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042|回复: 2

屠具杀意--两汉三国屠城释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2 10: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屠字的本意就是杀戮。  
% T) ^# N" Y' N- I  屠城的意义就是在攻破军队、瓦解围城后,大量的残杀。以下就常见的误会一一说明,非为传说中的屠杀必属杀光,而且只有针对人民才叫屠杀,或者屠城只是破城的意思,还有屠杀仅出现于军纪不良等谬论。  # |: [8 S& w( p  O3 a* Y

* i# _% c+ c. X- \# u  一、屠非杀光  ) C1 C7 C+ K+ w
, ]5 |- L3 T# M1 m! Q5 A
  因此首先已经排除屠为全部杀光,否则也不会有「三屠」,一屠就已死光,何足道及二屠,乃至于三屠呢?正因一屠杀不完,所以二屠继续,二屠再杀不光,三屠再来等。  % J/ |: j. A$ w) W" d% A% S

7 S6 p5 ^0 U, c  屠杀的对象也不限平民,对于军队兵卒亦可为屠,《三国志.魏书.陶谦传》:「(初平四年)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其中「谦兵」指的就是陶谦的「军队」,死亡数以万计地死亡,不是只有陶谦的「人民」死亡数以万计;再结合《后汉书》,则为「(初平四年,曹操率军)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泗水为之不流。」可知曹操屠城,目标在打击陶谦军队。  ' t4 ^. q# I$ q* e- \
7 Z9 b! B& o' o4 u8 i  b1 l
  姜维能「屠陇右」、曹仁有「屠宛」及孙权为「屠江夏」,屠字所指悉为「严重杀戮」,但非赶尽杀绝:  
" t# ~& V1 d3 O5 Z
: [0 ~- Y9 r' ], A  (一)陇右:魏明帝还二次下诏大赦,其中不乏使「陇右四郡及金城,连年受敌,或亡叛投贼,其亲戚留在本土者不安,皆特赦之。」陇右在战后还是有人残活,姜维并未屠光陇右。  
+ _0 {! F9 }* g/ l( o1 E
: j1 v! W7 P) a1 r) {# p3 ]/ h( A  (二)宛城:南阳宛城虽在曹操时被曹仁被屠城,但仍未杀光无人,后来曹丕还愤怒当地收入太少,逼死宛城官员,按「黄初三年,车驾至宛,以巿不丰乐,发怒收俊。」若宛城当初被屠毫无人烟,不要说当地不应太繁荣可期,也不会有后世的南阳人才济济出现,早就在曹操的时候被屠杀干净。  
% q$ ^7 O4 [7 o6 E+ @% j
+ t: b$ [+ \) ~+ d  (三)江夏:孙权屠江夏后,「虏其男女数万口」而走,这「数万人」就是孙权屠城未杀光的证明,另外则是后来江夏太守有刘琦率兵驻守江夏,甚至有文聘带兵镇守江夏,还有孙权后来任命程普为江夏太守屯兵,若是江夏早被屠光,此三位江夏太守恐怕得自携人民赴任。  7 U/ {: J1 _3 ^2 @. c

8 K3 v3 |+ C" g  K  至于屠杀则不分平民或士兵,因为拿起武器的平民就可以视同军队,放下武器的士兵也不会变成平民。即使全死士兵,也算屠杀,曹操在徐州对「谦兵」(陶谦士兵)所作所为,正是屠杀。  7 g3 m* S( q! B% v# d5 K; h" K. T; D

# d4 s1 S: U6 g9 Z  二、屠同破意  
! v  ?% u% z) g0 v# Q* y6 G
# F" g4 V2 {$ a3 J9 U* @1 u  至于屠城是否有攻城的意思,从攻、拔、陷、击及克等各式各样专门形容词而言,屠城之发生必发在已攻陷,与其说屠城在于攻陷,不如说屠城重在得手之后的杀戮,而且是像宰牲畜一样的残杀守城军民。  0 g# Z4 c' x; P& r9 v- t9 _) x
# E+ z4 v& q, E# ^8 L7 y  Q
  (一)先破再屠  
" u  I) B5 u3 ?* H! R% O) c; I" U/ \. S
  从《荀子》提到「不屠城」、《吴起兵法》之「可以屠城」及《吕氏春秋》的「尽屠其家」,均是重杀戮,虽然全有攻陷之意。不过屠城本来就发生于攻陷之后,所以屠城之前当然已发生攻陷。  2 I7 ^: F' s( b
. b5 Z: E$ ]! Y: L/ S& N
  孙权派「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所以先攻城,再屠城。  7 c( c. g' Q" o! o4 S( k) a
4 f9 a; _" O, ]( @4 [' L3 W
  江东「吴丞相军师张悌、护军孙震、丹杨太守沈莹帅众三万济江,围成阳都尉张乔于杨荷桥,众才七千,闭栅自守,举白接告降,吴副军师诸葛靓欲屠之。」也是先攻击,然后再欲屠城。  , u, ?- ^$ C% o9 i

& t' @9 r. _; H) T8 O/ U5 @  曹操在兴平三年「九月,公东征布。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亦是先征吕布再屠彭城。  
. m9 l% P/ ?" _" ?6 `6 y/ |- V  _5 F5 _8 T
  夏侯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同样也是先攻再屠。  
9 L- O- G9 f2 a; o! B0 c
% Y/ a! f! S/ _, d+ ]; ^9 `1 s  怎会有先屠再攻呢?此为先后顺序。先攻再屠,比较合理。  2 H$ y( X/ J$ t7 K) g/ @, \8 y. S% K
" \; \$ {$ S& d- h/ [* o+ i
  (二)屠即破义  ( z. A" L7 C: e! A; v: Y  R
6 b& q! S, p8 _* H
  《说文解字》:「屠,刳也。从尸者声。」又《广韵》:「屠,杀也裂也。」因此屠字的本意就是「剖开」,屠城就是把城剖开,当然就是「破城」之意;屠狗一定把狗分裂,与剖狗、破狗的意思相同。  
4 o  x+ g0 \/ R4 l2 u; _; f- s! q3 _1 p# J. B3 E; r+ [
  屠城会不会只有攻城而无杀戮,若从战争不会不死人的角度,连攻城及围城都会造成伤亡,即使攻城、拔城也会有杀戮,何况屠城摆明就是多杀戮,而且是残忍的杀害无法抵抗者,所以用酷杀牲畜的「屠」字来形容。因此屠城会比攻城更富杀戮,围城可自损三分之一,连攻城军都死伤惨重,没有理由破城之后,守城军民反而发毫无伤。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10: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屠破比较  
$ H, p5 O1 i" x4 p
2 d$ J5 W* t0 B7 p  「破」字就带很大的杀戮,何必非「屠」不可?  
, y1 t8 \$ Y. T! ~% D; H; r+ t4 [: \! }
  1、项羽「破」汉军  / m0 s( L! m- {, D9 o
' a0 h+ _7 g. X. k1 Q' P9 u
  「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5 j2 z% l$ R+ G" t

: ~& t3 ^6 A) {  e4 B! A* j' i8 C6 R  2、曹操「屠」徐州  0 t+ c; m% U4 y, Q  H' G4 o+ S
  F) @$ B2 r0 z
  「(陶)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4 I/ R/ j* {- U; Q8 G2 N% `1 C
9 J: i. y6 b$ E, Y8 ?4 z& T
  注意到两者被害者皆为军队兵卒(刘邦汉卒及陶谦士兵),不为平民,而且「破军」不比「屠城」逊色,死伤人数不惶多让。  ; M8 D- P( r7 P' G5 m

. b6 Z, z1 U5 F5 Z% }! x+ {  秦「坑」赵卒都能称为「破」赵,皇甫嵩「屠」黄巾改称「破」黄巾,有何不可?丞相蔡泽当面对秦王称功时,便提到「诛屠四十余万之众,尽之于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人臣当面赞扬君主,屠字在古代是个褒义字。  
; L6 R: |9 b4 j6 P$ {& p5 _
3 E0 {  C4 w% c: {% @  长平坑四十万赵卒:明明是在长平坑陷屠杀四十万赵卒,却称为「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主要言及「破」赵卒,而非「屠」赵卒。  
( u1 C( M1 O; k4 {( o( K# ~. n  @
) Q0 f8 A: v" D5 F  黄巾首功级数:《后汉书.皇甫嵩列传》:「嵩、操与朱隽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又进击东郡黄巾卜己于仓亭,生禽卜己,斩首七千余级...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嵩复与巨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而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如此严重的杀戮,成千上万的屠杀,行文却仅言及「破黄巾」,不道及「屠黄巾」,可见「破」比「屠」还严重。  
# f5 q6 E1 `4 w+ r6 o" r2 l4 ?0 m9 J1 a
  「屠城」当然含有「破城」的意思,不「破」如何「屠」?当然先「破」再「屠」,至于「破」是否不流血或少杀人?还是如同「屠」般带有大量的杀戮,可参考项羽「大破汉军」,汉军(没有平民喔!)死亡数超过十万以上,「破」字的战功,数量大不大呢?    Z* \: h" o% j# [+ W& x
0 X" d0 r% d$ s4 u( i+ e
  三、屠必预谋有军纪  1 m( N$ {, X* x# a1 O/ x

( U! [! l6 U/ e5 Z7 Q  屠具杀意,而且是有计划的杀害,没有军纪很难全面扑杀,因为会疲于追捕,只有布署安排像关门杀狗等,才有办法施以坑杀或兜剿。绑而后杀,缚而后宰,屠杀不会是意外,屠城更少不了杀戮。  ( G+ i* S2 d' Q+ X4 t

4 {7 L! _$ v/ V% _# p  屠城一定是有纪律的组织行为,军纪太差还不能屠城,否则部分士兵脱队而走,势必破坏全体计划,例如原令包围,若有士兵擅离职守,就会造成缺口,待宰的肥羊就会趁机逃亡。而且屠城一定要分工,指定有人搜查(以寻目标)、指定有人围捕(以防脱逃)、指定有人备战格斗(以消抵抗)及指定有人执刑(刺剑插刀)等,甚至要常常与上级保持连络,以免落单遇到叛民聚众抵抗,或者支持友军应付压力、甚至随时听命上级的命令,或中止任务、或扩大范围以及分合包抄等。  6 u: g( O9 z9 J
- W  h% H4 L3 ^" s1 {. \
  彻底服从命令的军队,才有可能屠城。  
/ S- K8 _- k) o1 `) x9 C% r
, t& o. g- L, J. j9 t+ K; E9 Z  汉光武帝的治兵军纪良好:《光武本纪》:「城中出降尤者言光武不取财物」、《冯异传》「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祭遵传》:「光武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李忠传》:「世祖会诸将,问所得财物,唯忠独无所掠。」、《杜诗传》:「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冯异传》:「(光武)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  1 M+ s6 L0 _' ~6 u4 |

# R) f6 N% Q) T0 l( Y5 [  n  但是《耿弇传》却有:「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 w" J7 R4 @  p+ v
: p% b6 o0 k; T7 I* W
  为何治兵军纪良好的汉光武帝,却有屠城辉煌纪录的名将?其实认清屠城本来就不是部分军纪败坏的士兵的突发行为,便容易理解。像汉光武帝对吴汉屠川,也只有寥寥几字「帝闻之怒,以谴汉。」最多骂吴汉副将:「城降三日,吏人从服,孩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于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尚宗室子孙,尝更吏职,何忍行此?仰视天,俯视地,观放麑啜羹,二者孰仁?良失斩将吊人之义也!」但是汉光武帝没有对吴汉作出任何惩罚,益州人民人死不能复生,这就算了,不但不骂吴汉骂副将,而且汉光武帝对吴汉的处置是「赐谷二万斛」,以答灭蜀之功。  # {7 S, O3 G5 V% R/ p* J# X% [: ~
3 v2 g, `% F) z" e" X  m: S
  吴汉屠川,汉光武帝口头谴责,实际赏谷二万斛,这根本就是奖励。  ! d/ o+ H! `) a; ^2 s

( [, B+ @2 z; O2 j. e  江东孙策也是军纪良好善兵征战的人,举凡「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但是为孙策在正史的战绩却是:「屠东冶」、「获其吏士妻子四千人」、「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及「斩虎、韩晞已下二万余级,其赴水溺者一万余口,船六千余艘,财物山积。」总不能再把屠城的命令推给部分失控没军纪的士兵吧!那个大胆的士兵敢违背孙策的意志而屠城呢?想必此即孙策本人授意,士兵顶多执行命令。  
) W+ C- i$ c- r: d$ x  @
% |  L/ X8 D: J  曹操征吕布、屠彭城;围张超、屠雍丘;征乌丸,屠柳城;战袁氏,屠邺城;伐陶谦,屠彭城、傅阳、取虑、睢陵及夏丘——此皆曹操早期亲率领军,军纪保持在最佳的时候。甚至于夏侯诸曹也是:屠兴国、屠枹罕、屠河池、屠宛及屠太原,其中还有官渡之坑杀八万人,也应够资格称屠杀。曹操不会不善治军,也不会有军纪败坏的将领出来挑战曹操的指挥?曹操的爱将会不善治军、被部分劣兵乱肆军纪吗?  
1 O* y2 L; o2 M# X  x0 b1 B- z
& {( z! H; S* H2 q2 ^* m" a- u  曹操军令:「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对降兵降民不赦是什么意思?而以严令赏罚着称的曹军,其纪律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足见其能。因此与其反问曹操治兵良好而不可能屠城,不如说曹操借由屠城来检验治军的成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10: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军队可被屠杀
. X: h' a* A9 O- C& X0 j5 }6 |    / i# W5 O# I' z
    白起屠长平,四十五万「赵卒」在失去抵抗能力前,应该是奋勇作战,但算屠杀。(赵卒)
' V. r0 [8 K' v3 E* L    ; m6 I# q( k' W* A
    曹操屠徐州,「谦兵」指的就是「陶谦的士兵」,也应有抵抗,此亦算屠杀。(谦兵)
1 Z. d% x$ y  J7 ]/ r   
2 \# |6 Q# W6 T8 L    以上二例的死亡者,「赵卒」与「谦兵」皆专指「军队」,而非平民,否则就会变成白起在长平屠杀四十余万「赵国平民」,或者曹操在徐州赶杀数以万计的「陶谦人民」。这样等于说「赵卒=赵国平民」,「谦兵=陶谦人民」
6 N, C% P1 t; h- O    ) \/ ?  D9 G$ Y, e3 ?
    二、破比屠严重 . Y- ^- v; S5 r3 \: b
    6 e: D# V0 c* y
    屠城只是破城之后大开杀戒,不一定要杀光,像曹操就二屠彭城,后来还封其子为彭城王,若是彭城被屠光,彭城王只能统治孤魂野鬼。 + w( W7 n* p% p+ c, h: q
    . ]) h. Z6 X9 i1 c
    参考首帖,皇甫嵩「破」黄巾,「斩首数万级」、「获首三万级」、「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如此严重的杀戮,成千上万的屠杀,行文却仅言及「破黄巾」,不道及「屠黄巾」,可见「破」比「屠」还严重。 * r, _. Y: Z* D; _3 z0 R3 k( U
   
( c- e9 S( Y8 u8 ^' a  U+ \9 V, j    「屠城三百」并非杀光三百城,而是先攻陷三百城,然后对三百城大加杀戮,故称「屠城三百」,改成「破城三百」意思相同,破城三百后,亦对三百城的军民大杀特杀,没有理由认为「兵不血刃」得城三百,所以破城三百都没有死太多人。 1 Z1 s, \7 `; ~. D; Y
   
8 W% W3 f, B* I/ N% I    另外屠杀技术并不困难,辄有人以为人数太多不可能杀得完,其实光是史书明文记载,蒙古对花剌子模,光是屠城一城就能杀死百万男女,东汉屠城三百若是杀个几十万人,两者所完成的责任额也不算差太多。
+ W2 P, U, N) a   
& Z4 S: E5 E9 v* Q4 ]    若屠城为全灭,以一城百万人计算,三百城共计三亿人,全杀光才能杀三亿人,若说屠城三百城只是杀部分男女,那杀不到三亿人应可理解,更何况不是每城都有百万人,所以耿弇屠城三百,所杀的人又更少了。若以为一城不可能死亡数十万人以上,因为技术上有困难等,其实简单算术可知,一万士兵每人杀一人,就可杀一万人,一万士兵每人杀十人,不就可杀十万人,屠城的技术一点都不难。若以为《后汉书》的屠城三百有错,理由是不可能杀那么多人,好像在说打仗不会死太多人,那些死亡数太多都是虚假的高估云云。
" a: g  q* W" f$ V0 l* y5 o. T   
' C+ k3 U& V, e$ f2 p    但是,古代就没有屠城为杀光的讲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8-11 21:46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