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994|回复: 3

变法惹民怨 王安石为何被民众视为猪狗代名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3 15: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安石不敢走大路,只敢走小路,借宿于家,但也没有逃得脱.他和随从们看到老妪取水,用木杓搅手木盆之中,口中呼:“罗,罗,罗,拗相公来。”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呼鸡:“王安石来。”群鸡俱至。 / N- H& K  i3 y4 s! U
: b+ s" B' J5 m* U( o% ^8 A0 N
王安石,公元1021年出生于江西临川县,世称王临川。22岁进士及第,授准南通判。因政声颇著,于1047年,王安石二十六岁时,升任鄞县令。这时的王安石把鄞县当做自已牛刀小试的实验场。他在当地修水利,办学校;之处,还搞了一项创新工程:粮贷。
( I, M  ^+ G  j: ]9 I( z; k; r( h. R# p; K2 C' ^* ~
王安石发现农民每每到春夏之交接之际,会青黄不接,春荒难渡。所以他下令把官仓里的存粮,以“贷”的方式,发给缺粮的农家,渡过春荒。到秋粮上市时,再还新粮给官仓。同时多付一点粮食利息。粮息约为15-20%。此法一出,于官,于民绝对两利!所以王安石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后来王安石因有政绩所以又调任常州,舒州等地任职。政声“播于野,故天下倾慕之。”时人以王临川不出相为慨事!. U3 I, ]3 T4 A5 ^/ m( I

# |" ^7 h1 q$ d: j5 _2 }1 x: b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时国家国库空虚,而境有强敌。每年都要向辽,金,西夏“赐予”(实质是贡)大量金银绸缎,来换取屈辱的和平。所以年轻的神宗强烈希望国富民强。他相中了王安石英,于公元1068年,拜倡议变法改革的王安石为相。- W5 ]7 K# l2 p8 P
* _! v4 R, r4 E9 `3 ^
公元1069年,王安石开始对北宋王朝的民生、军事、教育、财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王安石的改革,对于北宋来说,绝对是必需和及时的。对于宋王朝的种种积弊,开了许多猛药,药也是比较对症,但用法不当,所以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9 Q7 W; z: a  |
* z2 m  Z$ y3 c* [
当时的宋王朝,北有强邻,而内部国家已经穷到连秋祭,都拿不出钱来的地步。这样一个国家,如果君臣还不思改革。可能是相当危险。
& ~! ~9 }: V) |  E  ~
9 [0 @6 [3 v; w! |9 I王安石是他诗文里先知的鸭子。当他提出国家需要进行全面改革时,有些人是不以为然;有些人变成了他的反对者,认为他的改革是与民争利。而有些人则对他进行人身攻击,比如苏老夫子写的《辩奸论》矛头就是指向王安石。而一个国家,什么时候需要改革?哪些方面需要改革?怎么样才能保证改革成功?国家如果需要改革时,而不进行改革,会对国家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N! |; w! L/ X, N' ^
( C4 o: D8 l& u' c2 P8 C8 Q$ d
当我们现代人再反视这些话题时,我们会发现,不光是宋朝人需要面对这类问题,今天的中国人,同样要回答这样问题!
  B& n/ J. a1 f- O6 G/ Q' c% M
北宋的中国,如果不改革,小了说会在外交上长期处于受欺凌状态,国家财政处于临崩溃境地,连国家大典秋祭都拿不出钱了。大了说,如果一旦国家发生战争,连军费都出不起,国家只能等着灭亡,老百姓也只有等着做亡国奴。高高在上的皇帝---神宗自觉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他要从国家的最高管理层开始,领导一场由上而下的社会变更---改革。8 X! S) b+ j9 V+ c6 {

. O  t1 a2 G' c7 ~在社会学领域,改革与革命是一对兄弟。改革有二个特征,一,统治者自发。二,从统治者内部开始,由上而下地进行。与改革相比,革命也是一场社会变更。人民在一些无能的、或昏庸的、统治者的管理下,他们高高在上,不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或者说他们制定的制度困绑着民众的思想,或行为,治下的民众摇手触禁。而多数时候,他们又是自我感觉良好,缺少应有的自知之明,所以他们不可能发动一场针对自已的改革。最后只能是改革的兄弟—革命上场!
! w& k3 }" [: [( n& X  r2 M) ~8 S& A( U
改革只是让社会的既得利益集团痛疼,而革命则是要让他们流血牺牲。与改革相比,革命是由外而内,或者由下而上的社会大变更。由外而内,如蒙古消灭南宋,如满人消灭明王朝,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我们说是外敌入侵。但站到社会学角度,只是一种十分正常的优胜劣代。由下而上,有人说是^造**、起义。而站到社会学角度,免子急了咬人,狗急了跳墙,人活不下去了,就弑皇帝。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社会反应。4 A0 H9 Z! G9 @, q. p

) C- R! {" o5 Z- c+ K宋神宗们是聪明的。他们在宋王朝可能的革命来到之前,选择了改革。但王安石急功近利的的行为,让改革变成了另外一些人谋权、谋利的手段。比如在新苗法中,向春荒贷粮政策,改革后,到了下面变成一种面对农民的强制摊派。不管你需不需要,都要贷!而还粮利息,被加上了各种苛捐杂税,王安石在鄞县的一分利,变成二分,三分利。有些地方抬得更多,逼得农民卖儿卖女。几年下来,原来的德政变成苛政。一个叫郑侠的小官,画上一幅《流民图》,《流民图》被人带到皇宫里,太后看得泪流雨下,革命成功这么多年了,她老人家没有想到人民居然还是这么苦!大宋王朝在改革面前开始动摇,人民把帐都算在王安石头上。
# b+ h7 x  \4 [4 k0 d8 M; i3 O$ ^+ p; t/ `+ U" n. t! L
再如教育,一直与科举紧密相连。宋人的科举内容,以考四书五经,以子曰诗云为主要内容。所以有许多人皓首穷经,却不辩五麦。严重地脱离了社会实际!所以王安石要对北宋的教育,高考制度,进行改革。从学以前的四书五经、子曰诗云,变成学习社会需要的刑名之学,理财之学。从考从前的诗赋文章,变成考经世、济世、断案、理财的学问。应说王安石的改革意图绝对是OK的。但到了读书人哪里,他们都以为,经书,论语都没有用了。王临川的文章变成了天下人捧读的新经典!许多人开始从王安石的文章中,寻章考句,以求富贵。时人无情,把这种现象都委责王安石。
; i! N) _- Z5 V) c3 K( x& Q% n8 m5 j5 X: h" C6 U' K
应该说宋人在改革的时间上,绝对是把握住了改革的时机。但是他没有回答好:怎样改革,才能达到目的的问题。所以王安石变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王安石虽然给积弱的北宋王朝,开出了“改革”这剂猛药。但因为用法不当,所以没有能治好国贫民弱的疾病。也只几十年后,金人攻入东京,掳走了钦、徽二帝,这就是所谓的“靖康之耻”!
2 v3 ^) ]$ J. \5 f5 B2 a2 O
1 M0 ^" @- M) H7 j) p6 ?王安石没有看到靖康之耻,公元1076年,王安石罢相.有机会看到人民对他的报复,与嘲讽.当时的民间有许多人已经把王安石看成猪狗一般., H0 o. A+ y, F) l
: U4 ?6 y0 c. ~, u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第四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故事说,王安石一连十来道表章,告病辞职。皇帝也风闻外边议论,有厌倦王安石之意,遂从其请。以使相判江宁府。宋时,凡宰相级别的官员解职,都要带个外任的职衔,到那地方资禄养老.2 A1 G* ]% M- a
% z2 T$ N0 p  `, \' k+ c
王安石离开东京,带一家老小,奔赴金陵.但荆公原有痰火症,住在小舟多日,情怀抑郁,人症复发。思欲舍舟登陆,观看市井风景,少舒愁绪。所以,他就舍舟登陆.
9 A" v8 o2 ~9 ?, q% E1 |4 K# G5 R, T( n
一连串故事就开始发生了.在登陆后,一路上,王安石受尽讥讽:荆公走进茶坊,正欲唤茶,只见壁间题一绝句云:
" T  N' z. n1 Y/ C  U0 E
" R. E# e4 s  s& N. `& x祖宗制度至详明,百载余黎乐太平。! x! f, J- J& T5 E3 ~% M. v; \

- [9 T$ u9 V# I6 g  P$ U白眼无端偏固执,纷纷变乱拂人情。 "
  T9 z% w. N1 U! z# D; m: M2 r" i! A' ]# m% B0 w9 J: ~
王安石眼睛白多黑少,所以有人讥称“王白眼”。
( p3 ]: M* l1 A% l  D  N- @' _7 J* T4 U
他走进庙宇。"荆公正欲瞻礼,尚未跨进殿槛,只见个壁外面粘着一幅黄纸,纸上有诗句:
# e. P: ?* b& C- t$ @+ p5 X( Q% z
& q0 p9 y: @  x& @% Y% L五叶明良致太平,相君何事苦纷更?2 \1 M' Y. z, p. b9 y4 ?. O

6 ]: u! e& W# f% \* r) a既言尧舜宜为法,当效伊周辅圣明。, S; F& Q6 ~% Z& Y8 |7 G' i7 o
( i- Q' t. S: `$ P; m
排尽旧臣居散地,尽为新法误苍生。
+ c5 e  X2 L- ^. P& J! b2 N7 r5 d  z7 C' Q; _8 M- V4 X1 P: O6 v9 O! U0 ^
翻思安乐窝中老,先讽天津杜字声。 "( H: d- F2 `- U; e
  r8 s/ A% }- `! w; v
甚至如厕,他也逃不了被嘲弄的命运"荆公见屋傍有个坑厕,付一张毛纸,走去登东。只见坑厕土墙上,白石灰画诗八句:
( b6 J2 j, {4 O3 k; W& d# G1 T+ e9 _, a+ m
初知鄞邑未升时,为负虚名众所推。
$ ~0 P7 X$ }/ p5 v
- o! [+ f" F0 K苏老《辨奸》先有识,李丞劾奏已前知。' \+ f- C" A* G) i* K

' K1 t4 y. c8 \( A" ^斥除贤正专威柄,引进虚浮起祸基。
$ ?. r7 G& w1 z0 l8 E4 W* P$ o
" v1 v8 J+ N2 w, S; j( a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声遗。 "
. W# r' `6 K& C6 ?% N/ R0 V2 V1 \1 K) v- r0 w5 i, D( ]# N2 e
最后,他不敢走大路,只敢走小路,借宿于家,但也没有逃得脱.他和随从们看到"老妪取水,用木杓搅手木盆之中,口中呼:“罗,罗,罗,拗相公来。”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呼鸡:“王安石来。”群鸡俱至。. G- B% A! [. W8 p; }2 m1 X  r
6 r3 [  ?$ V0 V/ \4 w2 P$ L, o
最后,安石不觉抚髀长叹道:事皆前定,岂偶然哉!作此诗者,非鬼即神。不然,如何晓得我未来之事?吾被鬼神诮让如此!人亦没有放过我啊,视我为猪、狗!悲哉!
) z+ Y8 l& Q( Y& T2 L7 c5 v
. u/ z. a( I$ R$ g# U4 z1 X: [冯梦龙整个故事按排得太神奇了,象是虚构。但我江准地区,到目前为止,许多老百性,唤猪,还真的和书里老妇的唤法相近,或者基本一样.如,三泰地区,农民唤猪:"拗(相公)罗、罗、罗,”或“罗,罗,罗,安(石)"!7 |6 ?: g: E$ ?# P
) w' C. q2 [: W! y3 l, L
安石变法,于国,于民绝对是两利之事。但最后却南辕北辙,德政变成苛政。到基层民众,变调走样,祸害非常,人民都是以猪狗视王安石!当为今世,后世,后后世倡言改革君子永鉴!
发表于 2009-1-3 16: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是这个样子,很悲哀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3 22: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无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4 12: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非是个度的问题 可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4-28 22:21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