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7-7-19 16: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年春,含山、嘉定李树生黄瓜。十六年,桐乡李树生黄瓜。二十三年,海盐乡民锯树,中有“王大宜”三字,清晰如写。四十五年四月,宁州通边镇白杨开花,状如红莲。四十八年,秦州槐树生莲花。五十一年十一月,宿州树头生火。乾隆元年,高淳李树生黄瓜。五年,掖县县署古桐自焚。十五年九月,应城水陆寺枫树夜放光,伐之乃灭。
( T' |6 |8 B8 I% J8 ^6 l7 a) A永嘉七圣庙大樟树自焚,中藏竹箸无数。 , v; g- [7 W: ~: F
- q5 |( b' G0 U9 h
顺治五年三月,上海遍地生白毛。四月,娄县地生白毛。六年六月,杭州、嘉兴地生白毛。八月初三日,莱阳雨白毛。七年六月,苏州、镇洋、震泽、青浦地裂,生白毛。康熙七年六月,上海、海盐、湖州、平湖、宁波地生白毛,长尺许。七月,临安、馀姚地生白毛,长尺许。十四年三月,琼州地生白毛,长寸馀。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镇洋雨白毛如雪片。乾隆二十八年,南陵地生毛,白质黑颖。二十九年五月,武进地生白毛,长数寸。四十一年,婺源地生白毛。庆十九年七月,青浦遍地生白毛如发。二十三年三月,宜城地生毛,或白或黑,长尺馀。同治四年六月,罗田遍地生苍白毛,长三寸许;即墨地生毛。五年十一月,潜江地生黑毛,长三寸;江陵地生毛。六年三月,德安地生毛。八月,京山地生毛,或黑或白,长尺馀。十月,随州地生白毛...(地生白毛的记载各代史志中非常多,也许是菌类?)
$ f5 x+ e; p: ^' C4 h: M% J3 ` m+ @" c( H9 ~ y7 c: ~
宋史--至道六年,修昭应宫,有木断之,文如点漆,贯彻上下,体若梵书。十一月,襄州民刘士家生木。有文如龙、鱼、凤、鹤之状。七年五月,抚州修天庆观,解木有文如墨画云气、峰峦、人物、衣冠之状。七月,彰明县崇仙观柱有文为道士形及北斗七星象。绍兴二十一年,建德县定林寺桑生李实,栗生桃实,占曰:“木生异实,国主殃。”
; c' A' B% B% n- A淳熙十六年三月,扬州桑生瓜,樱桃生茄,此草木互为妖也。七月,晋陵县民析薪,中有木字曰“绍熙五年”,如是者二。是时,绍熙犹未改元,其后果止五年,此近木妖也。 0 g7 D* q5 Q- k1 P, B2 C
8 ]: z5 H I- n! B i/ r2 x/ A0 \# }6 ^9 [1 ~
*还阳:(也许假死现象可以理解,但是托梦或入殓很长时间甚至数十年还能复生就很蹊跷了)
+ o: J2 ^+ h) Y4 c5 Z% g3 A, E: p- J6 G/ ?- o% A
宋书--晋惠帝世,杜锡家葬,而婢误不得出。后十余年,开冢祔葬,而婢尚生。其始如瞑,有顷渐觉。问之,自谓当一再宿耳。初婢之埋,年十五六,及开冢更生,犹十五六也。嫁之有子。 ]) o/ u/ q, y, m" j& F$ \
晋惠帝世,梁国女子许嫁,已受礼娉,寻而其夫戍长安,经年不归。女家更以适人,女不乐行,其父母逼强,不得已而去,寻得病亡。后其夫还,问女所在,其家具说之。其夫径至女墓,不胜哀情,便发冢开棺,女遂活,因与俱归。后婿闻之,诣官争之,所在不能决。秘书郎王导议曰:“此是非常事,不得以常理断之,宜还前夫。”朝廷从其议。 1 n) G o- r& h. @
晋武帝泰始五年,元城人年七十,生角。案《汉志》说,殆赵王伦篡乱之象也。晋武帝咸宁二年二月,琅邪人颜畿病死,棺敛已久,家人咸梦畿谓己曰:“我当复生,可急开棺。”遂出之。渐能饮食屈申视瞻,不能行语也。二年复死。其后刘渊、石勒遂亡晋室。 # K# O7 V- {; R8 d& P' c- A
, t8 d8 u3 D- Z0 I/ |: @3 I9 C, E# B/ q1 H ~
*天降异物:(各代都有很多雨土雨毛雨物的记载)
! t' }! y- L( Q% J" s$ F5 C绍兴八年五月,汴京太康县大雷雨,下冰龟数十里,随大小皆龟形,具首足卦文。 / ?* `; V* Y7 u$ ?+ o1 {
. v* @! S, W$ l
新唐书--垂拱元年九月,淮南地生毛,或白或苍,长者尺余,遍居人床下,扬州尤甚,大如马鬣,焚之臭如燎毛。
% X7 f% h# j: U9 p# F w& D6 C8 x; V; J9 v
宋书--晋武帝泰始八年五月,蜀地雨白毛。是时益州刺史皇甫晏冒暑伐汶山胡,从事何旅固谏,不从。牙门张弘等因众之怨,诬晏谋逆,害之。京房《易传》曰:“前乐后忧,厥妖天雨羽。”又曰:“邪人进,贤人逃,天雨毛。”其《易妖》曰:“天雨毛羽,贵人出走。”三占皆应也。
5 y3 m8 l5 P2 H# K: V& Z: m8 q3 z$ x8 g+ ]' f# `# C6 ?
元史--元统二年六月,彰德雨白毛,俗呼云“老君髯”。民谣曰:“天雨氂,事不齐。”至元三年三月,彰德雨毛,如线而绿,俗呼云“菩萨线”。民谣云:“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 / q3 b5 L; t: ^& |, v- t
* _* `# ^3 Z; f. H5 n9 S1 w隋书--开皇六年七月,京师雨毛,如发尾,长者三尺余,短者六七寸。
9 _( O, T3 `+ i T% H4 k+ T
9 {7 O' C* ^7 G. m, v0 t元史--大德十年二月,大同平地县雨沙黑霾,毙牛马二千。天历二年三月丁亥,雨土霾。 ( }) V1 z! q7 C! X: e$ Z7 K
至正十一年十月,衢州东北雨米如黍。十一月,建宁浦城县雨黑子如稗实;邵武大雨震电,雨黑黍如芦穄,信州雨黑黍;鄱阳县雨菽豆。郡邑多有,民皆取而食之。 ; a7 h- y# g4 k8 G& d
元统二年正月庚寅朔,河南省雨血。是日众官晨集,忽闻燔柴烟气,既而黑雾四塞,咫尺不辨,腥秽逼人,逾时方息。及行礼毕,日过午,骤雨随至,沾洒垩墙及裳衣皆赤。 6 ?$ y% p+ ?5 d' |6 J, W6 t% z
至元四年四月辛未,京师雨红沙,昼晦。至正五年四月,镇江丹阳县雨红雾,草木叶及行人裳衣皆濡成红色。 & @/ c. L* o1 r0 M
; g/ a/ d) a& L, s3 M) G7 T
7 Z! t0 Z: R8 V+ q. u: w. V# q
*巨人:
, A, f _. T/ U隋书--陈永定三年,有人长三丈,见罗浮山,通身洁白,衣服楚丽。仁寿四年,有人长数丈,见于应门,其迹长四尺五寸。 ; F; B: e* ~1 A" ]( P* i
?! L9 w+ U+ N/ p& r$ X. J' e5 U+ ^- p# ?
24史中的一些记载或许仅仅是沧海一粟。在各地区志和民间奇志(如太平广记)中,各种奇闻怪事更多不胜数。
& \* x" `) E9 f I4 e# a7 f* ~& K
/ r+ L t! V3 ]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如此多的记载都有惊人的雷同,特别是史志是官方最重要的档案资料,并有专门机构考证和编纂,不太可能会把那么多道听途说或毫无根据的东西记录在案。也许这些不断重复的神奇的事件真的发生过?可惜那么多史学家和科学家都难得兴趣来考证,期待有识之士能来深入研究这些历史之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