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1-9-6 10: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6 J) M( c& }/ l4 F2 A( ^由于仕途无望,名气逐渐低落,画卖不出去,唐伯虎晚年生活拮据,他在《与文徵明书》中写道:“反视室中,瓶瓯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长物。”
% L, c( T0 a1 D+ J1 w( w ?- m# n; Q# \0 T. e. u
嘉靖二年(1523),唐伯虎贫病交加,在桃花庵溘然长逝,年仅五十四岁。临终前,他取绢一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伯虎绝笔》:
+ A8 I/ _3 ]8 E* g* @% u
6 h/ Y; n- X3 [. z0 I+ g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u1 z P# F7 H0 X1 ?& S9 [
4 k- \4 c1 l, ?" a" k; C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b7 H- o- z% J# y9 \! a# a, l
5 C% Q( f: s2 Z其旷达若此!# H0 ^5 x0 K; d
) f$ Q3 ?5 E: J u$ g$ \
“秋香”之谜3 o, _) V* G# l/ {- k! ?) c- p* u/ L
; {+ b T( E R% n \" g尽管唐伯虎之诗、之书、之画堪称“三绝”,但最为后人所知的还是他“点秋香”的故事。: b Y$ e0 e) h2 e5 |! K# q
9 W% E0 ]1 P! f3 U* w据现代著名学者赵景深在《三笑姻缘的演变》中考证,该故事起源于元代戏曲和明人笔记,其中王同轨《耳谈》的记述,与“唐伯虎点秋香”情节基本吻合,但主人公却不是唐伯虎。" f" Y0 Z# `) C2 ~* O$ A
/ P2 g1 g6 X: ^' ~其大意说,苏州才子陈元超,性格放荡不羁。一次,他和友人游览虎丘,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灿然一笑。陈公子访得秋香踪迹后,便乔装打扮,到那官宦人家做了公子的伴读书童。不久,陈元超觉得时机已到,因为他发现公子已经离不开他了,便谎称要回家觅女娶亲。老爷说,府上有这么多婢女,你随便挑。于是陈公子便如愿以偿地点了秋香。8 \% V6 N& N) V+ |: r. ], ^; e
+ j8 \" G7 Q- @ h: }- K唐伯虎也有一段仅只“一笑”的故事,见于朱季美的笔记《桐下听然》。其大意说:华学士鸿山泊舟吴门,见邻舟一人自酌自饮,科头,时时拍案叫骂,问之,原来是唐伯虎。华学士肃整衣冠过谒,子畏科头相对,谈谑甚洽,对饮而醉,“当谈笑之际,华家小姬隔帘窥之而笑。子畏作《娇女篇》贻鸿山,鸿山作《中酒歌》答之”。
6 e, S2 O# m) ~/ D# ^% W2 l7 R7 _' F' J% I
只有隔帘一笑,也有诗,酒,却没有姻缘。$ \+ q: g, b/ K, a
( l( U6 ]! {6 f3 J后来,《蕉窗杂录》、《泾林杂记》等书把它编成有头有尾的故事,唐伯虎开始卖身为奴、追求秋香了。到明朝末年小说家冯梦龙的《唐解元一笑姻缘》,“点秋香”故事基本定型。1 ]+ ~" Q$ ?3 I
5 L' @# M( a- c& q1 {4 D
那么,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秋香这个人呢?有。据现代学者孟森考证:秋香姓林,名奴儿,又名金兰,秋香则是她的艺名。她本来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幼聪明伶俐,熟读诗书,且酷爱书画,由于父母双亡,沦落至金陵为妓。8 F% a$ O8 U* T8 l
, `' K, g1 t, X' ]+ H) |% n7 n4 _秋香美貌聪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此在声色场中艳冠一时。秋香确实被人点过,但肯定不是唐伯虎,因为据孟先生考证,秋香比唐伯虎大二十岁。而且,秋香很早就脱籍从良了,有老相好的想和她再叙旧情,她画柳于扇,题诗婉拒:
0 _: u& J$ M. q3 F0 M. |% k3 U) f$ t
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
" K" w. K {* ?% h2 b5 C3 f* X2 y. M6 M- _ v: E) |
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 Q# n: C7 H. h7 r; j$ o, C: K
, C4 A( z5 ?6 w/ a# r可见,即使唐伯虎有可能同秋香相遇,也不会有相亲相爱的机缘。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么场合见到过秋香扇面,为她题过一首七绝:
6 V1 ?1 D1 b$ d
8 R e. ~/ K2 D) f. z晃玉摇金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 S( B G9 s5 [' p; E/ p# h5 I
3 q* S. X. T1 ^! M* {. {% E行间看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6 J8 X; K, j! y: r
, ]. f# K; v- F# T6 m! q
把秋香比做薛涛,可见她也是个“女中才子”。她的画在当时就很有名气。明《画史》记载:“秋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
( k8 u8 t( u2 f& a, o0 R0 z
/ o+ m7 b- N& y8 H7 M$ G《金陵琐事》中还记载了秋香曾向沈周学画。沈周是明代著名画家,也是唐伯虎的、文徵明的绘画老师。他在《临江仙·题林奴儿(即秋香)山水画》中写道:“舞韵歌声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可见,秋香走出风月场后,曾以绘画闻名于当时。
# S/ e* n, {8 l- R ?6 }- ]" ^- |6 S7 W8 @* c; b, K: I
至于那位华太师,也是有的。他是无锡人华察。据《明史》记载,他字子潜,号鸿山,生于公元1497年,卒于1574年,嘉靖五年(1526)二甲十三名进士。他比唐伯虎小二十七岁。他中进士时,唐伯虎已经去世三年。等到他拜大学士入阁,后来告老回乡时,唐伯虎的棺木早已朽腐了。
: s4 B! k; h6 ^$ ?; F! J2 z' `7 {
并非“风流才子”说5 J( N4 A5 a% J2 M+ ~# r
9 u; [4 z# Q3 l# p0 ?
发生在唐伯虎身上的第二桩公案是,他是否自称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9 F8 F. P: S% \2 O
4 A/ }; M' @7 N+ Z$ q此说出自明阎秀卿的《吴郡二科志》。该书记载:唐寅进京会试蒙不白之冤后开始浪迹江湖,曾意气风发地说:“‘大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因图其石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4 u$ E3 `; i* z& ]# \3 S0 J1 I
2 F& {0 W1 G6 Q/ D# L, T
对唐伯虎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说,许多人提出了异议。理由是:8 ~ E+ c8 t P% \6 |, A' a
6 i- x7 _, N. h2 N
其一,有关唐伯虎的风流浪漫故事,基本上都是虚构的。比如秋香,我们已专题讨论过,秋香大唐伯虎二十岁,华太师小唐伯虎二十七岁,这是一个“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故事,与唐伯虎的真实生活无关。又如,他的第三个妻子名叫沈九娘,古代女子常以“某娘”取名,怒沉百宝箱的有“杜十娘”,赵匡胤千里相送的有“赵京娘”,沈九娘很可能是她爹妈的第九个孩子,但好事之徒却把她附会成唐伯虎的第九个妻子,于是便有了“九美图”之说。一夫“九美”,能不风流吗?
7 U+ @# X8 ^; |* z1 U4 Z+ b; P3 M( ]1 T7 c3 o" G! Y
其二,阎秀卿虽为明代人,但史料中没发现他同唐伯虎有任何交往。因此,他对唐伯虎的记述没有太大的可靠性。而且,从现存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篆文印章来看,朱底白文,约五点五厘米见方,与唐伯虎所作画幅、印章相比,显得过大。特别是印章边款中既有“桃花庵主属戎青刻”的字样,又有文徵明的“题六如居士诗”四首,还有清代金石家汪启淑,画家巢林、西唐等人赞辞、题识,有故弄玄虚之嫌,显然是民间好事者的伪作。- j% ^8 Z7 h9 G0 {% V* B
% F* L) n: E% r$ C
其三,唐伯虎是性情中人,虽是玩世不恭,恃才傲世,但决不会伤害朋友。如果他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那将置同为“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文徵明等人于何地?特别是祝枝山,年长唐伯虎十岁,才情不在唐伯虎之下,其风流怪诞甚或过之。更重要的是,唐伯虎几度消沉,祝枝山、文徵明都是他的精神支柱,使他在沉沦中奋起;唐伯虎经济拮据时,祝枝山、文徵明都曾给他无私的援助。站在这样有恩有爱的朋友面前,他能、他敢自称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吗?: |- }- i+ f; i! D. f) o- Y& j
9 T) @9 k0 [2 T( n6 S# {
其四,考唐伯虎生活最如意的时期,不过是他十六岁高中秀才之后的几年。那时他还小,父母在堂,夫妇恩爱,功名还未成就,既不敢高标傲世,也不能风月无边。二十五岁时,父、母、妻、儿、妹相继去世,他一度消沉;二十九岁“秋闱”中解元是他生活的顶峰,但时日苦短,接连要赶到北京参加明春的会试,实在是无暇风流。而一旦会试之后,即被搜捕入狱。出狱后,仕途断绝,颜面扫地,妻子出堂,门庭冷落,仅以卖画为生,惨淡经营,渐入困境,诗作中再也看不见满纸云霞,看不见达意潇洒,多的倒是“悲老大”、“病酒身”、“囊没钱”之类,有感伤语,有失意语,有警世语,有自慰语,有旷达语,但绝无自傲语。特别是晚景凄凉,贫病交加,诗曰:4 G$ O/ b* H- g1 X+ `
: R/ @" p) j7 j/ K6 Z+ @
十朝风雨若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0 c0 G- U: ^& o0 J1 O
% [: k$ p3 z; A! e# c3 J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9 H( m( f# M
' H: d# F4 q: Y: U; O0 o
……
* j# J" G. ^$ {! [0 H S! w/ J% A# O
荒村风雨杂鸣鸡,燎釜朝厨愧老妻。
$ F8 o5 a& l* j
8 r( K! t6 _" D谋定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 (《贫士吟》)! o3 h/ e$ j/ n1 f$ ]0 y( y
3 N! q5 |* ?! K8 T# m( q
“落魄迂疏”,可悲可怜!“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说,能附丽于何时、何地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