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205|回复: 3

末法时期,有人会生实信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1 15: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

  说是语已,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颇有有情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闻说如是色经典句生实想不?”
  佛告善现:“勿作是说:‘颇有有情,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闻说如是色经典句,生实想不?’然复,善现,有菩萨摩诃萨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具足尸罗,具德具慧。(《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玄奘法师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须菩提问佛陀:“世尊!会有众生听到这样的话或经文而产生真实的信心吗?”佛陀回答须菩提:“千万别这样说!即使是在我灭度之后,在有佛法存在的哪怕最后五百年中,如果有人能够持守戒律、广修善法,就能对这样的经文生起真实的信心。要知道,这个人不是在一尊佛、二尊佛或者三、四、五尊佛那里种了善根,已经在无量千万尊佛那里种下了深厚的善根。听到这样经文,哪怕生起一念净信的人,须菩提!我完全清楚地知道,这些众生因而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

  “实信”,即真实的信心,毫不怀疑、绝不动摇的信心。因为实信是毫不怀疑的信心,所以,又名清净信,简称净信。那么,到底什么程度的“信”才能称为“净信”呢?如果我问,你相信自己是人吗?你一定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古怪,因为你就是人啊,你毫无疑问地“相信”自己就是人,根本就无所谓“相信”还是“不相信”了,超越了“相信”的层面,这时就是“净信”。

  在佛法中,闻法而净信的人,即为得法见谛、得见道迹、正见具足的须陀洹——初果圣者。“有优婆塞(男居士)。于三宝所。深得净信。归佛法僧。于佛法僧。得了决定。无有狐疑。又于四谛。亦无疑心。已得见谛。获于初果。”(《阿含经》)证得无相之法的初果,其功德是非常大的,所以才说:“得如是无量福德。”

  从根本上来讲,无论在家佛弟子还是现出家相的人,只有得圣道的才能称为真正的僧:“所谓僧者。四双八辈。此名如来圣众。可尊可贵。是世间无上福田。”(《阿含经》)所谓的四双八辈,就是指证得四向与四果的这些圣者,即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初果)、向斯陀含、得斯陀含(二果)、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三果)、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四果)。

 于佛法净信的初果圣者,自然会于佛净信,会对那些于法得证道果的“僧”净信,还会净信并严持佛陀所说的圣戒。所以,初果一定是净信佛、法、僧三宝且圣戒成就的圣者。

 为何佛陀要提出“持戒修福”作为于佛法生起净信的前提呢?很多人错误地以为,反正一切都是虚妄的,持戒修福都是执著幻相的,所以就什么都不在乎了,那就落入混乱因果的断灭邪见中了。佛法的核心就是缘起因果法则,有因才会有果。持戒修福是因,得道乃至成佛是果。“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克。诸道品法。皆由戒成。”(《阿含经》)而要证得净信——初果,没有很深的善根是很难的,所以想得圣道的修行人,都会严格要求自己精勤地持戒修福,戒能净慧,智慧也会随之逐渐增长,等善根福德成熟了,才有机缘见法得法生清净信。持戒修福的凡夫是很少的,比如,佛陀说:“远离杀生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杀之众生为多。”“远离生肉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生肉收受之众生为多。”(《阿含经》)所以,能得圣道的人自然就少之又少了。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是指一万年末法的最后五百年。现在是末法时期的第一个一千年,到“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还要再过八、九千年呢。由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即使是到末法的最后五百年时,也还会有人对释迦佛的教法生起净信而得圣道。而李洪志却编造说:“由于原始正教走入了末法时期,不能度人了。”“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说他的法在末法时期度不了人哪?”(《卷二》)这显然是李洪志打着释迦佛的旗号在栽赃、诽谤佛陀,大肆祸乱佛法,确实够恶毒阴损的了。

  释迦佛从来就没有说过,他的教法在末法时期不能度人了。佛教中所说的末法,绝对不是佛法本身败坏不行了,而是众生业障太深,致使很多人不遵佛陀教法、喜欢听外道邪说,更有如恒河沙数般的邪师出世宣说邪法,祸乱众生正信之心,想在此时修成得道确实比过去障碍要大。但是,这绝对不是说末法众生没有修成得道的可能,相反,对于那些还能遵循佛陀遗教——以正法律为师的人,不仅并无末法可言,而且还会迅速得道。比如,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说,“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时众生,具五浊故。”可见,能够在末法、恶世之中,严格地以佛陀正法律为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几乎所有邪师都与李洪志类似,都在大肆编造和宣传同一个谣言,那就是释迦佛的教法在末法时期不能度人了,以此来破坏佛陀正法。比如,净空邪师就编造了一个所谓的《大集经》经文“末法时期,净土成就”,以此来否定佛陀所有其他教法。与净空邪师编造的“末法时期,净土成就”邪说类似,还有一个在净土学人中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邪说在广泛地流传着,那就是所谓的“《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实际上,这种说法根本上就是破坏佛法的邪说,不仅在《大集经》中根本没有这样的话,乃至整个《大藏经》里都没有哪怕类似的话。

——《金刚智慧能断一切邪说》



依佛陀正法律修行,于当今末法是依然能够很快证得初果圣道的!
 净空说“小乘须陀洹(初果),我们尽一生的功力也做不到;不相信,你可以试试看。”显然是更加荒唐的邪见魔说。

  很多人对佛法的信心受到净空之流邪见邪说的严重影响,根本就不敢相信在当今末法还能够证得初果。若依佛陀正法律修行,于当今末法尚能很快得阿罗汉道,怎么就不可能证得初果呢?其实,想要成为初果并不难,在《杂阿含经》的“预流相应”中讲解了如何成为“预流”也就是初果阿罗汉——只要成就佛法僧戒四种不坏净信即可。简单地说,无论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只要于三皈清净信并且对“缘起法则”(因果法则)清楚了知并持戒不犯,这时候就已经就是初果了。从此必定不再堕入三恶道,其中即使是根基最差、最差的初果阿罗汉,最多只在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转生,就必定会证得阿罗汉果了。想很快成为“初果”的朋友可以参考:

  

  认真读过佛经的朋友想必也会发现,想要成为初果并不难 ,很多人甚至在第一次听闻佛陀讲法的当场就证得了初果,有的时候甚至几百、几千、几万甚至更多天、人同时证得初果。譬如,佛经中讲:

  “八万四千人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初果)。”《长阿含经》

  “说此法时。天王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及八万诸天亦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初果)。”《长阿含经》

  “世尊说此法时。八万四千诸天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初果)。”《长阿含经》

  “当于如来说此事时。诸天及人亿那由他(注:那由他,相等于今天的亿)。于诸法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初果)。”《大般涅槃经》

  “当于如来说此法时。六万八千那由他天人八部。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初果)。”《大般涅槃经》

  “当于如来说此法时。五百比丘。漏尽意解。成阿罗汉。虚空诸天。其数四万。于诸法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初果)。”《大般涅槃经》

  “尔时如来。说此偈已。又为众人。说种种法。于时弗波育帝等五百人。于诸法中。远尘离苦。得法眼净(初果)。”《大般涅槃经》

  “摩伽陀国八万优婆塞。善断三障。尽苦边际。证须陀洹果(初果)。”《佛说人仙经》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初果)。”《杂阿含经》

  “佛说此法时。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及八万天.摩竭陀诸人万二千。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初果)。”《中阿含经》

  净空所说的“小乘须陀洹(初果),我们尽一生的功力也做不到”说法,与他所说的“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不但证果的人没有了,开悟的人也没有了,修学如法的人不多了。”“现在证果的人,找不到。”显然都是败坏众生正信的同一类邪说。

  我们可以用数字来简单说明一下现在世界上会有多少圣者:佛陀在世时大约度化了几万的阿罗汉,身边常随众罗汉就有一千两百五十人。譬如佛陀入灭时聚集在摩揭陀国的阿罗汉就有八万多,“比丘八万四千众,尽得罗汉心解脱”(《增一阿含经》)。既然阿罗汉如此之多,得三果、二果、初果的就更多了。佛在世时有多少人证得初果、二果?可以保守估计,证得初果、二果的人至少也有几十万之多吧,那些证得初果、二果的天人就更多更多了。佛在世时(也包括过去诸佛弟子中的)那些只证初果、二果的人或天人以及佛灭后几千年中由凡夫而修成初果、二果的那些人,都是还要回到人间继续修行的。以上这些还是不包括那些在我们现世刚刚由凡夫修成圣道之人呢。可见,我们现在这个时期是不会缺少圣者的。即使到了末法万年以后——佛法都灭尽了,依然还会有那些只是证初果、二果的人或天人回到人间来,因恰值无佛在世而不得不独自修行,他们将成为佛陀所说的那种独自觉悟的缘觉圣者。

  谁敢说没有佛法之时世界上就一定没有圣者?更有谁会像净空那样胆大无知,竟然敢说在还有佛法流传的世界上无人会证果?!其实,世界上必定是有很多圣者的,而且若依佛陀正法律修行,于当今末法依然是能够很快证得初果的,千万不要相信了净空邪师之流的胡言乱语,那样只能耽误了自己今生证成圣道的大事。那些“混乱因果”的净空之流,即使是多么有名的“大师”,还必定是凡夫。


证初果,得法眼即破四相!
  “我相”,不了解自己的身或心都是无常、无我、幻生幻灭的,误以为自己的身或心是真实的,或者自己的身或心中实有个“神”、“我”、“灵”作为自己身心的主宰。

  “人相”,不了解与自己相对的他人的身或心都是无常、无我、幻生幻灭的,误以为他人的身或心是真实的,或者他人的身或心中实有个“神”、“我”、“灵”主宰此人的身心。

  “众生相”,不了解众生的身或心都是无常、无我、幻生幻灭的,误以为众生的身或心是真实的,或者众生的身或心中实有个“神”、“我”、“灵”主宰众生的身心。

  “寿者相”,不了解一切物质与精神现象都是无常、无我、幻生幻灭的,误以为任何事物都有或长或短的寿命,而在此“寿命”之内,任何事物都是恒常不变的。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简单说,就是误以为自我、他人、众生乃至天地万物一切境界都是真实、恒常、有我的,至少会保持一定“寿命”恒常不变的。

  心中“有相”,种种妄想、烦恼、执著因之生起,此乃凡夫;了知一切现象都是无常、无我、幻生幻灭的,知幻即离,因离相、无相而降伏妄想与烦恼,则是圣者。因此,发心成佛的人如果心中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会执著实有能度众生的“我”,也就会执著实有所度的“他人”乃至“众生”,更会生起实有天地万物等境界的“寿者相”,此人就一定不是得道的、自觉觉他的圣位菩萨。
  此四相总括一切“有相”。然而,心中只要有任何一“相”生起,则诸“相”皆生;若心中只要有任何一“相”灭尽,则诸“相”皆灭。而诸“相”之中,以“我相”、“我见”为根本。“凡世间所见,或言有我,或说众生,或说寿命,或说世间吉凶,斯等诸见,一切皆以身见(又名我见)为本。”(《阿含经》)比如,有我相,则有和我对立的你相和他人相,对立的不止一人,故有众生相乃至境界实有的寿者相,于是就有了人与人、国与国、物种与物种的界限。凡夫都有“我相”,从而引起人种乃至物种等种种歧视。外在的种种“相”,亦是心中的种种“相”。了知外在诸“相”为幻有,其心即离诸“相”的妄想,则由有相的此岸到达无相的彼岸。

  在佛经中,佛陀一再强调不要“取相”——执著任何事物,“宁以火烧热铜筹以烧其目,令其炽然,不以眼识取于色相,取随形好。所以者何?取于色相,取随形好故,堕恶趣中,如沉铁丸。”(《阿含经》)

  一切“有相”的事物都是生灭法,只有离相才能达到无相的涅槃彼岸。“比丘如是(知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超越疑心,远离诸相,寂静解脱”“见色不取相”“渐次近涅槃”“此处有比丘,不思惟一切相,若逮达住于无相心三昧者,此称谓无相心三昧”“离于我相,即无受法”“我相既无,何有受者”“此无受法。即是诸佛根本法。为诸佛眼。是诸佛所归趣处。”(《阿含经》)

初果在断尽见惑之时,和见惑俱生的三结也同时断尽,“当圣弟子生起远离尘垢之法眼时,诸比丘!与见俱生之己身见(我见)、疑、戒禁取之三结即断。”“三结尽。得沟港。离三恶道。生天人中。不过七世。当得应真。”(《阿含经》)








如何成就佛、法、僧、戒“四不坏净”?


                                                     四不壞淨

所謂「四不壞淨」的意思就是「四種不動搖(不可破壞)的純淨信念」,也就是於英譯的 ”four kinds of unwavering faith“ 或 ”four factors of stream-enterer”(初果四要素)的意思。




要素1:於佛不壞淨(憶念佛陀)  
1.1北傳雜阿含經選輯(大正藏)


雜848、849、850、857經


謂聖弟子念如來事:如是



(1)
如來、應


(2)
等正覺、


(3)
明行足、


(4)
善逝、


(5)
世間解、


(6)
無上士、調御丈夫、


(7)
天人師、


(8)
佛、


(9)
世尊。
  




1、「如來(Tathagata)」的說明:


北傳念佛的名號中常有「如來」一詞,事實上這是佛陀經常用以自稱的代名詞,猶如世俗國王以「朕」、「寡人」自稱一般,臣民以「朕」、「寡人」來稱呼國王則是不適當的。
  
2、「應,應供」的說明:

「應供」就是「應當予以供養」的意思,其巴利原文Araham就是阿羅漢,英譯為an Arahant, or Worthy. 也就是說阿羅漢乃是值得供養的聖者。
為什麼要供養呢?供養乃是恭敬的布施、奉獻,而布施、奉獻則是眾所皆知,能夠產生快樂和福報的方法。各大宗教都教導人們要樂善好施,因為它能利己利人,給世間帶來安樂和祥和。雜阿含95經上,世尊說:「…把洗碗盤時剩下的食物殘渣放在乾淨的空地上,布施給那附近的鳥獸、昆蟲等,利樂那些眾生,都不失為獲福的法門,更何況是布施給人類呢!」
什麼樣的人值得我們盡心盡力去供養呢?父母、恩師、恩人、無私地獻身社會公益的人…等,都是天經地義應該予以回饋供養的。
什麼樣的人最值得我們虔誠供養奉侍呢?
雜阿含95經上,佛云:「婆羅門!然我復說:『施持戒者得果報,不同犯戒。』」原來布施給持戒嚴謹的修行人,能夠得到「好果報」。
雜阿含1145經,佛言:「大王!如是沙門、婆羅門,遠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幅利,得大果報。」原來布施給「遠離五支,成就五支」的修行人,能夠獲得「大福利」、「大果報」。遠離哪五支呢?貪、瞋、惛眠、掉舉、疑法(五蓋)。
成就哪五支呢?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什麼人已經遠離五支,成就五支呢?那就是斷除一切煩惱,成就五份法身的「阿羅漢」。因此在雜阿含95經裡,佛陀說:「…漏盡(煩惱滅盡)阿羅漢於世間善逝,施彼得大果。」
所以說「阿羅漢」乃是「最值得供養」的聖者。佛陀宣稱自己亦在阿羅漢之列。這麼偉大,最值得世間敬重、供養的阿羅漢,如果批評他是「自私自利的自了漢」、「小乘根器」、「焦芽敗種」、「虧負佛恩者」…您看,這樣的言論會不會犯下「謗佛、謗僧」的重罪呢?
  

3、「等正覺」的說明:

「等正覺」就是「真正憑著自己的奮鬥而得到完全覺醒」的意思。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沒有老師教導而能自行覺醒,這實在很不容易。從戒除「煙癮」、「酒癮」、「毒癮」…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自行覺醒」的困難程度。當事人若非真正的自我覺醒,即使強迫勒戒成功,將來禁不起誘惑而重蹈覆轍的比率還是很高。而人生旅程中,充斥著美色、妙音、芳香、甘味、柔觸、邪道的誘惑,其中教人夢縈神遷,恩愛難捨的又豈只是煙、酒、毒癮而已?要從這五欲的牢籠之中自行覺醒,發現深藏在欲樂裡的「無常、苦、非我」的本質-苦聖諦,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更進一步要清楚地明察「產生痛苦的要因」-集聖諦;並肯定地證明「此苦是可以被消滅的」-滅聖諦;進而正確地開出「解除痛苦的方法」-道聖諦,這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想想看,20世紀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他到底是怎麼自行發現相對論的?他在物理定理、定律上的發現和驗證,已經讓世人難以理解,同時驚訝讚嘆不已了;而佛陀竟能於2500多年前,自行發現並驗證了世間和出世間的真理-四聖諦,解決了曠劫以來的生死大難題,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完美的覺醒!
佛陀憑著自己的奮鬥,完整而徹底地覺醒並證知四聖諦-「苦的現象」、「苦的要因」、「滅苦的目標」和「滅苦的方法」,這就是雜含經上所說的「於四聖諦平等正覺」,也就是「等正覺」的意思。
對照歷代許多大師動不動就宣稱自己「開悟」了,許多修行人對人生無常稍有感觸就說自己「覺悟」了,許多禪修者略見禪相就說自己「頓悟」了,還有些通靈人被神鬼附身,竟宣稱自己「證悟」了。這實在有必要多多憶念世尊「等正覺」的完美覺醒功德。


4、「明行足」的說明:

「明行足」就是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意思。但這不只是指世間的智慧和德行,主要是指能導向解脫的終極智慧和德行。這究竟的智慧-明,就是三明:(1)宿命明(2)天眼明(3)漏盡(滅盡煩惱)明。前兩項是看到自己和眾生生生世世輪迴的真實現象,完全證知了「業行」、「因緣」和「果報」的密切關係,第三項則是證得滅盡煩惱的獨特智慧。至於德行-行,主要是能防護諸根之門的「戒行律儀」和摧毀五下分結的「色界四禪定」。
在台灣有些大師終生講經說法不懈,贏得「舌燦蓮花」的美譽;有些終生從事著述,煌煌巨著如行雲流水般的暢順;他們看來「辯才無礙」、「智慧犀利」,也贏得世人「佛學權威」、「佛學泰斗」甚至「聖僧」的美譽。不過,他們有些人曾公開地或私下地坦承,自己很遺憾並未能持守比丘227戒,或者自己並未修習禪定。因為沒有「戒德」和「定力」的支撐,到頭來這些智慧也都偏離了解脫的究竟智,即使他已經傳述了「正法律」,卻像鍋子裡的湯瓢一般,只把美味分送到別人的碗裡去,自己一點也嚐不到「法」和「律」的滋味。像這樣不具備德行的智慧還是空虛的。
另外有些大師則終生奉獻於慈善事業,蓋醫院、建學校、救災難、濟貧困、做環保…宛如救苦救難的觀音化身,令世人嘔歌讚頌不已。這種偉大的世間博愛情操,當然是值得世人感動、敬佩的「德行」。但是,作為佛陀的僧伽則有更神聖的「德行」要去完成。佛陀的德行不止是物質世間的,他的特性在於導向「剷除內在的煩惱」和獲得「內明的解脫」。他關心世間有情-不但包括人類,還有各層次的天神乃至眾生,其重點在於「心靈的安樂乃至解脫」。身體的疾苦,災難的肆虐,戰爭的殘酷,貧困的煎熬,環保的惡化…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痛苦,在家人當然也應該關懷贊助,而一般善心人士、社會慈善機構或其他宗教團體也都可以把救濟的工作做得很好。惟有貪、瞋、癡的痛苦,曠劫以來從未停歇地折磨、蹂躪著世間有情,也惟有世尊兼具智慧的慈悲德行才足以救度。然而,由這些慈善大師們的言行看來,顯然並未奉行世尊的「正法律」,也難以稱之為僧伽。不瞭解解脫的究竟智,使得他們偉大的德行也只能長期停滯於世間層次,殊可嘆息!
不過上述兩種大師多少對於世間的苦難還是有所貢獻。另外有一種大師則是連世間基本的「德行」、「智慧」都沒有,他們位高權重,號稱方丈長老,一副道貌岸然神聖不可侵犯的模樣,卻是言行不一,外表好像慈悲智慧兼具,其實只是在經營觀光事業、傳播事業、靈骨塔生意、經懺超渡、連鎖分院、養生醫療、山醫命卜、有機蔬果…藉以謀取名望、賺取利潤而已。更有甚者,私底下竟與女弟子鬧出緋聞,令世人恥笑!
對修行人而言,要具備世間的智慧和德行尚且不容易。有人滿腹經論,口若懸河,著作等身,卻用以欺世盜名,迷惑眾生乃至詐財騙色;有人心懷慈悲,樂善好施,急公好義,卻終生奉行著非法非律的教導,滿足於素食清口、鐘鼓木魚、梵唄唱誦、經懺法會、拜山拜經、記數彌陀、灌頂結印、印心持咒…等。若要同時具備世間和超越世間的智慧和德行-「明行足」是何其稀有,多麼難能可貴的人格特質!


5、善逝 (SUGATO) 的說明:

(1) 雜阿含經(舍利弗相應第二經)
閻浮車:「…云何名為世間善逝?」
舍利弗:「…若貪欲已盡,無餘斷知;瞋恚、愚癡、已盡,無餘斷知,是名善逝。」
註:此「善逝(原巴利語sugata是善逝的複數,sugato為單數)」早期漢譯為「善斷」。斷什麼呢?見下列對應的巴利英譯內容就知道了,原來是如砍斷多羅(棕梠)樹幹一般地,把貪瞋癡的根都砍斷了,永不再生。。
(2) 相應部第38相應第3經(Ven Bodhi譯)
(3) Ven. Bodhi 譯為(吉 祥 者)
(4) Ven. Thanissaro 譯為 (善 去 )
(5) Ven. Nanamoli 譯為 (尊 貴 者)
(5) Mr. Maurice Walshe 譯為(善 旅 者)
(6) 漢譯南傳大藏經中有部份譯為「善到」
(7) 大乘祖師龍樹譯為「善去」,去到涅槃之處。事實上,這destination(目的地 )是巴利文的sugati 並非sugata 或sugato。而上述吉祥者、善去、尊貴者、善旅者、善到,似乎都不是貼切的翻譯。雖然清淨道論上也有「善妙處行-亦即在不死的涅槃中行,故為善逝。」的說法,但它引述更早期的「大義疏」則提到「在阿羅漢所斷的煩惱,那些煩惱便不再轉回來,故為善逝。」根據上述南北傳聖典經文(1)(2)和「大義疏」的記載,「善逝」正是善斷、善滅、善逝去的意思。是什麼善逝而去呢?是貪瞋癡的煩惱之根,如被砍斷的多羅樹一樣,善巧地被除滅了,自阿羅漢的心中逝世而去,永不再生。又怎麼說是「善巧地」被斷除呢?因為在砍斷這些惡根的時候,既不用「縱欲」的方法,也不用「自虐」的方法;既不傷害「身體」,也不「狂亂」心意;既不傷害自己,也不殺害他人;就在寧靜安詳,看似平淡無奇的修習生活中,沿著「中道-八正道」前進,默默地,很有善巧地,把這些生生世世根深蒂固,糾結難纏的惡根逐一除斷了,此謂之善逝。


6、「世間解」的說明: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15: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2-4-11 15:54 编辑





世間包括了「行世間」、「有情世間」、「空間世間」,非常複雜、廣闊、浩瀚無邊。然而最重要的世間概念應該依照雜阿含經1307經(相當於相應部S1:61)來解說:
「我聽說是這樣的: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舍衛國的衹樹給孤獨園裡。那時有個叫做赤馬的天人,他的相貌非常英俊瀟洒。在凌晨2~4點左右,來拜訪佛陀。他先頂禮佛足,然後退坐一邊。他的天身輻射著光明,照遍了衹樹給孤獨園。那時赤馬天子就稟告佛陀說:「世尊,宇宙世界那麼浩瀚無涯,到底能不能跨越它的邊界,到達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極樂)地方呢?」佛陀告訴赤馬說:「沒有人能夠跨過浩瀚的宇宙世界邊緣,到達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的。」赤馬天子稟告佛陀說:「太稀奇了!世尊竟然能夠這麼善巧而肯定地回答我這個問題。就像世尊所說的:沒有人能夠跨越浩瀚的世界邊緣,到達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的,為什麼呢?世尊,我回想自己的過去生,名字叫做赤馬,是個外道的仙人(修行人),得到神通,遠離種種愛欲。我當時這樣想:我有這樣快捷迅速的神足通,就好像強壯的武士用利箭橫射過多羅樹影,那麼短暫的瞬間,就能夠從這一座須彌山跳到另一座須彌山;一腳踩在東海上,就可以立刻跳到西海去。我當時這麼想:我現在成就了這樣快捷迅速的神足功力,應該用來尋求世界的邊緣。這麼一想之後,就立刻出發了。除了吃飯休息、大小便利之外,又減少睡眠,有恆心地走了一百年,就在那兒命終了。然而卻始終沒有辦法跨越世界的邊緣,到達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
佛陀告訴赤馬說:「我現在就以這六尺之軀來為你解說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跡。赤馬天子,什麼叫做世間呢?那就是五受蘊。那五個呢?色受蘊,受受蘊,想受蘊,行受蘊,識受蘊,這就是所謂的世間。什麼叫做色集呢?那就是過對於未來有所渴愛,俱有感官的貪慾和喜悅,種種欲樂的執著等,就是所謂的世間集。什麼叫做世間滅呢?如果對於未來有所貪愛,俱有感官的貪慾和喜悅,種種欲樂執著的話,就要設法讓它永斷無餘:捨、離、盡、無欲、滅、息、沒,這就是所謂世間滅。什麼叫做世間滅道跡呢?那就是八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所謂世間滅道跡。赤馬,應當了知世間,斷除世間(諸苦);應當了知世間集,斷除世間集;應當了知世間滅,証得世間滅;應當了知世間滅道跡,認真修習八正道。赤馬,如果比丘對於世間的痛苦能知、能斷;對於世間集能知、能斷; 對於世間滅能知、能証;對於世間滅道跡能知、能修。赤馬,這就是所謂跨越了世界的邊緣,超越了世間的貪愛。」當時,世尊用偈語再作個總結:
「未曾遠遊行,而得世界邊,不得世界邊,終不盡苦邊。
是故唯智者,能知世界邊,善解世界邊,諸梵行成就。
對於世界邊,真正覺知者,是為聖賢行,度世間彼岸。」
那時赤馬天子聽完佛陀所說的,歡喜隨喜,頂禮佛足,就消失不見了。
〔註:譯文中 ( )內的字係編譯者補入〕
完全洞悉由這蘊、界、入所交織而成的世間真相,進而設法讓它永斷無餘,這乃是「世間解」的偉大之處。


7、「無上士」、「調御丈夫」的說明:

巴利語Anuttalo-purisa-damma-sarathi-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士,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單一的名號,意思是說對於可以調教的人士而言,佛陀是最佳的教練。北傳一向把它拆譯成「無上士」和「調御丈夫」兩個名號,反而失去它原有的意義。
偉大如佛陀者,也只能度化「可調御的人」,他並不能度盡眾生。即使他住世時,願意信仰佛教的也只是印度的一小部分人口而已。人間如此,天上也是一樣。佛滅500年,可調教的人就更少了,因此公元第一世紀,正法在印度就開始衰滅,乃至後來就完全消失了。因為世間真正能以佛法加以調教的人,事實上並不多;也只有針對這些堪受調教的人而言,佛陀才是最好的老師。學會憶念這一項功德名號之後,我們才能正確的認識佛陀,不會誇大地把佛陀神話成「萬能的神」。然而,這一切並無損於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如果智慧、慈悲、善巧如佛陀者都無法調教,我們又豈能因為眾生的「不堪調教」而怪罪佛陀或阿羅漢「自私」、「不慈悲」或「沒有方便」?您不妨也深思一下:「眾生皆具佛性」、「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盡恆河沙數眾生」…等等用詞是否太過河漢其言呢?這樣的理想是否太不切實際呢?


8、「天人師」的說明:
天界包括
1.無色界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2.色界天-
(1)初禪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2)第二禪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3)第三禪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4)地四禪天:廣果天、無想天以及阿那含聖者所住的五個淨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和色究竟天。
3.欲界天-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其中的四大天王天則包括了林神、夜叉、乾達婆…等。
提醒您特別注意的是無色界裡的諸天和色界裡的無想天,這裡面的天界有情是不跟外界溝通聯繫的,因此,在這一期的天壽之中,他們也不會聽聞佛法。世間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之中,只有諸天和人類的稟賦(例如智慧、情感、性向、壽命、潛能、環境因素…等)較高,足以充分理解、修習並驗證世尊的教導。其它的有情眾生,受到惡業的牽引,生命的型態陷於痛苦、瞋恨和愚癡的生存鬥爭與磨難之中,幾乎沒有什麼潛能和時空因緣得以聽聞世尊的教誨,更不要說是實踐世尊的教導了。相應部中有那伽(龍或蛇)相應和金翅鳥相應;律藏中也曾記載有大龍(蛇)因為渴仰佛法,變化成人形來求受比丘戒,後來因為熟睡而現出原形,驚嚇到其他的比丘。佛陀告訴牠,動物之身不適合出家成為比丘,命牠還俗受持齋日八戒即可。在尊者阿迦曼傳中也曾提到那伽來聽聞佛法的故事。這些都是屬於希有的特例,但也止於布施作福和受持齋日八戒。清淨道論中也曾提到「蛙天子」的故事,但只是傳說。至於有些大師常常喜歡傳說雞、鴨、鵝、鸚鵡、貓、狗、狐狸…等一般動物,也會隨著人們念佛、拜佛、繞佛、參禪乃至往生燒得舍利等等事蹟,這實在多屬穿鑿附會之說。佛陀主要的教化對象還是諸天與人類,因此稱為「天人師」。


9、「佛陀」的說明:

「佛陀」就是「自覺覺他的聖者」。佛陀自己歷經千辛萬苦的追尋、奮鬥,發現了寶貴的真理-四聖諦而覺醒了,他卻毫不自私地把這神聖的真理教導給有情眾生,讓他們也跟他一樣能夠覺醒。
談到覺醒,人生旅途中,我們也時常有所感觸。例如:親人死亡或罹患絕症、921大地震、911恐怖事件、經濟恐慌或破產、夫妻情侶離異…等事故發生時,我們也會在一時之間充滿「人生無常」的感慨。有些人無法面對人生的痛苦,竟然選擇了自戢或殺人、強盜、縱火來洩恨;有些人則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甚至放浪形骸及時行樂,以求麻醉自己;大多數人則是無可奈何地日復一日,讓時間來沖淡這一股無常所引發的痛苦感受。縱使終生難忘這「無常之苦」,也不知要如何去面對「苦」,更不知道如何去解決「苦」的逼迫。因此,滿腹的辛酸與無奈,光有「無常」、「苦」的感觸,並談不上「覺醒」或「開悟」。
2500年前,佛陀勇敢地面對生老病死的痛苦,客觀而深入地觀察「五蘊」,發現了一切有情眾生的存在不出「苦」、「無常」、「非我」的三項本質-三法印。他獨自面對這真實而普遍存在的現象-苦聖諦,卻毫不沮喪氣餒,進一步地探索出造成這些痛苦現象的要因-十二因緣-集聖諦;更親自證得了解脫一切痛苦的終極目標-涅槃-滅聖諦;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慈悲地教導了解脫痛苦的具體方法-八聖道-道聖諦。佛陀憑著自己的奮鬥,完整而徹底地覺醒並證知四聖諦-「苦的現象」、「苦的要因」、「滅苦的目標」和「滅苦的方法」,進而引導世世代代的人們循著他的足跡,快速地走出慾望的稠林,不必再忍受五蘊的燃燒之苦,安全地到達解脫的涅槃之境,自覺覺他的佛陀是多麼偉大啊!


10、「世尊」的說明:

「世尊」就是「世間至尊」,相當於中國人所說的「至聖先師」,也就是德行最殊勝,在一切有情之上的意思,同時也具足了一切的吉祥(故英譯為 ''the blessed one''),乃是世間所尊崇的最偉大的老師。


巴利、英譯、漢譯、中譯對照表:
            Itipi  so  Bhagav?:                                        世尊如是:
No.
巴利語(英譯)
漢譯
中譯



1
Araham
(an Arahant,Worthy)
應供  
(阿羅漢)
阿羅漢—
應當供養的聖者

2
Sammā-sambuddho   
(perfectly enlightened, self-awakened)
等正覺
真正完美的自覺者

3
Vijjā-carana-sampanno
(accomplished in true knowledge and conduct)
明行足
成就智慧和德行者

4
Sugato  
(well-gone)
善逝
善巧地斷除貪瞋癡者

5
Lokavidū   
(knower of the world)
世間解
洞悉世間真相者

6
Anuttalo-purisa-damma-sarathi
(unsurpassed leader of persons to be tamed)
可化丈夫之
無上調御士
可調教者的最佳教練

7
Satthā-deva-manussānam
(teacher of devas and human)
天人師
諸天和人類的老師

8
Buddho
(the enlightened one )
佛陀
自覺成道的佛陀

9
Bhagavā   
(Blessed One)
世尊
世間至尊的聖者



[table][/table]


【綜合語譯】
對於佛陀,聖弟子具有不動搖的信念,如是:『世尊乃是阿羅漢—應當供養的聖者,真正完美的自覺者,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成就者,善巧地斷除貪瞋癡者,洞悉世間真相者,可調教者的最佳教練,諸天和人類的老師,自覺覺他的佛陀,世間至尊的聖者。』

欲成就四不坏净的佛子应如是意念佛陀的功德




02.四不壞淨




所謂「四不壞淨」的意思就是「四種不動搖(不可破壞)的純淨信念」,也就是於英譯(初果四要素)的意思。  
■ 要素2:於法不壞淨(憶念法)  
2.1北傳雜阿含經選輯
雜563
得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能得正法通達,現見觀察,智慧自覺。
雜848
聖弟子念於法事:謂如來說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涅槃,即身觀察,緣自覺知。
雜912
於現法中遠離熾然,不待時節,親近涅槃,即此身現,緣自覺知。
雜977
現法得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
雜980
念法事:佛正法律,現法能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親近,緣自覺知。
雜1078
於現法中已離熾然,不待時節,能自通達,現前觀察,緣自知覺。
雜1238
世尊正法,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自覺證知。


綜合上述漢譯念法內容,可歸納為:

(1)
世尊說正法律,


(2)
現見,現法離諸熾燃,


(3)
不待時節,


(4)
即身觀察,


(5)
通達涅槃,


(6)
緣自覺知。
  




  


  

  
1、「世尊說正法律」的說明: 法的可貴正因為由世尊善巧地解說,我們才能充分的理解、實踐並驗證之。然而,在輾轉傳述的過程中就產生了誤差,即使佛陀仍然住世時也不免會發生爭議。舉例來說,佛世時有兩個居士就曾經為了證得初果的要素而爭論不休。釋氏沙陀說,只要於佛、法、僧得不壞淨,就可以證得初果。摩訶男則說,還要聖戒成就才能證得初果。雙方僵持不下的結果,只好一起到世尊的面前去請求裁示。
兩個人的態度都很明確,釋氏沙陀說:「世尊!若有如是像類法起,一者世尊(所說),一者比丘僧(所說),我寧隨世尊,不隨比丘僧。或有如是像類法起,一者世尊(所說),一者比丘尼僧、優婆塞、優婆夷,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門、若婆羅門,諸天、世人(所說),我寧隨世尊,不隨餘眾。」摩訶男也說:「彼釋氏沙陀做如是論,我知復何說!我唯言善,唯言真實。」兩人都擺明了只聽世尊的,其他人怎麼說都不足為憑。結果當然是「四不壞淨」才能證得初果。
佛滅500年後,塔寺崇拜者緬懷佛陀,大量地傳出本生故事,結合著印度固有民間傳說的天宮描述,婆羅門哲學,以及南方的案達羅文明,乃至當時與波斯、希臘、羅馬貿易來往於阿拉伯海間的商旅傳說,加上王室的獎勵,大乘文學經典便陸續大量地創作出來,以它感人的故事和優美的詩歌,蘊含著玄妙的吠陀哲理,迅速地傳揚開來,欣欣向榮地為各方嘔歌讚頌,更夾帶著彌陀的無亮光和大乘的般若空,越過絲路直奔中原漢土。這些大量的大乘經典也都標明「如是我聞」,自稱是「佛說」,使得千百年來的中國人始終無法分辨,到底哪一部經才真正是佛陀所說的。
如今,世界各地的學者,包括沒有偏見的中國學者,都已認定,世尊滅度那年雨安居時,由摩訶迦葉尊者召集500大阿羅漢,所共同結集的巴利相應部(漢譯雜阿含經)和律藏,乃是阿含經的本母,最能代表世尊真實的教導。
今天,佛滅已近2500年,世界各地的「佛教」有如天淵之別,教義的爭議更是互不相讓,大家都各自堅持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佛教。舉例來說,不但北傳大乘說「菩薩道」,連少數南傳大師也說「菩薩道」。到底佛陀有沒有教導過「菩薩道」呢?或許您會說漢譯雜阿含經裡提到一次「菩薩」,巴利相應部裡則有多處提到「我未成正覺,為菩薩時」,這難道不是「菩薩道」的證明嗎?請您注意,佛世時根本還沒有「菩薩」這個名詞,這裡的「菩薩」都是在佛滅約350年之後,公元前150年左右的人們,很單純地,只限於追稱佛陀的本生而已,既不是指觀音、勢至,也不是指文殊、普賢。原始的經律聖典中,從未提到大乘十方或十地菩薩,也沒有任何「菩薩修行方法」的記載。這些大乘菩薩的事蹟,都要等到佛滅500年後,公元紀元前後,才陸續從印度的民俗信仰和宗教文學作品中踏著繽紛的雲彩,放光、震動、飛昇而出。
很幸運的,由於資訊的發達,今天我們能夠擁有「漢譯雜阿含經」和「巴利英譯相應部」這兩部對應的原始聖典以及原始的巴利律典,讓我們如同時光倒流,再度親聆世尊的教導一般。當我們彼此有所爭議的時候,何妨以釋氏沙陀和摩訶男的風度為榜樣,讓我們姑且不管祖師大德、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等怎麼說,且讓我們一齊走入雜阿含經、相應部和原始律典裡去面見世尊吧!
  
2.7「現見」、「現法離諸熾燃」的說明:
英譯to be seen here & now, visible here and now, 都沒有顯示漢譯的「離諸熾燃」。然而細讀雜阿含經和相應部裡的六入和因緣相應,再反觀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動念,便會深深體悟到:「法是可以現見的。」當我們被煩惱糾纏時,如果有機會看到「法」的話,當下熾熱的燃燒也就迅速地跟著息滅了,因此漢譯雜阿含經的內容還是值得重視。有些巴利語很簡潔,需要有智慧的尊者才能解讀,例如巴利語「風、樹、非岩」,尊者阿迦曼解釋為:「風能吹倒眾樹而不能搖動岩石。」因此我們還是不宜忽略說一切有部所傳誦的經文。
另外,「此時此地 (here and now)」也要仔細地加以思惟:
就在此時此刻—無論是公元2001年、2002年…4500年,1月、2月…12月,1日、2日…31日,我們都有機會親見佛法,並不需要等待來生來世,更不需要等待「7小劫」、「9中劫」、「千萬年」或「三大阿僧祇劫」,才能「經宿華開」,才能「花開見佛」,而後才能「聞佛說法悟無生」。
就在這兒—人間、地球上,無論是美加、泰緬、大陸、台灣、埔里…任何我們所活著的地方,都有機會親見佛法,並不需要去到忉利天上、兜率天宮、東方琉璃光淨土、西方極樂世界…等十方世界去,才能聽聞佛法。
  
2.8「不待時節」的說明:
英譯’timeless’就是不受時間限制的意思,也就是沒有「時效性」的問題。我們的食品、藥品、美貌、生命、情感…乃至山河大地都有一定的有效時限,但佛法是不受時間限制的,不會因為時代的不同而失去「法的效力」。您也許會說法也會滅掉,怎麼會沒有時效性呢?事實上,滅掉的不是「法」,而是「見法的因緣」。賊住和尚放逸於五欲之樂,讓古聖道跡荒蕪了;祖師大德的我慢和偏見竄改了經典,破壞了四向四果的明確路標,因此才讓後世學法的人越來越看不清楚法的蹤跡。然而,雜阿含經上說「日可令冷、月可令熱、山河大地可以碎為微塵,四聖諦無所變易。」任它千秋萬世,即使見法的因緣消失了,法爾如是,未來諸佛依然能夠自行再度發現「法」。因此,2500年前「法力如此」,現在「法力亦如此」,2500年後「法力依舊如此」。「法」並不會因為物質、科技文明的突飛猛進,而使法的效力相對地落伍、不適用或失去效用。佛法永遠不需要修改、更新、增減、調整、進化…用來遷就或適應不同時代的人文需求。這才是「法」—真理,聖諦的特質。如果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如果需要歷代大師的推演、擴充、削減、變更、臆測、自行詮釋…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那怎麼能稱之為「法」—真理,聖諦呢?
細心地想想看:2500年前的人類和今天的人類,以及同生於現代的歐、亞、美、非人種,儘管生活的方式和苦樂程度有著天淵之別,但是在煩惱—貪、瞋、癡的本質上又有什麼差別呢?那麼用以滅除煩惱的「法」又何需改變呢?如果憑著自己主觀的臆測說:「古代人或印度人的根器狹隘,所以佛陀當年才沒有宣說『大乘法』。」或者說:「佛陀說了四十多年的法,後來,歷代祖師大德為了適應大根器的眾生,所以才不斷地把佛法推演、進化成『大乘法』以利三根普被,應機渡眾。」這些說法,是否出於對佛法特質—「不待時節」的不瞭解呢?如果這樣的言論,是否連帶地影響了千萬人,在不知不覺中犯下了「毀謗三寶」的惡業呢?
細心地反覆閱讀、思惟雜阿含經和相應部,您不得不讚嘆佛陀曠劫的智慧和慈悲,實在是「放諸四海皆準,俟百世而不惑的。」佛陀的偉大是跨越千百世紀的「完美的覺者」、「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成就者」、「洞悉世間真相者」,他永遠是「可調教者的最佳教練」,豈待後世的大師們來畫蛇添足地替他詮釋大乘法?
您不得不讚嘆法的「不待時節」,尤其是「八正道」的優良、正直、真實、完整,又豈是「六波羅密」所能替代的?您難道認為後來提倡「菩薩道」的人比世尊更睿智先進?
您不得不讚嘆僧伽卓越的「戒、定、慧、解脫和解脫知見」,如尊者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1250大阿羅漢者,他們的睿智、堅毅、德行、神足、果證、說法、利益眾生…等無量成就和功德,又豈是歷代祖師大德或今人所能望其項背?豈能以「焦芽敗種」來侮辱阿羅漢?又豈能人云亦云,無端地誣陷、毀謗世間無上福田的「聲聞僧伽」是「小乘根器」呢?
不瞭解佛、法、僧的殊勝特質,不會憶念三寶;換句話說,也就是對於佛法僧缺乏不動搖的信念,未能成就「不壞淨」,竟讓歷代大師陷於迷信和毀謗三寶而不自知。我們豈能忽略「四不壞淨」的重要性?
  
2.9 「即身觀察,通達涅槃」的說明:
「即身觀察」就是親自前來觀看察驗的意思。「前來」當然是到正法中來。觀察什麼呢?身體,先由身體開始,不只是四大所成之色身—髮、毛、爪、齒、皮、肌、腱、骨、髓、腎、心、肝、膜、脾、肺、腸、膈、胃、糞、腦、膽、痰、膿、血、汗、脂、淚、膏、涕、唾、液、尿;還有五蘊所成之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以及六識身。不妨就身體外表的髮、毛、爪、齒、皮先觀察一下—那烏溜溜的頭髮,潔白的牙齒框著櫻桃似的紅嘴唇,粉嫩的皮膚襯托著豔紅的指甲,長長的睫毛搭配柳葉似的長眉…真的那麼漂亮嗎?這漂亮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呢?一天要花多少時間來盥洗、沐浴、擦拭、梳理、吹燙、敷貼、描繪、修剪、化妝、補給營養…等,才能暫時維持這一副明媚動人的模樣呢?太陽一曬,風沙一吹,一頓飯吃下來,一天奔波下來,一覺醒來,又是何等模樣呢?她真正自然不假修飾的模樣會是個什麼樣子呢?美麗遮住了我們的心眼,讓我們看不到真相或不願意面對真相,即使已經到了雞皮鶴髮之年,心中依然惦記著年少時的影像。現在終於有機會可以仔細看看:這五蘊之軀到底是怎麼回事?她總是帶來什麼狀況?結局將會如何?應該如何看待她?應該如何鍛鍊她?最終的歸宿在哪裡?正法律中都提供了明確的訊息來引導我們,一步一步地啟發我們的內明智慧,逐步通往涅槃之路。
  
2.10 「緣自覺知」的說明:
英譯 “to be realized by the wise for themselves” 也就是「智者當會自行證之」。這裡的「智者」特別是指具有「辨識力」的人。譬如世間的珠寶玉石,沒有辨識能力的收藏者雖然花了好幾百萬,卻很可能買到仿製的古玉或假鑽石。同樣的,虔誠而缺乏辨識能力的信徒,也無法認識真正的「三寶」;用功而缺乏辨識能力的修行人,也無法分辨禪、淨、密、律、天臺、華嚴…等,到底是不是「仿冒的佛法」? 智慧不足的人,即使他有幸聽聞了「正法」,還是沒辦法確信,即使勉強修習也不知道次第,不知道方法,更不要說是果證了。
有智慧的修行人一旦走入正法中來,辨識智會逐漸地被開發出來,隨著自己的實踐和體驗,將會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目前的修證狀況,例如:「我現在正在修道(例如我正在預流向、斯陀含向…)」、「我已經證果(例如:我已得初禪、第二禪…等,或我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或「我已經證得涅槃(例如:生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他也會很清楚地知道,道、果、涅槃都無法依賴別人,都必須要經由「自依止」和「法依止」的精勤實踐,才能自證自知的。




世尊的聲聞僧伽」之說明:

英譯 “the Sangha of the Blessed One’s disciples”,漢譯「世尊弟子僧」,都沒有譯出「聲聞」的含意。然而我們可以清楚地查閱這一段巴利原文中,一共使用了五次 ”bhagavato savakasavgho”,在在都指明是「世尊的聲聞僧伽」,這是不容否認的教導,也是佛弟子們必需深思的「僧伽」定義。究竟什麼樣的修行團體才是「世尊的聲聞僧伽」呢?究竟什麼樣的修行團體才是「值得布施、禮遇、供養、尊重」的「世間無上福田」呢?一個追隨世尊足跡走入八正道的人,當然要以「聲聞」—「聽從世尊親自教導的言音」為準,而不是以自己的想像、臆測或其它人的推理、演繹、歸納、判定、增刪…作為根據,這就是「聲聞」的含義。
漢譯雜阿含經的求那跋陀羅譯師是個大乘人,他並未忠實地譯出savakasavgho—「聲聞僧伽」這個關鍵字,只籠統地譯成「世尊弟子僧」,致使一向信仰大乘教的中國人,千百年來無端地毀謗「聲聞僧伽」為「小乘」、「自了漢」、「獨善其身」…等,種種錯誤的觀念,讓國人完全不瞭解「聲聞僧伽」才是真正追隨世尊足跡的聖賢。相反的,「大乘師」、「菩薩僧」、「達賴喇嘛」、「金剛上師」、「活佛」…都是佛陀時代所沒有的名稱,他們分別是在佛滅500~1500年間,本生故事、鄉土傳說、地方信仰、文學詩歌和形而上學派持續興起的時代裡,才由後來各地的塔寺崇拜者陸續組織、創作、傳揚出來的。這些充滿感性而以自己的理念來讚誦佛陀並詮釋佛法的人,卻跟「聲聞僧伽」劃清界限,自譽為「大乘菩薩」。他們的理想—成佛,他們修習的「菩薩道」—吃素、持咒、灌頂、經懺、法會、拜經、拜山、念彌陀、唱誦、敲鑼、打鼓、撞鐘、燒戒疤、燃指供佛…等,他們荒廢的「菩薩戒」,他們諷誦的「大乘經典」,乃至他們的生活方式,都與「聲聞僧伽」毫無關係。想要證得「於僧不壞淨」的人必須慎思明辨。
  
「善向、直向、真向、正向」的說明:

善向:循著善良的方法修習。
直向:循著正直的方法修習。
真向:循著真實的方法修習。
正向:循著完善的方法修習
「正向」的「正」就是「整」,也就是「完整而無所欠缺」的意思。
  
「四雙八輩」的說明:


「向須陀洹道,得須陀洹果。」走向須陀洹之路和已經到達須陀洹果,這兩種賢士合稱為一雙。同樣的「向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羅漢道,得阿羅漢果。」共計有「四雙八士」,他們都具備了「戒、定、慧、解脫和解脫知見」,這才堪稱是世尊的聲聞僧伽—世尊的追隨者。並不是剃了頭、穿上袈裟、出了家、住到寺廟裡、會敲鑼、會打鼓、會唱誦梵唄…就通通是「世尊弟子僧」。我們必須予以辨識,才知所皈依。
  
「布施」、「禮遇」、「供養」、「恭敬」的說明:


布施—慷慨地贈送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各種生活必需品。
禮遇—殷勤地提供各種必要的服務,例如提供交通便利、代辦就醫手續、支付各項水電及過路費用、整理環境、燒開水、修護保養房舍、提供柴火、鋪設座位、準備用水、代提重物、打傘遮陽…乃至噓寒問暖等日常問候,聽候差遣等。
供養—備妥安靜、獨立的小木屋和東西向的經行步道,迎請尊者來居住一段時間。如父母、師長般地,依法依律親手侍奉,細心地照顧生活起居、調理均衡飲食、準備各項資具,並設法提供一個安全、寧靜,適合尊者需要的生活與修習環境,避免給尊者帶來種種困擾。若遇尊者生病時,更應殷勤伺候,提供必須的醫療看護。
尊重—齋日應到尊者住處供養,並求授齋日八戒或請求開示。遇到喜慶節日,應當邀請尊者來家裡接受供養,並邀約家人或親友來聆聽尊者開示。平時謹守五戒,遇到人生重大挫折、疑難或災難時,應請求尊者開示,並依教奉行,以強化四不壞淨的修習。
  
「世間無上福田」的說明:


四雙八士因為具備了各種程度的戒德、禪定、智慧、解脫和解脫知見的殊勝成就,他們的人格特質裡,隨時散發著智慧和慈、悲、喜、捨的吉祥氣氛,能給布施、供養者帶來最大的福祉,猶如世間最肥沃的田地,能夠讓播種者得到最豐碩的收穫一般,因此稱之為「世間無上福田」。



《楞严》谓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之数。此诚实言,盖末法之时,法弱魔强。具正见者少,具邪见者多。故多有好心想学佛者,受此等魔徒之惑,而致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也。佛曰,能灭佛法者,非其他人,乃恶比丘也。因末法之时,魔子魔孙纷纷出家,而以破戒、破见来坏乱佛法。

所言破戒者,是此等魔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民,即令不造恶业,已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如印光大师在《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二》中讲“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民,即令不造恶业,已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于法于己,两无所益。如是则一尚不可,何况众多。”又言:“今之为僧者,多皆鄙败无赖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斋念佛者,尚不多得。况能荷家业而续慧命乎。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观时机,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试僧,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为之作俑也。”可见出家之事,是为了住持法道,弘扬佛法。即此一生决定要了生死,生净土。并欲一切人同生净土,同成佛道。而今之时,多有边地贫穷之民,身无技能,见工作难找。就算找之,工资亦低,且又幸苦,则不如出家,以求挣钱,以求名闻。更有甚者,虽名出家,家中尚畜妻儿,实可恶之至。此等之辈,名为佛子,实是髡民,即使不造恶业,也已是佛门之败种,国家的废人。倘若再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此人能生逃国法制裁,决定死后堕无间地狱。而现之佛教,今之为僧之人,多皆是此等鄙败无赖之徒。要求其悠悠泛泛,持斋念佛者,尚不可多得。又况能荷负如来家业而续佛之慧命也。今之佛法,诚如印祖所谓之一败涂地也。而竟有无知居士,亦好与此等名曰佛子实是鄙败无赖之徒结交,并助其之鄙败无赖之行为。如其好吃肉,则助其吃肉;其好抽烟,则助其抽烟;其好玩女人,则助其玩女人。此等无知之居士,名曰居士,实亦魔之眷属。他日同下地狱,则不待言矣!

又所言破见者,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正指此等人。善知识于今之世实难求也,百中难得一,甚至千中难得一、万中难得一。故佛言,善知识是大因缘也。其如印光大师之所言“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也。”而此等之善知识,则少之少矣!今之人多有好名好利者,见人谓我之师父是某某高僧,我之师公是某某大德。更有末与此大僧见面者,末听闻此大僧一句开示者,亦言我是某某高僧之弟子,诚可笑之极!可悲之极!而所说之言,多有违佛法者。今以一例言之,今见所谓之善知识,多有不敬经书法宝者。将世俗之典籍置于佛经之上,佛经之摆放,亦全无次第。不知大乘原典在上,小乘原典在下,祖师注解再下,祖师语录再下,近人开示则再下,如此摆放,则符佛义。此义详在《紫柏大师全集》及《印光大师文钞》中。对法宝尚且不敬,又何能得佛法真义,又何能弘扬正法,续佛慧命。诚如印光大师在《复濮大凡居士书》中所言:“古人修行,皆能证道。今人修行,少见明心。岂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历观传记高人,咸皆视经像如视活佛。其敬畏之迹,虽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极。故能断惑证真,超凡入圣。观于二祖立雪,程门立雪,可见矣。今人视佛像如土木,视佛经如故纸。纵有信心,读诵受持,亦不过供其口头滑利而已,有何实益之可论也。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愿阁下以博学宏词,提倡佛法时,必须常以此普利一切。则法门幸甚,众生幸甚。”不过供其口头滑利而已,有何实益之可论也。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此等几语,当细心体会!至于说相似法,坏乱正法之事,更不胜言也。净宗九祖灵峰智旭大师自号“孤臣孽子”,又号“八不道人”。谓“八不道人,震旦之逸民也。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又于《灵峰宗论》中言:“净土一门,有名无义久矣。居士躬行实践,为缁素标榜,此阿弥愿光所映发也。但末世往往视作曲为中下,不知其至圆至顿,普被三根。须将妙宗钞,及西方合论二书,深玩熟思,庶可破邪计耳。”可见习学佛法,不可见人是“名山之僧”,便谓其有佛法。不可见人是“权贵之僧”,便谓其有佛法。不可见人是“年老之僧”,便谓其有佛法。如此便谓是者,皆是无知愚蠢之行!如其人所言,与佛言祖语有相违,纵是十方世界之佛协会长,亦当付之一笑,不加理会。否则即是偷心不死,非真学佛,非真“依法不依人”者。我见有一法师,其是近代天台祖师倓虚大师之学僧,然其在讲净土时,不屑极乐净土,大违倓虚大师之教义。又见欧阳竟无此一魔民,是杨仁山居士之弟子,然其之言说却又背于仁山之本义。虽曰从仁山,实则背仁山。故知佛法之见地,不可以名声来定其真实与否。然今法弱魔强,不是学佛之士能够把握否。当决依净土祖师诚言,切记!切记!切记!

细细体会二祖之言,则知末法之时,想学净土,舍净土宗历代祖师则无由矣!!!此语甚深,当三复斯旨!!!

本文作者:浙江省天台山佛学院释本幻


最适合五浊恶世末法时期造恶之人称念的两个佛号!
我们生在这个五浊恶世上,又是末法时期,我们难免会造下无间重罪(什么是无间重罪呢?就是死后一定会下无间地狱的罪业,最常见的容易犯下的无间重罪是堕胎,如果你堕过胎的话,罪业如果不忏悔清净,死后是肯定要下地狱的!)十不善道、谤法重罪等等罪业!造下了这么多罪业,死后是肯定会下地狱的!好在药师七佛里有两尊佛,发下了救度造恶之人的弘愿,这两尊佛分别是“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和“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

“善名称吉祥王如来”所发的救度恶人的大愿是:“第三个大愿是:“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为贪瞋痴之所缠逼。造无间罪及诸恶行。诽谤正法不修众善。当堕地狱受诸苦痛。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令无间罪及诸业障悉皆消灭。无有众生堕恶趣者常受人天殊胜安乐。乃至菩提”这一个大愿的含义是:“愿我来世成佛的时候,如果有众生在贪欲、嗔恨、愚痴的驱使下遭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合和僧的五无间罪以及其他的恶行,又诽谤佛法不修众善,这样的人应当堕地狱守诸痛苦,但如果能诚心的称念我“善名称吉祥王如来”的名号,那么借助我的佛力令这些众生所造的无间罪及其他的业障全部都消灭,绝对没有众生会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种恶道。而且这些众生还能常在人天受到殊胜安乐。直至这些众生成佛!

“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所发下的救度恶人的大愿是:“第二个大愿是:“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十恶业杀生等罪,由此因缘当堕地狱,若闻我名至心称念,于十善道皆得成就不堕恶趣,乃至菩提。”

这一个大愿的含义是:“愿我来世成佛的时候,若有众生造了,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挑拨离间、恶语骂人、说杂碎语、贪欲、嗔恨、邪见等十种恶业,因为造了这么多恶业的缘故应当在死后堕入地狱,但若听闻我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的名号诚心念诵,那么这个人于十善道中皆得成就死后绝对不会堕入恶趣,直至成佛。”(我劝所有造下十种恶业的人,都来诚心的称念“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的名号呀!这样就可在佛的威神之力的加被下不用堕入地狱了)

第四个大愿是:“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众恶业,不信三宝,随虚妄见,弃背正理,爱乐邪徒,谤毁佛经言非圣说,外道典籍恭敬受持,自作教人俱生迷惑,当堕地狱无有出期,设得为人生八难处,远离正道盲无慧目,如是之人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临命终时,正念现前解脱众难,常生中国受胜妙乐,乃至菩提。

这一个大愿的含义是:“愿我来世成佛的时候,若有众生造了众多的恶业,还不信佛法僧三宝,跟随着别人所说的虚妄见解,背弃正理,对邪恶之徒产生爱乐,诽谤佛经,说佛经不是佛陀所说的,邪魔外道的经典恭敬受持,还教唆他人修学邪教邪法使他人都产生迷惑,死后应当堕入地狱无有出来的时候,若再转生为人就会生在没有佛法的八难之处,远离正道,就像盲人一样没有慧目,像这样的人若能听闻我的佛名诚心念诵,借助我的佛力加被的缘故,临命终的时候,会产生正念,解脱众难,来世常转生在有佛法的地方,感受殊胜的妙乐,直至成佛。(学过佛的都应该知道,谤法罪是非常重的罪业,造了谤法罪的人阿弥陀佛都是不收的,他们是不能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死后是肯定要下地狱的,若在转生为人就会投生到没有佛法的边地,造了谤法罪的人临终的时候肯定会地狱相现前,感受极大的恐怖与痛苦。但这时如果能为他们助念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的名号,这些造了谤法罪的人就能临终解脱众难,死后不堕恶趣,来世还能转生到有佛法的中国,感受妙乐了)

因为这两尊佛都发下了救度造下了无间重罪,十不善道、谤法重罪的众生的大愿,所以我认为这两尊佛的名号是最适合我们这些造恶之人称念的佛号了!

出自《药师七佛经》http://www.qldzj.com.cn/htmljw/0168.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1 23: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法时期,僧团之间没有诽谤也没有赞叹;像法时代,只有赞叹没有诽谤;末法时代,只有诽谤,没有赞叹了。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2 07: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楼主福德智慧,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1-20 15:39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