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212|回复: 2

正修行之路——禅密双修——有关观慧方面的指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31 16: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修行之路——禅密双修——有关观慧方面的指示
9 M& Q, ~* P: I* }& s% A& M) J  --------------------------------------------------------------------------------
6 w3 k! a' V6 I) j( U1 ^! w: v  时间:七十四年五月十九日晚间九时
1 ?& z: k# Y8 M# ]  地点:十方禅林十楼讲堂
" L' r, `6 n! x$ F+ _6 j  南师怀瑾先生亲自主持 从智法师记录9 Z3 |( d, a" j+ O
  随息法的真意6 {: m: D; s0 P
  智怡师:自己出家十几年以来,仔细反省并没有好好做到出家人的本分,来这里以后,才体会到自己该走的路。去年寒假自从修持准提法以后,觉得最大的感应是业力的现前。最近也是依准提法而修,因为过去主修随息法,所以二者也就互相配合上了。
. y2 ]  A; Q1 a2 t, H  师示:你这个方法是普通人所修的,你出家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7 R; c7 }' e# j* C
  智怡师:当时出家没有为什么。! }8 [% g) t) H7 T* u
  师示:没有为什么?!怪不得!出家总要为发愿而来,不发正愿而出家,即是没有目的,那是莫名其妙进土地堂。你现在要好好的发愿,没有愿力学佛便没有中心。你刚才报告念咒子修随息这是普通修法,还没有入门呢!况且,修随息法怎么随,知道吗?你修随息修了多久?你不要怕骂,来日无多,以后很少有机会跟你们谈话,你随息的经验怎么样?
3 U& x  e* ^$ ~- [4 w  智怡师:嗯......+ L0 c) u2 a/ j' |6 _
  师示:你答不出来,我代你讲。你所谓的随息,只是名称而已,那是自己骗自己的话,打起坐来,在那里听听呼吸,数也懒得数,在身体痛苦的感受上转来转去,不叫随息,你知道吗?至于六妙门中的数息,有些人在那里数来数去,其实只是算算数字而已,这就不懂数息的第一步该如何下手。我不是笑话大家在学会计吗?你数一万次又有什么用呢?呼吸是生灭法,你听过我讲过没有?
% m5 t. ~5 K0 u" q, _  智怡师:听过。
4 g! A: m$ g7 f: g7 K  师示:它一来一往,你数它干吗?!那么,为什么古德及祖师们教人以数息法?那是因为你内心不静稍稍把你的心收回来在数字上跟呼吸配合一体,然后心觉得静了下来,便不要再数了,就跟着随。但是,随息不是随呼吸。现在问你们,一呼一吸叫做什么2 E+ _+ `/ |7 i: U
  ?
& w0 w, ]; S$ S) T/ l  (部分同学答:一念)
7 O# R! x9 l0 T% G  u' S  师示:对!一呼一吸名一念,也叫做一息。呼出去,鼻子出气,毛孔也出气;吸进来叫做“吸”。一呼一吸之间的那个叫做念,也叫做息。9 n5 C/ B* h. `
  什么叫做息呢?在休止的状态中。譬如你们观看一个人的睡眠,尤其婴儿,当真正睡着了的一刹那间是没有呼吸的,那才是睡着,等到睡了一下,忽然猛吸一口气,又起了一呼一吸的作用了,那是脑子里微细的妄念又动了。有妄念的时候,呼吸就动,真没有妄念的时候,那一阵子叫做“息”。听懂了没有!叫你随息,不是叫你随气呀!一般人的随息,都跟着呼吸生灭心跑,这怎么修得好,当然这不只是你一个人,你们全体都是如此。
  D0 h; _! R: n4 B- \  随息即随那呼吸生灭之后的那个不呼不吸的静念,跟随着它,就得“心息合一”了。后来道家融合了这个法门,名词一变就叫做心息相依,心息两个配合为一,休止在那里,这个时候把念头硬是强制停住了,呼吸也强制停住了,这个叫做随息。你现在公然讲一边念咒一边随息,既然随息就不会念咒子,念了咒子就不会随息,念动气就动,念不动气也不动,你懂了吗?你自己矛盾也不知道,不用般若观照,没有智慧,怎么能修得上路呢?!一天到晚给业病所扰,你身体本来蛮好,一念之间给业病 着,妄想特别多,东一下,西一下,说是聪明伶俐,其实聪明伶俐不好就是业,这个知道吧!
9 y5 {, W4 k; J- A- b; y( Z: p  智怡师:知道。% c! J, P- ^, q1 f; L
  “三际托空与准提法圆满次第的配合”9 x; A9 r3 n8 j2 {2 f
  师示:什么叫做菩提?3 I/ _. @3 E4 O* O% ]: c. ^! l3 J- i
  (有答:明心见性)
7 }' N) c/ X5 m" t( ~  师示:什么叫做明心见性?心要怎么明?性要怎么见?
0 p9 C. i7 u6 y" Z' F' v& G  大明沙弥:不起妄念。# s0 u8 [+ ^6 D! d& }; c
  师示:不起妄念叫明心见性吗?!那么睡着了,一个妄念都不起,那是明心见性罗?死了的人,也不打妄想,那也是明心见性吗?!# A) ?! e* V! x; E3 L
  宗诚师:不明而明,不见而见。& T: k4 q7 K" P5 r' ^
  师示:你讲的比唱的还好听!什么叫做 不明而明,不见而见?!你现在什么都没有看见。(师又大笑说:)你的脑后有个什么东西,你不回头看得见吗?如果看得见,那就像。你看见了没有?不见而见,你看到了是哪个见?
* ]" c4 |+ K1 d; x% L- L  宗诚师:......
0 \, L9 }7 o! u$ u- j8 ^' V) K+ F. ^  师示:你答不出来,我代你答吧!你不是听过《楞严经》吗?《楞严经》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你怎么背不出来?你们全体都是一样差?不要光看着他!我怎么背出来,你们怎么背不出来?出家的目的,依教理来讲是求证菩提。这一次寒假到现在,我教你们转来修准提法,你们晓得我的用心吗?为什么带领你们修准提法,走上密教的路线,为什么?都给你们讲过的,你们答出来看,我当时是怎么讲的?" n* d7 z( Z0 ^6 r
  (全体默然)6 d3 r: |+ ^& k5 ]+ p
  师示:因为你们功德不圆满,功德资粮、智慧资粮都很欠缺。什么叫做资粮?简单 的说就是基本的资本、粮食。福德、智慧资粮不够就不能证得菩提,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要明心见性?为了要了生脱死,这是最起码的,不要说为了成佛得道;道,不是神通,不是用,道是根本的体,“但得本,莫愁末”。那么如果福德神通都来了,通究竟从哪里来的?晓得不晓得?; d, E6 [" K( Q; g- U+ t
  (同学们齐答;通从定发。)
8 N6 B, |8 A% L, _& ~# L  师示:什么是定呢?0 f! N1 E9 d/ v) k6 m" {0 w
  余静如:不掉举,也不昏沉。% _) x8 E( k) K( I& i: e/ ~# i
  师示:对,既不散乱也不昏沉,这叫做定。凡夫众生不在散乱中,即在昏沉中,不睡觉就乱想,不乱想就睡觉,离不了这两样事,一辈子、一千万亿年都如此。假使不散乱又不妄想,又非睡眠、昏沉,这就叫做定境,清明在躬,这是基本的修行,不管修密、修禅都需如此。
1 y1 p& s/ a$ w% w  为什么教你们修准提法,乃是你们的福德、智慧资粮不够,所以要你们好好祈求,求感应,求他力加庇自力的恳切修持,但有多少人得了感应呢?
$ c0 @6 o+ y4 J! @- s  (同学齐答:有)  |( U$ G7 O# i) [
  师示:你们自己反省反省有没有感应呢!每个人都有,不要以为菩萨站在你的面前放光,才叫做感应,那就变成妖怪,也是魔境,千万不要执着他。其实,你们都得了感应,是不是这样?不要骗菩萨,不要骗我,不要骗你自己。你想想看,绝对有不同的感应,是吗?
/ W2 |' W) G. U1 I  那么有些人搞得身体不好,不是菩萨不感应你,为什么不能感应到你,这是什么原因啊!对此佛经有个譬喻,晓不晓得?佛说好比太阳照万物,太阳没有分别好的、坏的,光明一概照到,有些东西为什么不能给阳光照到呢?是太阳之过吗?是人为的自我造作,自己把它挡住了,对不对?!好比盖栋房子、戴顶帽子,就把阳光给遮起来,并不是太阳不照你。所以自己要好好的反省,佛这个比方好得很,拿下雨来比喻也是一样。因此,从寒假到现在,告诉你们这条正修之路,有个总名称,叫做什么,还记得吗?( I1 Y+ a, [& O/ z: U# M8 y
  修定师:禅密双修。
, e7 j) i* R& o0 n1 p- d9 J  e  师示:对!你们赶快按照这个路线,不要变动了。你们平常主修准提法,要想了脱生死,得定慧等持,走上菩提大道,第一步要做到三际托空,有没有做到?我在哪里讲过三际脱空?还等于画了一条很简单的线,画得很清楚,是在哪一本书上?+ R4 h' y; B$ b7 b2 I! @' _. X( Q
  谢锦烊:《禅海蠡测》。
8 A  Y. R: _( ]$ M/ l  师示:你怎么可用猜的呢?你看过,有吗?《禅海蠡测》只提到一点,主要的还在于《禅与道概论》。但今晚的主题问你们怎样是“三际托空”?前念已灭,什么是前念已灭?我讲话是不是念头?你们听话的也是不是念头?  [; f  L8 d# q: G9 G5 `/ I4 p- o
  (部分同学答:是!)
" e' }# n8 u# f7 T6 l/ Y- [  师示:这些念头要不要你起空它?7 d) `" Q0 i( ]* u5 Z" @  g
  (全体同学齐答:不要。)* {, r" x  e0 y& |
  师示:为什么?- t( Y( B0 N, h# \* S0 a4 b
  大慧师:自性本空。6 X! x6 R3 o9 R8 ?8 z& s; u# e
  师示:后念未生,后念要你去生它吗?后念怎么生啊?!怎么样是未生?; t4 s% e- d0 H" i# ~, M$ f1 n
  大慧师:本来无生。# d7 O6 p2 t2 h  ?4 e
  师示:我们刚讲个后念,它已经变成现在了,现在呢!当体即空,现在亦无生,所以菩萨要入无生法忍才能证菩提。但要随时能切断三际,就是当体即空吗?刚才我问新出家的大明师,你说当体即空是放下。那么,放下的那一念,是有?还是没有?哪个算前念?抑是后念?还是算当前一念?
7 _0 [- ^' m( v7 J$ q  i; z8 k  大明沙弥:是当下一念。
7 A# I) A% c2 N: y  师示:这一念是体还是要呢?
* v  g# P0 ~1 E7 M6 m. @  大慧师:即体即用。
+ O& R$ v2 i3 R& M$ D; n! T  师示:答得蛮好耶!你要能够随时把握“三际托空”这一念。妄念来,不要你去空它,所以《圆觉经》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不要用方法,也不要观字或念准提咒什么的。“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当下这一念、这个境界,永远保任如此,有一百天就差不多了。这是正止、正定、正观的一个入门方便。止观同时,三际托空,前念已灭,后念未生,当处一念;但是,当处也没有一念,也没有把握它,如果把握它会留在什么样的境界上呢?《楞严经》讲到;“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大明啊!你把住当前一念,对不对?
, W) q" P& i, ^9 E; J  大明沙弥:不对。
) ?& h$ X0 C* ~2 q' J8 t( O) Z  师示:不对在哪里?问题何在?
( c1 d+ M9 N1 p7 f  大明沙弥:....... [1 B1 z( y+ T3 V3 b
  师示:问题在于“守”字上啊!“内守幽闲”,你在把握它啊!假使我不是守,也不把握它,三际托空,对了没有?不守是怎么样?你们修过了吗?当然没有修过,你们且试试看吧!
. p6 U9 u1 n& ]" r# \8 f( z  本师释迦文佛告诉我们不要“内守幽闲”,抓到身体内部来,守着一个境界,所以你们要认清楚三际托空的正止观。因此,我所传承的准提法,为什么到最后进入圆满次第,又走入到这个境界来?准提法当然是个大止观先修生起次第,然后把一切字轮收摄观成明点,明点再化为虚空,最后,虚空即我,我即虚空,虚空与我,无二无别,亦无虚空之量可得。你们不是修我的法吗?后面注意了没有,一天到晚修法,圆满次第统统没有研究,所以都不圆满,一天到晚都在贪、嗔、痴、慢中,在见思惑中,不能三际托空,不能截断业识狂流,这个佛经怎么比方啊!...6 S' z* ]- |% B
  大慧师:如“香象渡河,截断众流”。
! |8 C$ f# u  B" z6 `( [  师示:两边的流水都给切断了,“过去已过去,未来犹莫算”,这是谁的话?
$ }% s+ u) R2 J' y# O  (同学齐答:懒残禅师。)- G( u! x) X2 R# ~1 s7 ~& X4 v6 q( [
  师示:下面呢?“我不厌,你也不能断”。你要香象渡河截断众流,能不能在四威仪——行、住、坐、卧中做到这样呢?你们是修禅的,那是纠缠不清的“缠”,妄念纠缠不清,情业纠缠不清,感受、觉受的业力都纠缠不清,不能截断众流,当下了结。; P3 M2 a7 j1 N% h9 w
  修行必须做到如“香象渡河”,那才是大乘的精神,才能体会到永嘉大师《禅宗集》的:“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这几句话。这四句话,也包括了小乘、大乘,包括凡夫,包括成佛之道都在内,希望你们好好珍惜这个法缘。再说,“三际脱空”你们照做了没有?切不切得断?要方法去切,已经不是了,那也是一个妄念,不用方法也不是,那又是一种昏沉,怎么体会啊!
6 I) O; d" v5 V4 ], R  大慧师:本自现前。
: Z+ d8 I: A5 c  师示:这个口气好大喔!(大慧师笑笑),你不要自己笑自己,直下承当,要信心不疑。但是,这个理要把它转成事,硬是要在这个境界中,你们听得懂的,赶紧从此修去,再配合准提法,禅密双修,才得成就。
; p* x6 @, P9 A. B" B8 L+ M! h9 [* L  对于准提法圆满次第,你们都没有研究,光是听听而已。从寒假到现在,你们觉得准提法修得有点好处,这是观音法门音声海中,在生起次第的初步阶段中流转。圆满次第你们留意了吗?听了我半年来那么多次的讲述,没有一个留意,所以没有般若,没有智慧,现在懂了吧!我想你们当中,不应有人如聋如盲,根本不懂才是,真懂了就有希望,戒定慧都在其中,如此昼夜二六时(二十四小时)中,四大威仪日用间,都在这个境界里,那才叫做修持。那么,你性戒不要守,威仪戒自然清净,性界自然明净,一切都从三际来,所以三际又是三德。涅盘三德,那三德啊?& X/ {& ^3 {5 m* C* N
  大慧师:法身、般若、解脱。7 o/ a6 `$ G% P/ V0 B; I7 a% z
  师示:法身、般若、解脱,要注意喔!这才是正修行之路,其他什么功夫啊、境界啊、各种法门、百千万亿法门都是方便,都是加行。所以有一位同学遇到外人问,你们为什么不修加行?加行是什么?都搞不懂,你们不惭愧吗?西藏密宗的加行,我也教过你们。而且我有一次讲《心经》其中提到的四句“未生善法当令生,未尽恶业今使尽,十方三世佛加护,迅速发起菩提心”,即是加行法的简法。什么叫做加行?简单的说就是加工。自性本来是佛,在未成佛以前,一切的修行都可以叫做加行。有相的加行,更是头上安头,没有证得菩提以前,一切都是加行,这是大乘的道理。那么,一切大小乘的功夫道理,都有四加行,那四加行呢?8 n# Y* G! l2 G& r: [) s& M* X* C
  (同学齐答:暖、顶、忍、世第一。)# Y- M; ^% T0 Y
  师示:这也已跟你们讲过。小乘有小乘的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这同四禅八定都有配合的。所以,真正的大乘要领——“三际托空”。知道了没有?这不是想象的喔!用心也不对,不用心也不对,“三际托空”不是死的喔!不是坐在那边不敢做事,那不叫“三际托空”,正是有,你守着一个有,你才不敢去动,假使真空了,有什么不敢动的呢?动也空,懂吧?虽然如此,动也空,但主要在你不动,不动金刚,那么如此久而久之定久了,“六通具足、三德圆满,才有希望。就那么的简单,这才接近于禅宗,但还不是完全禅的参究。知道吗?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6: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抢沙发吧,共同交流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1 17: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谈打坐的时候的呼吸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方法的,我看的一篇帖子好像是打坐几乎不呼吸,或者呼吸微弱,几乎没有起伏了才能入定的。这里其实也一样,息只是个形式,他们只是做的不到位而已。
& {; f8 H( d; N  b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够把意念集中在呼吸上而不散开已经很不容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1-8 13:37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