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着作者的特殊身份,关于毛泽东诗词的真伪,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作者生前,曾有附会其名的作品为许多人津津乐道;作者身后,除了权威机构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新增的多首作品因其“不讲平仄”而引发学者辨析真伪的争鸣,更有质疑其代表作的惊人之闻。笔者愿以多年阅读心得略陈管见,以求方家的指教。8 V8 K9 `2 E5 ]* S f' M- e
8 f8 h, g5 u# B, ^( u3 c
& \5 t* I: J: o/ J3 [- P+ n" X! T. K- K; T0 t- k+ u% y7 z
【智者龚育之的困惑】& T: a/ n, N1 {( T0 ^
& x+ M, S9 R9 `" e" x
1966年初,高层流传一首《水调歌头》:
9 @2 N& t5 Z- H
. f6 D+ \' }, v B3 _6 u! z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唤醒蜇龙飞起,扑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
6 [- c/ q# {' z( {% F. L& O7 k
# a, v( \7 }9 i G+ q+ I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天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情。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
3 G' s P! o& W% V9 z7 ^, r& J9 w: c t6 V, t1 \
因词作大气磅礴,章法娴熟,智者如龚育之辈,虽对其词义不合毛之口吻而表示怀疑,然亦认为“写得有气派,艺术上也是高水准的”,“似也可信”。这年2月上旬,龚在武汉东湖向毛汇报“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提纲(即“二月提纲”)间隙,当面向毛求证。毛自然予以否定。后来,很快弄清此词作者乃山东大学教授高亨,作者曾以此词连同其学术著作奉寄毛泽东,毛复信称“高文典籍,我很爱读”——为免讹传,2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八版上刊登此词。尽管如此,“文革”初期此词竟冠以《读林彪〈人民战争胜利万岁〉有感》的标题,与陈明远的一些诗词一同以“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流传。其实,在所有 “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中,这首《水调歌头》是最易于辨识的,其最可靠的依据就是“不合毛的口吻”。但就因为“有气派”、“高水准”而使有很高文化素养的智者也会“似也可信”,这与其说是功力的欠缺,毋宁说是个人崇拜的荼毒。* G. ?( R; o! P! N* j9 J6 j
; E6 ^5 C$ f" X# e+ m% q. k
“文革”结束业已三十余年,个人崇拜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早已不复存在,这为人们讨论毛泽东诗词真伪问题提供了理性的平台。% a6 d9 C* h! a" ^* K6 o% _
* }$ X5 F; |# K7 g8 | 6 K, j9 Y+ N7 f* J( N
/ g( a' {( D D+ Q8 R9 |# N( w5 N【“惊天大案”:咏雪词是否出于毛泽东手笔】
6 ^' B8 Q7 I7 s* u# O' v9 z
% Q' y7 h$ g$ h+ _1990年代中后期,文化界流传一个说法:毛泽东的一位秘书在临终前提出,要求恢复他的《沁园春·雪》的著作权。同时有公开发表的文章和电视访谈,对咏雪词作于1936年2月表示怀疑,认为应作于1945年8月自延安飞赴重庆之后,理由是词中描写的“北国风光”,只有从飞机俯瞰大地获得实感,方能写出。这似乎曲折地为“捉刀”一说提供了可能性——这位秘书正是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随员。对咏雪词作者的质疑,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毛泽东诗词研究中的“惊天大案”。3 Y9 o2 I5 b; t; @. e) w; L* W& o
, ~$ G& ^" _) N t0 b6 W/ d! B
笔者以为,所谓咏雪词出于毛泽东秘书之手乃无稽之谈,论据有三:2 b* x; p2 r. v3 v
6 e u3 w$ J8 H+ z2 |. O其一,从创作史看,毛泽东早在1920年代即创作出《沁园春·长沙》这样的杰作。这位秘书虽也写过有相当艺术水准的旧体诗词,但这是1960年代的创作成果,而且这些旧体诗词经由毛泽东悉心修改,用这位秘书的话说,就是“点铁成金”。就诗词的整体水平而言,显然在毛泽东1930年代创作水平之下,怎么可能由这位在1960年代之前从未有过旧体诗词创作实践的政治秘书,在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写出这首直追苏、辛的杰作来呢?诚然这位秘书此前有过写诗的经历,但那也是《挑野菜》之类的白话诗。文艺创作虽有不确定因素,但亦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简言之,仅有过《挑野菜》之类白话诗的写作者绝无可能写出咏雪词来,而有过《沁园春·长沙》这类杰作创作经历的高手,才有可能胜任咏雪词的写作。3 U6 F/ |9 A# X7 o& ~) d
9 G* t4 ` W. m9 O. Z, E2 u其二,1945年8月,与毛泽东一起为制定“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而运筹帷幄的朱德总司令,步咏雪词原韵写出题为《受降》的《沁园春》一阕。朱德绝少填词,这首步韵之作的写作时间表明,早在这年10月重庆《新民报》晚刊非正式发表咏雪词之前已为朱德寓目。- x# W. l' _- o2 A4 U0 @$ ~
8 ^6 p/ ^$ i6 T5 p n其三,最为直接的证据是,毛泽东钟爱此词,一生屡屡书写。从现存9幅手稿墨迹推断,最早的一幅当书于1930年代后期。熟悉毛体的读者不难判断,这幅墨迹字体与胡风保存的书写于1930年代后期的《临江仙·给丁玲》极为相似,与正式发表稿相比,最大的改动是将 “绝代姿容”代之以“一代天骄”。毛泽东在丁玲抵陕北之初,不但以《临江仙》写赠这位有着热烈革命情怀的著名左翼作家,而且常与这位同乡谈天说地,在书赠咏雪词的同时,至少还有《贺新郎·别友》、《沁园春?长沙》诸篇。稍后,“卢沟桥事变”发生,毛泽东全身心投入抗战领导工作。1941年1月,远在苏联的毛岸英在致毛泽东的信中向父亲提出写诗的要求,毛的答复是:“我一点诗兴也没有,因此写不出。”几乎与此同时,这位秘书才开始到毛泽东身边工作。
7 }6 |3 S( R8 q9 X- L1 T/ L, q1 _: I& p1 P. g4 ^' i
这幅书于1930年代后期的咏雪词墨迹,是论定作者归属的铁证。
5 U5 P4 A" f M' L
, V# K: K1 Y8 z5 N8 w) F+ R有这样的传闻:咏雪词发表后,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向属下征求与之相颉颃的和作,终因无法平分秋色而作罢。在笔者看来,这大概是扬毛抑蒋之好事者的演绎吧。世移物换,半个世纪之后,竟有咏雪词亦为捉刀之作的惊天传闻。可惜无法起这位于1992年去世的秘书于九泉之下,再次抒发因获得毛之诗教而于临终前三天在所写诗集《人比月光更美丽》的《再版后记》中,表示对毛“衷心铭记的感谢之情”了。3 [. v( Z0 D& w& ^% M
g7 ]7 O! V. Q# I" N! K5 o8 v- {
毫无疑问,咏雪词就是毛泽东1945年 10月7日抄赠柳亚子时所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所作,即1963年经作者亲自校订而确定的“1936年2月”。笔者在一篇比较咏雪词和游泳词(即《水调歌头·游泳》)的文字中强调:咏雪词的写作是一个时代(国共十年内战)终结的压轴,另一个时代(国共合作抗战)起始的开篇。作者选择重庆谈判结束之际书赠柳亚子,自然有柳一再求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藉此对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端发出先声。它所引发的一场别开生面的不同营垒之争,无疑具有丰富的内涵。咏雪词有无帝王思想,见仁见智(以毛晚年的作派,王芸生当年的责难确为卓见),然其气魄确非常人所能具有。总之,无论从何种角度衡量,咏雪词作为毛泽东诗词首屈一指的代表作,毋庸置疑。" c: F' ~ K# ]
: l z1 K2 K4 R
& _7 M K3 X+ W% t1 E# q2 I
5 f; D2 D2 w* f2 O, p3 I0 g, k【四首五言律真伪间杂】
/ }$ l* V$ F4 L9 H( y" k4 y( s: _! m9 ]# b5 J1 n) W
毛泽东1965年7月致陈毅专门谈诗的信中,有“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的表示。以此为据,有论者对收入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所收四首五律之真伪提出质疑。
1 M+ c! I4 P3 x9 M# G
( I1 H# ` ]+ H# A, f7 R& x% E笔者的看法是:《看山》有作者手迹为据,归属应无疑义;《挽戴安澜将军》情况较为复杂,尚无法断定;《张冠道中》与《喜闻捷报》确系伪作。试分别缕述于下:
7 |/ x2 ^& V; {
% X, ]1 A9 k S( p/ c+ o. P《看山》全篇如下:
5 ]/ ^, q5 R$ O& h- f
" C. ] J8 K" ?.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9 k8 |6 L, j& S0 W# J$ `8 s+ M8 v$ E
/ o5 v2 T- \6 W( J k9 M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 \9 c4 R$ P# l- s' |
2 D, M$ P' o0 M' \- W- @. u; d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6 {# P# j' q. a; d- z& t1 h' I4 s t4 O7 _- o9 ?8 ~% q$ s
一片飘鹞下,欢迎有晚鹰。
$ q+ T* o& k8 m0 d0 F
; i: h6 G( W N) O/ J" P现存毛泽东书写的两幅墨迹,与正式发表稿相较,颈联下句“冷去对美人”改为“冷去对佳人”,一字之易,可见作者讲求格律的精神。此诗以杭州近郊诸名胜入篇,“美人”指美人峰,但此句第四字须用平声,遂于定稿时易为“佳”字,以“佳人”暗指美人峰虽不及原句直接,但违律毕竟为诗家所忌。对毛所说的“从来没有学习过”还当顾及语境,多半是出于自谦,不可当真。试问倘真“从来没有学习过”,怎么可能为陈毅改写完全合乎格律的《西行》呢?据陈毅家属透露,经毛改写的《西行》,其颔、颈两联是毛妙用比兴的神来之笔,绝非俗手所能写出。
/ u) W' P# a6 V1 ^& ?+ E* F6 t' `' c, |, P/ a! O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全篇如下:
" V. L- q( Y) O8 n2 }% M$ G3 |( u# h2 _5 w' v8 U0 t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5 c* u4 T5 X9 F' B& T+ ]. v
5 A% k+ j! P L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 b7 ?; p. W5 Q, Y& b2 U# U/ X$ z; X6 V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O( O7 e; F+ r
9 ^, X1 E w/ ]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 G. J$ c! K( k# \- V- p0 U0 a* @& A/ X! Z& m- d- v- Z
《挽戴》的刊本标为“根据一九四三年戴安澜将军追悼会挽联挽诗登记册刊印”。戴1942年抗击日寇殉国,国民政府为其举行隆重葬礼,国共要人均有诗联哀挽。登记册上的此首五律署名毛泽东,则作者归属似应无疑。但毛在1965年既已明确表示“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质疑也就不为无故了。笔者在一篇论及此诗归属的文字中以“从广义的角度看,写在供他人阅览的登记册上也可以算是‘发表’,但从出版学的意义上讲,似乎也可以认为这不算是发表,至少可以认为这不算是正式发表”为由,使两者的矛盾得到了统一。但细想来,如此解释终究较为勉强,毛泽东作这番表示时是否对于“发表”有如此细微的区别?博闻强记的毛泽东是否也有百密一疏的遗忘?或者此诗确系他人所作?有论者以为此诗系董必武所作,根据是董系当年中共驻重庆的首席代表(周恩来为参加整风运动而奉召返回延安),又是擅长五律的高手(毛在同一封信中向陈毅表示:董老善五律),其风格亦颇相近。: t+ I& L6 x7 o7 O6 b( @
7 g8 N2 }% f$ j0 R) e* Q' k毛泽东1940年代初表示过“没有诗兴”,却又出现这样一首此前从未有过写作实践的五律体式的挽诗,从创作的一般规律而言,人们的置疑确有其故。但仅此尚难断定为董之代笔,还须披露更多那一时期的相关资料,特别是关于董必武的相关资料,才可能作出切实的判断。笔者曾在一篇发表过的文字中下过《挽戴》“出自毛泽东之手毋庸置疑”的论断,看来是过于武断了。+ d# v$ ~( M( k: O( d
$ s2 J' ~$ x) ~7 K5 B
如果说《挽戴》的归属尚难断定,那末《张冠道中》与《喜闻捷报》确系伪作。依据有三:
$ V6 N+ e8 Y# l: _% g* e! T& Y9 m: J
其一,刊本标为“根据抄件刊印”,较之于“根据作者审定的抄件刊印”,其实就是“根据(未经作者审定的)抄件刊印”的省称。
2 [: u# u$ P& u" D
: c8 d$ t) i g5 Y5 z其二,这两首五律“不讲平仄”(《挽戴》则完全符合格律)。毛在致陈毅的信中说:“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毛此前有过写作七律的实践,很难令人相信“不讲平仄”的《张冠道中》与《喜闻捷报》会出自同一作者之手。* A6 C4 F/ p: W! O1 _5 f
; E1 p" M | @) [8 w G7 R7 I2 K
《张冠道中》全篇如下,加点者为违律处:
9 q' K0 q# x% Q E
- ^; ?& v/ u. O; k; x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 T; l: _1 i6 k. [8 \6 W! e9 _
& y4 q( S% X9 A雾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 j5 b+ P1 h! H L
2 x4 g0 ^5 U6 e戎衣尤铁甲,须眉等银冰。
4 \0 j4 e$ d1 B1 @+ `" j) Z7 _3 A+ G6 l" |
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 u! Z3 T1 Q+ W8 z, s1 Z
1 {8 b3 P/ A4 a4 Q' v w2 L律诗向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大体近是,但有孤平之虞)。对五律而言,每句中的“二四”在平仄上有严格的规定,而处于“二”这个位置上的字因着粘连的需要,尤其重要。此诗八句,竟有四句粘对违律。- {! B+ a0 B+ B+ E5 t
! h3 E# G9 ~: E% \( i% |
《喜闻捷报》全篇如下,加点者为违律处:0 e3 ?" q# L0 S
5 l& a9 W2 b2 l, D6 s
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 z( L0 E# o, X6 u. P) }' f
# Q! H6 W' d( y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 k& }' r3 \. b( v0 v1 A
3 t7 _7 I1 B3 G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 g! G. s3 V% L3 b2 C {9 A% x8 x1 V; K) e' v- J) y/ [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 M/ ?" S- b/ {5 U4 d
) Y6 P, J6 j& p) v; \( H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 D! l* T* r" ~- H" m- h! r+ f2 h3 Z: \ ]
此诗不唯“不讲平仄”,颈联的对仗也成问题,“鸿音绝”无法与“信未通”成对。
/ f5 `0 i% b9 |) d
6 q% S: P% r1 I# p2 J' J0 \. G/ `其三,不合作者的口吻。“妻儿信未通”完全有悖史实,当时江青一直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毛怎么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 \# m& [$ c9 T; j1 A3 F
5 M2 ]* f" E& h0 s
综上所述,笔者推测,这两首五言,从写作风格、作者处境等因素考虑,最大的可能是出于陈毅的手笔。这需要专文论列,此处不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