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格格
(编者对此文的文字格式加以编辑,并添加了部分说明性的大小标题)
背景情况:
网友“随缘念佛123”给版主格格发信息:
格格师兄您好! 末学有件事想听听您的意见。我是网站里面的随缘念佛123(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杨成辉)我家舅舅是养蛇的【末学没学佛以前也养过蛇】,到这个季节基本上就把蛇卖给药厂、熬蛇汤、或者活扒蛇皮卖蛇胆、蛇鞭、蛇干等,眼看这万条野生收集来的蛇就要性命不保,末学心痛。阿弥陀佛!说出此话是想与师兄商量可否有营救之策?阿弥陀佛!!
悟道师兄随即发贴《急救上万条生命,请同修们随缘出力!》
蛇王给版主格格两次托梦:
第一次梦境
梦到一位三十多岁眉清目秀男子找,刚见到我时就骂,甚至想动手打。 说他们蛇族几万众生在等待救命,不管人家是不是真心救他们,可他们真的是很需要救助。
因为昨天发悟道师兄发贴《急救上万条生命,请同修们随缘出力!》,有师兄讲:一、你要想捐钱,慈善机构很多的,不要信这种网上随便发的,99.9999999%是骗子;二、网上骗佛教徒估计是太容易了,才有这么多人发这种要你捐钱的信息,我感觉很郁闷,好象被人当傻瓜了;三、怕上当,可以不打钱,给那些需要衣物的寺院,学校寄点衣物过去吧。
我对此事不了解,与幸福师兄讲要查清楚实际情况,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要全心全意救助蛇菩萨们,反之不要上当受骗。幸福师兄回复:不要这样子,无意中就造口业了,有疑放在心里。如果他是真心,岂不是诽谤了菩萨吗。随缘师兄还是不错的,挺发心,主要是来网站做义工的时间短一点,难免有同修不信任。 末学在此向所有蛇菩萨及佛子们忏悔业障:言词粗俗,心不清净,请师兄们多批评指正!鞭策成长!
蛇王第一次托梦讲三件事:
一、全身被取完毒后很痛。与我讲话之前他是眉清目秀,讲完话后七窍流血,用纸巾为他擦血,谁知包里面拿出来干干净净的手帕纸,一到他们脸上就沾了很多沙子,不擦还好,越擦越痛。(后与随缘念佛123师兄了解情况,师兄回复:梦境太对了,蛇的嘴角都沾满沙子。因为蛇园里面都是沙子,所以他们身上都沾满沙子。)
二、很饿,要吃东西,很久没有吃东西了。
三、一定要请大悲古寺谭林长来主持皈依法会,他们全部要皈依佛门,要好好修行,早日脱离畜牲道。梦中,蛇王求得最多的是无论如何要请大悲古寺谭林长来,他们要皈依。死去的蛇族众生非常非常多,一致哀求。
十一点多梦醒后,头痛愈裂,全身难受,就像蛇被取完毒后的感觉一样。心里面为他们念佛回向,一点都不起作用,到凌晨两点多了,答应请林长来主持皈依和放生法会,头痛缓和一些,身体才好一点。
第二次梦境
蛇王第二次托梦讲不要再吃我们了!
两点多睡着以后,又梦到蛇王了。说他们有很多蛇菩萨死了,都被人类吃了。他痛哭流涕,指着一盆盆蛇肉做成的菜说:
“我现在管理着蛇民,就像国家主席管理着国家的民众一样,看到我们人民被杀了,吃了,与杀我吃我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您是国家主席的话,看到您国家的人民都被别人上刑、屠杀、吃肉,您的心会怎么样呀?
“肉字里边两个人,里边罩著外边人,众生还吃众生肉,仔细思量人吃人。蛇的外形和人不一样,但佛性是一样的,无二无别呀! 您知道我生前是干什么的吗?我是一位国家干部,因为嗔心重犯法了,所以早逝堕落为蛇身。我也是人变的呀!“
” 一定要请林长来为我们蛇族众生主持皈依法会和放生仪式,教导人们不要再杀生害命了,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三恶道时间长,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呀!苦呀,太苦了!”
末学真诚心合十祈请佛子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现在每天都有蛇菩萨死亡,请大家帮忙急救!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拯救万余条蛇众生最新进展:
谭林长等人放生蛇众生实况视频:在2万多蛇众生被杀前的紧要关头,居士们救下他们,又在冬眠前的紧急关头,将他们放生树林洞穴。2万多蛇菩萨全部皈依佛门感恩戴德,居士们身在万条毒蛇之中毫无恐惧。
放生2万多蛇菩萨的视频请看:
几万条蛇众生面临剥皮熬汤,蛇王两次托梦版主格格求救
http://hi.baidu.com/%D1%F4%B9%E2 ... 9521e655e723c1.html
转悟道师兄发贴:
《救蛇放生款己够用了,大家不要打钱了给帐里》,《放生救蛇功德芳名单和帐目己全部列出:请发心菩萨进来核对一下,如有误,请速告知》
各位同修上万条生命在各位同修的帮忙下己完成了,大家不要给帐上打钱了,现在钱够了,能放15000条生命,请大家进来随喜。在三天内由大悲古寺谭林长的主持下在东北放生。
随缘念佛123师兄留言
末学刚刚与谭林长通过电话:
林长明天(2009年10月16日)大清早就开车来我们这里,中午能到。到了没有时间休息,立刻就去放生。 放生结束后林长要马上赶回海城大悲古寺参加九月初一寺院法会。
林长大慈大悲一切为了众生,真是太辛苦了!我们要学习谭林长不为自己、一颗帮助众生永不知疲倦的菩萨心!南无阿弥陀佛!感恩林长恩师!深深顶礼!感恩林长恩师!深深顶礼! 感恩林长恩师!深深顶礼!
神奇的筹款过程:
因为蛇王苦苦哀求,一定要林长主持皈依及放生法会,末学不得已情况下拔通了林长恩师电话。
打电话时我们筹集的款项才几千元,对于放几万条生命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电话那头林长问什么时候来为蛇菩萨们皈依及放生,我说师兄们预计2009年10月24日止,大概要10天时间筹款,现在钱不够。
话还没有说完,林长急匆匆说,钱不是问题,要多少钱,我带过去,救命要紧,现在东北天气越来越冷了,再冷下去,对放生蛇类众生不宜,我现在在大连有事,忙完了马上安排时间。
当时把林长金言“钱不是问题,要多少钱,我带过去,救命要紧”的话告诉众师兄们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因为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款项可以筹够,如果万一没有,救命要紧,只能请林长拿几万元来放生了。
当然我们心里,谁都清楚:现在大悲古寺建万人念佛堂,需要的费用很大;寺院常住有好几百人,每天开支很大;林长到处讲经说法,救度众生,随缘乐施,花费也是很大。谁心里都不想要林长拿钱放生,我们只能在心里面默默的求佛力加持!
下午从师兄们那里传来款项已经筹集足够时,特别是无名师兄说她相信林长,相信蛇王,拿出全部款项1.7万元来捐放生时,喜及而泣,当时只想五体投地礼拜众随喜乐助师兄!!!五体投地礼拜林长恩师!!!五体投地礼拜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慈悲加持!!!
一天半时间筹集到三万多元放生巨款,这应验了净公上人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深深感恩顶礼十方三世佛祖大力加持! 深深感恩顶礼法界众生导师净公上人!深深感恩顶礼大慈大悲大舍林长恩师!深深感恩顶礼所有放生菩萨随缘乐助!深深感恩顶礼所有随喜赞叹放生师兄!
人间佛教的经证
——收录于二十八种经典——
报恩与息怨
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
——《优婆塞戒经》——
一、报恩的人生
知恩报恩,是做人的根本。但是,一般人往往凡事都以自己为前提,只想接受,不想付出,当然更遑论报恩了。我们学佛的人,要学习佛陀的慈悲,要以大众的安乐为安乐,对于宇宙世间要能知足、感恩,要有「我能给别人什么」的胸怀;不能自私贪求,只想「别人能给我什么」。因为施者的境界比受者更宽大,施者所获得的快乐比受者更丰富。唯有分享快乐给人,唯有懂得报恩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二、报恩的对象
既然如此,我们要感恩什么?佛教说「报四重恩」,即:1、念佛陀摄受我以正法之恩;2、感念父母生养抚育之恩,3、感念师长启我懵懂,导我入真理之恩;4、感念施主供养滋润我色身之恩。
除此之外,我们要感念众生自旷劫以来供我所需之恩;感念宇宙自然界:太阳供我光明与热能,空气供我呼吸,雨水供我洗涤,花草树木供我赏悦,……,感念世间种种的给予。
三、报恩的态度
《增一阿含经·等见品》说:「当知反复,识其恩养,小恩尚不忘,何况大者?」因此,一个人应该时时自忖:自己何功何德而能生存于宇宙间,接受种种供给,不虞匮乏?他人给我们的一个笑容、一个点头,都是给我们大慈大悲,我们都要力图回报。《大方便佛报恩经》说,能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名知恩,亦名报恩。即:1、见恶众生,心生怜愍,以修慈因缘故;2、见苦众生,目不暂舍,起悲因缘故;3、见师长父母有德之人,心情欢悦,起喜因缘故;4、见怨家众生,心不瞋恚,修舍因缘故。
古来的大德,他们都知道从感恩中去体证佛法,如印光大师二十一岁出家,在一个寺院里挂单当水头,每天烧热水供应全寺大众,柴火没有了,还要亲自上山砍伐。虽然工作如此粗重,但是印光大师却非常感谢地说:「啊!你们对我太好了,你们给我的恩德实在是太大了。你们准许我挂单,并且给我学习的机会,我要感恩图报,把热水烧得更好!」印光大师,他带著感恩的心情,虽然做的是粗重的工作,却也能够逍遥自如。
过去的人都是「滴水之恩,涌泉以报」,如韩信接受漂母一饭,后以千金相报。可是,现代的人,你对他施以九十九分的恩惠,只有一分不如意,他就会永远记恨你。人与人的相处,若能时时怀抱感恩的心情,则仇恨、嫉妒便会消失于无形,是非烦恼自然匿迹于无影。又我们能时时以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则会觉得这个世间很可爱、很富有。即使只是树上小鸟的轻唱,路旁花朵的芬芳,也会令你感到心旷神怡,生活的人间自可获得和谐美满。
四、以德报怨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误会或摩擦的事情产生,只要我们有宽大的度量容人,不念旧恶,犹如大海之深广,能纳任何污秽之物,且不失去大海的清净,又如虚空之宽大,任何美丑之物皆能包容无馀。所以,与人相处,不论任何的怨隙、过失,都要以宽宏的心量来包容,如大海之容纳百川,如泰山之不辞土壤。《出曜经·忿怒品》说:「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这是说以怨报怨,永远不能息怨,唯有以德报怨,才能结束一切冤怨的根本。例如提婆达多虽然一再和佛陀作对,甚至三番两次设计陷害佛陀,但是,有一天提婆达多生病了,群医束手无策,佛陀还是亲自前往探视,给予无尽的关爱。《维摩诘经》也告诉我们,对朋友要不念旧恶,要感念别人对我们的好处,如《优婆塞戒经》说:「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巴怨者,恒生善心。」
交友
犹如在于鱼铺下,以手执取一把茅,其人手即同鱼臭,亲近恶友亦如是。
——《佛本行集经》——
一、交友的重要
朋友,在人的一生当中,扮演著相当重要密切的关系。《别译杂阿含经》说:「若远至他国,行伴名为亲;于自居家中,慈母最为亲。」又《孔子家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所以交朋友很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友交,就能得到利益;与恶友交,就会有过失。
二、善友之利
《善生经》里说,有四种入是益友,即:1、见非即来劝止;2、有同情慈愍心;3、乐于帮助他人,4、苦乐皆不相弃。这四种益友皆有四事可贵:
一、见非即来劝止的益友:第一见你为恶,则能遮止;第二为人正直,可作模范;第三慈心感念,常思助人;第四示人善路,指导迷津。
二、有同情慈愍心的益友:第一见你获得利益,则代为欢喜;第二见你错犯恶行,则代为忧急,第三称人名誉道德,不言人非,第四见人说恶,便能制止。
三、乐于帮助他人的益友:第一护你不令放逸;第二护你不令失财;第三护你不令恐怖;第四对谈常作忠言。
四、苦乐皆不相弃的益友:第一永不揭发朋友秘密;第二灾危之时永不舍离;第三为朋友愿牺牲生命财宝;第四常相教诫,济其恐怖之事。
上述这四种善友,与其相交,人格自会提高。因此,《佛本行集经》譬喻亲近善友为「若有手执沈水香,及以藿香麝香等,须臾执持香自染,亲附善友亦复然」。
三、恶友之弊
《善生经》里说,有四种人是损友,即:1、有贪欲而假畏伏;2、有所求而说美言;3、有谄谀而来敬顺;4、有图乐而来交友。这四种恶友,亦有四事可弃:
一、有贪欲而假畏伏的人:第一你给他少了他望多的,第二他给你小利要你报酬大利;第三畏惧你而勉强来亲近;第四为求利益才和你相交。
二、有所求而说美言的人:第一无论你的行为是善是恶,他都顺从;第二等你有难的时候他就离开;第三见人有善事而来求助,他便密为隐藏,不使你知;第四见有危险的事情发生,他便诽谤你而忘记恩惠。
三、有谄谀而来敬顺的人:第一见你有不好的行为他不劝谏;第二见有善事可作他不协助;第三见到有利可得的事他便趋承逢迎;第四见到有义无利的事他便后退。
四、有图乐而来交友的人:第一有喝有吃的时候才和你为友;第二有赌博游戏的时候才和你为友;第三有淫逸放荡的时候才和你为友;第四有歌舞出游的时候才和你为友。
上述这四种恶友,要与其远离,因为亲近这些恶知识只会令自己堕落。因此,《佛本行集经》譬喻亲近恶友为「犹如在于鱼铺下,以手执取一把茅,其人手即同鱼臭,亲近恶友亦如是」。
四、结 论
「若人亲近恶知识,现世不得好名闻,必以恶友相亲近,当来亦堕阿鼻狱;若人亲近善知识,随顺彼等所业行,虽不现证世间利,未来当得尽苦因。」由此可知,交友得当与否,和我们的一生息息相关。因此,交友能不戒慎吗?
恶心自贼
恶从心生,反以自贼,如铁生垢,消毁其形。
——《佛说孛经》——
《佛般泥洹经》说:「心当随人,人莫随心,心者误人,心杀身,心取罗汉,心取天,心取人,心取畜生、虫蚁、鸟兽,心取地狱,心取饿鬼,作形貌者,皆心所为。」所以,人的心「一念三千」,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我们的心本具佛性,清净自在,却因种种妄念,使我们的躯骸受苦受难,如《佛说孛经》说:「恶从心生,反以自贼,如铁生垢,消毁其形。」如果我们能够泯除我们的妄心杂念,这个冤家便能与我们化敌为友,情同袍泽。如何照破心中的一切迷妄,涤尽心中的所有污垢,将心中蕴含的佛性完全显现出来呢?
一、以好心对坏心
我们的心,时而圣贤,时而恶魔,浮浮沈沈,好好坏坏。好心一起,万事一切如意;恶念一生,百万障门就启开。因此,我们要摒除坏心,摄护正念,培养佛菩萨对待众生的心。《华严经·升须弥山顶品》载,菩萨当发十种心,即利益心、大悲心、安乐心、安住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同己心、师心、导师心。在诸佛菩萨的心目中,众生就像染有重病的幼儿,要竭尽所有心思来呵护他、照顾他。我们如果能以慈母疼爱孩子的心来对待一切的人,就能泯除自他对待的关系。
二、以恒心对疑心
怀疑也是根本烦恼之一,世间上有不少的悲剧导因于猜疑:怀疑朋友对我们不义,妻子丈夫对我们不贞,亲入对我们不友爱。疑念一起,如绳缚身,寸步难行。我们对人产生了猜忌,彼此之间就形成了隔阂,不能沟通;我们对于真理生起了疑虑,真理怎能流入我们的心田而感应道交呢?《大方等大集经》说:「智慧缨珞庄严有一种,所谓心无疑網。」《大智度论》也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唯有以信心的手,才能采掘佛法的宝藏。
三、以真心对妄心
我们的心纷纭虚妄,要以正念的真心来对治。什么是真心呢?就是泯除差别,平等一如的佛心。以佛心的真实来对治虚妄心;一旦虚妄心去除了,连真实心也要扬弃。妄固然要舍,真也要舍,所谓得意忘言,上岸舍舟,才不会落入新的执著中,而能与真正的般若妙慧契合。
四、以大心对小心
世界有多大,我们的心就有多大;我们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据《华严经》载,菩萨摩诃萨的心就如同大地,能够长养一切众生的善根;又如同大海,一切诸佛无量无边的大智法水悉流入菩萨的心中。我们的心要像大海虚空一样,荣誉宠渥固然能接受,毁谤打击也能包容,荣也不曾增,辱也不曾减,任他浮云飘过,舟筏破浪,也不随境而轮转。
《佛说孛经》说:「天下有四自坏:树繁花果,还析其枝,虺蛇含毒,反赋其躯;辅相不贤,害及国家;人为不善,死入地狱,是为四自坏。」因此,以四善心除四恶心,必能化自贼为自利,化地狱为天堂。
致富之道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善生经》——
一、什么是财富
财富,是每一个人所希望,所喜欢的。什么是财富呢?金银、珍珠、玛瑙、琥珀……是财富;身体的健康、生活的如意、前程的顺利、眷属的平安、内心的能源,也是财富;信、戒、惭、愧、闻、施、定慧,更是圣人的财富。
二、发财的方法
世间上广聚财富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此对于佛教认可的财富,要如何合理取得呢?
一、勤劳:「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所以,财富都是落在勤劳人的手里。
二、节俭:勤劳可以致富,但是不懂得节省,很快就会流失。所以,节俭可以得到财富。节俭,不只是在金钱上的节俭,爱惜时间,不滥用感情,节制物欲,都能拥有财富。
三、宽厚:「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说话宽厚会获得财富,处世宽厚会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财富。
四、信心: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里。
五、结缘:结缘是发财最好的方法。语言、和人点头微笑……虽是小事,却可以和他人结下善缘。
六、布施:布施如播种,在悲田、敬田里播种都会有收成的。
三、储蓄积财
财富要想广聚,必须平时养成储蓄的习惯,有了收入,能少分少分累积,犹如蜜蜂勤勉地在花丛中穿梭采集花蜜,点滴储藏,酝酿成蜜而富足,蚂蚁不懈地四处搬运粮食而积蓄。这也就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意。
四、结 论
总之,财富不会从天而降,要想发财,要有正当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要能妥善处理财富,财富才能日益增加。因此,《善生经》告诉我们:「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生命的维系
田宅众生有,贤妻第一伴,饮食以存命,业为众生依。
——《杂阿含经》——
一、田宅众生有
凡人生活在世间上,必须要有良田以资生,因为色身必须依靠粮食的滋养才能生存下去;要有舍宅以安住,因为没有遮风蔽雨的房舍,就要露宿街头。所以,田宅为众生所拥有。
有人良田非万顷不能为足,舍宅非高楼洋房不能为屋,因此而迷失于物质的诱惑,为物欲所束缚,不得自在。所以,资生、安往当以方便为宜,不应仅贪求享受,如此才能适当安排自己的身心,过著安乐自在的生活。
二、贤妻第一伴
婆婆世界人类种族的繁衍是靠著家庭的组织,男女的结合生儿育女。所以夫妻是五伦之一,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开始。一个家庭要获得幸福美满,一个男人要成就伟大的事业,这里面必定有一个很贤慧的家庭主妇,也就是所谓「贤内助」。如何是贤妻呢?春秋时代齐国黔娄的妻子主张「斜之有馀,不若正之不足」,坚持丈夫的矢志,名留千古;东汉乐羊子的妻子引刀趋机,劝夫努力向学;这些都是贤妻的典范。
在《玉耶女经》里,佛陀说,为人妻者,应奉行五道:1、要做母妇,2、要做臣妇;3、要做妹妇;4、要做婢妇;5、要做夫妇。《善生经》里,佛陀也说,妻子应以五事爱敬其夫:1、早晨先起,打扫家内,2、请夫先坐,然后入席;3、和言爱语,不谈粗言;4、敬顺其意,不可违背;5、先承意旨,而后作为,这都是夫妻相处和睦融洽的美德。而如此贤慧的妻子,必能使先生无后顾之忧,是帮助丈夫成就事业,建立美痛和谐家庭生活的好伴侣。所以说「贤妻第一伴」。
三、饮食以存命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我们基本生存的条件。佛教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也没有要求每一个信徒要苦修。当吃,要吃得饱,吃得健康。如何能吃得健康长寿呢?即少肉多菜、少盐多淡、少糖多果、少食多嚼。也就是要饮食知节量,如《大萨遮尼乾子经》说:「噉食太过人,身重多懈怠,现在未来世,于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恼于他人,迷闷难觉悟,应时筹量食。」
此外,进食时,心存五观想,更是一种健康饮食法。即: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忖己德性,全缺应供;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四、业为众生依
业,是行为的意思,其定义有四:1、自力创造,不由神力,2、机会均等,绝无特殊;3、前途光明,希望无穷;4、善恶因果,必定有报。
世间上的人,有的荣华富贵,有的贫苦潦倒,这是为什么?有的人把它归之于命运,其实一个人的贫贱显达,是依行为而决定的。行为有因果的关系,种什么因,就收什么果,这种因果循环相报可说毫厘不差。所以,有的人幸福快乐,有的人烦恼痛苦,为善为恶,完全在一念之间。一念迷就会造大孽因,一念觉也能登菩提岸。
《正法念处经·地狱品》说:「火刀怨毒等,虽害犹可忍,若自造恶业,后苦过于是。亲眷皆分离,唯业不相舍,善恶未来世,一切时随逐。随花何处去,其香亦随逐,若作善恶业,随逐亦如是。众鸟依树林,日去暮还集,众生亦如是,后时还合会。」业维系著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里轮回不已。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里有田宅、妻子、饮食等种种的需求,这是现世生活的依据;而此生中所造的善恶业,就是我们未来的依据,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此,积聚善业是很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