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920|回复: 1

《物犹如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3 15: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物犹如此》这本书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美德“物我一体”和“济物利人”的理念,对于今天有些不明白因果规律,不重视医学知识,贪图口腹,广造杀业,把生猛鲜活、蜈蚣、蝎子等毒虫视为佳肴的人们,也具有启迪作用。
  因果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真理,不是佛教编造的神话。天灾人祸都是众生杀业所感的果报,古今历史均已证明。佛教提出戒杀、吃素,可以消除或减少灾祸,而能遵行的人往往得免灾难,也是人们共睹的事实。
  再看,现代医学提供的情况: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生命的病魔还是癌症。根据美国卫生部门的资料,目前已发展到每二人中就有一人会得癌症,而专家们提出的对治方法是:“改变饮食结构,断肉,吃素。”
  这道理非常明白,不管从因果规律或医学观点看:杀生求生,离生更远;吃肉求寿,终归折寿。
  再说,这本书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培养,尤为切合。
  近代高僧弘一大师有两首关于儿童德育的偈颂:
  其一:“教育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生不移。”儿童像张白纸,可塑性很大。“发子婴孩”,确是千古不易的名言。
  其二:“长养悲心,勿伤物命。推此一念,可为仁圣。”同体悲心,虽是人人本具,但要注意保护培养,必须教育儿童从不伤害动物生命做起。在此基础上扩大其爱心、悲心,将来会成为关心群众、造福社会、受人敬爱的人物。

  
《物犹如此》白话选译序

  
  《物犹如此》这本书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美德“物我一体”和“济物利人”的理念,对于今天有些不明白因果规律,不重视医学知识,贪图口腹,广造杀业,把生猛鲜活、蜈蚣、蝎子等毒虫视为佳肴的人们,也具有启迪作用。

  因果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真理,不是佛教编造的神话。天灾人祸都是众生杀业所感的果报,古今历史均已证明。佛教提出戒杀、吃素,可以消除或减少灾祸,而能遵行的人往往得免灾难,也是人们共睹的事实。

  再看,现代医学提供的情况: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生命的病魔还是癌症。根据美国卫生部门的资料,目前已发展到每二人中就有一人会得癌症,而专家们提出的对治方法是:“改变饮食结构,断肉,吃素。”

  这道理非常明白,不管从因果规律或医学观点看:杀生求生,离生更远;吃肉求寿,终归折寿。

  再说,这本书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培养,尤为切合。

  近代高僧弘一大师有两首关于儿童德育的偈颂:

  其一:“教育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生不移。”儿童像张白纸,可塑性很大。“发子婴孩”,确是千古不易的名言。

  其二:“长养悲心,勿伤物命。推此一念,可为仁圣。”同体悲心,虽是人人本具,但要注意保护培养,必须教育儿童从不伤害动物生命做起。在此基础上扩大其爱心、悲心,将来会成为关心群众、造福社会、受人敬爱的人物。

  这两首偈颂,可以说是儿童德育的精要原则,而《物犹如此》,便是一本最佳教材。

  寿康学会·清凉书屋,所作的《物犹如此》白话选译,深信对建设和谐社会将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贡献。


  昌臻于报国禅院退居寮 
  2008年11月26日 
  时年九十一岁
《物犹如此》刊竣漫书简端十首

    江西广丰白舫徐谦,时年八十有一
  
  性善人为万物灵,如何让物独惺惺。
  新翻花样拈公案,别有伤心老泪零。
  
  不乏完人史册间,贞廉忠孝考班班。
  尘封可惜抛高阁,都道青天何处攀。
  
  且莫惊奇且莫疑,从来万物圣人师。
  借他对面菱花镜,各自澄观自谛思。
  
  去来六道浩无涯,改换皮毛片念差。
  不朽灵根生意盎,淤泥中绽白莲花。
  
  躯壳虽殊性不殊,天光灵炯现真吾。
  浑仑无物无人始,一个团团太极图。
  
  不邀福报不邀名,只竭当前径寸诚。
  此是乾坤浩然气,千秋掩卷尚移情。
  
  闻风起懦志轩昂,道在天伦日用常。
  通慧终篇寄深意,齐开法眼认家乡。
  
  未曾闻见等恒沙,会意何劳载五车。
  先我同心无限泪,漫将博物拟张华。
  
  子云老矣愧雕虫,三百诗成感慨中。
  安得琵琶声裂帛,不同低唱绿杨风。
  一、孝亲友爱

 谁无父母?谁无兄弟?动物孝亲友爱的天性,尤为令人感动。它们的真情与遭遇,讲述者为之伤心,听闻者为之落泪。
  孝象(《矩斋杂记》)
  
  
  刘时用说:我曾经看到一头老象就要死去,它的小象取草喂它,可是老象已不能进食。小象看到这种情形,用鼻子来回抚摸母象的身体,两眼泪如雨下。等到母象死后,小象便哭着跃起,伤心地扑倒在地上。
  
  
  鹤子点评说:满腔的血和泪,滴滴从心坎里流出。母亲的养育深恩再也无法报答,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都会觉得沧海无尽,自己伤痛的血和泪也同样没有穷尽啊!
  
  
  诗曰:
  
  
  乾陀万里断归魂,运鼻周身半泪痕。
  血乳三年劳苦甚,何能寸草报深恩!

  世情厌故喜闻新,贵物何尝薄待人。
  但愿人人心转善,普天孝子与忠臣。
猿拔母箭(《圣师录》)

 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军邓芝,在打猎时射中一只母猿。他看到猿子为母拔箭,用口吮吸流出的血,然后用树叶塞住母猿的伤口,哀伤不已。邓芝扔掉弓箭,叹息道:“山间的动物还能如此哀悼自己的母亲,难道人还不如一只猿猴吗?我从今以后再也不打猎了!”
  
  诗曰:
  
  拾橡攀萝不暂离,弓声霹雳黑风驰。
  
  箭锋洞处君休喜,看取猿儿吮血时。
猿抱母皮死(《圣师录》)

 吉州有一个捕猿的人,捕获了一只母猿和它的幼子。他把这只母猿杀掉,然后把它的皮和幼猿一起卖给龙泉一位姓萧的人家。捕猿人还拿出母猿的皮,给幼猿看。幼猿看到后,抱住母猿的皮又跳又叫,当下就死去了。萧氏的儿子非常感动,为它作了一篇《孝猿传》。
  
  诗曰:
  
  孤影空庭落月凄,前宵犹傍白云栖。
  
  惊心瞥见魂销尽,觅母黄泉掩面啼。

犊吞刀(《柳崖外编》)

    沭阳县有位姓王的屠夫,以杀牛为业。一次,他买下母子两头牛,打算先杀母牛,就把它捆起来,磨刀准备宰杀。此时有人敲门,他便放下刀出去。牛犊趁着这个时候衔着刀来到邻舍孙老汉家门前,用牛角顶门。孙家以种地为业,孙老汉听到声音出门一看,见牛犊口里有一把刀,正在往下吞,还剩下一半,不一会儿就全吞了下去,朝着他哀号。孙老汉正为此感到惊异,这时王屠夫因找不到牛犊和刀,也跟了过来。孙老汉问明情况,才知道牛犊之所以吞刀,是不愿母牛遭到宰杀。于是他问明这两头牛的价钱,用双倍的钱买下,然后过去解开母牛,把它牵了过来。牛犊见到母牛便叫起来,一边叫一边跪在地上。母牛也在它的旁边卧下,从头至尾舔着牛犊。孙老汉原以为牛犊肯定活不了,没想到过了几天,竟然没什么事。后来,母牛为孙家奋力耕田多年,那头牛犊则继续耕种了二十多年,直到孙老汉的儿子那一辈才死。当这头牛犊死后,有听说过吞刀奇闻的人剖开它的肚子查看,发现那把刀在腹胃之间,被一层厚皮包着,就像新刀装在鞘里一样。
  
  作者柳崖子说:相传有牛犊为母牛潜埋屠刀,我听说前些年在家乡王雅村也发生过类似的事。而这头牛犊却为母吞刀,令人倍感酸楚。带着感恩和依恋,两头牛在孙老汉家耕田力作一直到死,可以说母子都没有辜负救命的深恩。
  
  鹤子点评说:像这样惊天动地的壮举,我仅听说过这么一例。当我在阅读这个故事时,起初是感到震惊,接着是充满敬意,接着感动得落泪,接着欣喜地起舞相庆。
  
  诗曰:
  
  吞刀凿凿莫疑虚,叩角独寻孙老庐。
  
  子母乍逢仰天恸,一时狂喜更何如。

犊藏刀(《同生录二编》)

    云南安宁州有一位姓赵的屠夫,有一次宰杀一头母牛,把它捆绑之后,入室取桶。这头牛的牛犊在一旁,立刻衔着刀藏在石缝里。屠夫回来到处都找不到刀,恰好他的邻居看到,就告诉他事情的原委。屠夫听了不信,便把刀取出放回原处,隔着窗户悄悄观看,果然看见牛犊再次把刀藏了起来。此情此景使这位姓赵的屠夫良心大为触动,为自己一生的杀业感到悲悔,于是他就去华山做了道士,每天拜神忏悔。他还养了这两头牛二十年,在它们死后加以安葬。
  诗曰:

  刀头转瞬血飞红,小犊衔刀计已穷。

  二十年间随母饭,华山消受好松风。


孝牛冢(《井蛙录》)

    金溪的前参政官漆尉山,曾对我说:在城南四十里,有个名叫九都的地方。那里有一户姓黎的农家,养着一头母牛和它的乳牛,乳牛刚满半岁。七月间,这位农户将乳牛拴在家里,驾着母牛在陇上耕作,耕完后把它放到附近的洲渚上吃草。中午时分,忽然乌云翻滚,雷雨大作,母牛竟被雷电击死。这位姓黎的农户招集陇上的人,帮忙一起把牛埋葬在河边。回家后,见乳牛还卧在牛圈中,不禁心存怜悯,叹息着说道:“你的母亲已经被雷电击死在陇上的洲渚了。”乳牛听后忽然站起,悲鸣不已。第二天,农户牵着乳牛到野外吃草,离洲渚还有一里多,乳牛即飞奔到母牛被雷电击死的地方,徘徊悲号不止,不吃不喝,怎么赶也不肯走。最后只好用鞭子把它赶回家,到家后它又脱缰逃去。黎家顺着印迹寻找,发现它还在母牛被雷击死的地方,边绕边哭,悲鸣声昼夜不绝,最后撞在地上头破而死。乡里人哀怜它的孝心,便把它埋葬在死的地方,为它建了坟墓,立碑名为“孝牛冢”,至今还在。这是清朝顺治丙申年七月发生的事。
  诗曰:

  膝下初离盼未归,昨宵含乳梦依依。

  英灵寻母河洲遍,怒蹴寒涛十丈飞。

犊排户(《警心录》)

    桐庐有一户人家,养着一头母牛和一头牛犊,恰好都在同一天被人买走。买下牛犊的是一位农夫,买下母牛的则是一位屠夫,两人一起赶着它们出门。屠夫牵着母牛渡过溪流,进到自己家里。牛犊则一直站在溪流这边,望着离去的母牛,伸头长鸣,无论农夫怎么鞭打也不肯动。直到看不见母牛的身影,牛犊才在催促之下动身,但每走几步仍要回头张望。翻越两座山岭,穿过条条岔路,到了农夫家,将它关进了牛栏里。
  这天夜里,屠夫烧上一锅热水,准备清早起来宰杀母牛。忽听门外有牛的叫声很是急切,那头母牛的应答声也同样急切。屠夫起身出门察看,门外正是农夫买下的那头牛犊,它挤开门走了进来,跳到母牛身旁依偎在一起,母牛不停地舔着它的脖子。屠夫虽然凶悍,此时此刻也不禁惕然动心,回身用锅里的水把火浇灭,便躺下睡了。

  那位农夫不见了牛犊,一连找了几天,直到遇见屠夫才听他说起这件事,两人相对叹息不已。农夫就将母牛按原价买下,和牛犊一起带走了。

  诗曰:

  犊来已不望生还,幸母全躯返故山。

  迢递屠门溪隔断,夜深谁引叩柴关?

羔卧刀(《同生录二编》)

    邠州有位姓安的屠夫,家里有一只母羊和一只羊羔。一天正准备宰杀母羊,把它绑在架子上。羊羔忽然两条前腿弯曲向他下跪,两眼泪流不止。安屠夫惊异了很久才回过神来,把刀放在地上,出去叫一个孩子帮忙一起宰杀。等他回来时发现刀不见了,原来是被羊羔用口衔着放在墙角的阴暗处,然后卧在上面。安屠夫找不到刀,开始怀疑是被邻居偷走了,忽然又一转身踢开羊羔,发现刀就压在下面。此时他顿然醒悟,解下母羊,把它和羊羔一起送到寺庙放生。自己不久也舍下妻儿,投奔寺里的竺大师,出家为僧,法名守思。
  鹤子点评说:如同传来秋夜的钟声,请大家静静地想一想:这只羊羔看到母羊被捆绑时,是何等的心碎。向屠夫跪地求饶时,是何等的热血激涌。卧在屠刀上时,是何等的胆战心惊。随母羊送入寺中时,是何等的手舞足蹈。多么孝顺的羊羔!多么毅然的屠夫!

  诗曰:

  杀机一动几时休,羔跪屠前枉泪流。

  转眼擘开生死路,何人刀下肯回头。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5: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2-5-3 15:40 编辑

东莞五乳犬(《孝犬传》)

    这里说的孝犬,是指广东东莞县隐士陈恭尹家的母犬所生的五条幼犬。(注:陈恭尹,字元孝,著有《独漉堂集》。)

  这条母犬身体白色,尾部赤色,四只脚为黑色。陈恭尹为自己的父亲死于国难而心中哀痛,立誓不再进入仕途,于是隐居山中,以吟诗饮酒舒发自己的情怀,不与世人交往。这条母犬跟随着他,片刻不离。每次出门时,它都要走在前面几百步的地方,像是一名向导。若遇上豺狼蛇虎,它就立刻返回,咬着陈恭尹的衣袂往后拽,不让他继续往前走。陈恭尹明白后就转身返回,这时它又跟在后面数十步远大声嗥叫,像是一名护卫。每次出门都这样,已经习以为常。到了夜里,它就在主人庐舍前后巡视,不时地吠叫,通宵达旦也不休息。

  几年后,这条母犬一次生了五条乳犬,都是公犬。乳犬长大后,陈恭尹把它们分别赠送给前后左右的邻居家,它们也都能为主人看守门户,从不懈怠。刚分出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母犬每天都去各家探视乳犬一圈,好像是在训导它们。有了食物,乳犬总是让母犬先吃。等乳犬长大,母犬便不再前去探视,而几条乳犬则每天早晨都聚到陈恭尹家,前来看望母犬。

  又过了几年,母犬患上癞病,身体瘦弱,好像就要死去。这几条乳犬每天都一起赶来,争着给母犬舐癞,母犬的病竟然好了。每到大年初一,五条乳犬都会一起赶来,绕着母犬摇尾,好像是在为母犬贺岁。后来母犬死了,五条乳犬都哀号不止。陈恭尹怜悯这条母犬,把它埋葬在后山。五条乳犬从此每天早上都一同前去母犬的墓旁哀号,很多年都没有间断。

  诗曰:

  劫火余生笑种瓜,仙厖卫主守烟霞。

  不惭独漉堂前走,孝子钟灵义士家。

孝义犬(《圣师录》)

    唐朝的禁军大校齐琼,家里养了四条出色的猎犬,经常陪从皇上在广阔的皇家园囿里狩猎,齐琼总用最好的食物喂养它们。其中有一条犬在进食时,总是把食物填满嘴中,然后出去进到茂密的草丛里,吃完了又回来取食。齐琼觉得很奇怪,就让仆人前去察看这条犬究竟去了什么地方。原来在北墙的一个枯洞里,有一条又老又瘦的母犬,身上长着疮,非常肮脏,是这条猎犬的母亲,猎犬在用口中衔来的食物喂养它。齐琼听后惊叹了很久,命令仆人用一个小箱子把这条母犬抬回,找来破旧的褥子给它当垫子,用剩饭喂养它。这条猎犬朝着主人摇尾巴,把头低下,好像心存感恩的样子。从此以后,每当在狩猎中遇到猎物,无论擒捉追堵,这条猎犬都行动迅猛,如同一员飞将。所以齐琼每次随从皇上狩猎,都能获得丰厚的赏赐。一年以后,母犬死了,这条猎犬更加尽力。后来齐琼去世,这条犬日夜都在嗥吠。停棺一个多月后,即将在郊外入土安葬,把这条犬留下看家。就在棺木入土的那天傍晚,这条犬独自跑来,不停地向棺柩叩拜,把身下跪出了一个坑,头上也流出了血。棺柩掩土尚未完毕,这条犬便死去了。
  诗曰:

  病母衔恩豢养丰,赤心报主死生同。

  岂唯孝犬人间少,更有棱棱国士风。

都押衙犬子(《玉堂闲话》)

    秦州都押衙石从义的家中,有条母犬生了几只幼崽。其中一只送给了节都使琅琊公,它从小到大再也没见过母犬。一次,节都使率领将校们一起到郊原打猎,这条犬忽然与母犬相遇,欣喜的样子难以形容。打猎结束后,母子二犬各随主人返回。从此以后,这条犬每天到节度使家的厨房偷偷取肉,衔到衙将家给母犬。有时甚至衔着牲畜的头、肚、肩、胁等,摆得满满的,衙将家几乎没人知道。
  李斯义点评说:母子之情是一切众生的天性,长久分离后偶然相遇,心中的欣喜自然超乎寻常。看到这里不禁心生感触,叹息不已!

  诗曰:

  宋鹊韩卢蹴阵云,乍逢母子两欣欣。

  何劳考叔尝羮请,不似东方遗细君。
稚犬毙虎(《警心录》)

    村民赵五家的母犬生了幼崽,才两个月大,随母出门,母犬被老虎所吃。赵五赶紧招呼村里的青壮年,拿着长矛去追赶老虎。幼犬飞奔上去,紧紧咬住虎尾,老虎挣脱不掉,只好拖着它逃走。幼犬一路上被荆棘挂住,身上的皮毛都快掉光了,却始终不肯松口。老虎因为有拖累,行动迟缓,终于被众人赶上,死于刀下。
  李斯义点评说:幼犬为报母仇而奋不顾身,完全出自它的天性。可见天下大奸大恶的人虽然猖狂,如果肆行暴虐,令平民百姓切齿痛恨,就一定会遭到应有的惩罚,死于非命。因此恶事不可妄为,弱小者不可欺侮,天理从来就是如此。

  诗曰:

  犬衔虎尾疾飙驰,虎怒咆哮犬不知。

  雪滚刀光虎头落,孝心天亦与扶持。

三孝犬(《圣师录》)

    淮安城中有一户人家,把养的母犬杀掉吃了。剩下的三只幼犬,把吃剩丢弃的母骨衔在一起,用土掩埋,然后伏在地上不停地悲鸣。邻里左右的人见了,觉得这三只幼犬很不一般,都说它们是孝犬。
  鹤子点评说:孟子曾说过:“人们若是见到自己的父母暴尸野外,被狐狸所食、蝇蚋围绕,肯定会额头冒出汗,转过脸不敢正视,迫不及待地设法掩埋。”由此可以想见三只幼犬忍着悲哀,口含母骨匆匆用土掩埋,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啊!

  诗曰:

  争相衔骨妥荒隅,伏地悲号泪血枯。

  人子愈多亲愈苦,一抔何处待青乌。

乌反哺(《禽经》)

    慈乌是乌鸦的一种,又称为孝乌,长大后都要衔食喂养自己的母亲,嘴小而白色。
  鹤子点评说:《运斗枢》说:“慈乌属阳性,禀受天地的仁和之气,所以会反哺自己的母亲。”秉性仁爱,自然会孝顺母亲,这完全出于它们的天性。

  诗曰:

  为雏衔食羽毛摧,雏长酬恩老渐催。

  爱日无多休错度,何能反哺到泉台。

长兴孝鹅冢(《寰宇记》、《人谱类记》)

    唐代天宝末年,长兴的一个姓沈的人家养了只母鹅,在孵化幼鹅时肠子漏出而死。所孵化的幼鹅声声悲鸣,什么东西也不吃,啄来破旧的草席盖在母亲身上。又衔来茅草,陈列在前面,像在做祭奠一样,然后向天悲鸣而死。沈家觉得很不寻常,就把它装殓在一个盒子里埋葬了,后人称为“孝鹅冢”。
  李斯义点评说:刚孵出不久的幼鹅,就知道孝敬自己的母亲,那么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又该怎样呢?曾见有人一边饮酒食肉,开着玩笑,一边研读《礼经》,自以为洒脱,其实是完全没有人心。这些人要是读到这则故事,真应该羞愧而死!

  鹤子点评说:母亲去世,竟然如此的悲切。不知母亲若在世,又该是怎样的依恋啊!

  诗曰:

  事死何如及事生,仰天泣血涕纵横。

  为儿舍命身难赎,泉下谁闻恸母声。

蝙蝠识母气(《警心录》、《昨非庵日纂》)

    眉州的鲜于氏,为了配药方,将一只蝙蝠碾成碎末。在和药的时候,有几只小蝙蝠围聚在上面,眼睛都还没有睁开,只因为闻到母亲的气味而来。鲜于氏一家不禁为之落泪,立誓从今以后再也不用动物配药,还要多做放生的善事。由于所发的善心特别殷切,药还未服,病就痊愈了。
  诗曰:

  藐孤双睫未曾开,哪识遥寻母气来。

  缕缕断魂犹恋子,药铛烟外影徘徊。


同母牛(《异谭可信录》)

    家在宣城的王氏兄弟二人不和,分家后还是常闹矛盾。哥哥家的母牛生下一头牛犊,卖给了一个亲戚。后来这头母牛又生下一头牛犊,然后母牛就死了。前面生的那头牛犊,亲戚又把它卖给了弟弟。弟弟便把它放在牧场里,和哥哥家的牛犊一起吃草。到了晚上,两头牛犊一起住进哥哥家的牛栏里。弟弟想把自己的牛犊牵走,却怎么也拉不出来。从此以后,两头牛犊轮流在两家过夜,从不分离,好像知道自己是同母所生。哥哥对弟弟说:“牛犊兄弟间都能这样,难道人还不如动物吗?”弟弟感动地哭了,从此兄弟二人友爱如初。
  鹤子点评说:两头牛犊依依不舍,这是动物天性中的灵光在闪动。兄弟情谊怦然而起,这是人性中的灵光在闪动。

  诗曰:

  愧杀操戈共室人,相倾相轧忽相亲。

  看渠兄弟温存意,也似姜家布被春。
犬痛同怀(《建宁志》)

    咸溪有个人叫童镛,家里养了两条狗,一条白狗,一条花狗,同为一母所生。两条狗都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后来白狗忽然失明,没法再到狗圈里进食。主人便铺上草垫,让它卧在屋檐下面。花狗每天把饭衔过来喂它,晚上则躺在它的一旁守候。白狗死后,主人把它埋在山麓间。花狗每天早晨和傍晚都要去绕上几圈,像是在哭悼。然后卧在白狗的墓旁,总要过很长时间才离去。
  鹤子点评说:作为父母的亲骨肉,兄弟间的手足之爱弥足珍贵。这条花狗在白狗活着的时候照顾它的饮食,死后又能竭诚尽礼,真无愧于兄弟的情义!

  诗曰:

  釜中豆泣更燃萁,犬性缠绵乃若斯。

  含饭伤心黄土隔,夕阳孑影下山迟。

羽声合刻(《因树屋书影》)

    有一位在福建做官的人,带着两只鹦鹉回到江西。两只鹦鹉朝夕相依,像亲兄弟一样。他把其中一只送给了陈右骅,另一只则送给了韩人谷。陈、韩两人原本就是关系很好的亲戚,经常相互来往。两只鹦鹉每次陪同主人见面的时候,总是互相问候“哥哥好”,非常融洽。可是没过多久,陈右骅养的那只鹦鹉在书斋中被一种奇怪的动物搏杀。陈右骅非常痛惜,便将它安葬,请韩人谷赋诗哀悼它。诗写好后,韩人谷拿着诗前来拜访,他养的那只鹦鹉知道了这个消息,便不停地在架上跳叫着:“哥哥死!哥哥死!”哀伤不已,并且不再进食,过了一天也死了。两位好友因此广为征集名家诗章,追念这两只鹦鹉,江西、三吴一带有名的文人都很感动,写下了不少诗文。两人将这些诗文汇集成书,名为《羽声合刻》,邓左之为此书作序。原来动物之间的情谊,竟也如此的深厚。
  鹤子点评说:相见时互相问候“哥哥好”,说不尽分别后的眷恋之情。听闻噩耗时哀叫“哥哥死”,说不尽此时撕心的哀恸!

  诗曰:

  同来闽峤乐如何,谁料参商饮恨多。

  旅雁分飞云水断,几曾芳讯到哥哥!

舁无足蟹过簖(《阐义》)

    松江幹山人沈宗正,每年深秋都要在池塘设下蟹簖(一种捕蟹用具,状如竹帘,横置水中以断蟹的通路),捕蟹来吃。一天,他看见两三只螃蟹相互挤靠着往前走,感到很奇怪,走近了一看,原来是一只螃蟹八条腿都没了,无法行走,另外两只螃蟹正抬着它翻越蟹簖。他不禁感叹道:“人是万物之灵,可是兄弟朋友之间还要相互争斗,甚至趁对方危难加以排挤陷害。想不到这些微不足道的水族动物,同辈间却有如此的情义!”于是就令人拆除蟹簖,从此再也不吃螃蟹了。
  鹤子点评说:动物的真性到了极处,可以感动人心。人的真性到了极处,可以感动天地。

  诗曰:

  欲行且止倩谁扶,一蟹蹒跚八腕无。

  安稳中流向前去,余生相傍老菰蒲。

二、忠君尽义

    充塞天地的正气,同样被物类所拥有。它们的刚毅忠勇,在文字间跃跃欲动。掩卷沉思,慷慨激昂,仿佛英灵化作清风阵阵拂过。
明皇象(《警心录》)


  唐玄宗在位时,常在御楼宴请群臣,每次都要让几头大象前来礼拜,表演舞蹈,舞步合于音乐的节拍。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从长安逃亡到蜀地。叛贼安禄山令人把这几头舞象赶到洛阳,设下盛大的筵席,宴请各方首领和使节。他让人把舞象带进宴会的场所,欺骗来宾说:“这些大象从南海奔来朝见我,就是因为我有天命,即使异类也要向我礼拜舞蹈。”于是便命令大象起舞。大象个个愤怒不已,瞪着眼睛,纹丝不动。安禄山恼羞成怒,就下令把它们全给杀了。

  李斯义点评说:这群舞象不顺从逆贼欺骗各方首领,这与安禄山在凝碧池宴请部下,强迫皇宫中的梨园乐师演奏,他们一边演奏一边潸然泪下,又有什么不同呢?当时乐师雷海清不胜悲愤,把乐器扔在地上,向西朝着唐玄宗逃亡的方向恸哭。安禄山大怒,下令把他绑在试马殿前加以肢解。可见人与动物的忠君情感都是相通的,即使触怒叛贼而被处死,也毫无惧怕!

  诗曰:

  裂眦刀头死若生,象魂泣拜锦官城。

  恸心凝碧池头宴,不独铮铮雷海清。

象击贼(《滇黔纪游》)

    马隆州有一座“义象冢”。明朝天启年间,水西地区的安氏叛乱,率众进犯马隆州。云南全省戒严,巡抚派陶土司去平定叛乱。陶土司有一头大象,天色将晚的时候,它埋伏在山涧中,用鼻子吸进大量的泥水,然后突然跃出,咆哮着向前飞奔,鼻子里喷着泥水,一直冲进叛军的阵地,叛贼个个惊骇异常。这头大象猛地卷起一个叛贼,把他扔到空中,坠地而死。陶土司军中的将领趁势率领部队出击,大获全胜。到天亮时召集军队,发现大象已中毒箭而死。当地人敬仰并感激大象的英武,将它安葬在南山,每年春秋都要祭扫,至今都没有改变。
  鹤子点评说:《左传·曹刿论战》说:“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头大象是多么具有智谋和勇气!虽不幸中箭而死,然而它丹心耿耿,英灵长存,什么都无法伤害!

  诗曰:

  只身辟易万貔貅,血食南山春又秋。

  鼻卷贼头齐破胆,风云长护马隆州。

定南公(《圣师录》)

    明朝时广西的一头大象为皇上所宠爱,封为定南公。吴三桂投降清兵后,镇守云南,日益骄横。他想把这头大象押解到京城,献给清朝皇帝,大象却昂着头去顶那些押解的人。养象人想方设法安抚劝说,它还是不肯屈服。吴三桂气得大怒,下令把它杀掉。可是刀箭都不能伤害它,最后只好用火炮把它炸死。
  诗曰:

  粉骨飞灰不顾身,象奴苦劝象弥瞋。

  赤心只有苍天鉴,愧尔承恩拜爵人。

粤中战象(《悬榻编》)

    清朝初年,南方还有少量残存的明朝军队,继续抵抗清兵。一次,清兵在广东擒获了一头战象,让它投降,它表示拒绝。威胁要杀死它,它却点头接受。清兵调集了三百支火枪,环绕着它射击,枪弹把它全身都打烂了,可它死后仍然屹立着没有倒下。
  徐仲光赞道:多年身披铠甲征战沙场,以奋勇杀敌为天职。如今地绝天穷,正是永别的时刻。虽然不能向君王叩头尽礼,让枪弹洞穿胸口也无所顾惜。就让这坚强挺立的头颅,警示那些屈膝投降的懦夫。

  诗曰:

  断头无憾效孤忠,战象斑斑浴血红。

  屹立乾坤留浩气,火枪烟里化清风。

昭宗猿(《圣师录》)

    唐昭宗特别宠爱一只猿猴,让它随着大臣一起上朝,还赐给它红色的官袍。后来朱温弑君篡位,建立后梁,仍下令让这只猿猴跟着大臣上殿。没想到它上殿后径直走到朱温的座前,跳起来向他奋力搏击。朱温气得大怒,立刻下令把它处死。
  鹤子点评说:朱温背弃了君主的深恩,阴谋篡夺皇位。这只猿猴却以身殉难,没有辜负皇上的厚爱。当时的唐朝宰相张文蔚之辈,卑躬屈膝,又该何处容身啊!

  诗曰:

  乾坤澒洞罢朝参,恩渥难酬泪暗含。

  也忝玉皇香案吏,堂堂岂肯事朱三?

龙泉白马墓(《圣师录》)

    龙泉县有一座“白马墓”,里面安葬的是明朝开国功臣胡深的坐骑桃花马。当年胡深领兵征讨陈友定,不幸在一次突围中遇害。他的坐骑飞奔回家,在家门外声声悲嘶,随后便气绝身亡。胡深的夫人被它的忠义所感动,便将它安葬,立碑名为“白马墓”。
  诗曰:

  奔回匹骑一门惊,绕墓飞沙怒未平。

  月夜腾空风鬣动,长嘶犹趁旧屯营。

所有含识一律平等:1、体性平等;2、苦乐觉受平等;3、离苦得乐之愿平等;4、烦恼串习,轮转六道,互为父母平等;5、修习正法离苦得乐平等……今日,你的善业现前,认为他卑下而可随意处置;异日,他的善业现前,你犯到他的手下将会如何?——什么种子结什么果。愚痴暗障但凭一“悟”才有转机。
http://www.zhibeidy.com/book/book.php?bookid=60


有些人遵照佛的教义,行布施一段时间后,因为没有看到预期的回报,就丧失了信心。神通第一目犍连尊者的弟弟也有过如此的经历,在布施完所有的财产后,变得一贫如洗,那么尊者是如何应对弟弟的怨叹呢?
  
  目犍连尊者的弟弟,积蓄万贯家财,富可敌国;可是他很悭吝,丝毫不肯布施,金银堆积满仓,他还是不满足。每日只望积蓄能一天多过一天。
  
  目犍连尊者知道了这种情形以后,特地跑到弟弟的家里,设法度化他,开门见山说道:“弟弟!你现在有这么多的财产,对于衣食,你又很不讲究,那何必还要拼命赚钱?”尊者停了一下,又继续说:“你该知道,一个人钱越多,名气就越盛;名气越盛,危险也就越大。”
  
  弟弟听了这些话,觉得莫名其妙,心下疑惑,问道:“奇怪!钱越多,事情越好办,有什么危险?”
  
  “弟弟!你不知道,有了钱,谁不认得你?江湖大盗,市井小偷,不是日夜在动你的脑筋吗?有了钱,那些贪官污吏,就来找你的麻烦,他随便罗织你一个罪名,往你头上一戴,你受得了吗?你别看仓库建筑得牢固,一旦水灾、火灾到来,你还保得住吗?大多数富有的家庭,都出不肖子孙,因为享用是现成的,不用他们去劳苦,他们根本不懂得赚钱的困难,于是,养成贪吃懒做的坏习惯。加上歹人的引诱,酒色、赌博无所不为,挥金如土。不要多久,必将卖光田园。这可不叫人耻笑吗?
  
  弟弟!你历尽千辛地赚了这么多钱,自己又没法永远保住。而且,你已到了中年,人总免不了一死。等大限一到,一个钱也带不去;唯有你那贪欲、悭吝所造的罪业,紧紧的跟着你使你堕落受苦,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所以我说,当你两眼还开着的时候,应该多做善事,尽量布施,为未来培植些福田。如果你能听我的劝告,将来的福报,一定是无量的!”
  
  尊者的开导是成功的。那悭贪成性的弟弟,听了哥哥这么恳切的开示明见,也不能不感动。他当即大开仓库,救济贫苦的人们。
  
  同时另一方面,他又叫工人新建一座规模广大的库房,准备要接受无量的福德。不到一年,仓库里的金银财宝,布施得空无一物。这时,尊者的弟弟,急忙跑到新仓库去察看福报,将门打开一看,里面依然空无一物,这使他异常失望。全部的财产都布施光了,然而却没获得什么福报。一年前还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富豪,如今变成了分文全无的穷汉。他很伤心,以为上了哥哥的当,气得将要生起病来了。
  
  正在参禅中的目犍连尊者,知道弟弟的痛苦和焦急,很快跑到弟弟住的地方,对他安慰着说:“弟弟!你这一次所造的福报,是无法计量。如果福德有形相的话,虚空之大也容纳不下的!可惜你的肉眼无法看到,现在我带你到一个地方,看看你所得的一小部分的福报吧!”
  
  尊者说完话,就挽着弟弟,仗着神通力,飞腾上空,一眨眼间,到了六欲天,去看一所巍巍屹立着的新宫殿。这宫殿是用很多珍宝所造成的,里面应有尽有。尤以天女如云,令人看得眼花缭乱。她们正忙于整理。
  
  弟弟看得奇怪,就问尊者道:“哥哥!这是什么地方?是什么人住的宫殿?”尊者要他自己去问那些天女。天女听有人来问,就笑嘻嘻地说:“你不知道吗?我们是在等目犍连尊者的弟弟,他慷慨布施,救贫恤难,由于他作善的福报,命终以后,就到我们这里做天王。”
释迦牟尼佛则继续说道:“善男子,妙喜、伸手与胜施、精劝、花藏、慧光灭迷乱共六位菩萨,乃我令他们初发菩提心,你们应谛听此中缘由。无数劫前,我们现今所居之刹土那时名为无尘山顶刹土。于某一大劫中,众生寿命一百岁时,有一莲花端如来教法已入形象法时期。我那时已成整个世界之转轮王,名微财转轮王。当时我有王子一千名,我令他们皆发菩提心,且使他们出家,以便在莲花端教法中广弘佛法。当时众王子中有六位不欲出家亦不愿发心之太子。我问此六人:‘你们因何不欲出家?’他们回答道:‘此时佛法已入末法形象时期,出家人不能圆满守持戒律,又远离圣者七圣财,将来必陷轮回淤泥中。即便偶得人天福报,多数时间依然漂泊恶趣中,故而不能圆满守持佛陀戒律。因此之故,我们不愿出家。’我随即又问道:‘你们又为何不发殊胜菩提心?’他们则回答道:‘如你能将整个世界赐予我们,则我们愿发无上菩提心。’
  
  听罢此言,我内心非常欢喜,就自己寻思道:于此整个世界,我令众生皈依、持戒、趋入三乘法。我如把所有王位、世界交予六位太子,能令他们发无上菩提心,则我即可安心出家。思虑及此,我乃把世界分为六份,交予六位太子后便自己出家求道。此六国随后互相征战、争论、不和合,以此原因,导致整个世界灾荒频起、风雨不调、谷稼不生、草木难熟,飞禽等类众生饥寒交迫。那时我又思量道:我愿舍弃自己身体,用自身血肉满众生愿。于是我便来到护水山发愿道:‘我现今舍弃生命、身体,对众生慈悲,并非为自己追求善趣安乐。愿我身体能如山王般大,使人天众生均得利益。我舍弃自身美妙躯体不为魔众、梵天,只求变成血、肉利益人天众生。所有存在于山河大地上之人、天、夜叉、龙、非人们,你们谛听:我为利益众生养育此肉身,愿今能以血、肉满你们之愿。’
  
  发愿完毕,整个三界、大山皆开始震动,诸天天人齐声痛哭,我于护水山顶舍身跳下悬崖。以我之发愿力,身体顿成山王般大,且生出数十万个头颅,高可一百由旬,宽一百由旬。此时,任何飞禽走兽及人等众生都来享用我之身躯。正当他们享用之时,我之躯体日日增大,最后竟至高十万由旬、宽十万由旬。体上头颅全成人首,且口出人言:‘诸众生,你们可随意享用、啖食我肉,渴饮我血,眼睛等物谁若需要尽可拿去。满足之后,则希望你们能于三乘佛法中发心。如欲享用我之躯体,则可无尽享用,不会有任何罪过。唯愿众生均能长寿。’头颅如此说后,多有众生于三乘法中发心,亦有众生发人天乘心。虽有大量众生享用我血肉身躯及眼睛,但凭我发愿力,肉体并未损减。众生享用之时,我之躯体亦同时在恢复。
  
  一万年中,人、天、夜叉、飞禽走兽均已满愿。一万年中,我舍弃恒河沙数眼睛、四大海洋般鲜血、一千山王许之身肉、铁围山般之舌头、持双山般之耳朵、须弥山般鼻子、灵鹫山般牙齿,娑婆世界般之皮肤亦并舍弃。一万年中,我依靠一个生命舍弃无量无边身体,使无量无边众生皆得满足。如是做时,我从未生一刹那后悔心。
  
  我当时还发一愿:如我能获无上圆满正等觉,则愿我誓愿皆能实现。我之誓愿为:于一世界中,我愿用身体满足众生;愿我能在无尘山顶刹土之所有世界中,于恒河沙数劫中均能舍身、以血肉满众生愿;愿众生均能趋入三乘佛法;所有人、夜叉、罗刹、旁生,乃至阎罗世界众生享用我血肉后,愿望皆得满足;与我在一个佛刹中用肉身满足一切众生一样,愿我在十方恒河沙数佛刹中,恒河沙数劫中时均能用自身血肉满足一切众生所愿;为满众生愿,如我不愿舍弃自己肉身,或有求果报之自私自利心从而未能圆满誓愿,则我实已欺蒙十方无量无边佛刹中所有诸佛,愿我将来不得成佛、轮回中不闻三宝之名,亦不行六度万行,恒时感受无间地狱痛苦。当时所发愿如是。
  
  与我在此世界舍弃身体一样,十方恒河沙数刹土中我亦舍弃过肉身,用血肉满足众生愿。我所弃舍之身体,如从南赡部洲向上堆积至三十三天亦会堆积充满。此乃我舍弃身体之布施度,亦为布施身体之简略介绍。”

  
  听到这些话以后,尊者的弟弟才知道布施竟有这么大的功德,因此,跑回尊者的身边,感谢哥哥的指引。从此,对慈善事业,他更加热心,布施救济,乐作不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1-20 13:47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