ `" l$ @3 a4 N3 A' J/ f2 G; E! S5 E7 @+ f
黄帝至尧帝数千年:“洪崖(即黄帝时代广成子)年已数千岁,姓氏数易,今呼为务成子。”,参《历代神仙通鉴》p153、118、107、95。  3 h" J" A  b0 [) L  |* M3 z# O
- r) j$ P4 ~+ I$ }( s9 ^0 P2 }

: E2 J& T2 R/ m, V% ^/ T, I(七)  
) r* |  c' C* p9 H1 u' W《汉书人表考-卷一》:“寿王及待诏李信治黄帝《调历》,课皆疏阔,又言黄帝至元凤三年(前78年)六千余岁。丞相属宝、长安单安国、安陵杯育治《终始》,言黄帝以来三千六百二十九岁” 。  
* q6 {5 b- o$ p注:  
) ^. v# Y- `0 [. }$ N/ i3 E) w4 K1、“六千余岁”者,当为黄帝朝上限。  
+ \# G$ O$ L- \2、“三千六百二十九岁”,即公元前3707年,当为黄帝朝下限。  " L* \: [* |/ |$ r
(八)  
( S6 {) X4 M8 K7 `% M" @6 c$ `《历代帝王年表》:  
' O6 L/ m) f- n9 Z“炎帝神农氏,育于姜水,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都陈,迁曲阜。在位百四十年,崩于长沙之茶乡。传八世至帝榆亡,共五百四十年。”  , @% S7 T7 a4 h2 A
, a2 M7 P. I" w: W' S4 E
《史记补三皇本纪》:  / D7 F; [, ~" q# q: q5 m
“炎帝神农氏…立百二十年崩,生帝哀,哀生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  
& R: n1 Y3 k8 u: E
6 o! g3 m; W4 c2 F, X《帝王世纪》:  
: W- Y* Y3 ], p8 c, J/ S; o) P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於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於常,生炎帝,人身牛首,长於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於陈,作五弦之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揄罔。又曰本起烈山,或时称之,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帝炎。时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营都於鲁。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  
8 @0 t0 a! o! Y0 c* a& o- O
: _* A! Q8 O3 v. n《春秋命历序》:  
. P2 ]4 w. r2 S“炎帝八世,五百二十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7: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资深的考古学家伊文斯告诉我们:“现在,我们知道古老的传说是真实的……”考古学的问世,使被地球灾变湮没、毁灭,完全消失了的文明重见天日,神话变成了现实,幻想变成了存在,传说变成了真正的历史。这在美索不达米亚、特洛伊、米诺斯等等空前的考古工作上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8 g, A; f3 D7 M5 A5 I
因此,可以说考古学的发现和取得的成就,不只是证明许多“古老的传说是真实的”,把整个人类文明的起源上限大大向前推进,而且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对上古神话传说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新的理论建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7: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上世三十年代初,疑古之风盛行。他们常以“先秦古籍里也没有此类的说法”为依据来否定先秦之有。例如顾颉刚,他认为《左传》是最喜言先秦事,然却不多言三皇五帝之事。  
+ f* K3 |% P8 Y/ s3 V 由于历史久远,秦皇焚书等原因,故而我们,甚至汉初之古人,对先秦历史已经陌生漏失,故而我们决不能以“先秦古籍里也没有此类的说法”为依据,来否定先秦历史!例如:女书、以及甲骨文,先秦古籍里也没有此类的说法”,然却事实存在,已不容质疑了!对待先秦历史,轻易言一声疑何其易,然要证其实又何其难,难并不是言其不存在,而是我们的功夫未到家,或固执难化,没有解放思想,常疑心生暗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9 19: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是在讲神话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8-3 18:07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