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24-12-22 10:35: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心地善良”是什么? 
 
《入行论》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 
壹|积聚了身陷轮回的业 
众生的数目如虚空般无边无际, 
然而我们总是认为, 
我们只和少数众生有所关系。 
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 
我们总是喜爱一些人, 
厌恶一些人,不在乎其余的人。  
这种对其他众生存有的偏颇和有限的见解, 
持续使我们生起执著和嗔恨, 
因而积聚了身陷轮回的业。   
如果我们能一瞥过去无尽的生生世世, 
我们将了解到, 
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一个众生不曾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 
而且不只是一次, 
他们曾是我们许多生世的父母。   
为了回报他们的爱与大慈, 
我们应该像证悟者一般, 
对所有众生生起爱与慈悲。 
最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 
生起带领一切众生证悟成佛的愿望, 
不遗弃任何一个众生。 
贰|受到善心的启发 
发起这个誓愿所累积的功德, 
和这个誓愿所涵盖的众生数量成正比。 
因此希望救度无数众生的愿望, 
将能产生无量功德。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是达成这个愿望的基础。   
如同佛陀对波斯匿王所说的: 
“喔,伟大的国王, 
你的事业是如此的广大无量。 
无论你是在行、住、坐、卧, 
愿你所有的行为、 
法规和判断都受到善心的启发。 
如此一来, 
你将为你的臣民带来无限的利益, 
并为自己累积无量功德。”   
叁|真正的心地善良 
“心地善良”是什么? 
深情地照料今生的父母, 
肯定是心地善良的证明。 
然而,父母只不过是, 
无量众生里面的两个众生。   
真正的心地善良是把所有众生, 
不只是我们的朋友, 
也包括敌人和陌生人, 
当做我们的父母, 
并去除所有的嗔恨、自私和冷漠。   
去想一个你最敌视的人, 
并视他为你心中最亲爱的人。 
如果你对某一个亲近的人生起贪爱之心, 
那么把他视为一个梦中遇到的人, 
一个缺乏任何真实存在的幻象。   
肆|用行动和祈愿来帮助众生 
心地善良必须以实际地利益他人来展现, 
然而,什么是利益他人? 
毫无疑问的, 
布施食物、衣服、住所, 
和情感是心地善良的表现, 
但这种仁慈仍然有限。   
我们应该努力用一种, 
无限的方法来利益众生, 
而佛法则是唯一的途径。 
我们应该用各种方式来帮助众生, 
用直接和间接的方式, 
用行动和祈愿来帮助众生。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在蚁冢、 
养鱼塘或鸟禽养殖场念诵诸佛菩萨的名号, 
心中生起慈悲, 
并祈愿:“愿这些动物不再投生轮回恶趣之中。”   
诸如此类能够真正利益众生的行为有很多很多。 
当你持续受到利益众生的动机的激励, 
菩提心, 
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获得证悟的愿望, 
将在你心中渐渐开展。 
伍|菩提心有两个层面 
我们不能用表象来评判行为, 
行为的价值取决于内在的态度。 
惊人的利他行为, 
可能出自于自我本位的动机, 
例如期望被人感谢, 
在来世享受业果, 
完全和心地善良无关, 
如此的动机贬损了行为的功德。   
记住,誓愿带领一切众生解脱的爱与慈悲, 
乃大乘之正道。 
菩提心有两个层面: 
究竟菩提心和相对菩提心。 
究竟菩提心是了悟空性; 
它将随着时间慢慢地在心中成熟。   
相对菩提心则是, 
根植于爱与慈悲的利他想法和利他行为。 
深刻地修持相对菩提心一段长时间之后, 
这种修持将自然而然地转化你的心, 
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的曙光显现。 
陆|慈悲是空性散发出来的光辉 
彻底了悟空性的菩萨成佛之后, 
他展现的悲心, 
不会再含有凡俗的、造作的念头。 
他不会想: 
“这个众生向我祈求,我必须帮助他。”   
或“这个众生没有祈愿。” 
他的慈悲和空性是无所不在且含摄一切的, 
如此这般的慈悲, 
是离于偏爱分别、执著或嗔恨的。   
它如同太阳, 
平等地映照在每一个水面之上, 
无论水面大或小,清澈或混浊。 
慈悲是空性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光辉, 
离于概念,超越形述。   
这是佛陀利益众生的事业, 
能够如此无边无际的原因, 
如果你了解这一点, 
你将明白, 
即便是吹拂一个发烧病人脸庞的凉爽微风, 
也都是诸佛的加持和慈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