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22 10: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州雁(《秋坪新语》)
景州的李镜亭,曾经得到一只雄雁,把它养在院子里,平时与鹅鸭在一起,非常驯服。一天,有一群雁从空中飞过,院子里的这只雁昂首长鸣,忽然有一只雁飞下,原来是它的雌雁。它们亲密地脖颈相依,咿哑鸣叫着互相应答,就像久别重逢诉说离愁,彼此相互亲近一样。过了一阵,两只雁一同飞走了。第二年雁群归来,以前养的那只雁独自飞下,哑哑地向鹅鸭鸣叫,就像和老朋友打招呼。又来到以前栖息饮食的地方,来回打量察看。一会儿又飞到客厅,走进屋里,来回几遍寻找主人。看见主人出来,就伸着脖子扇动翅膀,响亮地大声鸣叫,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过了一刻钟,才翩然飞起,追逐雁群而去。当时见到的人,没有不感到惊异的。
诗曰:
空际闻声识故夫,不图意外遇罗敷。
相怜云路分飞后,碧海红尘两地孤。
陇山鹦鹉一(《警心录》)
唐玄宗的宫中养了几百只鹦鹉,一天,皇上问它们:“你们思乡吗?”鹦鹉答道:“思乡。”于是派宦官把它们送回山中。过了几年,有朝廷的使臣路过陇山,鹦鹉问:“太上皇还安好吗?”使臣回答:“太上皇已经辞世了。”鹦鹉们都悲鸣不已。使臣作诗道:“陇口山深草木荒,行人到此断肝肠。耳边不忍听鹦鹉,犹在枝头说上皇。”
诗曰:
声声频问上皇安,曾记深宫带笑看。
陇水不流助呜咽,鼎湖梦断路漫漫。
陇山鹦鹉二(《圣师录》)
宋高宗时,陇西进献了一只特别善言的鹦鹉,皇上命人养在宫中。过了一段时间,皇上问它:“你想念家乡吗?”鹦鹉回答:“怎么会不想,可是想又有什么用?”皇上就派遣使者把它送还陇山。几年后,这位使者路过这个地方。鹦鹉问他:“皇上还好吗?”使者回答:“皇上已驾崩了。”鹦鹉向南朝着京城的方向悲鸣不已。
诗曰:
陇山南望不胜哀,目送迢迢使节回。
五国城头霜月苦,可曾雁信问安来?
韩通判鹦鹉(《春渚纪闻》)
韩奉议任陇州通判时,他的家人得到一只鹦鹉。没有多久,它忽然对家人说:“近来特别思念我的家乡。”家人觉得可怜,就把它放了。后来有位从陇州派往京城的差役,在道旁树下休息,忽然听见鹦鹉跟他说:“您还认识我吗?我是韩通判家的鹦鹉,烦您到京城为我捎个话,多谢他们,我在家乡的山林中过得很快乐。”
诗曰:
云水翛然自在身,误谋红稻绊红尘。
关山哪有家山乐,寄语天涯薄宦人。
秦吉了(《情史》)
武则天当政时,担任左卫兵曹的刘景阳,出使岭南,得到两只秦吉了,能听懂人言。回到京城后,他把雄鸟献给了武后,把雌鸟留下了。这只雄鸟在宫中烦怨,不肯吃东西。武则天问它:“为什么这么闷闷不乐呢?”雄鸟说:“我的配偶被使者留下了,我很思念它。”武则天把刘景阳召来问道:“你为何藏匿了一只鸟呢?”刘景阳赶紧叩头谢罪,把那只雌鸟也进献了,武则天也没有怪罪他。
诗曰:
一路双栖乍别离,难衔红豆寄相思。
影孤怯对瑶阶月,何处声声叫画眉。
径山寺鸡冢(《宋高僧传》)
杭州径山寺有位僧人释法钦,养了一只鸡,不吃虫子等生命,跟着他形影不离,从不私自到其它地方游玩。后来法钦去了长安,这只鸡哀鸣三天后死去。现在这只鸡的坟冢还在山上。
诗曰:
三生带得善根来,久傍禅扉旧绿苔。
一片行云留不住,寒窗风雨助啼哀。
乌郎苍女(《圣师录》)
汤初焕在江西协助郡守处理政务,在任时生了个女儿,满一周岁时,当地人送了一只鹅,脖子被盒担给压折了,成了之字形。汤初焕的夫人觉得它可怜,就养了起来。后来任职期满返乡,亲戚又送来一只鹅,它的一只脚掌有残缺。汤夫人又可怜它,也养了起来。这两只鹅一雌一雄,成了配偶。雄鹅叫“乌郎”,雌鹅叫“苍女”,只要叫它们的名字,便会应声而至。它们走路时就让缺掌的那只先走,吃东西时就让折颈的那只先吃。一直养了三十多年,等到夫人去世时,这两只鹅也哀叫着绝食而死。
诗曰:
秩然有礼宛如宾,相敬相怜三十春。
莫笑老鹅同缺陷,昂藏竟似两完人。
觅偶而来(《警心录》)
山阴的陈尔诚,在门前沟渠中网住一只大鳖,把它放在厨房的水缸里。他的祖父陈华宇傍晚从外面回来,看见水缸旁边又爬来一只鳖,估计是来找它的配偶,就把它也放到水缸里。两只鳖见面后,聚在一起眷恋不舍。陈尔诚不禁感叹,就把它们放回沟渠。从此全家人都戒食鳖。
诗曰:
有情眷属尽堪哀,谁喻蹒跚觅偶来。
假使夜阑人未见,不知含泪若何回。
-----------------------------------
七、恪守诚信
燕子、鸿雁按照季节的变化准时迁徙,圣君的诚信使走兽、鱼类受到感化。人若失去信用,就像车子缺少輗軏,根本无法行驶。指着滔滔江水立下郑重的誓言,即使历经患难也信守不移。
申州虎(《警心录》)
唐朝贞元年间,王徵担任申州太守,当时辖区内经常受到老虎的侵扰,王徵下令如果捕杀一只老虎就酬赏十匹细绢。有位年老的差役名叫丁岩,擅于设陷阱,没几天就有一只老虎掉进陷阱里,围观的人成百上千。当时丁岩喝了酒,衣襟被树根挂了一下,不小心也掉进陷阱里。大家都害怕极了,用辘轳放下一根粗绳,让丁岩把自己捆住,然后把他吊上来。丁岩被拉离地面二、三尺的时候,老虎踩住绳子不让他上去,一连几次都是如此。丁岩对老虎说:“你们这些老虎行凶伤人,理应翦除。现在大家没有马上把你除掉,是因为怕伤着我。你要是听我的,让我出去,我就禀告太守,保证不再伤害你们的性命,你就带着虎群远远地离开这里。我对天发誓,绝不违背这个誓约。”老虎仔细听着,好像明白了。丁岩再被拉上去时,老虎不再阻止。丁岩出来后就拜见太守说:“现在就是杀掉这只老虎,也还是不能免除群虎之害。请求您把它放了,让它带着虎群离开。”王徵同意了。丁岩就向坑中慢慢填土,老虎最后一跃而出,哮吼着带风而去。从此以后,当地的虎群就没了踪迹。
诗曰:
食言罕见信由中,心诺潜消坎窞凶。
擒虎不难难纵虎,, , 腥风万壑转仁风。
虎赴西关约(《排闷录》)
山西孝义县城外,周围山上有很多老虎。一天早晨,一位樵夫穿行在草木丛中,失足掉进老虎的洞穴。虎穴内卧着两只小老虎,洞穴像一个倒扣的锅,其中三面是锋利的石齿,只有前壁稍微平坦,有一丈多高,长满苔藓,十分湿滑,这便是老虎出入的路径。樵夫跳了几次都摔了下来,只好绕着洞壁无奈地走来走去,哭着等死。
太阳下山时,洞口一阵风起,老虎呼啸着翻越石壁而入,口里衔着一只活鹿,给两只小老虎喂食。当它发现樵夫蹲在洞里,就张开虎爪准备搏斗。一会儿又四下看看,见小老虎没有受到伤害,好像若有所思,把剩下的肉给了樵夫,然后进去抱着小老虎睡了。樵夫心里想,今天老虎已经吃饱了,明天早上起来肯定会吃掉自己。早晨天刚蒙蒙亮,老虎从洞中一跃而出。正午时,又衔来一只鹿,喂它的幼子,依然把剩肉给樵夫吃。樵夫饿极了,拿着就吃,渴了就喝自己的尿。这样过了一个月,慢慢与老虎熟悉了。
小老虎渐渐长大,这天老虎背着它们出了洞穴。樵夫一看急了,仰天大叫:“大王救我!”不一会儿老虎又回来了,弯曲两腿,低着头让樵夫骑到它身上,腾壁而出。老虎放下樵夫,带着小老虎走了。阴森森的山崖里长满了灌木,连鸟儿的叫声都听不见,只有阵阵阴风从林中生起。樵夫一看又急了,再次呼叫大王,老虎回头看他。樵夫跪着说:“承蒙大王救我出来,大王若是离开,我担心还会遇害。请您救人救到底,把我领到大路上,我死也不会忘记报达您。”老虎点头同意了,就在前面带路,到了大路上,转身看着樵夫。樵夫又对它说:“我是县城西关的一个穷人,今天回去后再也见不到您了。回家后我要养一头猪,在西关三里外的邮亭等候大王,请您在某日某时前来食用,不要忘了。”老虎点点头。樵夫哭起来,老虎也留下眼泪。等樵夫回到家中,家里人惊讶地问他是怎么回事,樵夫就把这些天的经历告诉大家,全家人都非常欢喜。
到了约定的时间,樵夫准备好了猪,正在忙着宰割。老虎却已提前来到邮亭,没见到樵夫,竟然进了西关找他。居民们看见老虎,赶紧叫来猎人,把路口的栅栏关上。猎人们带着长矛、棍棒、火铳、弓弩,纷纷赶来,打算把它活捉了献给县令。樵夫听到后急忙赶来救它,他对大家说:“这只老虎对我有大恩,请你们不要伤害它。”尽管这样,大家还是把老虎捉住,送到了县府。樵夫击鼓大喊冤枉,县官很生气,责问樵夫,樵夫把以前的事诉说了一遍,县官不信。樵夫说:“请您亲自验证一下,如果我说了谎,愿受打罚。”县官亲自来到关押老虎的地方,樵夫抱着老虎痛哭道:“救我一命的是大王吗?”老虎点头。“大王是因为赴约才来西关的吗?”老虎又点头。“我为大王请求释放,如果不行的话,我愿以死跟随大王。”话还没说完,老虎就泪如雨下。围观的几千人,莫不为之叹息。县官大惊,赶紧下令放了它。老虎到了邮亭,人们把准备好的猪肉扔给它,老虎翘着尾巴大嚼,吃完后回头看看樵夫便离去了。后来就把这座亭命名为“义虎亭”。南昌王猷定记。
诗曰:
虎解回思悯负薪,荷恩急难两全身。
临歧对泣悲风起,千载荒亭感路人。
黄耳冢(《述异记》)
晋朝的陆机,年轻时喜欢打猎。在吴地时,有人送给他一条快犬,取名叫“黄耳”。陆机到了洛阳,常随身带着它。这条犬很聪明,能听懂人话。有一次把它借给三百里外的一个朋友,它认识路独自返回,当天就到了家。陆机在京城做官,很久没有家信,开玩笑地跟它说:“我家里很久没有音信,你能带着我的书信回去,再把家里的消息捎回来吗?”黄耳听了很高兴,摇着尾巴出声应答。陆机试着写了封信,装在竹筒里,系在它的脖子上。黄耳沿着驿路出发,朝吴地方向跑去。每当经过江河,它就向摆渡的人驯顺地摇着尾巴,因而总能把它渡过去。到了陆机的家里,黄耳口衔竹筒,发出声音让他们来看。家里的人打开竹筒,取出书信看完,黄耳又对着人叫,好像若有所求。他家里就写了回信放在竹筒里,还系在它的脖子上,黄耳又一路飞奔返回洛阳。这段路程一般人要走五十天,而黄耳往返只用了一半的时间。后来这条犬死去,葬在陆机家村南两百步的地方,用土堆成坟墓,村里人都称为“黄耳冢”。
诗曰:
绮年入洛饮香名,黄耳还乡路几程。
一纸家书万金抵,洪乔投渚太无情。
围城犬负米(《圣师录》)
后晋时,杨光远在青州城叛乱,朝廷派遣军队讨伐。孙中舍住在被围困的城中,家族中的亲属都在西州乡下的别墅。当时城门久闭,所有的粮食都吃光了,全家人都发愁叹息。此时家里养的狗,在孙中舍的身边徘徊,若有所思。孙中舍就对它说:“你能为我回乡下取米吗?”这条狗听了之后摇着尾巴,表示答应。到了晚上,孙中舍取来一个布袋,又写了一封信,系在狗的背上。这条狗从城墙的水洞出去,到了他家的田庄就开始吠叫。田庄的人开门出来,认出了这条狗,取出书信看过后,让它把米背回去。这样过了几个月,直到叛乱平息,城门重新开放,孙氏全家人靠这条狗才没有挨饿,此后更加宠爱这条狗。几年后这条狗死去,把它安葬在乡下的别墅。后来孙中舍的孙子孙彭年,将此事告诉了龙图阁学士赵师民,把它的事迹写下来,刻在墓前的石碑上,名为《灵犬志》。
诗曰:
围城坐困绝糇粮,乞米帖谁邮旧庄。
尽室回生灵犬力,亏他一路负归囊。
博罗犬(《偃曝余谈》)
博罗人何宇,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的小屋里守坟。家里没有仆从,只有一条黄狗,隔一天就到墓前守候。何宇需要什么就写在一张纸上,系到它的脖子上带回家。家人看见后就准备好,绑在黄狗的身上,让它背到守坟的地方,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诗曰:
往来供乏历年华,庐墓邮书望眼赊。
萧颖士奴输捷足,陆家黄耳复何家。
鹤寄诗(《内观日疏》)
唐朝的才女晁采养了一只白鹤,取名叫“素素”。一天,她在书房里坐听雨声,想念自己出远门的丈夫,很久没有音信。她就对这只鹤说:“从前西王母的青鸾、郭绍兰的紫燕,都能到很远的地方送信,难道你就不行吗?”白鹤向晁采伸长脖子,像是在接受她的嘱托。晁采拿起笔写了两首绝句,系在它的脚上,果然送给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看后很感动,立即整理行装返乡了。
诗曰:
征夫聿至喜无端,鹤使多劳瘁羽翰。
翦烛西窗同话雨,诗笺旧泪未全干。
燕寄诗(《情史》)
长安富豪郭行先,他的女儿名叫绍兰,嫁给了巨商任宗。任宗在湖南经商,几年都没有回家。绍兰看到一对燕子在屋梁间嬉戏,长叹一声对它们说:“我听说燕子从东海飞来,往返都要经过湖南。我的夫君离家已经几年,音讯杳然,生死不明。想请你们替我带封书信,交给我的夫君。”说完泪如雨下。这对燕子似乎表示应允,绍兰又对它们说:“你们要是答应了,就请飞到我的怀里来。”燕子直接飞落到她的膝上。绍兰吟诗道:“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用小字写好,封上口,系在燕子脚上,燕子鸣叫着飞走了。任宗当时正在荆州,忽然有两只燕子在他的头上盘旋,他惊讶地抬头观看,燕子飞落在他的肩头,发现有信函系在燕子的脚上。他解下打开一看,原来是妻子寄来的诗,不禁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燕子又鸣叫着飞走了。第二年任宗回到家里,把燕子带去的诗给绍兰看。当时的宰相张说,把这件事记述下来广为流传。
诗曰:
裁诗好寄任公子,临发开封带泪哦。
湘月莫迟送双影,倚楼南望夜如何。
飞奴(《开元遗事》)
唐代的张九龄,韶州曲江人,年少的时候养了一群鸽子。给亲戚朋友的书信,就系在鸽子的脚上,它们按交代的地方飞去送信,一次也没有出过错,因此昵称它们为“飞奴”。(注:古人在动物名称的后面加“奴”字,带有喜爱的感情色彩。)
诗曰:
雁帛鱼书杳莫寻,停云空自抚幽琴。
相思绵渺关山隔,仗尔飞奴达素心。
真定鸽(《辍耕录》)
颜清甫的幼子射死了一只鸽子,发现它的翅膀里有一封书信,信封上写着“家信交儿子郭禹收”。郭禹是曲阜县的县令郭仲贤,这封信是他的父亲从真定老家寄来的。当时郭仲贤已调任为远平县的县令,鸽子不知道,四处寻找,所以遇害。颜清甫看见后,把他的孩子责骂了一顿,令人取小木盒把鸽子装上,立即前往郭仲贤的官署,把信和鸽子都交给他,并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郭仲贤感伤地说:“这只鸽子已经养了十七年,只要有家信,即使远隔几千里也能送到。”派仆人把它埋葬了。
诗曰:
拜命燕山寄好音,移官何处几回寻。
一缄空系身先死,地下犹悬未了心。
-----------------------------------
八、清廉自持
桑扈鸟喜欢偷吃油脂,马却不吃油类食物,鸡的秉性清廉,狼却非常贪婪,动物的习性各有不同。我怀念志尚高远的古人,安贫守道,乐而忘饥。
周藩驯虎(《池北偶谈》)
我的祖父担任过省级地方长官,在他任河南按察使时,见到周王府有一只被驯化的老虎,每天只吃豆腐几斤。猛虎能够如此,与不伤害任何生命的义兽驺虞有什么区别?
鹤子点评说:与这只老虎相比,那位“封使君”真应该惭愧而死。(注:据《述异记》所记,汉代宣城太守封邵,忽然有一天变成了一只老虎,啖食当地的百姓,百姓称这只老虎为“封使君”。)
诗曰:
不知肉味有余欢,守素休嗤骨相寒。
豪气渐平心渐淡,向来虎穴捋须难。
浯溪白驴(王念莪述)
我的外祖父东川纪公,居住在浯溪。他曾养了一头白驴,有力而驯良,即使特别饿的时候,也从不吃田中的庄稼,纪公非常喜爱它。没有多久,这头驴被人偷走。一天,纪公偶然路过一个地方,有头驴远远向着他哀鸣。他过去一看,正是被偷走的那头驴,就用四两银子把它赎了回来。后来这头驴衰老有病,有人劝纪公把它杀了,用它的皮来熬阿胶。纪公回答说:“这头驴为我效力十多年,现在却因为它老了就杀掉,实在太不忍心。”这头驴正好在一旁听见,泪水潸然而下。这头驴死后,纪公让人用破席裹着将它埋葬。
诗曰:
浯溪水草乐忘年,风雪桥头忍饿旋。
天物岂容轻暴殄,怒渠黄犊惯蹊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