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4-24 22: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任中国军队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认为:“当时日本东条英机式飞机已为美国P—51驱逐机所制服,美国并有B—25、B—29轰炸机等攻击利器,在缅甸崎岖山地轰炸敌人代替炮兵火力,敌空军处于劣势,此亦敌失败之主因(《白崇禧回忆录》第238页)”、“…… 飞虎队到来,拥有P-51驱逐机及驰名国际之B-25、B-29轻重轰炸机,性能皆远超日本,我空军之劣势顿时改观,远征军因得飞虎队之支援,掌握制空权,故于地面作战大为有利(《白崇禧回忆录》第239页)。”% ]" x/ q7 q V" b) s
- D& T7 N* z6 _; p
许多专家都意识到,日军掌握绝对制空权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原因之一,但却没有进一步详细论证并指出,它是最重要的原因,它是引发后来一系列战场危机的总根源。由于丧失了制空权,中国远征军“自始至终均呈被动之态势”(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第193页)8 l4 N- r5 Q/ T
& {( s1 A. `8 E: n
德国隆美尔元帅对制空权与地面部队的关系,有切身感受和精辟论述:“假使敌人握有完全的制空权,那么我方尽管拥有极现代化的武器,但还是无法和他作战的,那就好像是野蛮人碰到了近代欧洲国家的精兵,其胜败是不问而知了。……所以我们不能再依赖摩托化的兵力,以来作机动性的运用,因为他们是最容易受到空中攻击的毁灭(《隆美尔战时文件》第333页)。4 V4 o: Z. r4 F& g( {3 T0 @8 T5 y
" V# c* m' @( C# K! p; ]% Z0 f 今天,当人们从唯意志论的歧途中走出来,客观地审视战争就会发现,在1942年夏季的缅甸战场,丧失制空权且地面火力略逊一筹的中国远征军的失败,客观上具有不可抗拒性。- f% G- K! V7 A) s# u0 X8 |
* v" a: m; Q9 Q' d8 _ 二、缅甸战场与北非战场的制空权交换
4 o& G" V( f. L+ ? 日军掌握绝对制空权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惨败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当初约定,美国派出强大的空军,以第10航空队番号为中国远征军提供空中掩护,如果美国政府兑现承诺,即便美空军不能掌握完全制空权,起码可以同日本空军对半分享缅甸战场的制空权,起码能够在空中缠住日本空军,使之不能直接支援地面作战。这样也会使中国地面部队的压力大为减轻(比如同古之战,平满纳火车站不被日空军炸毁,中国援军就会及时赶到,即使美空军不能直接支援地面作战,但地面作战双方援军都已经赶到并投入战斗。不会形成我方援兵不及,敌方援军赶到的绝望之势)。, x# g7 Z. J, d1 K, o2 N" a
1 ~1 U. o6 y9 \ U4 _$ a3 Y 1942年5月初,原定用于缅甸战场的美国第10航空队突然调往北非,是因为北非英军在隆美尔指挥的德意军队打击下,已接近总崩溃。如果北非失陷,英联邦等于折断了脊梁,英国本土同远东和澳洲之间的联系将被切断,无法动员英联邦雄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控制了北非,不仅英联邦之间拧成一股绳,而且可以西西里为跳板,进攻意大利,打击在希特勒占领的欧洲“柔软的下腹部”上,而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考虑是“先欧后亚” 。
" ?3 i0 {; ?$ r/ \' w- ^' W7 }' W& G# \- q' S5 @( Y
1942年1月下旬,也就在中国远征军出征前两月,隆美尔的“非洲军团 ”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2月占领班加西并控制了整个昔兰尼加。6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7月追击马特鲁之溃军,越过埃及边境,直逼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瘫痪了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获得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并对地面战斗实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线的畅通,使得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物质得到及时补充。. K X, w4 v) D3 `) V3 s3 w9 `
2 t/ ^5 q' g( B* _( M3 ]6 y 当美国在5月初决定将用于中国远征军的地面装备和作战飞机紧急调往北非后,形势立刻发生逆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军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50万吨补给品,而德意军队只获得1万吨补给品。在坐以待毙的前景威胁下,隆美尔被迫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和燃料短缺的“非洲军团”在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姆哈勒法战斗中遭到惨败。' {- k7 v* \! j* s2 c4 u6 }2 R
! ?, O$ w5 H6 K 曾任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处长的梅林津在回忆录《坦克战》第66页、180页,186页上,对双方实力和战场情况有如下描述:
6 }. u# b$ |: @( O' d$ I9 R “……但是英军的空军优势是毫无疑问的。还有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要打一场打仗,我们的汽油是不足的。”
) a1 ?4 \% N& S. m% |1 U “……但到了1942年5月,英国装备了(美国)‘格兰特’坦克以后,(英国)第8集团军的坦克实力有占了上风。”
{+ e# Y- e9 Q! u “英军的炮兵还不断”轰击非洲军,再加上飞机不停地轰炸,我军损失惨重。汽油储备几乎消耗完了……非洲军已处在危殆中。9月1日这一天,坦克部队进退维谷,动弹不得,并遭到炮兵和航空兵不断的轰炸。……9月2日早晨,隆美尔决定撤退,但由于缺乏汽油,在白天进行任何大规模的退却都是不可能的,非洲军只得就地不动,接连不断地遭到飞机轰炸和炮火的袭击。……9月3日,隆美尔的突击群全力以赴地向东撤退,我们扔掉了50辆坦克、50门野炮,还有约400辆战伤的汽车。”
! i7 C2 Y0 l) |( {% h# u% D. i7 V$ O3 E( v" ]. q) m6 b. [
威廉.夏伊勒在其名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第三卷第1262页中也指出:“……但是隆美尔没有达到目的,9月3日,他中止战斗,转攻为守。在埃及的英军好不容易得到了人员、枪炮、坦克、飞机的有力增援(坦克和飞机主要来自美国)。”. m/ W; b$ K8 p% n
8 ~; g5 h3 e2 [# L. @7 h$ L
隆美尔元帅在自己日记中,分析阿拉曼会战失败原因时写到:“英国人的空中优势,已经使我们过去战无不胜的战术规律,都随风飘去了。除了我们自己也有一个强大的空军以外,对于敌人的空中优势,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真正的答案。”
9 y/ [/ N7 N/ {* w4 k# ^: O0 k% M$ D* I3 K! V$ S
分析至此,不难发现,北非战局彻底逆转取决于制空权,英军获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是在美国大量飞机坦克支援下获得地面和空中优势,并以放弃缅甸战场制空权、让中国远征军承受巨大压力为代价。如果美国这些飞机坦克按原来约定,配属给中国远征军,那将产生怎样的后果?阿拉曼会战英军的胜利和后来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的胜利已经充分说明了问题。
7 y2 B6 O# h; Y- P- p% t- t1 y- a, {1 P8 a! u: w4 ^
因此,中国的战史学家们应该负起责任来,向人们指明:1942年夏季,中国远征军是在失败不可抗拒的情况下,苦苦支撑着缅甸战局;盟军北非战场获得的制空权是用放弃缅甸战场的制空权换来的;中国远征军以其悲壮的失败换回英军在北非战场的决定性胜利。
! t5 [2 l4 x1 Q9 W0 L v
- Z! z0 j) l6 \6 y7 M 三、中国远征军影响之余波1 a8 g0 R4 V5 z' O
阿拉曼会战后,在北非战场的德意军队彻底丧失了主动权,并最终于1943年5月12日向英美军队投降。1943年7月12日,也就在北非德、意军队全军覆没两个月,英美军队以北非为跳板,不失时机地发动西西里登陆,打击在希特勒“柔软的下腹部”上,将战争引向欧洲本土。
( r) D9 D6 H+ Y8 q2 M9 B6 `; W+ v |/ O( Q2 b$ W, P" m& ?
此刻,苏德战场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到达转折点,苏德双方的统帅部都放出了最后的战略预备队。德军南面曼斯坦因集团逐渐占领上风,苏军最高统帅部最后一支战略预备队——草原方面军罗特米斯特罗夫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已经全部投入战斗,并遭受严重挫折。
$ m, E7 v- X- ?2 J# n* ] _5 A" ~, h+ N
曼斯坦因元帅在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写道:“……在这个时候也击败了敌方机动预备队所作的反击,敌方的十个战车或机械化军均被击溃及受到严重损失。到了7月13日,面对着南面集团军的敌军共被俘2万4千人,损失战车1800辆,野炮267门,战防炮1080门。……。7月13日,当战斗达到了其高潮,胜利似乎即在目前之际,两个集团军的总司令被希特勒召往汇报。他在开会时首先宣布西方联军已在西西里登陆,所以情况是已经发生了一个严重的逆转。……所以在意大利和巴尔干西部都有成立一个新军团之必要。这些兵力必须从东战场上去抽调,因此‘卫城’作战必须要停止。……我就指明出来战斗现在是正好达到了其顶点,此时若是摆脱战斗即无异于放弃了胜利。我们至少要把敌军的机动预备队都完全击溃才罢手。”
]4 c! l7 v( {
! N: H" g k% L+ x; ], K 苏军朱可夫元帅也承认:“从分析敌人的行动中可以感到,别耳罗德地域的敌军是由比较有主动精神的有经验的将领指挥的。实际上就是这样。这个敌军集团的首领是曼斯泰因元帅。”8 a; O" I! G9 k# a6 H
+ n" \; _$ d$ M6 R3 C4 u4 \% S" T
盟军在西西里的迅速登陆使希特勒惊慌失措,拒绝了曼斯坦因等将领的意见,作出了立即撤出库尔斯克会战的愚蠢决定,放弃了快要到手的胜利,导致了战略主动权彻底丧失。/ b- p9 D( | {/ L( ~9 p
6 _5 K- f% `! R p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固然没有直接影响库尔斯克会战的结局,但仍需客观地地指出:1942年的缅甸战场同北非战场、西西里登陆、库尔斯克会战的确存在着紧密的关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各个战场就是这样不可分割地成为一个整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