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讲述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王玛丽一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已讲过的都铎朝的历史。都铎朝(1485-1603),统治英国凡一百一十八年,这是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
, _! ^9 n# k7 O D4 C1 Y5 o 9 S E3 I% x; W+ |# `5 E
都铎朝的一大特点,就是君主专制,这是与前朝完全不同的。都铎朝的君主专制,起源于前朝的约克公爵爱德华四世打下的基础,而在亨利八世时达到极盛。亨利八世统治数十年间,先后共有三位执掌朝政的重臣帮他打理,结局是都被他处死。第一任沃尔西,因办理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离婚一案不力,于1530年被处死;第二任托马斯·莫尔,因反对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离婚,于1535年以“叛国罪”被处死;第三任托马斯·克伦威尔,因帮亨利八世找的王后令国王极不满意,于1540年以“叛国罪”被处死。连续三任执掌朝政的重臣,因国王的个人喜怒而全部被处死,这在议会势力强大的前朝,简直不可想象。亨利八世,达到了英国君王专制独裁统治的顶峰。6 _$ x) B! v, _# y" U
) Z% V# U! s5 `& z4 z7 b 而都铎朝更为重要的特点则是,在这一朝代,英国的生产关系,出现了大范围的调整和进步,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英国人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其业绩惠及后世,造福后代。. o, T( E6 _! s* \5 E6 J6 M
: B' A8 [# j k D2 Y 在英国古代,奴隶制从来就不发达,早早就被农奴制所取代。而到了都铎朝前期,农奴制也早已消亡。货币地租取代了劳役地租,大行其道。有进取心的农民们,不断兼并那些经营不善的农民们的土地,成为地主,而那些因经营不善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则沦为给别人打工的农业雇工。充满活力的经济活动,推动英国经济迅猛发展。年龄大一些的读者,可能有些看过曾在我国风行一时的小说《金光大道》,小说里面,五十年代我国农村的新富农们,喊出“谁发家谁光荣,谁受穷谁狗熊”的口号,那种状况,大抵与都铎朝这一时期的英国经济活动相似。只不过,五十年代初的中国农村的那种发展势头,被“合作化”运动和更后面的“人民公社”所取代,从而彻底迷失了方向,而当年的英国,则势头迅猛,一发而不可收,在经济发展的大道上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直至成为世界一流大国。当年的英国人,那才是真正走上了一条金光大道。- m# I, Y0 W. T& k7 J
1 h% K, Q h. d- G+ O' d& S
至1500年,在英国,农奴制和封建庄园都彻底消亡,不复存在,财富的多少,成了衡量人们身份的唯一标准,以前的封建等级确定的身份贵贱高下,已经完全无效。8 `- R1 o& r/ v4 v
0 V8 S* O0 l" y) p8 u& J; P) q! n: c# k 兼并土地用来干什么呢?除了农业生产以外,更重要的作用则是用来养羊。因为,至16世纪初,羊毛以及羊毛纺织品的出口,已经占到英国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九十以上。6 ?/ H$ x! Y6 z8 y3 n
" f# o+ Y* d" v2 J5 E! q 养羊是一个大有利润可图的事业,因此,这一时期的英国,出现了被称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羊毛的价格居高不下,所以,地主们狂热地购买土地,他们把土地圈起来,作为很大的羊圈,甚至圈占村里的公地,用来改为放牧场。甚至因为将耕地改为放牧场,而退掉帮他们进行农业劳动的佃农,因为放牧的人手,可以比进行耕作的佃户人数少很多。这就是圈地运动。那些经营不善的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而耕地改为牧场,又使佃农们失去工作。所以,一些善良的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羊吃人”。其代表人物,就是那位亨利八世所起用的第二位首辅大臣托马斯·莫尔爵士,他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首次发出了“羊吃人”的呐喊。) f6 j; i7 F# l' R' ~! j1 B
9 n) V# a( n$ e2 x# u7 P8 |/ q
这种呐喊,当然是善良的,人道主义的,但是,我们要看到,这种迅猛的经济活动,恰恰为今后英国经济的长时期大规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亨利七世的时代,英国已进入了农业和手工业并行发展的进程。在英国,毛纺织业自然是发展得蓬蓬勃勃,而煤矿工业,冶金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而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们,则正好为这些新兴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人。/ Y! w4 S6 T& s) O! n
& [/ w% I& r. }2 p+ _
进入十六世纪后,英国的毛纺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从业人员达百万以上,占英国总人口的大约三分之一。毛纺业成了英国的民族工业。毛纺织品除了满足英国本国的需要,大部分优质呢绒出口国外,为英国换取了大量财富。毛纺业的发展,使得在一些大的城镇,出现了大规模的手工业工场。# f' m5 Z/ G7 n0 Q" [) O
3 k% p+ U6 C1 L* z1 q7 j
圈地运动一直贯穿整个十六世纪,延续到十七世纪,圈地运动和英国毛纺工业的发展,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 l# u' ?# `; N( {
* V, r4 K% G- K 说几句题外话,现在,有些人似乎很想为小说《金光大道》翻案。不可否认,《金光大道》在艺术上,有很强的感染力,作者浩然,无论其政治倾向如何,也都算得上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一位小说艺术大师,他在《金光大道》中描写的农村生活,也是非常真实的,但是,唯其如此,我们才不得不得出结论,《金光大道》所描写的过程,是真实的,但其结论——用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来取代农民们锐意进取发家致富的努力——则是完全错误的。参看一下十五十六世纪,工业革命前夜的英国经济状况,就可以更清楚地认清这一点。
; f) @, I, f4 Y T3 |
3 `1 A5 V& ` z7 j9 v 话题再回到英国。都铎朝时期英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势头非常强劲。在1470-1510年间,英国纺织品的出口,翻了三倍。这还不算,出口贸易的繁荣,还带动了英国海运业的发展,这些进出口物资,有一半是由英国商船来运输的。英国议会还通过制定《航海条例》,来保护本国商船的利益。《航海条例》规定,英国的出口商品,必须由英国商船担负运输任务。这是英国经济上的民族意识的发端。) o1 {- f1 e7 j2 T+ O
2 `: G& P/ ~5 R8 N2 Q 而英国航运业面临的强大竞争对手,是汉萨同盟的商船和意大利人的商船。为了与之竞争,英国商人开始了海外探险,以寻找呢绒商品的新市场,并寻找财宝。: p. C- { q& @% }3 Q
4 M' w% A* M. `# | 都铎朝,是英国中世纪历史的结束,是英国近代史的开端。宗教改革,使英国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生机勃勃的民族国家,出现在欧洲的历史舞台上。在都铎朝时期,英国经济开始上升,与此同时,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也开始在英国传播。商人们和地主们为经济发展商业扩张而奋斗,国王为社会秩序稳定而努力,学者们则为人文主义的兴起而耕耘。这就是十六世纪的都铎时代,兴旺发达的英国黄金时代。在这个黄金时代,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全面发展,为今后的腾飞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今后的英国,将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 g" f j. n7 s$ O" R , {% @! m! `, _( v: t0 y* ^7 o
以上是对都铎朝前期的一个总结,接下来,话题再回到本篇的主人公,玛丽一世。. D( ?+ `2 u9 K$ y) c
" g" E3 ~) x% P+ o7 Q: l 都铎朝的总的趋势是发展的,而发展中,又充满了曲折。玛丽一世的统治时期,就是都铎朝发展过程中,颇为曲折的一段。% @- v" }9 N5 w, K2 ^
: @/ d: z. @3 o! L. e( d9 ]6 b0 ^- W' V 玛丽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屈辱和抗争中度过的。前面已经说过,玛丽是亨利八世的长女,是亨利八世与西班牙公主凯瑟琳所生。玛丽生于1516年。她于1525年被封为威尔士公主。1533年,新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克来默,宣布凯瑟琳和亨利八世的婚姻无效。安妮·波琳很快成为新王后。' o* |# g9 g# D/ h8 x
4 M8 i2 B. X6 P 虽然罗马教廷立即宣布开除亨利八世的教籍作为报复,但是,这对于身在英国的凯瑟琳和玛丽母女的境遇,并不能有所帮助。对亨利八世一往情深的凯瑟琳王后,被流放远方,忧郁而死,而玛丽,则于父母离婚的第二年,被剥夺了公主的称号。新王后安妮·波琳,很快也生了个女儿伊丽莎白。而这时的玛丽,已经是一位十七岁的大姑娘了。安妮·波琳命令玛丽,为比她小十七岁的伊丽莎白做侍女。1534年,议会通过《继承法案》,宣布安妮·波琳之女伊丽莎白为王储。玛丽一下子由公主变成了私生女。但是,玛丽继承了母亲那种倔强的个性,她虽然保持对父亲的忠诚,但是,却一直不肯承认自己不再是公主,她坚决拒绝放弃自己应有的权利。
) I& Y: m' z! I- P# w' M $ O8 ?7 g, e; V! }% c5 ^/ i% @/ ]
对玛丽的不屈抗争,亨利八世感到极为厌恶。他象讨厌凯瑟琳一样地讨厌玛丽。每次,人们称呼伊丽莎白为“公主”,而只称呼玛丽为“小姐”时,玛丽都据理力争。这使得她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惩罚。她的珠宝和好看一些的衣服,都被安妮·波琳的左右给收走了。+ w) N1 `6 S% G
: {6 ~7 w9 o2 ~! B( } 十八岁的大姑娘玛丽,就这么给小女孩伊丽莎白做了侍女。亨利八世经常去看望伊丽莎白,但从不看望近在咫尺的玛丽。只是有一次,在亨利八世看望完伊丽莎白准备离去时,每到这种场合就被人们关到小屋里的玛丽偷跑到屋顶上,想看一眼父亲。这时候,亨利八世无意中看到了她,玛丽立即跪下,双手合十祈祷,亨利八世朝她点了点头,随即离去。
5 t3 u; i/ n8 p + ]+ k: t; k# g0 u% {
玛丽对《继承法案》的反对,使得亨利八世开始考虑处死玛丽。
3 E: y! \& U+ e! Z6 b1 L 6 }! V, V) n; W% h. |
1536年,作了三年半王后的安妮·波琳,被亨利八世处死。这时离被流放的前王后凯瑟琳忧郁而死,不过四个月。玛丽在父母的冲突中,是坚决站在母亲一边的,她们母女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安妮·波琳死后,罗马教廷曾企图为玛丽争回公主封号,他们为此与亨利八世进行交涉,但那时,亨利八世早已自立门户,宣布断绝与教廷的一切往来,双方关系降到冰点,教廷的交涉,自然是毫无结果。3 P1 ^; E1 X3 T
. J1 @9 j8 y; j 不过,安妮·波琳之死,还是给玛丽的生活带来一些转机,因为以前,直接迫害玛丽的,就是安妮·波琳一家。而亨利八世的新王后珍·西摩,却非常倾向于使这对父女和解。这位善良的新王后,还把玛丽带进了宫里。倔强的玛丽,虽然也给父亲写了不少富于感情色彩的信,她承认对父亲的冒犯,承认自己所犯的一切错误,希望得到父亲的谅解。但是,她仍然拒绝承认《继承法案》。
! F7 t7 Y$ v$ g0 c1 c , a/ p# g' B1 o1 c2 b1 f$ l
从凯瑟琳到玛丽,再到后来的伊丽莎白,在这些英国贵族的血液里,都有坚定的信念,都有一股坚持自己信念的倔强与不屈的抗争,坚决不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不为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决不屈服,而是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苦苦坚持,究其动力所在,当然是为了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人类的一种高贵品质。对于英国人来说,不仅仅是贵族,而且因为有了这样的榜样,这种高贵的品质也深深渗入所有英国人的血液中,成为英国民族气质中最有特点的一部分。这种坚持信念的高贵品质,不是每个民族都有的,有的民族,就很容易放弃和屈服,这与他们缺乏坚定的信念有关。其结果呢,当然是坚持自己信念可以等到最后的胜利,而放弃和屈服,则情况只能是越来越坏,一直烂下去,直至灭亡。坚持信念,当然是为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能更好。人们做什么事,都是有目的的,这无可厚非。问题是,都有目的,但是,有的人能坚持,有的人不能坚持,能坚持的人,是人类中优秀的代表。有了这样的精神,人类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类才能发展,才能进步。坚持信念,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没有信念,则与任人宰割的猪羊没什么区别,与行尸走肉无异。
3 |6 U1 ?( a: S! M
/ n/ F k0 r1 J* E 且说亨利八世,被倔强的玛丽气得暴跳如雷,他决心立即处死玛丽。但是,法官们却有意无意地拖延办理,为了不让玛丽上断头台,人们纷纷劝说玛丽承认《继承法案》,其中最能打动玛丽的劝说是,她是天主教在英国的希望,为了天主教,她必须活下去。就因为这一点,玛丽听从了劝说,签署文件,承认《继承法案》,但是,同时她又秘密签署了一份抗议书,说明自己是被迫签署那份同意的文件的。
3 q' {9 e$ S6 }& c/ F 8 G4 r. g- g5 U, j3 |1 f
1537年,爱德华王子出生,亨利八世心情大好。1543年,玛丽的公主封号得到恢复,1544年,她在亨利八世的遗嘱中,得到了仅次于爱德华的继承权,被立为第二位王位继承人。
5 c7 U. E3 S; ^- R
7 z- z: a0 Y: l 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王子爱德华上台,成为英王爱德华六世。他十岁登位,在位六年。这是位坚定的新教国王,玛丽的恶梦还没有结束。( o( y+ \6 n' f/ G' ~0 T; n: L
/ w4 ~! H3 Y( A! U# w
爱德华六世即位后,将大权交给他的大舅萨莫塞特公爵,这位大舅父,爱德华·西摩,就成为英国的摄政。
+ f0 X, \1 ^/ Y* ~8 J4 D- z . |: H; H8 T! `2 s+ U
而亨利八世最后一任王后,凯瑟琳·帕尔,改嫁给爱德华六世的二舅,海军大臣托马斯·西摩。
. m: k8 }) c) T% } 6 P& f& I9 V2 d, x$ \$ S
当时,政治斗争非常激烈,西摩两兄弟,争权夺势,自相残杀,凯瑟琳·帕尔去世后,老二托马斯·西摩公开夺权野心,结果被大哥爱德华·西摩干掉。/ t8 m* g( X0 N) \
# R# U3 N) }& Q. P 爱德华六世,和舅舅爱德华·西摩,还有父亲的亲信,坎特伯雷大主教克来默,继续推动新教在英国的发展,消灭天主教的最后残余。
( d* d& D/ f- @0 ~* b/ G' l) @4 O
% o, w9 U; J9 U 身为虔诚的天主教徒的玛丽,日子自然不好过。8 t" }, ^, l- T. \7 y1 F0 B
& e. a- L( m$ j* d+ Q" \. Z
1547年,沃里克伯爵约翰·达得利,推翻了萨莫塞特公爵爱德华·西摩,取代他辅佐爱德华六世,并升为诺森伯兰公爵。诺森伯兰公爵也是爱德华六世的亲信,他继续消灭天主教的残余势力,天主教剩下的可怜的财产,被剥夺殆尽。( `; ?5 t4 g- ~$ | C/ z/ g
# h3 k9 a8 B- Q 1553年,病入膏肓的爱德华六世眼看将不久人世,为了不让天主教徒玛丽登上英国王位,爱德华六世与诺森伯兰公爵合谋,剥夺了玛丽和伊丽莎白的王位继承权,让爱德华六世的表外甥女珍·格雷成为王储。而诺森伯兰公爵又让他的儿子吉尔夫特娶珍·格雷为妻,经过这样一番多方苦心安排,他们总算松了一口气,认为可保爱德华六世死后,新教英国的江山永不变色。
7 r) m* X! ?. N* F/ ^
* |; E$ k7 `4 }7 P$ X4 @5 X 诺森伯兰公爵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他的儿媳即将成为英国女王,以后,英国王朝就将落入他达得利家族的手中,达得利家族的子子孙孙,将世世代代成为英国国王,英国将出现一个达得利朝。6 e t* o. _. f5 o
& M' g: i: k! v6 S 就在1553年这一年,十六岁的爱德华六世去世,珍·格雷被扶上王位。但是,英国人对前王后凯瑟琳的冤情,都很同情,对玛丽的不屈和抗争,非常敬佩。英国人普遍支持玛丽,认为应该由玛丽继承英国王位。爱德华六世死后,玛丽先是逃到诺福克,然后,她很快就在乡绅们的支持下,领兵南下,胜利进入伦敦,受到伦敦人的热烈欢迎。玛丽一举登上英国王位,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王,是为玛丽一世(1553-1558在位),这一年,她已经37岁了。- Y8 F* {+ e( V% ?8 ?: i: ^. k# h
: Q/ e& `6 n# v$ K" d7 [ w. H
登上“王位”不到十天的“十日女王”珍·格雷,和诺森伯兰公爵等人,都被玛丽一世送上了断头台。
1 m, F2 u0 k* ~& p+ `7 ]
u8 U1 s$ ~5 i0 @' } 饱受屈辱的玛丽,终于等到了扬眉吐气的一天。她身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一上台,就开始着手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她废止了爱德华六世的各项法令和制度,恢复旧制度旧礼仪,英国立即与罗马教廷和解复交。玛丽一世还用武力镇压了新教徒发动的怀特叛乱。那些要求继续宗教改革的呼声,被玛丽一世斥为“下流腐朽的思想”。1554年11月,长期流亡在外的天主教枢机主教波尔,回到了英国,玛丽一世立即任命他为坎特伯雷大主教。1555年2月,玛丽一世和波尔,恢复了异教审判和火刑。此后,他们大力镇压新教徒,在玛丽一世统治的五年之间,烧死新教徒二百余人,连亨利八世的亲信,前坎特伯雷大主教克来默,也于1556年被处以火刑。玛丽一世因严厉镇压新教徒而被称为“血腥玛丽”。% t* _3 V% L/ d* b2 d( V) f
8 B% _+ n" I2 Q, S
玛丽一世做着她认为是正确的事,即,将英国重新纳入罗马天主教廷的怀抱,使天主教在英国完全恢复。但是,英国的宗教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改革的利益集团,在英国已经是根深蒂固,宗教改革给英国带来的种种好处,早已深入人心。所以,玛丽一世的种种在英国恢复天主教的措施,并不受英国人的欢迎。如果说,在她即位之初,英国人出于对她们母女的钦佩而支持她的话,那么,经过玛丽一世的种种恢复天主教的措施,她已渐渐失去了民心,在英国人的心目中,现在她已处在与大多数英国人对立的位置上。只是由于君王的权势,英国人敢怒而不敢言。7 t" w$ j% X+ A. [9 v
3 |9 d, `2 p3 K# V5 V( i4 W 1554年,玛丽一世嫁给了比她小十一岁的西班牙的斐立普。西班牙是天主教的坚强阵地。婚后,斐立普成为英国共治国王,与玛丽一世共同治理英国。1556年,斐立普又继承其父卡洛斯一世之位,成为西班牙国王,是为斐立普二世,英国事实上成为天主教西班牙的一个行省。玛丽一世的这桩婚姻,也是英国国会和各界人士极力反对的。因为这样一来,英国将沦为西班牙的马前卒,这是早已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英国人所不能接受的。
' R7 i" l; I' S4 C
# K( H, Q! x* f3 j8 S' w 斐立普二世是皇帝查理五世之子,查理五世,亦即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他于1555年退位,将其庞大的帝国分为两大部分,将德国交给其弟斐迪南,将西班牙及各属地交给其子斐立普。哈布斯堡家族,从此分为两支。5 u4 j3 }0 d5 _ c( o9 ~2 _
; O# K- a0 @. z" m- _
当时的西班牙,可远非今天的西班牙可比,那时的西班牙,横跨欧美三大洲,是一个庞大的大帝国,占据了半个世界,是当时第一流的世界大国。而那时的英国,只是偏远地区的一个二等国家。
, d+ O% E" ?4 [4 c u
6 M& d8 r( N& ]* j8 b; L 这位西班牙国王斐立普二世,与英国颇有渊源。玛丽一世是他的妻子,自不必说,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也与这位西班牙国王打了多年交道,伟大的伊丽莎白女王,击败了斐立普二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国从一个二等国家,从此开始跻身于一流强国之列,而横跨大西洋三大洲的庞大的西班牙的霸权,就此开始动摇。/ j/ d, A5 M% k) M
1 d9 J: i- D5 p1 z8 s- }
斐立普二世,出生于1527年,一生结婚四次,他的第一次婚姻,是他16岁时,娶了姨表妹,葡萄牙的玛丽娅,这段姻缘,由斐立普二世的葡萄牙母亲做主,婚后,双方感情冷淡,玛丽娅一年半以后就死了,留下一子唐·卡洛斯,这斯后来爱上后妈,被斐立普二世囚禁,不久死亡。德国作家席勒,在他的名剧《唐·卡洛斯》中,描写了卡洛斯与继母的恋情。作曲家威尔第,又将此剧本改为歌剧。
8 N- N% X6 N* a3 Y) }5 @ # q* Z* ]7 R" Y+ E' _! O
斐利普二世的第二个妻子,就是英国女王玛丽一世。1554年,38岁的玛丽,嫁给了27岁的斐立普。说起来,玛丽还是斐立普的表姑,因为,斐立普是“疯女胡安娜”的孙子,而玛丽则是“疯女胡安娜”的妹妹凯瑟琳的女儿。不过,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欧洲王室,女性辈份并不重要,而只以男性的辈份为准,所以,这段婚姻的辈份,以男系角度来看,丝毫不乱。而这种亲上加亲的婚姻,是欧洲王室的传统,为的是保持高贵的血统。而斐立普与玛丽一世的这段婚姻,也正产生于胡安娜与凯瑟琳的姐妹关系。
! j( H6 @% k8 d; I' ~) e" B ; L( @- x1 x8 ]/ g8 W
斐利普来到英国,和玛丽一世生活了两年。1556年,玛丽流产,而斐立普回到西班牙去继承国王王位,成为西班牙国王斐立普二世,虽然他名义上还是英国国王,但是,他再也没有回到英国。不过,英国在玛丽一世统治期间,一直是庞大的西班牙的一部分。
: p' ]( W: [( L. S! A; r
" S2 w1 ?% r$ [ 后来,玛丽一世去世后,斐立普二世又娶了法国公主,瓦卢瓦的伊莎贝尔·尤金妮娅。唐·卡洛斯所谓的与继母的恋情,就是与这位女孩,其实,他们的年龄才是班配的。1568年,23岁的唐·卡洛斯悲惨死去,伊莎贝尔也猝死宫中。伊莎贝尔为斐立普二世留下了两个女儿。为了使斐立普二世尽快再生个儿子继承王位,他的德国哈布斯堡亲戚伸出援手,就在这一年,斐立普二世的堂弟,德皇马克西木利昂二世,将他的女儿安娜,嫁给了斐立普二世,还是老家来的亲人可靠,没有什么差错,这位德国公主安娜,终于为斐立普二世生下一个儿子,就是日后的西班牙国王斐立普三世。: N0 z7 K- t* o7 d2 E P
+ H" D* Z& O7 P. o: j 玛丽一世的婚姻情况,大致如此,这个不幸的女人,即位时已经三十七岁了,多年的苦难生活,使得她的相貌,早早就衰老了,自然不会特别好看。她严肃有余,女性的魅力却不足。所以,斐立普离开英国后,再也没有回来。
8 k+ R( z( t0 H/ S5 @+ t3 S % @! z5 c2 f" X& q8 F; i
而玛丽一世对她的丈夫却一直是忠心耿耿,即使在斐立普离开英国后,她仍然听从丈夫的指令,于1556年,追随西班牙,对法国开战。结果,1558年,英国在战争中,丧失了在大陆的最后一块领地,加来。失去了这块具有重要政治和经济价值的领地,失去了在大陆的最后的根据地,这使得英国人无不痛心疾首。玛丽一世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威望也降到了最低点。$ e$ B( W1 g% C
7 R7 E0 b5 b0 J7 V/ m
平心而论,玛丽一世对英国的统治并不坏,她也是一位治国有方的君主,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也是颇有政绩的。而她对新教徒的镇压,与之前亨利八世的残暴镇压相比,亨利八世处死的人数更多,而之后的伊丽莎白一世,也曾处死过二百余名天主教徒,在镇压方面,玛丽一世并不特别突出。之所以唯独她得到血腥玛丽之名,还是因为她的所作所为,与大多数英国人是对立的,并不符合英国发展的趋势。
. l U1 S N' I8 F: o
; j1 f6 k* H6 e7 z5 b& u 此外,为了符合西班牙的利益,玛丽一世还停止了英国的对外贸易,凡此种种,使得玛丽一世渐渐失去英国民心。在玛丽一世统治下的英国,不折不扣是庞大的天主教西班牙帝国的一部分。
! x1 ~' x% O1 `6 I$ K4 _1 t% }
9 o& e) w, K- i0 c 玛丽一世一直没有生出自己的继承人,而安妮·波琳的女儿伊丽莎白,虽然一度被玛丽一世关进伦敦塔监禁,后又被软禁起来,但是,身为新教徒的伊丽莎白,假装改信天主教,并且小心翼翼地臣服于玛丽一世,态度极为恭顺,使得玛丽一世找不到借口与她彻底翻脸,也找不到她任何谋反的证据。玛丽一世无法剥夺伊丽莎白的王位继承权,只好眼睁睁看着伊丽莎白一天天朝着王位逼近。1558年,42岁的玛丽一世,最终也没能生出一个继承人,在焦虑和遗憾中,离开了这个世界。当听到玛丽一世去世的消息后,整个伦敦响起了欢庆的钟声。伊丽莎白当即跪倒在地,用拉丁语呐喊着:“这是上帝的杰作呀!这是我们看到的奇迹!”' z% s# ^/ ^ @/ q; }
# L: b A3 `- t) F
25岁的伊丽莎白,即位成为新的英国女王,是为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她统治英国四十五年,激动人心的伟大的伊丽莎白时代,开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