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3 16: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2-3-23 16:18 编辑
善导大师(613-681)是唐代盛弘净土教的一代宗师。(安徽泗州人)。(一说临淄(今山东临淄县)人)。俗姓朱,十岁时即跟从密州(今山东省诸城 市)的明胜法师出家,归心向佛。初时学习三论宗经典,亦常读诵《法华》、《维摩》诸经。经过数年静心修学后,佛学修养逐渐提升。然而,慧根深厚的善导大师 并不自满,常自思维:佛教法门甚为广大,教藏经典其数无量,若不契机,功即徒使。应当择一法门,潜心修学方为上策。后依止妙开律师受具足戒,偶入藏经楼 中,于藏经前默祷祈愿佛力加被,指导所向。即于经中信手取得一卷,乃是《观无量寿经》,大为欣喜,自言:“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便即常依是经潜修十 六观门,恒谛思维西方胜境。数载之后,观想功夫已臻深妙之境,常于定中备观极乐世界的楼阁、金台、宝池等境,如现目前,由是更加坚定了修学净土法门的信 愿。
善导 大师非常景仰东晋慧远大师的芳踪。曾往庐山瞻礼遗范,之后更周游各地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大德。唐贞观十五年(641)大师廿九岁,闻说道绰大师在西河(今 山西省境内)广弘净土法门,开阐净土道场。即不远千里赶赴并州(今山西太原)石壁山玄中寺,请教修学净土的要领。道绰大师见其诚意可嘉,便授之以《观无量 寿经》的深奥义理,并令其亲观净土九品道场。大师因此益增信愿,欢喜地说:“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惟此法门速超生死。”此后更是精勤苦修, 昼夜不断地礼拜读诵净土经典。
唐贞观十九年(645)道绰大师圆寂后,善导大师即转赴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盛弘净土法门,激发四众同修念佛求生西方。自修则“每入室长跪念佛,非力 竭不休”;度人则“每逢人即演说净土法门。”三十年如一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勉己励人,专弘念佛法门,普度众生共入弥陀愿海,遂成当时弘传净土法门的 著名大师。
有关善导大师示寂的记载,于多部史籍中存有多种说法。据《佛祖统纪.乐邦文类》记述:“(善导)忽一日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向 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存恐惧,得生安养’。言已投身而逝”。另据元代优昙普度所著《莲宗宝鉴》卷四云:“(善导)乃登所居寺前 柳树西向愿曰......,愿毕于其树上端身立化”。又据《香光阁随笔》所记“(善导)忽示微疾,掩屋怡然而逝,春秋六十九,时维高宗永隆二年(681) 三月十四日”。从以上这些史料来看,大师的示寂,显然存有异说,并且颇有出入。然而从中皆可明见大师自知时至,预期往生的同一迹象。前者所记“师谓人曰, 吾将西归”,已明西意与去向;次者记的自登柳树端身立化,正是往生之瑞相;后者,于示寂前,正在所住寺院中画净土变相,忽催令速成就,问其缘故,答言: “吾将西归,可住两三夕而已”。由此可见大师修持净土法门的功夫,的确非同寻常,难以思议。而且往生之后“身体柔软,容光如常,异香音乐,久而方歇”,此 正是决定往生的瑞迹。大师寂后,其弟子怀恽等,将大师的遗骸埋葬在长安终南山麓神禾原,立灵塔名崇灵塔,并于塔旁建寺名香积寺,作为永志之所。唐高宗以师 念佛口出光明,神异无比,故赐额为“光明寺”,后世学人也因而称师为“光明和尚”。
大师处世为人师表,上受帝王之尊崇,下为世人所敬仰。据《佛祖统纪.卷廿六.净土立教志》记言:宋代时宗晓,择取宋前不同年代修持得力,盛弘净土法门的 高僧大德共七人,立为莲宗七祖,将大师列于庐山慧远大师之次,列为莲宗二祖。而净土教法传到日本后,日本净宗更尊称大师为“高祖”、“宗家”等。并有奉阿 弥陀佛为初祖,善导为二祖,法然上人(日僧)为三祖的说法,诚乃推崇之至。然若了知善导大师之生平事迹者,皆谓名至实归。中国佛协与日本净土宗,曾召集两 国佛教徒及学者于一九九八年五月,在长安香积寺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法会,以追纪善导大师生西一千三百周年。
善导大师的一生,以净土为归宿,苦心研学净土经教,自行化他恒以净业居先。严格地以戒律威仪规范自身,从不毁犯纤毫。不曾刻意地去驰求世俗的名闻利养, 纵有信施馈赠财物等,也都将上好的供奉大众,自己则惟遗粗劣以自支身。虽然如此,大师每受供养之时,仍存不安之情,常自责曰:“释迦世尊尚乃分卫(即托钵 乞食),大师何人,敢端居而索供养乎?”是以平日常乐出外乞食。三衣瓶钵,随身携带,从不使人持洗。除洗浴外,不脱三衣。戒行严谨,深得四众钦敬。大师毕 生热衷于弘法兴教的事业,每见闻有坏寺废塔未曾兴复,即不遗余力地倾囊相助,兴寺弘教,燃灯续明。而大师更擅长建寺造像的艺术,在西京实际寺时,曾奉诏督 造过洛阳龙门的大卢遮那佛像,以及于佛像之南兴建的奉先寺。此外,大师也擅长书画,曾将信施供养的净资,书写《阿弥陀经》十余万卷,及画《净土变相》三百 余壁,普为流通,藉以广弘净土法门。日本茵田宗惠所著的《善导大师与舍身往生》一文中论述:在近代新疆吐峪沟高昌故址,发掘出诸多古代手写的佛教典籍中, 就发现有大师所写的《阿弥陀经》残卷,卷末写有“愿生比丘善导愿写”的字样。
善导大师的净土学说,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阿弥陀佛是报身佛,弥陀净土是报土,而凡夫之辈了凡即可得生报土的这些理论上。他充分地发挥了净土立教的本旨, 提倡凡夫众生只要能具备往生的正因(即具足“三心”和起行、作业)便可仗佛愿力得生极乐。所谓三心即是至诚心,深心与回向发愿心,合称安心;起行就是起 身、口、意三业之行。身拜弥陀,口称弥陀,意观弥陀及净土庄严;作业是依四种法修持净业,即恭敬修(恭敬虔诚地修)、无余修(专修称名、专想净土),无间 修(心行相续无有间断),长时修(心行不退,毕生相继)。由此建立了净土教法的严谨体系,可以说大师在这方面算得上是净土理论的集大成者,一位典型的代表 性人物。
诗曰:念佛长安化盛行,一声出口一光明。
写经绘画难思议,无尽资粮助往生。
1 “阿弥陀佛”是梵文,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量智、无量觉。阿弥陀佛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
2 念阿弥陀佛是念自己的真心,念自己性德的本名,不但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教我们念阿弥陀佛。
3 这句佛号是我们自性本具性德之总称,换句话说,一句“阿弥陀佛” 就能把我们的自性唤醒,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一定要晓得! 4 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净土、弥陀都是自性变化出来的,念佛的人,念念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自性弥陀”。 5 用阿弥陀佛一念,止一切妄念,念头才起,就用“阿弥陀佛”把心中的喜怒哀乐摆平,这叫“真用功夫”,这叫“会念佛”。
6 一天到晚,用“阿弥陀佛”这个念头,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这叫“觉悟”。
7 一天到晚,阿弥陀佛常在心中,没有别的念头,这叫“功夫成片”。
8 用这句阿弥陀佛,摆平自己的烦恼习气,这叫“带业往生”。
9 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的名号,持一佛号,等于持一切诸佛的名号,即得一切诸佛所护念、全体护法神所保佑。
10 日常工作照做,阿弥陀佛常在心中。念阿弥陀佛是善中善、福中福。念阿弥陀佛,福慧增长、逢凶化吉、身心健康、事事如意。
11 业障深重的人,只有“阿弥陀佛”这句佛号能救。境缘现前,一声阿弥陀佛,什么事都摆平。
12 有病不想病,想阿弥陀佛,病就好了;在危难的时候,可以特别恳求阿弥陀佛来接引;临终时,只有见到阿弥陀佛才能跟他走。
13 凡是念佛人到最后不能往生,总不外乎两个因素:一个是亲情放不下,另外一个是冤债主放不下。所以我们要求生净土,亲情、冤亲债主都要放下;你不放下,极乐世界你去不了。
14 心里头,念念只有阿弥陀佛,这个人是极乐世界的人。
15 “阿弥陀佛”是无上珍宝,世出世间所有一切诸法都比不上。“阿弥陀佛”展开,是三藏十二分教,这是世尊教学的中心点。世尊一代时教的核心,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16 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在这句名号之中,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的一切经,全都在一句佛号里面,可见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17 世尊和十方三世诸佛,都称赞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18 释迦牟尼佛的本愿,是要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真正相信净土法门的人,一句佛号已经足够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解]在那个时候。佛告诉长老舍利弗道。
[释]尔时两个字。是那个时候的意思。是佛说法的时候。佛向来说法。都是先有人问了再说的。独有这部阿弥陀经。没有人问。自己先说的。这是因为佛看见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造业造得太多了。受苦也受得太深了。哀怜我们世界上人的心思。太悲切了。急急要人晓得有这麽一个好地方。有这麽一个好方法。可以使得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不要再受种种的苦。所以等不得有人问。就先说了。但是这种很深根妙的方法。若然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恐怕听了。心里头不免要有些疑惑。倘然有了一些些疑惑心。那就不能够发起愿心来。照了这样的方法切切实实去修行了。要晓得天下的事情。都是靠了这个切实的信心。做成功的。何况修佛法呢。舍利弗在佛的弟子里头。是第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了佛说的这种道理。容易明白些。所以佛叫了他的名字。同他说虽然像是只同舍利弗一个人说。实在是同大众说的。并且佛说的时候。凡是在那里的大众。没有一个不听得的。他们看见舍利弗这样有智慧的人。听了佛说这种方法。一些些没有疑惑。大家就知道这个方法断断乎没有可以疑惑的地方。都应该要发起信心。愿心来了。佛所以特地叫舍利弗的意思。就是要大众发起信愿心来。这层道理。不可以不明白的。○从这一句起。下边都是佛说的话了。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解]从我们这个世界。一直向西方去。经过十万亿个佛的世界。那个地方。另外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世界。
[释]上边的许多话。都是阿难编集这部经的时候。说明白佛说法的时候。种种的情形。从这里起。都是佛所说的话了。从是的是字。是指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两个字。是梵语。是会忍耐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会忍耐受这样的苦。现在我们所住的地方。叫做南赡部洲。在须弥山的南边。须弥山的四周围。共有四个洲。东边的叫东胜神洲。也叫弗婆提。南边的就是我们这个南赡部洲。也叫阎浮提。西边的叫西牛贺洲。也叫瞿陀尼。北边的叫北俱卢洲。也叫郁单越。亿字、就是一千万。(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万万、四种的说法、华严经里头、所说的亿、都是在百万的後、可见得亿的数目、必定比较百万还大、金光明经说、一个大千世界、有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合算起来、亿字就是作一千万、这部阿弥陀经里头所说的亿、不可以照十万算的、因为纪大数目、必定是用大的纪数的、灵峰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里头、就说这亿是一千万、大师的注解、一定是有根据的、佛土、就是佛所住的、所教化的世界。一个佛土。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什么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呢。每一个世界。照直里讲起来。从地狱起。一直向上到大梵天。在这个里头。有一个日。一个月。一座须弥山。日同了月。都在须弥山的山腰周围行的。照横里讲起来。在须弥山外边。有香水海。再外边。有七金山。每一座金山。隔一道香水海。总共有七道香水海。七座金山。那须弥山。都是四种宝贝合成功的。(四种宝贝、下边解释皆是四宝周匝围绕一句里头、会说明白的、)不像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山。是泥土同了石。合成功的。须弥山在水底下。有八万由旬。(每一个由旬、有四十里、)在水面上。也有八万由旬。第一座金山。比须弥山一半的高。第二座。比第一座一半的高。每向外一座。高就减少一半。第七座金山的外边。有一道咸水海。上边所说的东、南、西、北、四个洲。就在这咸水海的上面。咸水海外边。就是铁围山。这样许多的天。许多的山。许多的海。算是一个世界。这样的一千个世界。叫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也就叫做一个佛土。因为里头有小千、中千、大千、三个千的数目。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一个佛土里头。有三千个大千世界。不要解释差了。过十万亿佛土。就是从我们这个世界起。一直向西过去。经过一万万万个三千大千世界。便到极乐世界了。○这两句。是说西方极乐世界。在什麽地方。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解]那个西方极乐世界里头。有一尊佛。名叫阿弥陀佛。现在正在那里演说佛法。
[释]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教主两个字、在下一节里头、会说明白的、)所以永远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并且永远在西方极乐世界说法的。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阿弥陀佛已经在那里说法了。现在也仍旧在那里说法。就是再过无穷无尽的年代。也还在那里说法。这是阿弥陀佛。同了别个世界上的佛。特别不同的情形。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真实的好处。实在就在这一层道理上。因为常常可以听到阿弥陀佛的说法。永远不会停歇的。所以能够容易修成功。○这三句。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有什麽佛在那里。在那里做什麽事。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解]佛又叫舍利弗道。那个世界。为什麽叫他做极乐世界呢。因为生在那个世界里头的许多人。没有种种的苦恼。只有享种种的快乐。所以叫做极乐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