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23-9-12 18: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中讲,受持空性,是很大的福报。若能宣讲空性,更好的是修空性,哪怕是修一分钟、一瞬间、一刹那,也可以清净杀盗淫妄、堕胎、吃海鲜等很多罪过,其功德远远超过了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珠宝,供养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 K+ `# u$ G9 N/ K
! t! H3 O' _8 e! x6 v& Q# Y* w" q/ [) I
( ?+ b* I, ^% W释迦牟尼佛在一生当中,转了三次法轮。; @) k! p* ~$ |6 C6 O5 y3 ^
" ?- D0 V$ U7 ^' `; `* n1 h第一转法轮,主要宣讲小乘经典,主要内容是四圣谛:苦谛、集谛、道谛、灭谛。
7 E; _* j: {% K6 `) [8 }
& G* F1 k1 N. `) Y# X+ U0 q第二转法轮,主要宣讲空性,也即般若波罗密多。( o6 g. D O- R+ M) {. z+ }7 N# c
: A0 I _2 ?6 ]/ @
第三转法轮,主要宣讲如来藏佛性。
4 W* N+ u$ x3 ?6 r3 Q' U% q8 w- v/ Y9 I3 d" U
! H* c( {) F' J! r( d" k B
第二转法轮的主要经典,有《般若十万颂》、《般若两万五千颂》、《般若一万八千颂》等很多般若经典。其浓缩的精华,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四句话,又包含了所有般若波罗密多的内容。《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很多人在念,甚至还会背,但仅仅从理论上懂得其内容的人,就已经少之又少了,至于能够体会或证悟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0 j/ b* ^+ b9 {; o0 ^( I% Y+ _ |
' \. d% o& m# |对寻求解脱的人来说,空性非常重要。哪怕只是像小乘的声闻、缘觉阿罗汉那样追求个人的解脱,也要证悟空性。如果不证悟空性,更是无法获得佛的果位。
+ v: p* B# C3 O+ B
1 d/ ^: n2 H J( T5 k7 A: F大乘佛教最终的目的,就是度化一切众生。在此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内在外在的逆境与违缘。若能证悟空性,一切逆境都可以轻轻松松地化解。
) n! ]' c# c- Q; |! R3 r2 X9 o% @( B, Q2 b6 D: `
阿罗汉没有精神上的痛苦,但阿罗汉还有肉体的痛苦,所以阿罗汉也会生病,也会因病而死亡。在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当中,有很多证得阿罗汉果位却仍然饿死、被毒蛇咬死的故事。因为阿罗汉证悟空性的范围很小,所以没有足够的勇气与能力。& R0 [. D, C7 H
, B+ k& r9 r& R3 e, Y j" v ^
在证悟菩萨一地的时候,就连肉体上的痛苦都不存在了。所以即使遇到任何阻碍、压力,都不会成为其度化众生的障碍。另外,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要完全放下自我,就需要证悟空性。没有证悟空性,还是会有一些自私心。虽然也在讲“无私奉献”等等,但总有一些局限。菩萨就不会有自私心,就可以完全彻底地利益众生,不顾一切,不考虑自己的任何事情,无私地奉献,无条件地付出。
( R4 R1 s9 i' _" ^& T5 V, b. m3 s( m* i$ u
佛教本身,就充满了智慧。本来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只是在学佛的人当中,有一些迷信的成分。如果没有闻思修行,只是盲目地相信鬼、神、民间大仙等等,就是迷信。
6 i' w. n' Z5 c7 `4 E" d$ E3 N a# ^) U
很多佛教徒总喜欢开法会、灌顶、火供、会供,整天都是搞这些,这样佛教慢慢就变成了形式主义。学佛的人要好好学习,好好修行,否则根本不是真正的学佛,最后佛教全都变成商业化、世俗化、形式化,佛教的智慧、慈悲等精髓就会慢慢淡化,直至消失。佛陀也说过,末法时代会出现这些令佛教衰落的现象。
, r/ a8 ^2 u) ]( y. ~' ^, B; v" A4 l
我们一定要避免这种衰败现象的发生,要精进地闻思修,当自己有一定的感受、感悟的时候,要以聊天、交流、讨论的形式,把自己的体会传播给其他人,让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学佛是什么。$ Z8 x( j: E- H6 f, c
/ M: q: T. {1 }5 J
慈悲与智慧,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我们要学的,也是这两个,其他的形式,都不一定能代表佛法的核心价值。! K' ^: u! x0 e& d) t% k4 D
6 K+ z/ B! M3 e) U所有的迷信都是无明,通过闻思修行就可以推翻。然后进一步学习唯识、中观,消除对世界的执著。再通过打坐、修行,来证悟空性,获得解脱。 d: D& @3 B3 P8 S
- }$ T: j9 Q+ Z/ ]就像一直形容牛奶的味道,不如亲自尝一口牛奶一样。闻思得来的智慧,都只是一种了解,一种认识,还不算是境界。唯有通过修行而证悟,才能亲身体会到空性。从此以后,我们永远都不会再说世界是存在的了。- [+ R( R$ S( W2 m
' ~- X ?/ Y: d
这些道理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的,而是释迦牟尼佛发现、实践并推而广之的。释迦牟尼佛在发现微观世界的真相之后,将其用到修行上,成为推翻烦恼执著,获得解脱的途径。科学家们在发现了微观世界的电子、原子核等部分真相之后,却将物质爆炸可以释放巨大能量的原理,用于制造核武器。这就像同样一块黄金,不同的人去看,其价值是不一样的:商人会考虑价格利润,医生会考虑它的药用价值等等。
$ L( w n( Z- t8 K& h Z" E/ {4 m! ]: e1 r8 @* U
如果我们满足于现实,不想去打破它,那就根本不需要学这些道理。如果有人不安于现状,不想被感官欺骗玩弄,继续迷茫,那就要去学习、去思维、去训练、去证悟空性,并让证悟的境界慢慢增长,最后彻底推翻执著,消灭烦恼,获得解脱。- F8 c. ]: P2 M1 i, r, R
/ _4 q1 {- i' v# g( P9 @0 {" \解脱不是神话故事,也一点都不神秘。通过训练,完全可以把一个像我们这样的有执著、有无明的凡夫意识,慢慢转化为纯洁的佛性如来藏,这就叫解脱。+ D( \" z: J6 Q" ~ K
& Q8 e! i C6 n5 W& W% R通过这种理智的推理,可以否定感官的结论,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世界观,这叫佛教中观的世界观。在此之前,感知和理智配合得天衣无缝,但从此以后,就分道扬镳,各走其路了。感官感知到的,仍然与过去一样;但理智却有了新的观点,开始走向解脱了。
2 F8 }7 d' @3 {' r( l*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