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883|回复: 4

中国历史十个定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7 18: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 V# ?0 g9 S; r9 P8 C/ m& s$ e, f/ o0 ^" r7 U) [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 G+ I5 ?9 B$ l9 |& b% q# |9 H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冯梦龙)
/ s9 m, H6 g. I* K2 }) E6 I# H0 L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 j, r+ s9 k1 L  A1 ^   为什麽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 U; Q8 p; \4 X, v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了普希金的伟大,因为我们都很喜欢他的那个《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那个丑陋的老太婆,最初只不过想要一个新木盆。第一个愿望被满足之后,第二个愿望接踵而来。一个接一个,胃口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仍旧只有一只旧木盆。
, o5 I' l/ H' A! |4 l$ F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9 b5 ]8 s# U; \8 C; n  @
   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h( Q9 L* b% i; ^9 E# z2 M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2 F5 B4 R1 b# L6 w+ Y9 n8 Q( I   这里所说的商鉴,究竟要我们鉴什麽?5 P/ o4 |/ J9 D5 ?  k
   其一,一定不能有“第一次”。0 u& r/ B9 ^1 X- Q( B4 j
   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双筷子或一只木盆。只是大坝一旦决了口,洪水便会一泻而下。: B3 R/ B/ b/ X6 r+ n/ o( S: X7 B4 N
   看一看那些贪官,只要收了第一笔贿金,以后的事便不由他了。/ D# D) q; x& V. \9 S3 C# ~% x
   只是,人的意志力是多麽薄弱。一旦坐上权力的交椅,有几个人能拒绝这第一次?
+ v8 F& x" O6 F; }! W   其二,整个过程是“进行性”的。
/ B! Z! V4 K" h8 B: }0 o" J   “进行性”一词是我从医学书中借用来的。像癌症,就是进行性的。不断地发展,不会中止,也不会逆转,一直进行下去。5 l  j4 O7 I7 h; O
   殷纣王身边,虽有比干和萁子这样的贤臣,却无法劝阻他。依靠臣下的劝阻来制约至高的皇权,其有效性显然不足。所以,事态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 I/ |+ E5 |8 c2 v( s
   其三,“其亡也忽焉”。
, U8 I1 v1 C9 v8 M3 P/ u" h! f- z   《左传,荘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里的“忽”字,意为迅速,突然。# ^/ s" P+ b( K, q+ c2 p' Z
   洪水溃堤,转瞬之间,一泻千里。
6 C8 t: e& l0 @, W, d( o% j   李自成打进北京,一生事业达到巅峰。由巅峰而至于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转瞬之间。$ h2 b+ v0 ^1 s2 L, n
   殷纣王之后,两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陈胜、王莽、陈后主、隋炀帝、黄巢、朱温、李煜、李自成、洪秀全、蒋介石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
& D: D+ q6 V! {   殷纣王,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他给后人留下了什麽?留下了两个字,“殷鉴”。
  f& M, Q/ Z4 S; P# n8 A   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
  D( k% M: ^' P% c; |   黄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窑洞中向毛泽东提起“其亡也忽焉”这样的历史规律,因此,有人将这个定律称为“黄炎培窑洞定律”。
4 T" V" J$ w/ P' ~6 W$ d4 G
7 I" r7 k0 Q4 b* W, t1 ]& A: J7 h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2 y. O6 {8 M& Z  越王句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 X  r+ {, M/ d6 c5 Z
  杀文种的时候,句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
" E# P3 e& }: c* H/ x  有七种方法灭吴,应当很有智慧,却遭了句践的毒手。
2 w& ~# j1 e8 ^. E7 m* h5 n  此前,范蠡曾规劝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范蠡之智,显然高过文种,终能免於一死。: D9 G  z; r! O, D; E! c. {" M3 ]6 K
  兔死狗烹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断地重演。
& J! A2 I4 a. g  能够吟诵《大凤歌》的汉高祖,也是小鸡肚肠。依赖韩信的军事天才,夺得天下。原说是与韩信“共天下”的,后来非但不“共”,还要了韩信的命。
4 {0 u7 s& A3 b7 Y  倒是张良聪明绝顶,托言辟谷,躲到深山里去。刘邦一死,张良的辟谷秀也就谢了幕,照旧吃饭。
9 J* U5 t* Y, p/ C! ~8 f  说到杀功臣,狠毒莫过于朱元璋。当年帮他打天下,战将如林。后来朱棣南下,朝廷居然派不出得力将领去带兵。幸好不是北边的蒙古人打过来,否则朱姓的江山,传到第二代也就败了。3 x  z& i/ t$ w" f+ v! r) t0 q
  赵匡胤说,“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得了天下,却又睡不着觉,夜夜失眠,竟为何事?5 D& x0 x6 q9 ]% Z
  天下汹汹,想要南面为王的野心家何其多。就是咱自家,当年“黄袍加身,”不也是个野心家?如此说来,野心家就睡在我们的身边。
9 Q# J( u" _4 p  老是疑神疑鬼,睡不好觉,搞得神经衰弱,以为真是狼来了,于是起了杀心。1 G" [; I# h$ {. i3 g8 e
  这是一种思维定势,世人无论是谁,只要坐(抢)到这个位置上,总会不由自已这样去想。原本抢来的东西,难保不被别个抢去。所以,历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不断重演,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v# {. D: {8 |3 w9 ]& s) z6 Z9 y
  文革时期,我是一个逍遥派,一个观棋不语的看客。看来看去,看得多了,心里就非常佩服范蠡这个人。
; y* Z$ G' b$ T6 X; s0 ?/ a; v  那些造反派,开始时受压,可怜兮兮的。后来得势,内部就分为许多派别,彼此争斗不休。% T5 K3 Z/ w0 V; {5 c) I/ l
  几乎没有例外,一旦外部的压力消除,内部立刻就分化。
( H( T/ U" {9 Z  n% L* c# G9 T  人为什麽会是这样,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o" K" ]7 a0 z0 n& f+ {) e
  现在这些做生意的人,若是几个人合伙共同创业。开始的时候,兢兢业业,在艰苦环境中共同拚搏,尚能齐心协力。一旦家大业大,有了丰厚的利润,就会生出异心。彼此猜忌、龃龉,终至于分道扬镳。/ D/ ~# W: l% b
  难道人的天性就是这样?
! c, l- s3 S) {3 ?- Z3 Y* G  后人把范蠡的这个定律表述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 f8 g9 t  F4 a9 n7 x2 w' o) L: P  h
" U) ^; l+ B4 q( t% }
第三定律,包围定律
) w  z$ E) h' T2 a$ |4 j3 F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论及天下兴亡之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q# N. u, K, O5 E9 Q
  奸臣和小人,虽为人所不齿,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皇朝的灭亡,国家的劫难,往往与他们有关。
% t# p2 N+ E# l- d$ y) t  《史记》中有《佞辛传》,《汉书》中有《奸佞传》,《新唐书》及其以后的《宋史》、《元史》《辽史》、《明史》等正史中都有《奸臣传》。奸臣在历史中的地位,史家不敢忽略。+ V  R. ^/ B1 ?& n1 G# M
  “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祸国“六贼”童贯、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无法一一列举。若能把他们聚集拢来,可以排列成大军,浩浩荡荡。只不过,这只大军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围”。
' Q3 B2 [( `: b4 e5 Z1 r( D1 W0 P  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 j' l1 A1 m: ^  |5 x) X: O
  这就是包围定律。
& b& b* ^& [; H) X+ p- q& v  包围者不仅有奸臣小人,还有女人,像妲己、褒姒、以及文*中的白骨精。虽说“女色亡国”论是不对的,但坏女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 d: n# Y4 m7 @7 I" u( b  将一块磁铁投入沙堆中,磁铁表面便会粘上些许铁屑,磁铁吸引铁屑,是因为存在磁场。7 y) k% s. K# d( I
  围绕着权力,也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场”。各种意有所图的人都会在“权场”中向着权力中心作定向移动。于是就有了“包围”。包围是客观存在的,在我们中国,有权力就一定有包围。3 d/ C7 @: t' u  s
  权力越大,包围就越厚。. O6 U9 v  B. X7 a& e7 |' c! G
  一个皇帝周围,有三宫六院,无数的宫女(唐朝后宫宫女最多时可达数万人),无数的太监,无数的虎贲勇士,还有皇亲国戚,文臣武将。千军万马,铜墙铁壁,把一个“寡人”包围在当中。% G( B/ [( p% ~5 R0 e5 ^" P
  寡人心里高兴,就要走出去巡视。但即便他真的走到了田间地头,也得不到真实。因为“下面”的人熟谙蒙骗之术。一切场景都是事先精心安排好的,滴水不漏,皆大欢喜。+ R: ]. G# x& M/ _6 D) }3 {
  鲁迅先生认为,“猛人倘能脱离包围,中国就有五成得救。”先生因此想作一篇《包围新论》,讲述“包围脱离法”。“然而终于想不出好的方法来”。
: e+ B; N4 g$ r! H3 H2 _* Y  我那时就很悲观,鲁迅也如范蠡一样,是中国最聪明的人,居然想不出好方法。  g9 ?7 v+ C9 d) p* W; U
  后来听说瑞典首相出门不带警卫,上班乘公交车。心想,答案就在这里了,包围是可以打破的呀。
0 E" V, t  ?9 _1 W# V+ H2 x
$ p5 g$ V' N+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4 Q$ h" d# x+ ^. J, |7 p7 U; x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转录如下:8 [5 b& @9 h* }( p, r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B! k, L! M5 L1 ^- |/ P" P
  从来人们都把敌人看作是祸害,无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唯独柳公认为,有敌人是好事。0 y+ b4 ^* @: g$ E/ m: b& z, E* S- k
  毛泽东对这篇短文推崇备至。
7 K% V" a$ u4 I. @. ~& y  毛泽东一生,空前绝后,以他的眼光,审视历史,何以对这篇短文情有独钟?7 g$ m7 C' g, b$ u/ Y
  古人治国,由大乱到大治。毛泽东治国则反其道而行之。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把整个中国搞得如火如荼,水深火热。毛泽东的斗争哲学是否与《敌戒》中宣示的哲理有某种契合?
9 @) P0 K1 B* j9 d6 M. g2 [  千年大树,其里皆空。我们这个老大帝国,历经几千年,早已完全腐朽了。
, }$ }+ K5 c* [5 X  比较中国的历史与西方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欧洲大陆,自罗马帝国以后,列国争雄,就像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总有打不完的战争。一个国家,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励精图治。所以,西方文化中的主旋律是竞争。西方的政治、哲学,市场经济,都强调竞争。在他们的电影、游戏中,充斥着激烈的争斗场面。
( Y$ u% d  ^" O) m9 t- p  我国的历史与欧洲完全不同,自秦统一以后的两千年,几乎一直是一国独大的局面,周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实力可以与这个中央帝国“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 h$ z/ ]8 P0 A7 H- A  没有强大的敌人,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内部自然就腐化。未闻边塞号角,但见歌舞升平。自秦以后,皇朝的历史,一代不如一代,整个社会的精神处于退化之中。
( ]% h4 _) h. x1 ?5 b7 n+ I; R7 `  正是这种历史环境长期地作用,使中国人鸩於安乐,不思进取,怯懦畏葸,麻木不仁。+ b0 F  ~2 z5 V5 M# ~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把他造成鞭炮,用于喜庆娱乐之中。西方人却把他造成武器,使人类的战争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i3 G5 Z  `8 X
  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 L% u) G! L) k# i6 K, V* p( t/ U
  当今世界,美国人横行天下。是三次大战(两次热战一次冷战)造就了美国人之“横”。
9 b$ D$ ^2 m7 Z0 K6 v8 z5 e- F2 a/ w  中国人讲究“中庸”,讲究“和为贵”,这是我们的哲学,我们的传统。热爱和平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条件是不会有别个打进来,亡了国。* i. @8 S: m2 C/ ?& p4 B5 `. x  _* _
  我不是法西斯式的好战分子,对于阶级斗争那一套更是深恶痛绝。但我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中华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克服我们千年之惰性,振奋民族精神,从容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和竞争。5 d3 e) h/ Z* ]9 U
  梁启超鼓吹《少年中国说》,“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霹雳之声,撼人心魄。; P( C) I9 [) ?* k

0 M1 c+ n5 g, {$ C# v* t
. `: h4 \# ~+ h; E/ W第五定律,朋党定律
/ n+ M  ?, j) v) v1 N  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
" g1 |' R$ o) p3 S8 y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党(派)争”持续不断。
! }9 U7 ^3 i* t; [9 T  西汉有外戚、宦官作祟,东汉有清议党锢,魏晋南北朝有士族门阀,唐有刘李党争,宋有“元祐党人碑”,明有东林党、宣党、崑党,清有帝党、后党,国民党内有黄埔系、cc系、政学系等。2 L( o5 T  k! P3 F1 {
  各朝各代,都有朋党、帮派,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现象。朋党现象,有其社会根源。4 o1 S/ y5 _3 S. z
  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他是一个宗法社会。
  n' o; k0 ?, d( R  一部《红楼梦》,其隐含的意义,不是什麽反封建。《红楼梦》用一个凄绝动人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宗法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运行特点。荣宁二府,是一个大的(宗族)家族。像一棵大树,有主干和旁枝。“亲不间疏,后不僭先。”有规有矩。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互相倚持,结为势力。更有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彼此回护。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盘根错节。只有明晰了其中的脉络,才算真正读懂了《红楼梦》。9 A1 F9 [5 b! R2 H
  中国宗法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盘根错节。3 M# |# v/ R( F) {' M" V
  一个人立于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在他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亲戚关系、乡党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徒)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帮会关系、同志(道)关系等等。' ]; F. x3 ~7 I* ]1 x
  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源。聪明的人,运作得好,前途无量。/ g# _- B6 a/ u* K6 W. Y0 s+ w
  无论处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能见到中国人在忙着拉帮结派。像一个个勤奋的蜘蛛,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网络。/ c) s) C- s: ?, I7 F
  网络越大、越结实,捕获就越多。
' c( I2 w  t7 ^! r1 l1 b, M  现在说打贪官,须先搞清楚,贪官后面的保护伞有多大,前后左右铁杆关系有多硬。否则贪官打不到,反倒捅了个马蜂窝。
0 S" M- ~& P1 O2 _0 k+ p# u, A2 F$ a  对于中国的朋党现象,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褒贬不一。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结党营私”。宋朝欧阳修却认为,“小人无朋(党),惟君子则有之。”
6 Z. G6 q8 ?" G6 X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常常结为宗派,十分自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对此十分忌讳,刻意回避,讳莫如深。其实大可不必。* W5 s& ^' `0 f4 Q1 t' L! U7 U! X
  像毛泽东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公开承认,“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 E% i6 N* l. l  倒是日本人比我们痛快,他们的政党内部就分为不同的派别,公开活动,堂而皇之。这是日本国内政治的一大特点。
, s5 H7 p: e4 M; x! L$ R  a" }& Z! J' _# o: @$ u; ?- x. j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8: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定律,黄宗羲定律 6 I+ a& M- m: l1 \
  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内容是关于“帝国千年以来”通过“并税式改革”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过“并税”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黄宗羲称为“积累莫返之害”。
! b/ Z  r! z% `7 ^1 o' K  依常理来看,是有些奇怪。像王安石这样的改革家,诗文写得极好,富有智慧,怎麽也会犯一些不断被重复的简单的错误?
2 D: r9 v6 }8 \6 W" V  中国的农民对此有他们自己的解释。在农村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上面的经是真经,都是下面这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
" n1 o& d  [. q) K7 t; ?  歪嘴和尚何以要把经念歪?考其原因有二。一是和尚水平太差,不会念经;二是和尚故意要把经念歪。我以为后一种情形居多。
: D; G) W& C2 x, I  吴思先生在其《血酬定律》一书中提到明朝官员的薪俸太低,其各项必要的支出加在一起高过俸禄的收入。吴先生认为,与其他各个朝代相比,明朝官员的俸禄是最低的。明朝官员俸禄虽低,尚有俸可领,而在王莽时期,官员们从朝廷中领不到钱,俸禄为零。
9 g+ J! i# Z* j1 b" J5 E8 X  读史读到这里,觉得十分有趣。不给官员发薪,难道让他们去喝西北风?自古有喝西北风的老百姓,未见有喝西北风的官员。- y% n; ~6 F: m. S, M: P
  结果是王莽时期的官员却因零俸禄政策而大发其财。既然朝廷不给发薪,他们只好自行解决,正好有了借口,可以理直气壮,大肆搜刮。
6 M, h1 e  E& R* ?  在我们推行各项改革措施时,经常碰到的一种情形是,“两头热,中间凉。”中间热不起来,自有其道理。: U+ E6 L# c& N0 Y8 {# D, \; ^+ s
  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每个人都努力要保持自己的生命。这种“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本动力。
! z5 v+ q& [( d+ f' R5 {! ]# v( Z& x  Selfpreservation,一个很好的词,每个人都会Selfpreservation。我以为,既然每个人都会Selfpreservation,官员们的Selfpreservation也是自然的,无可非议。0 S! a  z7 j" p+ p& z
  为甚麽和尚要把经念歪?为甚麽中间热不起来?皆因为中间的官员们认为改革不利于他们的Selfpreservation。0 ]/ Z- S4 S4 ?4 I  K
  要Selfpreservation的官员去为供养他们的农民减轻负担,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悖论。5 Q8 W. B( V% z1 s% }* @- F) T9 W
  在这个悖论中,最关键的是农民和官员之间的供养关系,假如去掉这种关系,悖论就不能成立。或者,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由中央财政给官员们以补偿,两方都不吃亏,“中间”也就没有道理再凉下去。
8 l( R7 Z+ q+ q0 S2 ]  王安石的变法,十分缜密,像“青苗法”之类,仔细阅读其内容,确实为农民考虑得十分周全。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样的殚精竭虑,最后却惹得民怨沸腾。$ z  f; Z  r- {0 N
  是各级官员和胥吏在其中做了手脚,捣了鬼,把一件好事搅成一塌糊涂。
2 p  d4 N% i; f0 K$ w7 U- `/ F  D  吴思先生所说的“潜规则”,正是官员胥吏们的捣鬼之术。官员们捣鬼有术,他们不仅有“潜规则”,有时更是肆无忌惮,毫无规则,随心所欲。如老百姓所说,“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7 s( \- E7 T9 W. M$ p* T
  这里说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和尚要吃饭,一个是和尚会打伞,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尚要吃饭是正常的,也是正当的,不给他们吃饭,或吃不到好饭,他们就会去“打伞”。: B2 n; `6 e# `/ k- d" ?! q
  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次变法,成功的不多。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执行难”。好的法律,好的政策,到了中下层官员手里,常常会走了样。批评者常常把矛头指向中下层官员。我以为虽然是中间环节出了问题,根源却在上面。表面上是一个“执行难”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设计问题。6 P2 J+ X; B7 N( }# t
  设计一个好的政策(比如说“青苗法”),同时也应配备一个好的“路线图”。在这个“路线图”中,必须把“和尚要吃饭问题”与“和尚会打伞问题”列入日程。不考虑并重视“和尚”问题,好的政策就只是空中楼阁。或者我们说,一个好的设计师,要想把他设计的好政策付诸实施,顺利推行,必须首先把“和尚” 安顿好,否则,“黄宗羲定律”就会不断重演。( a! E8 Q' w+ b2 R% E" t, C3 B

% p) P) {7 l* l+ h2 }9 V' J$ x" {1 s* x7 N

$ T* C+ {# p9 k/ ~' G- ]- {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7 \0 K8 M2 n2 A# R; R( t2 D
  这个题目是我从一本题为《蒋党真相》的书中看来的。
8 N; Y1 m* E5 Q- w. v  书中说,清末权臣袁世凯,为大清帝国送了终,人称“权大欺主”。蒋介石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其“御下之术”是,暗中支持和挑唆各个派别和山头(黄埔系、cc系、政学系)相争,各派彼此争斗、钳制,需从蒋那里寻求支持,于是蒋超越各派之上成为无法撼动的最高领袖,云云。(早年读过的书,印象十分模糊了。)# s1 @. @/ }. n( l4 r; E+ l; r: ~# T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难解的结始终困扰着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权大欺主”。
8 l  t# L$ o$ r9 j2 E  历史上“权大欺主”的事屡见不鲜。楚成王儿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杀;吴国公子光派专诸刺杀王僚;西汉末有王莽篡汉;晋有“八王之乱”;三国时期有曹操、司马昭擅权;隋有杨广弑父杀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宋有赵匡胤“黄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难”之变等等。; Z5 b* z5 N0 n9 u) x0 h
  在封建皇朝,存在着两种大搏弈。一种博弈发生在皇帝和皇储(太子)之间,另一种博弈发生在皇帝和权臣之间。皇帝和皇储,亲生骨肉,也会为了权力生死相搏。虎毒尚且不食子,帝王家庭内,却会上演父(母)杀子,子弑父,或兄弟相残的惨剧。皇帝和权臣间更有说不尽的恩怨。“君臣一日百战”,君权和相权较力,外戚或宦官擅权,朝堂和皇宫从来都是权术和阴谋的演练场。皇储和权臣是中国历史上最危险的人物。说他们危险是因为他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君王权力的威胁,他们自身也因此时刻处于危险之中。这种危险状况有时会演变成危机,甚至发生大的动乱。. n9 Q2 Q1 z, }- p& L
  如何防止“权大欺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学最大的课题之一。
" Y5 U# t3 v1 D5 D9 ~# e  v  我的专业是《园艺学》。我们有一个名词叫顶端优势。当一棵大树中心干上的分枝高过中心干时,其生长势会强於中心干,最终取而代之。
! L5 w* z( L/ U# a' N1 r2 W  取而代之,是因为“生长势”的对比发生了变化,终于成为“强枝弱干”。在帝国的朝堂上,当帝王与臣下“权势”的对比发生变化时,也会有“取而代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一样,对优势地位的竞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 l/ |( q/ |, U6 _  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的仪仗时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我想人群之中心生羡慕的应当不止是这两人。人们常说,“打江山,坐江山。”何谓“坐”?“坐”就是享用。把一个大饼送给一个饥肠辘辘的穷汉,穷汉会“享用”赐给他的美食。一个皇帝,他所“享用”的并非一个大饼,皇帝打下了“江山”,他“享用”整个国家。无数美女,多少美丽与温柔,还有各种奇珍异宝,山珍海味。这样的“享用”,怎不令世人羡慕?
7 k3 U) s. T9 l% ~7 M  现时的人把权力叫做“公共权力”,认为“主权在民”,古代人的观念则完全不同,他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芸芸众生只不过是一群驯顺的绵羊,皇帝和官吏执长鞭鞭笞天下,他们是牧羊人。一切权力归于统治者,是统治者的私有物。正是这种权力私有的特性,导致了无休止的争夺。象是一个金苹果,被众人抢来抢去。“高才捷足”者从血泊中抢到它,然后“坐天下”,享用整个国家。; O; K/ H8 P- S: B9 s
  西方资本主义也有争夺,他们争夺的是金钱,物欲横流,我们称之为“拜金主义”。
+ P) |) x+ k: i$ ~8 ~8 ]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更看重权力。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我将其称为“拜权主义”。
0 P3 F9 t  s" Y  人们常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人之欲望,难道仅仅只有食欲和性欲?**时期,我感受到人世间还有一种欲望,超越食欲和性欲。那样的饥渴,那样的迫不及待,那样的不顾一切,那样的不知羞耻,那样的不择手段,那样的心毒手狠,心心所念,只是为了权力,这就是“权欲”。人世间居然会有这种东西,如此强烈,令我惊奇,% O0 o( `. K7 P, p3 r  F" ]) [5 l
  古代权力私有的特性,更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拜权主义”,两者叠加,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血腥的连续剧。( `- M# T9 {* K* n9 N! X
  还有一种原因导致“权大欺主”,有人将其称为“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 `" {& m0 o% J! t/ w  H
  《左传》云“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 x$ [2 k3 t  j. m4 l: q6 V( [  这句话,清晰地勾勒出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其主要特征是“一级压一级”,形成一种压力—稳定结构。整个系统的稳定,取决于压力的梯度,越往上去,压力越大,权越重。根据韩非子的学说,处于这种压力结构最上端的君王,必须具有一种强大的“势”(以势压人),君王一旦失去其“势”,整个压力系统就会崩溃。一般开国的君王,熟谙权术,具有铁腕,拥有某种强“势”,下面的人摄于其“势”而不敢有非分之想。这种铁腕和强“势”,在其后人那里却难以为继,甚至出现像晋惠王这样昏聩的白痴,或像溥仪这样幼年登基的小皇帝,强“势”荡然无存,于是出现“强枝弱干”,“权大欺主”,“取而代之”。
% i5 f' F. {& A9 v: G7 b' X4 W  “权大欺主”是封建社会始终没有解开的一道难题。
, V6 a' v4 g+ H. R0 W3 ^* `! {# N- `4 N; T. s5 O: d9 a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3 f3 J8 c& x3 U7 a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 O7 |4 W: ]: U7 K3 r' [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毛”。
; K- P# {8 \6 R& u  c  “毛”是个什麽东西,有一股腥膻之味。堂堂乎文人雅士,怎麽会是“毛”?
) t# |, [# N( y) o; O# x! I' b  s  秦之前,文人们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他们负笈而行,周游列国,天马行空,十分浪漫。那时的人,他们“笈”中装着的那份精彩只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他们背负着它,走遍世界。他们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说服全世界。他们的思想像凌空而过的天马,高远而神奇。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每一流派都是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清泉汇集之处,是大海,激荡澎湃。1 S/ M% z0 v# F3 r; Q5 @
  秦以后的文人,他们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经书和教义,他们整日诵咏的是别人思想的片断。文人们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干涸了。天马没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於皮上的随风抖动的“毛”。
9 c/ q0 g, p  T( H. e( T  文革时期,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正在思索和撰写一篇真正具有“独立见解”,与别人观点完全不同的大块头文章。我问他,“林彪说,我们这麽大的国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这是什麽意思?这是说,所有人的思想,都要统一,最后只能有一个思想,就是毛泽东思想。你现在不讲统一,反倒要独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如果说你写文章是要阐释某人的思想,那叫什麽‘独立见解’?”朋友甚感迷惑,终于没有写完他的“大块头”文章。
6 C- T, G. P5 i4 D. @4 ~/ L  秦始皇时代,确实有过一些活的不耐烦的文人,他们执着於“自成一家”,不肯统一,后来都被秦始皇送到“坑”里去了。自那以后,文人们都学了乖,知道“坑”的厉害,自觉地维护“统一”,不再闹独立性了。4 Y# W+ N: {5 I9 `( e3 f! F
  林彪的话,含有某种哲理。我们这麽大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固执己见,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百人百性,众说纷纭,岂不是乱了套?千人敲锣,一锤定音。没有这一锤定音,千面锣只会敲出杂沓之音。
; U3 s$ y. q: a- G) [  我以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不过,这件事的难度相当大。“车同轨,书同文,”做起来并不难。而要把这些十分固执的文人的思想统一起来,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难奏其效。3 m* \7 R/ K* K7 C
  但秦始皇的做法过于血腥,后人诟病甚多,称其为“霸道”。到隋唐时代,使用的方法就先进得多,不再用“霸道”而改用“王道”。如果说秦始皇采用的是“大棒”政策,唐代以后则更多采用“胡萝卜”政策。应用科举的方式,使那些出身于豪门或是寒门的士子们都有了进身之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甚於焚书。”说的就是这种“胡萝卜”政策的有效性和先进性。3 J0 b2 Y* t4 }% D. d  b
  无论“大棒”还是“胡萝卜”,都只是外因。使知识分子变为“毛”的还有其内因。9 Y' V: X; p% R/ b% w
  有人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我以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至少在我们中国不可以这样说。8 G: b7 B1 g4 R$ H
  如果要用社会的良心去定义知识分子,中国文人的大多数都会被排除在外。
% C) R7 J. m' C3 C  许多人不喜欢“文人”这个词,甚至以为他是一个贬义词。把“文人”的“文”去掉,他和普通的人就没有甚麽大区别。一样的有七情六欲,一样的要食人间烟火。治国者为他摆下了盛宴,有“颜如玉”、“黄金屋”、“千盅粟”,他们怎可拒绝?自然就会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忠心。这是顺理成章的。当然,文人与普通人还是有一点区别,他们的功利心比普通人更为强烈。这些都是文人变“毛”的内因。  M  B& d& f8 L: g/ y  m
  在“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这种变化缘於一种不可抗的力,所以成为一种规律。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千年不改,万人一律,没有哪个可以逃脱。
# Z# J8 A5 P. @! I' w: R  举国一致,只有一个思想,欧洲人没有做到,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是很值得骄傲的。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对于我们的成绩也须一分为二。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依附於“皮”之上,当然很好。只是要从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产生出像洛德、卢梭这样的思想家以及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决无可能。晚清以后的落后与挨打,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 F( B! J. X/ n, Q* v4 Z8 ^8 H
7 n: \& D7 i. {# p第十定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定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8 00: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victory: 想不到勾践是那样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4 03: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定律:官官相衛定律。; E8 a3 x  A9 p& W
第十二定律:送紅包定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0 23: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定律:官官相衛定律。
. ?8 g" q  l, D% {第十二定律:送紅包定律。1 r" W8 w! C# O/ \& a& v4 l: d5 P
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9-19 04:00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