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香妃出世 - z4 E1 p1 S" D7 N9 d; b/ M
据推算,大约在1745年,香妃生于新疆喀什的一个贫苦人家,出生后浑身散发着一股麝香味,因此起名为“伊帕尔汗”(维吾尔语,“香妞”“香王(后)”之意)。 1 P9 J) f& U5 j1 @
: h; [# N* h8 c& N- V* C7 W 麝香,是雄麝(俗称“香獐子”)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体的分泌物,即雄性荷尔蒙,有特殊香气,可以激起男性的性欲,这就是乾隆为什么会对香妃有那么大的兴趣的原因之一。 今天,科学已经证明,通过饮食,人体可以像香妃一样,浑身散发出香味。
# w S( _; P3 e
s# k2 p$ H: [ }% W 二.香妃出嫁 g6 B% _# X/ B+ N5 G( x
因香味而出名的伊帕尔汗才十来岁,就被阿帕克和卓的嫡系后裔“皇帝”霍集占小和卓纳为小妾。
, v0 D4 [" D0 y. ~1 R1 b 5 H$ a* @% A) k
三.香妃被俘
% G3 c% O' a! A( d8 e9 Z6 {6 M* h 1759年7月11日, 在清军与大小和卓的最后一场战斗中,大小和卓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7月28日,大小和卓被他人处死)。传说时年14岁且浑身香气扑鼻的伊帕尔汗就在这场战争中被俘。 9 ^9 D6 ^! C# d- c7 Q$ M
& y- E" K& g# \& B3 g6 b9 \4 Q- S 四.香妃被押往北京 + q. H* G' J+ B. e$ [; p6 m4 Z
1760年元月前后香妃被押至京城。新疆拜城县人毛拉木沙·骞拉米在他的《伊米得史》一书中透露:乾隆皇帝弘历非常喜欢伊帕尔汗,但伊帕尔汗只对从新疆带去的沙枣花情有独钟,并经常落泪不止要求回新疆。 6 R/ r: p; m7 G# p6 D' _
# |) Z4 [8 L2 v) n 五.香妃引发新疆"乌什人民起义" 7 L- r! h0 O: m
1765年,乾隆可能为讨伊帕尔汗的欢心,解除她的思乡之念,下令把新疆沙枣树移植宫廷.汉文史籍记载新疆乌什县的240人负责将事先栽种在木桶里的沙枣苗运往北京, 后来因为不给报酬而酿成了新疆历史上有名的新疆"乌什人民起义",乾隆下令严厉镇压, 其规模甚至比平定当年大小和卓的叛乱还要大,造成无数清军与乌什人民的死亡。 ; b; @. b& Y2 e3 S" h0 d5 q. ]( c
: }, O, Q+ C2 c# p
六.香妃刺杀乾隆 ; N. T0 i! j8 }" H# X; _
可能在"乌什人民起义"这一年,乾隆带着伊帕尔汗等南下苏杭游玩. 到杭州后,乾隆企图强行占有伊帕尔汗的心,因此伊帕尔汗“袖出白刃”刺杀乾隆,未成。
1 s8 M5 k8 b% V; Z' k; c
& K, l. d1 S; t/ e6 { 七.香妃自尽 7 C; {+ D4 J! U+ e8 F
这事被皇后乌喇那拉氏知道后,要求立即杀死伊帕尔汗,乾隆舍不得. 为此,皇后乌喇那拉氏大闹了一场,并气愤的剪去了自己的头发,有意触犯了满族的大忌. 因此乾隆命皇后乌喇那拉氏立即回京.不多久,乾隆带着伊帕尔汗等也回到了京城.回京后不久,香妃就悬梁自尽,时年20。第二年,乌喇那拉氏也死了。
! n6 V* w( k/ I. }* [8 v7 `2 c8 H3 P ( K+ E' f) v$ K" L
历史记载,自皇后乌喇那拉氏死后,乾隆再在也不立皇后。笔者认为,香妃使乾隆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所以不再立皇后。 6 [4 Y' Z% V S* [5 }
# ]; J X5 h2 d& h7 p# l
八.香妃被运回新疆 ' q e7 e9 x; ^/ i5 R+ H
香妃临终遗言:请把我的尸体和我已故家族的尸骨运回新疆,我们要长眠在家族的陵墓里。乾隆皇帝派124人将香妃的遗体以及其已故家族的尸骨送回新疆,其中包括额色尹、帕尔萨和图尔都的尸骨。图尔都的满族妻子苏黛香陪伴灵柩在路上整整走了3年。 ! h0 u Z* \: d& {% y" l3 M
/ q$ q0 ^; j% W5 @5 F( w5 S 九.香妃入土,历史被埋没
: g+ ~. g+ `3 \. d0 ` 大概在1770年,苏黛香一行到达喀什,香妃被安葬在阿帕克和卓(香妃丈夫的曾祖父)陵墓内。 由于香妃的品德是阿帕克和卓望尘莫及的,再加上她的名气,因此当地有些人开始将阿帕克和卓陵墓也称为伊帕尔汗墓。 " P2 \) W7 u0 ` B/ R
; |( q) p2 D, ~9 U) g3 `' r- c* l ~ 十.乾隆思念香妃 ) J, r Z$ A' N$ K) C5 F2 [! O
1780年,乾隆皇帝颁旨维修阿帕克和卓陵墓(内有伊帕尔汗的墓)。790年,乾隆写了一首题为《自警》的诗,诗中有这样一句话:"卅载画图朝夕似说明从1760年伊帕尔汗入京到现在已经30年了。伊帕尔汗生前,乾隆一直得不到她 的身心,因此早晚都要看她的画像;伊帕尔汗归真后,乾隆更是日夜思念她。 " ]" M5 E& } Q
/ X1 R, _& O) T5 S) A! i 十一.香妃变成香娘娘,地位空前大增
6 W! C! F! J5 N- L 1892年,伊帕尔汗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但她的名气有增无减,这可在萧雄《西域杂述诗》一书中的“香娘娘庙”诗及诗注得到印证。“香娘娘庙”诗及诗注原文如下:庙貌巍峨水绕廊,纷纷女伴谒香娘。抒诚泣捧金蟾锁,密祷心中愿未偿。 $ a$ t3 Z- u2 `( I( Z
6 R# ~ {1 ]- \: @3 }: {6 J
香娘娘庙在喀什噶尔回城北四五里许,庙形四方,上覆绿瓷瓦,中空而顶圆,无像设, 惟墓在焉。四围乔木丛荫,引水为池,环而绕之,清澈 可鉴。近时彼都回妇(即维吾尔 族妇女,钟林注,下同),约于庙前新开八杂(即巴扎,集市之意,此巴扎在星期五,星期五 是男穆斯林每周一次的聚礼日,妇女则趁机开巴扎),以添热闹。八杂者,市镇集场之谓 也。以交易皆女流,汉人呼为阴八杂。 在八杂之第三日(即星期天),居然七日为期, 与男子集场(即阳八杂)相若。 ) D9 Y: R4 A* R& P
& ~6 V. L, o0 m; ?
香娘娘,乾隆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 真笃,因恋母,归没于母家。 其后(即将伊帕尔汗安葬于阿帕克和陵墓后),(此墓的 杜阿,即含有信息的墓土)甚著灵异,凡妇人求子(求男则在窗子上挂黑、白或蓝布条, 求女则挂红或花布 条),女子择婿,或夫妇不睦者,皆于八杂日(即星期五)虔诚祈祷。 其俗不用香烛祭品之类,但手捧门锁,尽情一哭,并取庙旁净土(即杜阿) 少许携归, 调水饮之,闻往往有验。
+ D/ `/ X; a3 D7 W/ h8 Q$ [ / D5 n: L. u5 ~+ v( P t2 T
由萧雄的记载可知,当时女性特别崇拜伊帕尔汗,是她们心目 中的“圣娘娘”,因此,汉语这时将伊帕尔汗翻译为香娘娘,并将阿帕克和卓墓也称为 “香娘娘墓”。(香妃庙会如今已演变成喀什的重要旅游景观----中亚第一大巴扎。)
) Y- G. _8 K( D; N4 J ! M5 o5 G2 B0 ^# ? p: g$ v
十二.香妃妃子历史,大白于天下 / f) c1 e8 Q8 D2 d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可能是在辛亥革命和皇帝已经下台的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有 了变化,对伊帕尔汗墓的崇拜程度开始下降,因此到1920年时,大多数人们不再把伊帕尔汗看作“圣娘娘”,并且敢重提妃子经历,因此,这时汉语将伊帕尔汗墓称为“妃陵”(见《谢彬游记》) 或“香妃墓”。“妃陵”和“香妃墓”这两个名称都没有了“香娘娘墓” 所寓意的灵性。
9 w3 k; w3 @7 g
! I X/ U \$ k0 D* o9 D 十三.骚客乱推测,容妃变香妃 ! Q( g/ M! @% I6 |7 J
1979年,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裕妃园寝内的一座墓自然坍塌,在露出的木板上有 “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的阿拉伯文字。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通 过对尸骨和文献等的研 究,最终确任此墓为《清史稿·后妃传》中乾隆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乾隆可能有好几个维吾尔族妃子,笔者推测。)
: ~- Z) V4 H- m* Y - E. }) ?9 Z9 ?5 F/ D7 Q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此有些人误将这个“容妃”当作“香妃”,并得出“香妃墓”不在喀什的错误结论, 因此把伊帕尔汗墓定名为“阿帕克和卓墓”或“阿巴霍加墓”。 " T& E8 b8 R/ p j& j
) P0 J. D# X1 Y/ C 十四.容妃无香,含香失香,容妃是谁?
" F3 Y( h, B% N+ s9 a# Y 要知道,容妃在清宫生活了28年,没有一个人称她为“香妃”;在《清史稿·后妃传》中有关她的许多记载也从未将她与“香”字联系起来,她不可能是香妃。因此《还珠格格》只得让含香濒死一次,失去了香味,从而靠近历史记载。
4 B' l$ C* k3 H) E$ {5 Z. E 6 l4 r- i$ M" {
容妃,原名买木热·艾孜木,1734年生于新疆莎车,是大户阿里和卓的千金,而香妃则是穷苦人家的孩子。阿里和卓早逝后,她由哥哥图尔都扶养成人。 ( W) v0 g5 q$ k$ S/ c6 _2 j
" O: G$ k5 O' \# ~
1759年,清政府为表彰额色尹、帕尔萨、玛木特和图尔都等人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 时的功绩,让他们和另外三家在平叛中立功的维吾尔族上层人士陆续到北京朝觐乾隆皇帝。
) T' Q4 L6 b( p* n1 k
: A( W& |: h/ Y6 u 在庆功宴会上,乾隆皇帝召见了在平叛中立功的额色尹家族。传说,接见时,额色尹家族 行参拜大礼:“谢圣上待西域臣民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乾隆在御座上欠身答道:“有功即 登殿,休论东西南北。”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这时,买木热·艾孜木缓步向前,立于 殿中,答道:“无色也进宫,不分汉满蒙回。”乾隆惊问道:“下边答话者何人?”“小女和 卓氏在谢万岁之恩。”说着伏地叩头,不慎把放在袖内的一枝沙枣花失落在地,素爱吟诗联句 的乾隆皇帝,脱口吟道:“小女子袖内携花,暗藏春色。”买木热·艾孜木见金碧辉煌的皇宫里 香烟缭绕,便即景答道:“万岁爷金殿秉烛,明察秋毫。”乾隆听后, 深感这一西域女子竟如 此才思敏捷,谈吐非凡,十分欢喜,当即封为“贵人”。这一年,买木热·艾孜木已经26岁了。 7 w" F1 u# ^5 k2 n
7 J/ ~* @% n; a( `$ i# ]. A& [. p 1763年,买木热·艾孜木由贵人升为嫔。1768年,买木热·艾孜木被晋封为“容妃”。 1788年5月24日,容妃病故于北京,作为皇族成员,容妃被安葬于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 陵裕妃园寝内,享年54岁。买木热·艾孜木在宫中生活了28年,她把维吾尔族的木卡姆音乐和赛 乃姆舞蹈带入宫廷,在宫廷大为提倡和传播。这对西域和中原音乐舞蹈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对我国近代歌舞的形成,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 Q2 Z% I* c/ \
* _; s6 z! S& o9 o0 w
“香妃”在1788年54岁时因病去世。这一点在今天的清史学界已成定论。但关于容妃墓的地点,一为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 这座墓在新疆人眼中,与其说是香妃墓,倒不如叫它“阿巴克霍加麻扎”更为准确。阿巴克霍加麻扎是综合维吾尔族建筑与园林艺术于一体的艺术综合体。整个建筑群占地70亩,门口及围墙外是一片挺拔的白杨树,进大门后便是一座座奇特的小花园,种有色彩绚丽的八瓣梅、大丽花等。奇花异卉,还有当地的特产菩提子。每当初秋,菩提子硕果累累,呈翠绿色,仿佛是一串串翡翠,令人馋涎欲滴。麻扎的阿巴克霍加墓主建筑物高26米,底35米,宽30米,墙由绿色的琉璃贴砌而成,巍峨宏伟,金碧辉煌。优美而神秘的环境更加渲染了香妃之迷给人们的无穷诱惑。据史记记载,阿巴克霍加麻扎始建于公元1640年至1927年,时间跨度达三个世纪之久。阿巴克霍加麻扎包括大礼堂、教经堂、客厅、水池等,是一座很有艺术特色的建筑群,墓内埋藏着伊斯兰大传教者阿巴克霍加和他父亲阿去默罕德玉树甫等五代霍加,计72人。据讲,这里的麻扎几乎为清一色的男性,唯一的女性便是阿巴克霍加的重侄孙女伊帕尔罕,也就是人们熟知的香妃。乾隆皇帝备受香妃情感的牵挂,不久便派出124人抬着香妃的灵枢从京城出发,沿长安、兰州、古丝绸之路出玉门关,历时三年半时间终于走到了香妃的出生地喀什,将她埋在阿巴克霍加麻扎里。这就是如今的香妃墓。
5 q+ S/ r+ I: I+ W6 c
3 r! S* {2 D w9 E+ H9 l# S) a 一为河北遵化县东陵。容妃一人怎葬两地?上文曾提到,传说当年容妃去世后,其遗体由灵轿运送到喀什噶尔东北郊的伊斯兰墓群下葬,一架“驮轿”还停放墓侧。史书上说,她去世以后,乾隆帝悲痛欲绝,特下诏书将他的这位爱妃隆重地安葬到距北京东面125公里河北遵化县的清东陵中。在那里,清代历朝的顺治、康熙、乾隆和他们的后妃们都长眠于此。那是一个面积很大的皇家陵寝地,风水独好,现在已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前面已经交代明白,这种说法有民国初年原清代皇宫委派的守陵人的识别为证河北遵化县马兰峪清东陵裕妃园寝中,亦有一座容妃墓。
* M: Y: V, F# v5 L8 ^$ n
* K$ I( n m3 y r 1979年容妃墓出土,史学家根据种种资料,推翻了各种香妃的传说,认为香妃就是容妃。墓的地宫内由一道石门,四道石券组成,一具红漆棺木停放在宝床之上,棺侧被砍开一个大洞,棺内已空空无物。在杉木红漆棺头,有金漆的伊斯兰文的古兰经,可辨的文字为:“以真主的名义……”棺外西侧,于泥水中发现一具头骨、一条长九十三公分的花白发辫,上面结有红色的头绳。西北角的棺木下压着一些绣花、缂丝袍褂的残片,还有几件织成的袍料。一条黄色八宝花绫织成的“哈达”最为引人注目,它与北京白塔寺的塔腹内所出的乾隆年间的五条色彩的哈达很相近,机头上所织的文字,也类似“吉祥颂”。其他各色如意、荷包、珍珠、宝石、猫眼石、钻石等饰物零星散见;另有几颗牙齿和指甲。由这些墓中遗物可以推断: 5 m6 b; e' O* P; y1 E9 u7 B
2 [+ ^2 t2 Q% u, q2 ]3 w/ {
清代帝、后、妃的棺椁上,大多是镌刻藏文佛经,用以超度亡灵;惟独容妃棺木上是古兰经,这是死者生前的信仰及民族所属的证物。(二)墓中所出的花白发辫,证明了死者年龄。花白发辫与档案所载容妃年龄五十五岁相吻合。(三)墓中所出的头骨,显示出维吾尔族女性特征,其骨缝密合程度及牙齿磨损状况,也证实了容妃的卒年是五十五岁左右。(四)墓中所出的织物上织有“江南织造臣成善”、“苏州织造臣四德”等字样,据文献记载,江宁织造臣成善正是乾隆五十多年任职的织造官,苏州织造臣四德在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时任杭州织造,四十九年始调任苏州任职。清宫档案《绣杏黄缎净八团金龙袍一件料工银两清册》中载有容妃生前曾在苏州选用了一批织物,正是四德任职时所织造。这些织物及织物上织有的织造官姓名,旁证了容妃生活的年代。 " i! H0 D# s P9 P$ J6 d' \
8 c K/ g( c8 u! T 大量史实和物证表明,容妃就是传说中附会的香妃,是乾隆帝四十一位后妃中唯一的一位维吾尔族女子;既不是叛乱头目霍集占的妃子,也没被皇太后赐死。最奇怪的一点是从所有出土的文物中,以及有关她身世的记载里,都未曾找到她身上曾带有香味,以及有关“香妃”之说的痕迹。一个传说中如此神秘的女子竟是一个平凡的宫妃,真让人不可接受。但细细像来,我们仍有许多问题要进一步思考:
# i; o! s3 X) }8 J% U1 Y8 u 0 V3 x& U- H- F( i7 Z; z( t" {
l、香妃或说容妃究竟叫什么?伊帕尔汗?买木热·艾孜本? 5 W) ^( r8 ]9 b5 }
4 N: A8 i0 r9 W5 L* \9 ?' e& ~
2、其父究竟是谁?容妃是维吾尔族上层人士艾力和卓之女。其叔额色尹与兄图尔都曾帮助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有的书上称“喀什香妃墓”:这里本是香妃家族维吾尔宗教首领巴·霍加(香妃的祖父)等五代人的墓地。她是维族宗教领袖霍加的女儿。也有学者称:“史料表明,和卓氏生于雍正十二年,为新疆伊斯兰教的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世居叶尔羌,属和卓旗,故称和卓氏。和卓是族称而不是名胜。我们从转了好几道手的材料中,无法得到其名、其父母的明确的答案。 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到,有资料说新疆反清首领的名字名叫霍集占。霍加、霍集占之间不知有什么联系。叛乱是容妃家族内的人发动的? . \* j6 ?8 F. x1 \, a- U) G
2 h% R5 T$ v+ M6 d3 ^4 v
我们探究一个独属于容妃自已的名字,弄清她的血脉渊源,也是为了探究这样一种可能性:会不会容妃之外另有一个回族妇女与乾隆有过瓜葛?譬如说被镇压下去的反清宗教首领的妻子,虽被献入宫,却终未成帝妃,却实实在在是回族王妃?有没有可能喀什香妃与容妃无涉,里面所葬的虽不是异体生香的香妃,却实实在在是有香妃名号的香妃?而后人则把这个香妃与容妃混成了一人? 正是许许多多像香妃这样没有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更加让历史犹如一座迷宫,充满了幻觉和玄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