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工商业已经非常发达了。《墨子》书中就记载公输子用一把小刀削竹木,削成一只喜鹊,飞到天空,三天都没有落下来(《鲁问》篇)的故事。 2 v2 W7 i8 N O e

8 l" j w( G: s* M) L; f中国文化几千年,繁芜驳杂。事实上,我们听到看到的多是浮华的知识,细节常常被掩埋在深处。《中国文化故事》中有趣有料的故事,未必尽人皆知,有些甚至已经失传,所以相当珍贵。 7 T9 g) S* k2 \ I1 H! \! G
古代的都,是天子所居与人民都会的地方依中国古老的传统说法,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开国君主是黄帝。黄帝的都城是有熊。 8 Y0 F% Z5 r( A5 |" @
史学的新观点认为黄帝只是传说中的一个古帝,中国最古的天子不是黄帝。 , y5 I* `- n, B; j5 @# w
古代的都是天子所居与人民都会的地方。首都这个名词是近代才有的。
# u: ?" t6 Y6 f3 X5 R# A在周代,都的名称有:都邑、京师、甸服、京兆等,也有只叫京的。邑是有城郭、有人民聚集的地方。十个邑聚集在一起叫都,都又有大都、小都的分别。京的意思是大,师的意思是众。京师就是高而大和人口众多的地方。古时候天子居住的地方,必须是人民众多,土地广大,还要地势高。京又作水解。古人认为地面下最多的是水,地面上最多的是人;有广大的土地,有众多的流水,有成千成万的人民,就是做国都最标准的地方。十亿叫兆,用兆作京都名,是象征帝王的都城要殷盛丰盈。千里以内叫甸,王畿通常是千里大,这块地方叫甸服,京师就在甸服的中央。
1 }0 E* ^5 e& m周代的天子住在全国的中央。王畿千里,无形中成为中央依附的根本,京师和都邑则是王畿的根本。打个比方,都邑和京师如人的身体,王畿如人的手臂,四方如人的手指,天子住在首脑部分,居重驭轻,号令天下。 ) h a ^4 g* b
周代以后的皇帝,他们建都也沿用上述惯例,并依情势的需要来决定。现代把国都叫首都。设首都的要件是:必须为中央政府所在地,有一百万以上的人口,位置适中,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军事上进退自如,不受牵制。
7 M5 p% O# ~2 k+ U传说中国史前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都在陈建都,陈是现在的河南淮阳。 ) E5 ^" P9 V1 \' ^5 t
司马迁写的《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是从黄帝写起。他提到黄帝在有熊建都,有熊是现在的河南新郑。另外的四个古帝:颛顼的都在高阳(现在的河南杞县以西),帝嚳的都在西亳(现在的河南偃师),尧的都在平阳(即现在的山西临汾以南),舜的都在蒲阪(现在的山西永济东南)。舜禅位给禹,禹在安邑(现在的山西省的夏县)建都。 M& z Q* ~/ Y
禹定国号为夏,初都安邑,到了帝相时迁都商丘,少康帝中兴夏朝后又还都安邑。商丘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
$ m. q" \! U7 j7 s1 g, i商代成汤在亳建都。据说殷都有三亳:谷熟为南亳,蒙为北亳,偃师为西亳。汤的都是南亳,亳在现代的什么地方?有安徽亳县、山东曹县和河南商丘三种说法。
7 \8 M4 ]+ Z* D《尚书序》记载说:“自契到成汤共八迁。”历史书记载说:商的前期曾迁都四次,到了盘庚时迁殷,因此商代又称为殷。殷是现在的河南安阳小屯,也就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挖出甲骨文的地方。
, M5 a4 J4 k) z" c商代八迁,古书上没有详明的记载,只有汤在亳建都,仲丁迁嚣,河亶甲迁相,祖乙迁耿和盘庚迁殷的四迁。近人王国维考证八迁是:契从亳迁蕃,从薯迁砥石,从砥石迁商,从商东徙南山下,再由南山下迁商丘,又由商丘迁殷,再由殷迁回商丘,成汤最后从商丘迁亳;共迁都八次。 e( I0 o# E3 K2 ]( O. L {
西周在镐建都,镐在现在的陕西长安县西南。 5 S" o5 W) `+ c. e, M
周武王建国不久就生病死了。成王即位的时候年纪还小,由周公摄理政务。周公要巩固国防和安定内部,又在洛邑另建一座王城,就是现代所谓的陪都。
" K1 v/ o5 m7 [西周到了幽王时,他宠爱褒姒,废了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后的父亲申侯联合犬戎举兵讨伐,幽王在骊山下(今陕西临潼县东南)被犬戎杀死。 ' e4 A. I2 B+ Z7 Q
太子宜臼继位,叫周平王。这时镐京的宫室文物已被烧光,犬戎的兵又不肯撤走,平王不得已迁都洛邑。 ! D: r7 s. A7 Z! K
周公早年在洛邑建了王城,还在王城之东离洛邑十五里的地方建立一个成周城,就是古书上常提到的下都,专门收容不大听话的殷代顽民。 - l2 L! @; k$ k8 b
王城和成周城都是长方形。成周城东西六里,南北九里。王城东西九里,南北六里,有十二门。王城的中心是王宫,王宫外面左边有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后方是商业区;王城之外还有外郭。 " T- w: G# ^; B& z3 h: g! t
从地理上看,洛邑在全国的中心,可以控制外围的军事重镇。
: V" [" z4 b* M& Y5 o) A洛邑到了周代末年,附近的土地因诸侯不断的侵占,最后只剩下河南(即郏辱卩,周武王定鼎于此,即王城)、洛阳、新城、平阴、偃师、缑氏等七个城。
; Z' P9 P) h: X( q8 k1 @5 u# h* M洛邑在洛水的阳(北)面,在战国时代,改名洛阳。汉代改洛为雒,设雒阳县,魏代恢复洛阳。隋初叫洛州,炀帝时先改荆河州,后改河南郡,唐开元元年(713年)改河南府。
: k* h' H/ K$ e2 \东周以洛邑为东都之后,中国历代还有后汉、魏、西晋、北魏、隋、后梁、后唐各代也都在洛邑建国都。 " z. X; W! P1 j( z8 t
古代机器人,机械学和工艺学极度发达的成果
: `. Q+ d+ y$ l! t# _ Y. C我国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工商业已经非常发达了。《墨子》书中就记载公输子用一把小刀削竹木,削成一只喜鹊,飞到天空,三天都没有落下来(《鲁问》篇)的故事。 5 o. r' s) l5 [& {8 i
秦汉以后,机械学和工艺学更加发达了。可惜的是古代许多科学技能,都被湮没,没有流传下来。举例来说,秦始皇生前为了建造他死后的墓园,在骊山共开了三个走道,墓道中央用铜做棺椁,并建造一个很大的宫观,把许多奇器、珍物都布置在宫观里,并且制造许多人物的石俑。中间还装有弩矢机关,只要有人走近,箭就会发出来把那个人射死。外面并用械器灌注水银造河成海。墓园里的照明,是用一种名叫“人鱼膏”做成的烛点燃的,它永远不会熄灭。 . k& i6 _7 S& p, @
正史记载黄帝和蚩尤在涿鹿(山野名,在河北省涿鹿县东南)打仗。蚩尤会魔术,他在战场上起了一场大雾,伸手不见五指,黄帝的官兵都迷了路,不知去向。黄帝立刻派人把他造的指南车运到战场,坐在指南车上,于浓雾中找到他的部队,打胜了这场战争。周成王时代(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1021年),一个从远方来镐京向成王献书的君主———越裳氏,在半路上迷失了方向,周公赶忙派人送指南车去,把越裳氏接到镐京。自此以后,指南车就失传了。直到公元3世纪有个魏国博士马钧,和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在朝谈到黄帝造指南车,高秦二人都说古代哪里会有指南车,书上记的是靠不住的。马钧则说古代确有过指南车,如果不信,他愿意制造一辆来证明。 , W* P0 ~* O; E2 Z: m) q5 @
消息传到魏明帝那里,就于青龙元年(公元233年)下诏书叫博士马钧造指南车。马钧接到诏书,立刻开始设计,购买材料并动工制造,没有多久,就造好了一辆指南车献给明帝。
! C: b3 Z: w5 V指南车在魏国造成后,就在魏宫流行起来。后来晋武帝篡夺了魏国,在晋宫使用的指南车,已经改名为司南车。每逢皇帝出巡,司南车就开出在出巡车队的前面做引导。 + `4 `3 H# n: b( U0 W
司南车用四匹马驾驶,马由马夫驾驭。车上除了做装饰品的缨带在随风飘动、观测风向以外,主要的是有一个木人笔直地站在车上,不管车辆怎样转动,木人的手指永远指向南方不动。这辆司南车于西晋末年发生战事后失踪了。
$ p; L, P3 `. N& d1 @2 f! N- H$ H* I一个藩国向魏明帝进贡一种玩杂技的“百戏”,明帝叫人把它装设在洛阳宫里,安装虽然完成,百戏却不会转动。明帝交给马钧处理。
3 q% U# a( _' R5 h; b马钧叫人购买上等的木料,叫工人依照他设计好的图样,雕成许多整齐排列的齿轮,一面在地面上建筑一个很大的蓄水池,把百戏和装有齿轮的机器,安装在水池里,用水发动起来,百戏就转动自如,栩栩如生;一面在那辆百戏里加装许许多多的乐器和音响,改建了许多的假山和假兽,并安装许多特制的木人,由他们打鼓吹箫、跳绳掷剑。这些木人在齿轮的转动下,出入自如,非常活跃。明帝和文武百官,在洛阳宫观看百戏,每一个人都称赞马钧是一个了不起的“名巧”。 1 ]/ f- Y6 g$ n1 S1 U6 x7 G9 [
另外还有一种名叫“小舸子”的小船,船身只有八尺,共造八只。小船上安有木人,身长两尺;每艘各安五个:一个拿着酒杯站在船头上,一个捧着酒钵站在旁边,一个在船后撑船,两个在两旁荡桨。这些小船绕着水池的边行走,走速比“水饰”快;水饰绕池一匝,小船要走三遍,才一同停止下来。
8 D& H% A# L6 Y9 `9 H! I小船每次走到有客人的地方就停下来,手拿着酒杯的木人自动伸出手向客人送上酒杯。如有客人取酒,木人就为他斟酒;客人把酒饮完,酒杯还给木人,木人接过酒杯,又回身向拿酒钵的木人取勺子把酒斟满。这样周而复始地招待客人。
4 P7 Y" a! Y' ?0 D% e隋炀帝时代,有一个名叫柳的文人,在当朝受到皇帝的重用。他在朝廷上做的是秘书监,封汉南县公。炀帝退朝,常宣召他到后宫饮酒吟诗;炀帝和后妃在一起饮酒,也宣召他参加,有时还和他同榻共席。原因是柳满腹经纶,知道的故事和古典都很多,为人又很随和,言词诙谐,谈吐幽默,说出的笑话常叫人听得大笑不止。 5 t- x) K' R6 M8 C1 ~
炀帝不能每天都宣他进宫,特地叫工匠把柳的像刻成一个木人。这个木人的腹部装有机关,能够站起来,坐下去,并能行跪拜礼,和真的柳一模一样。炀帝每晚在后宫夜饮,就叫宫人把柳的木像放在桌上,用作取笑的工具。柳的身体很弱,跟随炀帝到扬州后,不久就生急病死了,炀帝心里非常难受。
* [# D5 D8 `; n$ ^“贤内助”,从周代沿袭下来的称呼
: o+ V& L) e _- s" r3 q中国古代的妇女,不但不能和男性立于对等的地位,有时还受男性的歧视和虐待,在家庭、在社会也都受到许多不平等的待遇。
" O. V3 k$ T% W+ I最早记载男女两性不平等的文字是妇女的“三从”,《礼记.郊特牲》说:“妇人是从人的:幼年从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 y$ L) N' Y4 ^. _! E4 @/ S/ _6 _造成妇女生活不能自主和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主要是从乾坤、阴阳的出发点产生出来的。《易经》就有这个观点:乾为阳,坤为阴,阳成男,阴成女,男性要刚强,女性要柔顺。所以自周代起就通行妇女三从的学说,当时社会上的人和一般家庭,都奉它为天经地义。特别是在周代的宗法社会里,不但子女是父母的所有物,妻子也是丈夫的所有物,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就是这样造成的,女子并自此形成一种柔弱、温顺的形象。 & |9 }0 m' m2 I1 O
古代的女子自小就和男子隔离生活,兄弟姐妹之间,在日常生活起居上,不能同坐在一起,不能在一块就食,走路的时候,男的要走左边,女的要走右边。在夫妇相处上也有内外的分别:妻子只能管理家庭以内的事,不能干预外务。管理家庭的事,就是料理家内的杂事,例如做烹饪的事,古代叫做“主中馈”,做养蚕纺纱的事,古代叫做“妇功”;不但一般庶人阶级的妇女要养蚕纺纱,就是贵为后妃、夫人,也要“蚕缫以为衣服”。现代社会已结婚的男性称自己的妻子为“贤内助”,就是从周代沿袭下来的遗迹。
( |, s' g$ ?3 K1 l: `到了汉代,妇女们的柔弱、温顺形象更加具体化了。叫女子形成这一形象的,是历史上一个很有才华和很有名气的女子名班昭。她写了一部名叫《女诫》的书,标榜妇女要有“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女诫》全书七章,一千六百多字,是班昭晚年专为她夫家的女性晚辈和她的女儿写的,是一部千百年来在妇女生活上影响非常深远的书。
1 T$ |. a0 t @3 M《女诫》第一章是《卑弱》。书中说明古代女子的地位很卑弱,例如:女婴自母体生出来,要放在床下睡三天,表示女子的地位很卑下、很柔弱。古人生女孩通称“弄之瓦砖”,瓦砖就是古代妇女用的“纺砖”,是纺织绸布的工具,“弄之瓦砖”简称“弄瓦”,这句话的含义,表示女子的日常生活要勤劳操作。反看男子,一生下来就睡在床上,生男孩通称“载弄之璋”,简称“弄璋”,璋是玉器。更说明男女在初生时,在家庭中享受的待遇不同,后代家庭歧视女孩就肇始于此。书中还说明:古代家庭生了女婴要“斋告先君”,表示已生下了一位“继祭祀”的女人,说明这个女孩长大出嫁后,要担负起对家庭和祖宗“洁治酒食,以供祭祀”的责任,家是夫家,祖宗是大家的祖宗。《女诫》第一章接着说:一个女子能够做到卑弱下人、执勤和继祭祀等三点,就尽了女人的常道和礼法的典教了。
$ a% p# E7 W( i什么叫做卑弱下人?《女诫》说:对长辈恭敬,对平辈谦让,凡事先人后己,自己有功劳不要居功,发生了责任不要推辞,并要忍受耻辱,表现出一种小心恐惧的样子。这就叫做卑弱下人。
& y4 ], r5 d: O8 f3 }8 f什么叫做执勤?《女诫》说:每天要晚睡早起,不要畏难,做家务事不要挑容易的做,做一件事就要做成功,不要假手他人,要自己亲手去做,这就叫做执勤。 ( j' ` g( j( e6 m8 R
什么叫做继祭祀?做妻子的要“正容色”和“端志节”地对待丈夫,平时并要保持清静自守、不好嬉笑的态度,并烹饪出丰富而洁净的酒食祭夫家祖宗。这就叫做继祭祀。
; G7 T$ L2 ]) I) {% X! B$ x以上三种女人的常道,是古代女子必须具备的。事实上古代女子的地位确实也是很卑下的,在平日生活上也处处表现出男尊女卑的样子。譬如:男子说话可以高声喧哗,女子说话就要低声下气;女孩满了十岁,就要在家纺纱织布和养蚕作茧,乖乖地帮助母亲做菜、祭祀,没有丝毫的自由,充分显出女子一种卑下的样子。
1 o0 Y2 ~1 W* w# C( o+ f5 d, }9 A z自从汉班昭写了《女诫》这部有关“妇道”的专书以后,女子的守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功,自此深入人心,牢不可破了。特别是在妇女们,并都引用四德为她们终身服膺的规范。到了宋代,理学大兴,张横渠也写了一部女诫的书,主张妇女对丈夫要婉顺。周敦颐写的《通书》,主张的“夫夫妇妇”,就是“夫为妻纲”的意思。程伊川并主张男子可以出妻,寡妇却不能再嫁。朱熹也主张女子要终生守身如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他说的名言。明代朝廷也极力提倡贞节,仁宗孝文皇后并写了一部《内训》,倡导女子要“谨言行”、“崇圣训”、“景贤范”等,清代并将这部《内训》连同《女诫》、《女论语》和另一部《女范捷录》编成一部女四书,教化全国的女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