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searea

信佛还是信基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30 10: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信什么都是自己的喜好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 17: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信那个都一样  不都是叫咱们做个好人么?   我相信你们不是为了升天而信宗教的 那样太自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4 10: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懂得啥是偶像崇拜吗?你知道真正三宝的含义吗?你知道佛教烧香。摆水。点灯,放花的含义吗?你哪天看下有关佛教的入门书就懂了!免得因无知而造作口业。我问你们,
1。你们说万物都是上帝造的,他能造出一块他举不起来的石头吗?
2。你们说上帝无说不能,无所不知。那亚当夏娃会被蛇诱惑吃禁果他咋造人时不知道呢?亚当夏娃吃禁果后有了情欲他为何不能驱除他们的情欲呢?
3。你们说上帝仁慈,他为何对撒但那样残忍呢?
4。十字架,耶酥,圣母不也是偶像吗,你们为何还天天对照着念经,唱歌,燃蜡烛呢?
5。地球与太阳谁围着谁转?枷利略,哥白尼是异端吗?
你自己考虑下这5个问题,在重新,正确,真正的了解,归依三宝!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 10: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人,你对佛教是一窍不通!你先看看佛教最基本的入门书在发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 15: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 15: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所看到的并非佛教真正面目,而是在晚清时期,由於佛教内部长期以来的积弊和时病(主要是许多民间信仰和邪说及道教的内容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进入佛教),特别是太平天国革命和清末庙产兴学运动对佛教的沉重打击,在中国兴盛发展了近两千年的佛教已到了濒临衰亡的境地.当时,不仅来自西方的基督教传教士瞧不起佛教,连国内人民也有误解。
然佛教不是宗教,这点不想祥说,你们在佛教网站都能看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 15: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科技发展,人们却越来越鄙视宗教的存在.更有甚者,以自己教派为大,诋毁其他宗教.暂且不论哪个宗教最好,但事实上都是圣人的教导.何必分你我高低呢?记得日波益西仁波切在他的论坛上的个性签名中这样写到:"高低头尾,哈哈~" 一位宁玛巴的金刚上师所说的每句话都是有密意的,那么这句话的密意在何呢?上师这样开示到:"所谓高低头尾就是,有的人做什么都喜欢论高低,喜欢做头却不愿意做尾.事实上高处容易摔下来,头容易被打.我想到这就很好笑!"(大概内容如此,若有偏差我忏悔!ONG BA ZA ER SA DUO HONG).难道这话对如今我们这些各宗各教的弟子们没有一些启示吗?事实上,一切圣贤,皆因有为法而有差别.都是圣贤,都是圣贤的法,你信你的,我修我的.你走你的天国路,我行我的菩萨道.大家都是在为真理奋斗,应该求同存异,何必互相诽谤呢?况且是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所做的诽谤,你又敢保证你的言行是你圣教之教主的意思?本文就针对一些基督教徒对佛教礼仪的批判而做一些回答.(本文以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为主)
1.首先,一些别教的教徒会针对佛教"崇拜偶像"做出批驳,在这里引用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中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问: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答":是的,佛教徒对于佛菩萨的圣像,有著崇高的敬意。
 不过,佛教徒对于佛菩萨圣像的崇敬与顶礼,并不像基督徒所以为的那样幼稚、那样罪恶!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圣像,当做就是佛菩萨的本身(增一阿含卷二八以观空为礼佛),所以也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
 正信的佛教徒,对于圣像的崇拜,目的是在藉著圣像的崇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萨的悲愿。正像靶场的射手,将视线由瞄准口通向准星,再对准靶子的红心,射击的目标虽在靶子的红心,要想射中靶子的红心,却须首先通过瞄准口及瞄准星。当然第一流的射手,并不需要按照瞄准基本动作瞄准;同样的,一个已经悟透了佛法的佛教徒,便会发觉佛的本身是遍满虚空而充塞法界的,那就根本用不著偶像来作为感通感应的媒介。所以唐朝禅宗的丹霞祖师(西元七三八至八二四年),曾把木雕的佛像,取来烧火烤手的公案(五灯会元)。但在尚未证悟的佛教徒来说,岂能不敬佛菩萨的圣像?正像一个国家的国民,岂能不敬国家元首的肖像?"
  由上可知,佛教的偶像崇拜绝非盲目的崇拜,也不是迷信的崇拜.目的在于提起对菩萨的信心,于佛菩萨的悲愿感融.另外,拜的其实也不是那堆像,拜的是佛菩萨的智慧和福德.佛菩萨也是佛教徒的老师,礼拜圣像也是对老师的崇敬之礼.切拜佛像也是佛弟子们消除自己的骄傲自大的心态的一种方式.
2.个别他教教徒,指出佛教徒烧香烧纸是低级的迷信的活动.在这里要指出,现在香客烧的大多是劣质香且却有迷信的不正当的发心,正信的佛弟子包括正式的佛事活动所烧的香绝对不是劣质的,且烧香的意义不是和菩萨做交换,做生意.其要旨在于首先以香味来供养佛菩萨,表达自己对佛菩萨的感恩,还有就是庄严佛菩萨的道场,让所有的众生,人非人等闻到香味生起恭敬心.在做修行和功课时燃香也有助于调节身心,保持正念.同样,以香花水果来供养佛菩萨也是同理,切供养过的水果可以赠送他人或自己食用,与人结下一个良好的缘.至于烧纸行为,在正信的佛教中是不提倡的,以下引用圣严法师的开示:
问:"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
答:"不,佛教中没有这一项迷信的规定。
  中国人用纸钱焚烧的习俗,是自汉朝以后开始,比如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屿说:‘汉以来,丧葬瘗钱,后世以纸寓钱为鬼事。’这是说从汉朝开始,人死之后,丧葬之时,要用钱币与死人同葬。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以为人死之后便是鬼,所以说文解字也说‘人所归为鬼’,人死既为鬼,拟想鬼的世界也同人间一样,只是阴阳两界不同而已,故以为鬼也需要生活,也需要用钱,所以就用钱币殉葬。后来有人觉得用真的钱币太可惜了,便用纸来剪成钱的形状,以火烧了给鬼用。到近代,由于纸币的流通,‘冥国银行’的冥币,也大量发行了!(注五)
  这种低级的迷信,几乎是各原始民族宗教的共同信仰,以物器、钱财、珠宝、布帛,乃至还有用人及畜生来殉葬的。
  至于用火焚烧,可能与拜火教有关,相信火神能将所烧的东西传达给鬼神。印度教梨俱吠陀中的阿耆尼(火神),就有如此的功能。
  中国民间,用纸钱、用锡箔,当做钱币、当做金银,又有用纸糊篾扎的家俱杂物房屋乃至现代的汽车飞机轮船等等,以为焚烧之后,就被鬼去受用了。
  事实上,佛教不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做鬼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佛教更不相信经过焚烧之后的纸库锡箔能够供鬼受用。佛教只相信死人的亲属可以用布施、供佛、斋僧的功德,回向亡灵、超度亡灵。其他的一切,都是毫无用途的迷信。佛教不唯不主张以物品殉葬,佛教更主张人死之后,不可用贵重的棺木、不可穿高价的衣服、不可动用过多的人力与物力;应该换上日常所穿的干净旧衣服,将好的新的衣物全部布施给贫苦人家,如果有钱,应该多做布施贫穷及供奉三宝的功德。唯有如此,亡灵才能得到真正的益处。否则把好好的东西埋了烧了,那是最愚痴的行为,更不是一个正信佛教徒的作为。"
可见,烧纸等行为与佛教是无关的,只是民间信仰而已.法师也明确说到烧纸行为是低级迷信,所以不可以借民间的不正确的行为来攻击佛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6 15: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今当略说佛法要义,引发信心,导归觉海。   问曰:佛法要义如何?答曰:佛法二字亦不可得,竟无一义一句,欲名何为佛法?然以因缘方便,佛法随宜如理而说,转缘多势,开合无定,今略说为大乘、小乘。有法能运众生,度脱无常苦空不净,得至常乐真净,故名曰乘。 二、小乘   问曰:其小乘法如何?答曰:了生死为因,离贪爱为根本,灭尽为究竟。   云何了生死为因?谓有生故则有老病死灭,有老死故则有忧悲苦恼。偏观若一一身、若一一尘、若内诸物、若外诸物、若诸有命、若诸无命、若诸有情、若诸无情、若诸地水气质、若诸风水电力、若诸各别离相、若诸众和合事、若诸色聚受聚想聚行聚识聚、若诸天类神类人类畜类鬼类、若罪业福业无动业、若欲界梵界无形类、若此处彼处无量处、若前际后际无住际:举要言之,一切皆是生住异灭──有为法。有为法故无常,无常故危迫不安稳,不安稳故是苦,苦故系缚牵引流转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无我故空,空故无可取著为真净者。既如是如实了知已,在此生死纯大苦海,如香洁衣忽沾粪秽,如姣冶面忽生疮疱,极起厌患,速求除灭,是为最初得闻“小乘真圣法流”之正因也。   云何离贪爱为根本?要脱生死身苦,当观此生死聚缘何而有,则知皆缘业有。罪业福业,皆缘驰求营为执取染著而有,而所以驰求营为执取染著者,则本乎情爱欲贪(亦曰我爱尘贪)也。爱根乎我,不明本无我性(无明);缘是盲然心动(无明缘行),缘心动故虚妄分别(行缘识也);缘虚妄分别故现五蕴,取执我我所(识缘名色);缘于五蕴执取我我所故,则有能见所见乃至能知所知(名色缘六入也);缘能所知见故,有根尘识三和合转(六入缘触),缘三和合则有顺违而生苦乐忧喜(触缘受也);故六入识心趋六受境,于喜乐则恋爱希贪,于忧苦则憎恶怨恨(受缘爱也)。夫本不见有我而我爱起于不自知,盲动以求乐者痴也,而憎恶怨恨则嗔也。然痴情存乎爱,痴是情识,故曰情爱。嗔则因乎违欲贪起,恒欲贪所乐所喜事,反缘起所忧所苦事而来逼迫,或障碍所欲贪之事令不得究竟,或破坏所欲贪之事令归失败,遂有憎恶怨恨。更进言之、依爱我贪生之情为标准,遂于前境而有顺违,故恋爱希贪憎恶怨恨皆本乎贪爱。而我与我所之界无定量,我身、我家、我国、我类乃至我世界、我天神。常情以身为我,身外则为我所。执我甚者,复以我所摄受为我,对取非摄受者而为我所,若以家为我以国为我所。执我深者,身亦降为我所,或以灵魂或以理性为我。所以然者,本无我故,妄情得起别别诸执而执我我所。我所在即贪爱所存,故必渴望永住存在。迫此渴爱,遂取著而造作善恶杂染诸业,复感来世生死之苦。而今生之痴情,则依往世爱、取、业有。三世流转,轮回无已。是故要舍生死,以离贪爱为本。   今别释之,爱谓内爱情我,贪谓外贪欲尘。欲尘者,生情所欲尘境也,而有精粗二种五欲。其粗五欲,则财产、男女、名誉、衣食、睡眠也。具此五欲者,皆唯人间之事,且所欲者皆在身外,故为粗劣。其精五欲,则美色、美音、美香、美味、美触也。此为欲界众生之所同欲,所欲遍一切境遍一切事,无间自身他身,有情无情,故为精胜。为离此二欲贪,故出家持苾刍戒律,因戒生定则胜劣欲贪皆离矣。了生死苦,情我已舍,但因无始积遗业习,其我爱恒起不自觉;情爱犹在,则离欲贪亦由强制,终难净尽。故色界无色界诸天,由禅定力虽离欲贪,禅定力衰还堕欲尘。故须依定精进修习无常苦空无我不净慧观,由定开发无漏真慧,从无漏慧具修戒定慧法满足,则情业全消而贪爱永离矣。   云何灭尽为究竟?情爱欲贪离尽,妙应真常,知见解脱,我生已尽,出苦边际,更无后有。流转永寂,成辟支佛及阿罗汉。尚余先业所遗任运灭身苦依,谓有余依涅盘;遗业身舍泯灭无余,谓无余依涅盘:涅盘即究竟也。   问曰:此宗佛法何义而说?答曰:此所宗者即四谛也。生死是苦圣谛,贪爱是苦集圣谛,灭尽是苦集灭圣谛,了生死离贪爱是苦集灭道圣谛。道谛即三十七道品:了生死苦即四念处;而其离贪爱中持戒生定,即四正勤、四如意足;由定开发无漏真慧,即五根、五力、七觉支;从无漏慧具修戒定慧法满足,即八正道。亦同十二因缘有支,十二因缘流转即集苦谛,十二因缘还灭即道灭谛。小乘谓独觉、声闻乘:闻佛教声而悟修者谓之声闻,独自觉悟而修证者谓之独觉。虽获解脱烦恼生死,尚无大智大悲大行,故对大乘说为小乘。然小乘纯为出世法,全与人天俗教不同。未出家持比丘戒者,可预圣流,不获现世尽生死苦成阿罗汉,故必出家乃得修入,其要备于佛遗教经。而小乘教对于未具出生死善根者,亦以人天善法渐驯化之,一令依福舍罪不堕恶趣,二令回心向佛远作道种。若居家而求证涅盘,出家而反务世俗,颠倒甚矣!──-是为略说小乘要义。 三、大乘   问曰:其大乘法要义如何?答曰:菩提心为因,大慈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斯义深博微奥,盖重言之,言之不密,翻作世论流布,徒益大迷无当正悟。今且令略知名义耳,闻者当生希有之心,敬之念之!审之慎之!   菩提者觉也,菩提心者觉心也。或曰真觉灵觉自觉圣智。或曰真心本心坚实心体,种种名号如标指月,唯可神悟难以言求!然“大涅盘”既正翻“圆寂”,则“大菩提”亦当以“圆觉”为定义,是故菩提心者圆觉心也。圆常而本成实,觉如而绝依待,无可拟议,无可安立,无可趋向,无可修证,非诸世间名字语言思量分别所能得到,一切世间名字语言思量分别靡不寂灭。非获菩提心者不入大乘,故曰菩提心为因。   大慈悲者,所谓平等大慈同体大悲。盖亲证本不生大菩提心,现见一切有情圆同真心,非自非他不如不异,如来恒在众生心中转正觉轮,众生恒在如来心中造杂业因。是以等诸佛之慈力,体群情之悲仰,普救含灵如人护目,咸适幻缘如水呈月。“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犹如幻事等,虽有而无性”,故非世俗所云平等博爱可相比傅。此乃无量无边清净功德总持法身,万福之源万善之归,故曰根本。   方便者,谓种种方便行也。广为八万四千法门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法门,无不如理如量,流出乎圆觉心体,缘起乎大慈悲藏;举足下足从道场来,触著磕著皆自家的;顺手拈来宛然妙谛,称心施设总契真源;安妙高于芥孔,不是神通,握黑土为黄金,无非法尔;于一字中说无量义,于无量义不见一字;千名万相绝纵迹之可寻,炽焉分别而非分别,独坐孤峰赫声容之充遍,泊焉无为而无不为;三身千身亿身无量身,一乘三乘五乘无量乘;我为法王,法自在转;事事圆成,头头解脱:盖非世俗所云自由快乐可得附会。一一不可思议,尘尘常寂灭相,故曰究竟。   问曰:大乘涅盘之义如何?答曰:菩提心因,大慈悲本,方便究竟,皆涅盘义。依大乘教多说四种涅盘:菩提心因当性净涅盘,大慈悲本当有余涅盘,方便究竟当无余涅盘,总之名无住处涅盘。问曰:大慈悲本云何当有余涅盘?方便究竟云何当无余涅盘?答曰:苦有依尽非苦依在,惑染依尽福慧依在,故曰有余;如幻无性,妙离清净,故曰涅盘;种种方便,龟毛兔角究竟无得,故曰无余。亦可方便究竟,是无住处涅盘。亦可三皆性净涅盘,乃至三皆无住处涅盘,一究竟一切究竟故。   问曰:此义幽玄,依何经论教典可得研究悟入?答曰:诸大乘经大都圆秘,论义教相互有偏显,然亦相融无间。震旦所宏大乘教宗,就其特相之有力者分别言之,当研究般若宗(即三论宗)百论中论悟菩提心:盖百论荡一切邪见情见,中论尽空一切佛见(亦即我见)法见,杜绝妄想无出头路;于此透彻得过,则一切法不生般若生,般若生一切法不生矣。当研究瑜伽宗(即唯识宗)成唯识论发大慈悲:此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理最为深显,了阿赖耶识与一切有情非一非异,缘起如幻无心外法,则普度众生即自净其心,大慈悲心自充生乎不已,而开发如来藏诸功德相,起信论谓“唯依净熏业识说有如来藏诸功德相”也。当依天台华严净土真言律宗具足修方便行。凡是若非已悟入大乘者,多倒执不可得之妙法,回为取相之杂毒,但成天台藏教三乘及人天法,于大乘中种为善根而已。   问曰:只究百论中论,或只究成唯识论者如何?答曰:理当圆具,功有偏用,智者随一皆入究竟。其次、究中百者或仅成天台通教三乘人;究唯识者或仅成天台别教信仰人而同藏教菩萨,此则假名菩萨而未入大乘者,实乃信仰佛法之人天乘。盖言非空遍计所执性得妙观察真智,不见依他起性之如幻藏海也。然其论义固皆圆实,特显入大乘之次第各有胜能耳。今引三义平等周足之一经一论以为证:若大佛顶首楞严经,前之三卷,悟入菩提心也;至第六卷选圆通竟,开发慈悲也;下则具足种种方便行也(亦可第四卷前半为开发大悲,其下皆是方便究竟)。若大乘起信论,初依心真如相示大乘体,悟入菩提心也;次依心生灭因缘显大乘自体相用,开发大悲也;下亦具足种种方便行也,诚以不如是者,仰承方便行之流,只成假名菩萨、独觉、声闻、人、天戒善,不能成佛菩萨。故求入大乘者,必先直抉根本无明而妙悟真心也。   问曰:此于宗门如何?答云:尽乎宗门所云参学。抑上论教法之安立相如是耳,若自发心求悟入大乘者,必入宗门;其真悟大乘者,亦未有不契宗门。若二祖参初祖,依止数年,引称种种经论一切不许,卒以悟发不可得心。时若有人集其问答而条理之,当与中论相等,其语气当尤同无著菩萨说中论入大乘之最初要义集也。此即是参,亦即由参得悟,然非讲习中百论者可得比拟。盖非已悟向上事,讲习中百亦同贪著戏论。提婆固言“破如可破”。竟无一字可得,有何中百论可讲习?故永觉作洞上古辙,谓若不先悟向上事,学此亦与教下讲习无异。凡教下岂徒讲习无交涉,即依之起观行,亦从意言所起假想,用虾为目,隔靴搔痒,未入深位而得真切,但是假名大乘人耳。故必令真参实悟,自明本来,佛亦不求,乃入大乘之正轨也。   宗门在先只指一二上根利智,直悟本心,即得究竟更无余事。曹溪后参禅者浸多,机器渐劣,根性亦杂,遂设五位三关等为拣择,要可为已参悟者道,若道外人则还作世谛流布矣,所谓知有及悟向上,唯是参悟本心,悟入与不悟入无二,一触悟入或千生万生不悟入,绝无修学位次可言,以一向佛如众生如故也。然依五位三关言之,其初悟入即是彻初关及正中偏位,犹教下初入欢喜地,此即开发菩提心也。宗下先参后学,既悟则可得论修学:偏中正位犹初位至七地,修戒修定修道品慧修世俗慧修因缘慧,而一以空无相慧为宗也。正中来位则八地,从第一义空转身而大用现前也;此即开显菩提心而成大慈悲,亦即是彻重关。盖在临济,此亦不论修学,唯能行一切事不昧本菩提心即得透彻重关;若起人情佛法等见,仍是悟之未彻,更深参究而已。兼中至位则八地至十地,成熟大慈悲而具方便行。兼中到位,佛不立佛,入真佛地乃得究竟,亦谓瞎正法眼而透彻末后牢关也。至是参学事毕,乃圆兴果后普贤方便行,尘尘不动,法法皆真,如永嘉则一见曹溪即参学事毕矣。谓之无事人,亦谓之闲道人,亦谓智慧佛,亦谓佛菩萨,亦谓无碍阿罗汉,亦谓大乘须陀洹。在天台谓之相似佛;在华严谓之信满人,犹善财重由文殊见普贤,成等佛界等众生界等虚空界心;亦同唯识顿悟直往菩萨。故曰:“ 夫宗门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盖就烦恼任运销落,可同须陀洹等;就断尔焰而获平等如实真智,全同清净法身如来;就成就功德庄严俗智,乃是住前菩萨。教中位次皆就此论,故亦回向安养、兜率。虽然,此正所谓方便行也。是以祖位亦人亦佛亦圣者亦凡夫,都无所住,一切不舍。然在宗门唯重最初悟向上事,故后代有宗教之畛。实则正须入祖位者乃能宏大乘教,否则自缚未解者不能解人缚,讲经说论修习教观,但能令得人天权小之益及种大乘善根,不入大乘。故如马鸣、龙树、无著、肇公、远公、南狱、帝心、智者、窥基、永嘉、永明、紫柏诸公,乃为胜耳!若不真参实悟,守黑空狂,唯执取语录机锋棒喝为宗者,不如学教念佛随顺信行远矣!盖画鹄不成尚如骛,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求大乘道者,本不限在家出家。然其最初求悟入时事同,既悟入则出家者当修沙门行,具无漏戒定慧功德;在家者随其出处之地位,修己利人,行菩萨道。要之,在家当自行教人兴崇十善福,出家当自行教人修证二空慧,壹以真觉大悲为本,则此皆是大乘之方便行门也。──是谓略说大乘要义。 四、小乘与大乘之关系   问曰:然则小乘亦是大乘方便行耶?答曰:如是!人乘天乘为利生法,声闻乘独觉乘为出世法;用利生法依福善舍罪恶,用出世法依空慧舍福善,一切舍则一切不生,大乘自体相用斯圆显矣。未悟入大乘而信佛学佛,具修人天声闻独觉乘法,则为假名菩萨权乘,即天台所判藏教通教及别教地前之菩萨也。抑小乘法,一一针对为入大乘而设:生不了其所始,死不了其所终(此非得夙命智可了,若阿罗汉能知八万大劫死此生彼之事,然八万大劫初生何所始,八万大劫后,又死何所终,仍不能了),非最切之无明苦耶?故修佛法者,皆从此发心,从此怀疑,从此参究,忽离妄念触证真心,则悟一切诸法皆涅盘相,一切众生皆菩提相。情不能入,缘莫能到,本无所欣,为何所厌!故曰了生死苦,发菩提心。情爱因乎执我,执我则虽行慈悲而终有我相为碍(孔耶等诸人天教所行者不能出此),如慈母之爱子,以子由我劳苦而得,复有期望孝养我念,亦因我爱而起。故非离贪爱而证无生我,不成平等大慈同体大悲;而灭尽生死烦恼,则正令离系自由得起无边方便解脱行也。唯小乘人由初不觉,依妄想观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生厌,乃但趣取灭尽,违背圆通,不知观苦是佛令发志求道方便耳。然有大善知识,则对于出家求道者,正可为说小乘令依修入,既修入则一转即得成佛菩萨。故法华会上一切声闻无不授记成佛,盖小乘正是入大乘之方便行,小乘究竟之涅盘即大乘方便净涅盘也。顾后代人师,既不能令人信奉如佛,又不能保其现身得成阿罗汉,则无宁先令悟大乘心耳。唯小乘正是入大乘方便,是以“无生死可出无涅盘可证”等言,非未入大乘贪玩生死之凡夫可得执著;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说,亦非夸妄之徒可得自拟。故大涅盘经中,佛对诸小果人则说常乐我净,而对诸外道人还说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盖外道未度脱生死烦恼,则依其生死妄想心计度贪著常乐我净,反引发尘劳增益其苦恼,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也。 五、佛法与人世之关系   问曰:佛法行世之益如何?答曰:佛法乃尽法界众生界唯一真正之宗教。凡世间教化兼道理德行而言,能为道理德行宗极之本源,能为道理德行宗归而究竟,谓之宗教,此非佛法无足当者,异乎谄媚庸陋之天人小教也!其利益人间也,高者深悟二空而通圣性,广修万行而福民生,解脱烦忧,开豁神智,疑畏消灭,意志清明;次亦信祟因果,戒除罪恶,修习悲敬,施济群众。盖其上者为余宗之所无,而其下者统他教之所有,则人天乘十善法也。十善兼乎戒定,析为十戒十定,一一戒一一定各有四种通德。戒四通德,十戒为本,则戒残杀、戒偷盗、戒淫乱、戒妄言、戒绮语、戒恶口、戒异舌、戒悭贪、戒嗔恚、戒邪慢是也。助成之者,为忍辱德。戒之增上则为施舍,一、修救护行(此无畏施,若救放生命,弭息兵灾,除暴安良,成仁取义等),二、修利乐行(此为财施,若保幼、养老、恤贫、济苦等),三、修礼义行(改良风俗,整齐文化),四、修喜舍心,五、修慈悲心,六、修正信心(于常常时,于恒恒时,诚敬圆满成就圣尊,诚敬真实深妙正法,诚敬律仪和悦净众)。助成之者,为精勤德。定四通德,十定为本,一、薄欲未发定,二、离生喜乐定,三、定生喜乐定,四、离喜妙乐定,五、舍念清净定,六、有色无想定,七、空无边处定,八、识无边处定,九、行不行处定,十、想非想处定。助成之者,为安忍德。定之策发则为厌舍,谓厌舍戏闹,厌舍声嚣,厌舍寻伺,厌舍喜掉,厌舍乐著,厌舍意想,厌舍色身,厌舍空境,厌舍空识,厌舍空行,展转阶升也。助成之者,为精进德。十定是天乘法,人间教者学者已鲜闻名,况解其义!而保傅人道,则十戒尽矣。然志为人伦师法者,虽未能成平等大慈同体大悲,当修得离生喜乐定,涵养宏畅其慈悲喜护心,渐令充满一天地间。盖必通乎天德,然后圣乎人性,若孔氏之所谓“克己复礼归仁”,颜氏修之得三月不违仁,亦殆庶几矣。然此犹是人天业行,非有成出世心证无生法持真如性德藏乎其上者,则其源不清,其流杂染,而未足宗极宗归,故必得出家专修增上戒心慧学之比丘住持佛法,建人心正信善根也。至夫应真大士,随俗利生,则形类无定,莫可情求矣! 六、佛法与中国之关系   问曰:佛教在今中华民国当求如何利益国群?答曰:凡宗教超乎人生而普度人生,故不当有国界之见。孟轲生乎战国,世风同乎今代,彼仅为宗师仲尼以重其言者,犹不直粱惠王“何以利吾国”之国家主义,祗曰“有仁义而已矣”,况释迦清净正教哉!故住持佛教之比丘,不应心萦国家社会,效流俗专专分别乎私德公德,亦普教人人崇修十戒善,令皆成正士君子耳。虽然,即此所以裨益国群者,已大莫能京。大群之良,本乎小己之良,亦近世言群学者所能道;宗教淑其小己以正乎德,政治齐其大群以利乎用,喻之以医,宗教化民,究物理而明药性也,政治持国,和药品而医身病也(国家教育亦政治摄,士农工贾皆政治业)。然在信佛居俗之士,本其爱国群心,则当字曰中华民国佛教,率民崇奉,以令众志归极乎一,巩固国家机体,焕发国民精神,譬夫日光虽不□幽谷生,而集幽谷者则当宝之为吾谷明也。   理虽如是,但今震旦沙门,有未可自安于此者。佛法施行一切国土,贵适乎时而当乎机,随顺差别必观因缘。就吾国言,中国今为宇内贫弱危困之国,民心苟惰,政治飘摇,风化凌夷,生业艰苦,于是张扬爱国,尊奖利群,乃以图存。凡为自淑,非有封豕长蛇之行,食人壑邻之事,唯善无恶不违正义,救存援溺当赋同舟。是故沙门既悟我我所空,尤当持诸幻有乃至血肉骨髓,作法施财施无畏施,供养国家,利济社会。奋大勇猛,运常精进,国群有益罔不趋兴,先之劳之,无或稍懈,备世之急,脱民于险,此其一也。今世诸国森列,弭争乏术,有一不能独立者则群起分夺,大乱斯成。中国土广且肥,民众无匹,若非有以自卫自存足持一时趋势之平,则将召祸地球;而扰害人伦者,虽至强者尽成虎狼,弱者皆化虫沙,犹难底止。故今救护中华民国,即是救护大地人类。然非振导国中人人靡不尚行爱国利群,无以救护中华民国,则沙门之当勇施国民哀拯世人益不容已,此其二也。就吾教言,中国晚唐以来,达人虽众,陋儒亦多,每肆狂言辟佛,阴盗阳憎,心奉口违。故考民俗风习,虽皆信行佛教,而多不居为佛教徒,唯任出家二众僧尼游乎方外,若存若亡,鲜在家众持续传守,且时或凌折之。故我佛声光虽尝大振乎隋唐,浸衰者远,沦替及兹,已成千钧一发之势。今后全球当趋佛教是宗,现今中国有待佛教尤殷。顾佛教有坠落之忧,唯沙门负恢振之责。然则报酬佛恩,兴建法幢,摄化国民,开导世人,其可不勇猛精进于菩萨涉俗利生行乎!此又其一。今世异学异教风发泉涌,各称道真自成宗尚,互偏标榜竞为朋党。而中国人心当此泛应繁变之势会,伥伥乎莫知所皈依,较余土为尤甚。颠倒东西,淆混黑白,既目眯而意醉,乃冥趋以盲从,唯煊赫强盛之是崇,唯淫乐游戏之是美,娉娉乎浇习之形好,逐逐乎流誉之夸诞;真实之道理,淳净之德行,反回遹惑乱而靡敢尊亲。悲矣群瞽!痛哉众狂,天下斯倾,大道其沉!势非恒俗庸化之士可能挽回图救千一。菩提所缘缘苦众生,佛言“唯度迷情方顺佛心”,则正须以超世之身,转适群机,广行四摄,集大法众,结大法会,震大法雷,作大法事,捧佛日于虞渊,启人心之正信,此又其一。以故未可拘守沙门比丘杜多苦行,唯幽闲清净端居之是安。古师圣天、圭峰、大慧、紫柏,近德松风、月照,斯堪法矣!异日人心晋善世道康和,如来正教普被全球,多有在家菩萨宏修十善信护三尊,则出家者固应专习无上希有之法,精严无漏真净之行,克获圣果现身作证,以供天人神鬼瞻仰赞叹祟奉尊敬,虽然,蠖不屈不伸,行不冥不昭,今此有能克证无生法忍,现大士庄严相好殊胜尊特神通身,开化宁不尤广?在行者宜自知时耳! 七、中国佛教之整建与发扬   处今中华民国佛教四众信人,则当请政府废寺庙管理条例,参酌佛教总会教章,重建立佛教会。内以真实研究佛法道德,整肃僧众,清净律仪;外以勤勇施行慈善事业,辑和国民,淳正风化,广兴国民教育,陶铸国民人格,一洗揜偷琐陋委靡颓唐之习,令世人之耳目一新。则佛法可纶贯僧俗,布摄欧亚,同发本真大乘信心,咸归自性平等觉海。 (附注)本论为普陀关中最早之作,四年秋季即印行流通。亦名佛乘导言或佛学导言,为佛乘宗要论所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6 20: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什么教都是信自己。
你信佛教,是因为佛教的经书符合了你的想法。你的想法就是一个标准,以此,你评判佛教是最好的。
同样,道教,基督教的经书触动了你,你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宗教,其实是它们符合了你的标准。
虽然,我们是凡人。但我们都有自己的标准。不然,你无法选择。我相信没有人觉得自己的选择是错的。也就是说,跟你不一样的选择都是错的。这也是宗教纷争的原因。
问题是这个标准是什么?你怎么知道它是正确的?错误的标准能得到正确的选择吗?
这个标准才是你真正的教主,它才是真正的神圣,你以它来决定佛经,圣经,道经是否值得你相信。
人们信的,不过是自己的那个标准,即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7 10: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佛法”,即成就智慧、觉悟圆满的方法。从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出家、成道、传教,到以后南进的小乘佛教,以及北上的大乘佛教,直至传入中国后,分各宗各派的说法。若用历史的眼光讲佛法,只能说明外表,而没有深入骨髓。我今天试将这个大问题,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阐述。至于我这样阐述究竟是否能使各位得到益处,还要请各位指正。   
        哪三个不同的方面呢?第一,是比较佛法和其他宗教的不同。目的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说明佛法。第二,是以大乘佛法人人都具有佛性的真理为中心,说明我们还未成佛的原因。第三,是针对现代一般人的生活情况,介绍几点符合佛法修持原则,而人人可以随时随地实行的方法。目的在使人人易于自己体验,逐渐引入,明白佛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佛法否认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其他任何宗教,除佛教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的上帝,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上帝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能做。   
        可是佛法却不承认有这么一位创造世界的万能上帝,因为佛法在基本理论上,根本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世界的最初开始。佛法的理论认为,“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为其本身的思想便利起见,所发明创造出来的一个假想或假定罢了。   
         一般宗教的“宇宙开始”论,即是犯了这个错误。凭着自己有限性意思,硬说有个开始,因为有这么一个最初开始的假想,所以接着就弄出一个创造世界的万能上帝来。问题是:上帝如果是万能而慈悲的,他老人家为什么不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人们,这些痛苦的众生,当皮球一样,一脚踢上极乐天堂更省事!可是事实上他没有这样做。   
         其实上帝也是人类思想的假定。上帝这个概念,是由于古代人民震慑于宇宙间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如雷电、地震、海啸、瘟疫等而设定出来的。人类创造出来这个“神”的观念,不仅对宇宙现象的奇妙有了解释,同时也满足了当时人类实际的需要,使他们得到了“安全感”。这种观念,在人类政治社会的发展史上有它的价值。若要谈真理,这种人为的假定就很难自圆其说。   
         二、佛法是平等的     
         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佛教里至尊的“佛”却与其他宗教的上帝完全不同。要说明这一点,我先对“佛”下个简单的定义:即通常我们简称释迦牟尼佛为佛。在历史学家的眼光里,他是一位印度的思想家;在佛教徒心里,他是这个世界里佛教的创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里,释迦牟尼佛是千千万万、无尽世界中,无量诸佛中的一位佛。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与大能的人。但佛不是万能赐赏我们得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去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一切都是人们自证自取,自行自得的。佛告诉我们:人人都能达到最圆满境界的人格,人人原都具有圆满智慧,只是像失去了明镜似的水面一样。人类恋着于外境现象与诸般假定设想,为所谓生存、名利、情爱、权力疲于奔命,一直到老死,还不觉悟!因此埋没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无限的能力,不能同时达到圆满的境地,不能从烦恼苦痛中解放出来。佛陀说法应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导众生,开显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愿,是要使人人及一切众生都成为和自己一样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类及众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没有高下之分。   
         在其他的宗教中,上帝和人是两个永远对立的单位。上帝是上帝,人是人。这位万能的上帝,是一切教示的中心。人要信奉上帝,才能得到上帝的救拔。人要得到上帝的恩典,死后才可以上天堂,去和上帝住在一起;可是人却永远不能成为上帝,上帝与人之间始终有一条鸿沟。   
        佛不以自己成佛为满足,他要求人人成佛,得到正等正觉,也教导大家如何成佛。总之,佛法教人要有自尊自信,为使自己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开显我们本具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成理智、情感、能力之最圆满境地的人格,就是真正的佛法所说的道理。   
        三、佛法的教理是圆融的   
        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建筑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的,找不出像“你不可相信假神”之类的教义。问题是哪一个宗教的神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呢?这个争端,甚至用战争去求解决,都是没有结果的。佛法相信佛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所以没有排外和专横的气氛。佛教不但与其他宗教有共同圆融的讲法,还进一步有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说法。广大菩提心和无尽庄严的菩萨行愿,以及甚深广大的空慧学,也是在任何宗教中找不出来的。佛教绝不诋毁其他宗教。佛法相信众生根器不同,因而教导之法各有所殊。各种宗教,皆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与利益作用。任何一种好的宗教,都可以使人在现世和未来得到利益和安乐。佛法这种包涵容摄万象的特性,真是广大无边,不尽其际!而损人利己、危害社会的不是佛法!   
       四、佛是无烦恼的大自在
         佛是自在的、从容的。佛不会发怒,不审判众生;佛不会发脾气,送人入地狱。如果人会入地狱,那是他自己的业力送他入的;佛不但不送人入地狱,佛还要入地狱去救他出来。所以,佛法决不会恐吓人说:“你不要冒犯佛陀,否则佛陀发了怒,就会送你入地狱”。相反的,佛法却鼓励人入地狱去度众生。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这种精神的表现!所以佛是度人无烦恼的大自在。   
       五、佛教是民主的   
        佛法的基本教义,有其先天的平等性、宽容性和包涵性,所以在佛教史上所表现的,是宽容和民主精神。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有绝对自由的发言权,都可以随便发挥自己的意见,还可以批评其他宗派的主张。其民主精神和重视真理的态度,发挥到极致时,竟至于“呵佛骂祖”;在阐明诸法空寂,一切不可得的道理时,居然说佛是“干屎橛”,说“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这种精神,何等彻底!何等豪放!在哪一种说教里,找得到这些表现呢?在其他宗教里,上帝或教主所说的话,是神圣不可过问的。所谓上帝的话,错也好,不对也好,教徒只许全部接受。但佛法却不然,佛教徒对佛陀所说的话,可接受或不接受。因为佛陀所说的道理,由于佛教徒根基智慧的不一致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佛教徒可以接受佛陀所说的某一部分道理,而不接受其他一部分的道理。在佛经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释迦牟尼向弟子及听讲的人说:“我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总是劝导听众,研究真理,注重理性,从没有用威吓强迫的口吻或手段来叫人听从的。这是何等的包涵、民主及伟大!   
         六、佛法的爱是无限的
         佛法博爱和大悲,是无限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佛法的爱,不只给予全人类,而且给予全生物。佛法不但叫人爱仇敌,而且叫人要爱异教徒。佛说“恒沙众生,若不度尽,誓不成佛!”进一步从哲理的观点来说明佛法的爱,它是超越一切相的。这超越一切相的爱,和不可思议的空性合一,于了达一切法不可得中,无缘大悲,任运兴起!这个空悲不二的哲学思想,是佛教教义中,最高深不可思议之处。这些教义,一下子是不容易弄懂的,需要我们去证悟、去实修。   
         佛见众生之本性皆是佛性,因此佛本能地觉得众生未成佛,是他们自己不够圆满。有修证的学佛人,能常常有“我与诸佛同一体”的境界;而十方诸佛,却时时刻刻在“我与众生同一体”的境界中。惟有从这种高深的法尔境界里兴起的大悲与博爱,方才是平等的,无偏私的,最彻底的,最圆满的和超越一切分别和限量的爱。这才是佛法的真精神!   
         七、佛法往生净土和永生天堂不同     
          一般不够了解佛法的人,认为死后登天堂,和往生净土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仔细研究一下,就知道其中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其他宗教里所宣传的天堂、地狱,似乎是和这个人世间相对立的处所。人世是暂时的考验场,天堂或地狱才是真正人生之终点。这是一个有限的消极的错误论调。佛教所讲的净土,却根本与此不同,佛法的宇宙观是无限的。佛法中的净土是广大无边的,无穷无尽的。进而言之,佛法中了义的净土,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东方,也可以即是这个世界。《维摩诘经》里说:“心净则国土净”。你能自净其心,此土即是净土。所以往生净土,与投身这个世界,本质上并无不同,也绝对不是一切的终点!   
        所谓的登天堂、永生和上帝在一起去享乐,是一般其他宗教的假设。佛法根据因果的原理,认为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无限永生的善果的。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将你的善因享受完了之后,还是要掉下来的。像仰天射箭一样,势力尽了之后,箭又会跌下来。   
         前面所举的七点,目的是想用衬托的方法,帮大家对“什么是佛法”增加一些了解。   
         因此,我对“佛”试下了一个定义: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还须说明的是:这个定义并不能表示绝对的佛性,而只是凭人的脑筋在思想范围内,想对佛性作一个比较容易了解的解释罢了。   
        什么是大智、大悲及大能呢?   
        佛的大智,包括有两方面的大智慧:一个是纵深的,一个是横面的。这个纵深的智慧,佛家称为“如所有智”;这个横面智慧,佛家称为“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就是深入法性最深一层的智慧;“尽所有智”就是遍知一切法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智慧。   
         佛的“如所有智”,不但要透过凡夫、科学家、哲学家的境界,而且要透过圣哲们的境界,处于法性境地,不可思议的如如境地——法性实相。这种境界,非语言思虑所能及到,只能以“如”字来代表,所以这个智慧,佛法里名之曰“如所有智”。   
         什么是“尽所有智”呢?“尽所有智”就是无所不晓的智慧。这种智慧的说法,是很难为一般人所接受的。一个人怎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呢?在今天,一个人一辈子研究某一种学问的一个专题,就够他一辈子努力了,哪能谈得上“无所不知”呢?因此,一般人都认为这种智慧是不可能的。   
        基于上述的道理,佛法不教人在“所知的境”上努力,如科学家对于研究现象界的努力,或佛学家们对于考据经典的努力,却教人在“能知的心”上下功夫,把“能知的心”扩大和发展到最高峰,大智大悲和大能都会自然而然的显现。   
         佛法是什么?如果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上,可以用很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5-3 13: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