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诸葛亮诱杀张任, 其中的得与失某不做探讨. 但是其起因, 倒是值得推敲. 某姑且做一大胆假设, 请诸位看看在演义记述的历史之中, 是否合乎逻辑. . G: ^6 o5 P* E1 Q$ y' T# f, g3 l0 _
' P( f; x2 m" y" K' {# t$ N2 A
0 |! v$ Z% t% M$ p5 c; O% F说道这个假设, 就不得不提到凤雏庞士元了. 刘备进取西川巧夺刘璋政权的始作俑者, 庞统应该算是立下汉马功劳的智囊人物之一. 此公在孙权辖区内的所作所为表明, 庞统仅仅是个治世良材而已, 能臣都算不上. 其对于官场上的复杂关系如同庸人一般的毫无心机, 让人瞠目. 虽然有一月不为政, 半日批奏章的光辉历史, 但是仍然由于在孙权面前轻视周瑜而得不到重用. 到了刘玄德的蜀汉之地,他一心要大展鸿图, 建功立业, 却没有顾及在一旁侧目而视的诸葛孔明. * I( Y' O t) _2 L* E# d1 l ^
, r) h7 j5 b8 y; p2 [! O
& Y4 x1 u+ X3 R" {1 `- e" o
孔明如何看待庞统, 不得而知. 但是将以下两件关键的事情联系起来, 却会有惊人的发现.
9 M' u% a# e1 W: Y3 s7 P& y6 z; P8 V) X; {4 H
1. 庞统到达雒城之前, 扎寨观望,等待时机.而诸葛亮修书一封,言其于近日观看天象, 蜀军将领可能有危险, 不宜出击云云, 这倒是斗得庞统急于进兵.
& D) I4 M* u- T3 Q4 o N- J- o( D, L3 z5 {9 I* }+ P
2. 张任要求自领一军, 于小路边埋伏. 伏击了急于进击的庞士元. ! H/ I! e8 ]- S, |/ N
- ^% w( N# ^, u$ x
这其中包含了几个难解的谜团. 首先,孔明应该是十分了解庞统的性格的,既然观测天象,对蜀军主帅不利,若是通知了急于建功的庞统,必将激怒他, 导致他的仓促进攻. 其次,张任作为雒城守将, 出城迎敌自不在话下, 但是为何偏偏埋伏在城外, 再次, 就是一直争论的问题了,诸葛亮为什么要杀张任?张任到底了解了什么诸葛亮想让他闭口的秘密?
5 t9 L6 D$ g" ^3 F# @" L R ^0 C1 o$ _9 U( w
& H$ I0 D- | {$ [8 _& y7 \$ f& u以某大胆的推断, 诸葛亮确实担心庞统和他在蜀汉智囊团中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 于是密派亲信给张任通风报信. 告知庞统可能进击的路线. 而后, 修书一封,假意是给刘备,实际上为了激庞统一下, 逼他进击, 他了解庞统的禀性. 庞士元哪里想到这简单的一封书信竞要了他的性命. 况且纵观整个演义, 以天象为战术指导的战例寥寥无几, 为何此次诸葛亮偏偏想到了天象?
# f5 k& }6 f2 g: z1 ^6 Z/ g9 @4 W, ?
* z& N& K6 O2 f/ U, @5 y) L- e, ]; k7 J! ]1 d
庞统一死, 秘密就掌握在张任手中, 杀掉张任, 一来为庞统报了一箭之仇,(这是在刘备面前做戏,诸葛亮谙熟此道)二来成全了张任的忠义,(古代战争中这也是仁慈的做法)三来, 就是杀张任灭口. * l( V6 A: y8 Y, T+ @/ N
3 G) a5 m" Q4 H7 j: G2 B
" R" A* N! ]+ Y( t: {* E这样, 诸葛亮除去了庞统将来分庭抗礼的隐患, 成全了张任的一世忠名, 又灭了知情人的口, 永远将自己的阴谋虽张任一同埋入了地下. 张任也就成了杀死庞统的替罪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