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敌潜伏方法及对之搜索要点 敌潜伏方法虽巧妙,但不断地注意其细微的征兆和动向,同时通过对俘虏和居民的讯问,即可搜索到敌人。现将搜索敌人的注意事项列举如下: # |; i Z" _( a; W D
, {1 w5 ]. h4 A$ `
' F+ m( b; C5 n4 Z* Y4 C3 P$ T; l) R9 a+ J; y) S# A4 N
+ ]! U q# M1 @$ t(一) 敌干部,县政府要人等,一般避开市镇和交通方便的大村,带领少量部下潜伏在偏僻的农户中,通常选择村边的房舍。
0 {8 [& D2 P: v$ @7 o- B+ g/ }8 n- m
" q9 {9 V( [ N4 p# V(二) 敌情报员,工作人员都持有良民证,即便在皇军驻扎地附近也敢公开装成良民活动。
& d2 ]+ E# r2 ~: K
! q O& N5 i* \, l! a. @(三) 武装匪团在同一地点,最多停留一天,在我方空隙中活动。白天多分散行动,预先定好回合地点,时间等,准时集合。夜间则采取部队行动。 " \, ^# D* v, W1 A7 m
( q. U6 Z' ^ m, z) Y3 k* A8 g(四) 敌遭我军攻击,扫荡,搜索确定无法逃走时,通常扮成农民,携带农具就地假装劳动,如不能伪装时,便潜入房内,仓库,草堆,沟渠等或躺在床上装车工内病人。居民怕有后患,多不敢举报。
& N% I* A; q+ M( L/ y3 v9 G5 u7 m1 E1 ^' o) A
(五) 在我部队实施夜袭和拂晓时,应及时派出密探,斥候等。潜入村庄从高处了望,以便发现敌人,如发现村内有灯光和喧闹之处,多半是敌军潜伏的据点。 & I0 @: |2 a0 b+ ]
; C* s' Y+ ^1 W, ^/ d p(六) 敌人往往通过收买和强迫良民,加入其户籍,还有潜入治安机关,充当职员或勤杂工,甚至还有的就任乡保长等职。 Z* l* m% S$ A% [& R
9 n% A1 K; e3 G0 u
(七) 在县公所,公安局,自卫团,庙宇,学校,旅馆,村落附近的地隙,谷地,穴洞,民船以及房屋内的顶棚,井内,夹道等,往往有敌军伪装良民潜伏其中。 ( F2 [5 J, m9 E
6 v7 x, I( y( i; x* `, e( ^, p
8 Q' h+ z" {; L& x* @! ]6 g6 K% |
: o! y ` l1 z+ o: l" P1 g
9 z% v J0 g4 \二,敌根据地设施位置及设备要领
6 R. @: C: U4 T1 q* e( n
8 g$ R6 A5 Z. X(一) 敌人平时就有计划地使群众作好“空室清夜”的准备,一旦发现日军要进行扫荡时便及时将武器,被服,粮袜等各种物资,以巧妙的方法隐藏在极难发现的第分 或运到偏僻的地方,以此避免我方的扫荡剔抉。 M6 j' [7 N/ j o- K( o h$ Z8 q
8 G; a. M+ X4 }: _/ |( N敌人占领的地方,即兵营,训练所,学校,医院或各级司令部,行政公署以及其他有重要设施的村庄必定隐藏有武器,被服,粮袜,药材,日用品等。但隐藏地点很少在明显的建筑物内。一般是避开村庄,选在山脊,谷地等来往不便的鼓励房屋,或有两三间房舍的荒废小村,或在离开村庄一定距离的田地以及森林,洞穴等处。 ! `9 N7 r+ H) o5 ?
5 b( n$ S; O' v$ B' C4 \ ?3 x! Y但村庄外的隐藏地点附近,通常有比较明显的目标作标记,另外,附近常有小孩,老人进行监视。
$ ~7 W& S& L# I0 h7 o3 D3 m) R3 m
: E" k+ l, W: r) r5 F! v(二) 敌人在战斗中发生死亡时,通常让民兵或民工收回战死者的武器,于战斗结束后归还,如收回和携带武器逃走有困难,便责成附近的村长和有势力的人代为隐藏。遭到日军突然攻击,不能分散逃走时。便依靠当地自卫团,或者送到指定村庄隐藏。
5 i$ Y% T! s0 `6 u. g, S
5 a5 i5 u, W" [- e/ I5 k : Q7 E0 K( C& }% N& Z! P0 h( o, m; H
: y8 M& R9 m( b1 t% P' L
p6 n" f" K8 o {
5 k, q) [+ L j1 c' [* R8 U+ ~三 ,敌根据地设施的侦察要领 5 ~) c5 `8 `+ |6 ~8 p9 p- Q( A! E x
4 U: C2 U5 {3 } _/ o0 O g8 q% ?
(一) 敌人潜伏及隐藏的方法,要贯彻到每一士兵,使之彻底掌握。 ) U+ x8 r* N4 F: N# p9 s
) ]/ t% z1 ]9 M% |& P(二) 为了审讯俘虏及居民,必须有多数的翻译和优秀的侦探同行,让他们只审讯:在战场上的审讯,要通过巧妙的方法,迅速进行审讯,使之迅速招供。在释放时可带到其他地点作适当处理。敌人和附近居民是息息相通的,敌人巧妙的藏匿地点,居民必定是知道的。
, {' x- `" }9 W1 ?4 S/ |6 a4 A
' E U8 c9 x& h2 T9 g# P(三) 检查可以的假坟或者梯田边缘等地点时,每人应携带铁通条(直径一厘米,长一米)
: F6 `$ o% P1 ?
3 X) i: c- H5 b(四) 妥善部署扫荡搜索,要无遗漏的地按计划实行。为此,行动时要按规模编成搜索班(轻装),明确指示任务和目标,即便在行军中也应随时进行搜索。 # o, Y* i( f- h, \
; c9 R. U$ ?" n, W* l
, [, U9 i ?% s* `! H) \ a: M; n- j4 t! a4 O
( ]. H A6 T* b" B( y7 r+ O扫荡,搜索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 i4 }8 U: Q" Q( f. G
+ d3 K8 A) ?/ x# T3 o (1) 不论有无敌情,应经常对周围严加警戒,禁止单独行动。过去对此放松警惕,而遭敌人袭击或挂雷,地雷杀伤的,不在少数。
, s: B" m5 o: d& A
/ W: c, M; z! n0 z5 X/ S. b(2)对指定的村庄进行攻击后,是否立即进行搜索扫荡,要根据情况而定。但在攻击村庄时首先应尽量搜索俘虏和找出村内有权势的人物,进行指导宣抚怀柔等工作,设法使村民自动提供隐藏地点。
2 d) ~- d2 ~* c! b" ] M
- D0 M$ w" [7 G/ s% Z" k; m- l6 x(3)攻击村庄后,将残留的村民全体集合到一处,首先进行服装检查,找出有权势的人物。然后根据所提供的情报进行扫荡搜索。此时要让集合的村民在原地不动,仅携带提供情报的人进行搜索。搜索时与保安队等中国方面的武装团体合作最为有利,另外在冲入村庄进行扫荡搜索时,一定要对屋内残留的村民(特别是男人)。进行严密的服装检查,然后进行搜索。
$ ]. r. o/ `! ]2 I; W; t4 ~- y9 L1 o- r. a
(4)利用中国方面的武装团体的协助,发挥其敏感性,效果极大,但绝对不应使其单独活动。如无日军监视,往往会发生抢掠行为。这样会严重危害与扫荡有密切关系的宣抚,政治,经济工作。 1 b5 x2 ^& q8 g$ g& ^ z
, C7 l6 F1 l; [5 [
(5)为了发现隐藏的地点,除进行周密细致的搜索外,运用所谓的第六感也很重要(利用各种征兆的实例,笔者从略) 5 J" r1 ^) Z+ |6 U. T' {4 Q- I
, h! q" e, z/ e8 a( h9 k: i$ [/ Z9 |
1 V* O. p7 Q$ h5 U& ^" L5 \
4 y( _8 Y# ?% j. x9 I四 民匪分离的要领、
5 F1 j4 L R. d' q) |% I: f+ h
1 I5 D$ N5 M* M: c* }' _ J. S t8 t7 B$ u9 j1 q' k
* \- {- E- k" t) e* N% z0 P" s/ Z( u k% K0 U
. b% K) Q# P# |# j
扎根群众,善于掌握民心的共军,与一般民众很难分辨,尤其在敌人的根据地内更为困难。现将以前实行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手段介绍如下:
4 c* z d3 ]& R& n9 x* T4 z0 y, L; ?, f+ B: J
9 b5 z% p' ?& b/ d8 |3 X4 O) v8 T0 V, u1 v! |% y- N
; G4 g0 _( [+ n( Q
(一)长期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是不容易改变的,因此,突然或连续使之操练军队的各种动作,就能区别出是否军人。例如:
! |0 C7 o7 e1 Y% l6 v4 X0 N; N4 h& _: C8 z- F2 y3 X/ u" h) ^
(1)集合民众,连续进行“立正”,“稍息”动作,或在谈话或休息时,出其不意的发出口令,根据其瞬间的动作,便可判明是一般群众还是共军。
2 `. S4 L* ]; c( [0 ?& x0 j4 O, J5 S
' A% @) W/ q# I$ w$ h. x ~% b(2)凡是听到别人谈话,就有起立或站立习惯的,不是党员就是地方干部。 ) h0 ?4 V7 l( S& N* Q* I" `
0 U) X. f. M) Y
(3)早晨突然吹共军的起床号,根据其反应可以识破。 b3 i- j Y5 L. _0 T! { W9 J# S
2 t4 p% h& f. Y p' \
, O5 _5 U& q7 H) o9 p! I( E5 x/ g( j2 t, H
) j! I6 R- R6 K1 T7 j(二)进行身体检查,根据其肌肉发达状况可以辨别。例如,共产党员的肌肉是平均发达的;而士兵肩膀上有扛枪的茧,脚上通常也有;农民的腕部,小货商的肩部特别发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