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2-1-28 10:08 编辑
为何要戒色?也许初来乍到的人,对此还有些疑惑,也许有些人已经亲身感受到淫欲带给自己的痛苦与烦恼,痛下决心定要闯过此关,却时进时退不能坚定。在此,仅分享个人对戒色的一些看法,希望给诸位朋友一些参考。
沉迷于色情的人,也许会有这种体会,就是身体亏损得很厉害,也许有一些人,先天体质比别人好,起先恐怕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反应,可是,肾水随着自己的纵欲越来越枯竭,面色黑暗,精神不济,使得自己有点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虽然一时尝到欲望的满足,过后却被良心深深遣责,而且当自己在欲望面前不能控制,甚至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成为欲望的奴隶,此时的这种痛苦,恐怕更令人感到寒心。
因此,若立志戒色,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开始转变你的命运,因为你将来会随着戒色一步步走来,而改变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成功的人。
戒色首先带给你的第一个好处,便是使你的身体健康,气色红润,神采奕奕,这是用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若失去了健康的体魄,纵然你有再大的房子,再多的车子,你也无福消受,因为你必须天天跟医院打交道,再多的钱都要送给医院,再换来令自己痛苦的药与针,或者与这个世界说再见,此时,你的学历再高,文凭再多,你也无用武之地。因此健康的身体是你人生幸福的保障,我们应该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才是。
第二,当你在戒色的过程中,屡次失败,而此时,你又能坚定不移,朝着这个志向勇往直前时,此时,你的勇气便在这一场场的格斗中得到提升,在失败面前仍然站得起来,那么将来,你在遇到人生的其它问题时,你也更加有勇气去面对,因为你提升的是你的心性,当面临挫折时,你不会退缩,不会逃避。
接着,当你不断的反复,但你仍然有此耐心说服自己,多看圣贤的教诲,不急躁不强迫,善加引导,有耐心让自己改过,你的耐心也在慢慢增长,不会急于求成,因为欲速则不达,当你有了足够的耐心与毅力之后,在面对人生的其它瓶劲时,你也有这个耐心去等待结果,在等待的过程中,你不会急躁,也能避免因为急躁而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
耐心的确是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素质。当别人对你发火时,你能忍耐,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骂你的人反而更加佩服你的气度,在将来需要的时候,他可能还能助你难得的一臂之力。所以,在戒色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耐心,也是很难得一个收获。
第三,当你在面对美女而不心动时,你就是一个比较稳重的人了,因为色关对你而言,是一大难关,此关能突破,你还有什么不能冲破的?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信心是你奋斗无穷的精神动力,有信心的人,他做事必然比别人更加坚定不移。而在美女面前,你能如如不动,不但美女对你敬佩不已,同时,也防止将来你成大事时,因色此一关,毁了自己的一生。要知道,美女来引诱,并不是让你获得幸福,而是来引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你此时能够把握自己,不受诱惑,就避免自己因色而毁了一生的辛劳了。看有些成功人士,最后就因色关未过,一生的功业一夜之间全毁了,多么可惜?
另外,对于身边的女士尊重,你赢来的,也是他人对你妻子女儿的尊重,自己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别人对你自然也不会轻视,所以,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还是自己要做出值得让人尊重的事。
突破色关,想必自己也会想许多的方法,当然,最好的方法,便是转变你的心境,让自己的一颗贪爱欲望的心,变得清静一些,此时,也许你会选择学习,学习圣贤的知识,要知道,古之圣贤都是正气十足的人,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便在吸取着圣人的正气,久而久之,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正气的人。
所谓“读书贵在变化气质”,你的气质会随着你心境的转变,变得越来越有气度,因为你有这内涵,走路出去,别人看到你的感受都不一样了,气度非凡,身边自然会吸引来许多好女孩,你还犯得着天天烦着要去追哪个女生吗?
再者,不犯色,还能让父母安心,父母为我们实在是操得太多的心了,如果自己因为色欲,死在床上,全身一丝不挂,这是多么羞耻的事情,说出来,父母祖宗都脸上无光,可能还不敢出去见人,一辈子低着头受人指点,于心何忍?就为了自己一时的贪欲,却让父母家人蒙受一辈子的羞辱,自己能安心吗?
为了戒色,你可能会试着采用许多的方法,你也为自己的成功而努力着,寻找自己的冲突口,去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懂得看清自己适合用何种方法,是否也在培养着你面对一个问题时,愿意去找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而不是把这个问题丢到一边,而且,也懂得去向身边的人学习,不是自己关在房间里,自己想自己的。是否,这样的学习经验,也能帮助你将来在工作中,在交给你一项工作时,你也愿意去学习如何将这工作做好,也愿意去采纳分析别人的成果,成为自己的经验?
进而,倘若你能立志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为祖宗父母脸上增光,将有限的精力移到学习上来,学一项技能,为这个社会服务,此时,你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更好的去成就你的学业与事业。当自己尽心尽力去付出时,你的人生便不会有遗憾,可谓无悔。而当你能正视自己的问题,不去埋怨是因为哪位美女的迷惑,因为社会污染太多,是身边人的纵容,是坏朋友的诱惑,你便无怨。
若要细说戒色的好处,恐怕还是说之不尽,只是,自己在此戒色的过程中,时时要记得的是调整自己的心境,多看善书,选择善友,转化自己的欲望为清凉,在动念头的时候,就马上提醒自己,便能较好的控制,倘若不自量力,非要去试试自己的定力,无疑是将自己推向色魔。届时一步步地深入,想要自拔,就会更加困难。
还是应该多学习圣贤的教诲,用圣贤的正气来影响自己。那么,在此戒色的过程中,你还可以借此提起自己的责任心,培养自己的耐心、斗志、坚定的毅力,懂得应该踏实的学习,学会如何选择善书、善友,分辨是非,正视自己的能力与智慧,看清目标方向,也学会如何正确去爱人,爱惜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幸福成功的人士。
看来,戒色真的是好处多多,当你能战胜自己的欲望,突破这个关口,你便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不亦乐乎?
作者:佚名
《佛学常识》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出自《般若心经》。色、色相是指物的形状、颜色、存在的状态等。我们要认识一个人,得见到这个人或和这人谈话,或是看到关于这人的消息。我们凡尘中的人得通过信息才能了解东西,这是:信息”既是“色”。
空、空相是指佛无须通过这些色、色相(信息)就能了解到一个人或一件物,因为佛已经修到一定境界了。知因既可知果,什么样的因就必然有什么的果,所以,佛看事物不是通过“色相”来看。色对佛来说就是空,就是“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为什么要戒色呢?
其实世尊告诉了我们真相,那就是因果。
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
佛家有这样一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五彩缤纷的三维物质世界其实是不真实的,只是一个假象,而我们的感官不能感知到的表面上看起来空无一物的地方却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有实质内容的。”这句话的确违背了我们的常规思维,但是它从逻辑上看又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们先来讨论“空即是色”这个问题:我们分别从生命现象的角度,从热力学的角度,从估算生命能量转化的角度,从理论力学的角度都可以证明生命的能量并不守恒,而且从生命一代又一代的生生灭灭现象中又可以得出生命的遗传信息也不守恒,从而得出生命是由生命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组成的,是生命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的结合体的结论。生命机体是一种守恒事物,它是有大小远近之分,有量的差别的东西,它表现为三维物质,而生命能量信息体是一种不守恒事物,它的存在方式只能是这样的:它是一种没有量的差别仅有质的差别的东西,它超越空间无大小远近的差别,“大小远近”这些具有量的性质的东西对它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由于它没有量的差别,它被无限分割下去时丝毫不会影响它的整个性质。但是,虽然不守恒事物由于这些独特的性质我们不能象三维物质一样观测到它或者捕捉到它,但它并不等于什么也没有的“无”,它和具有量的差别的三维物质一样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只不过它超越空间独立于具有量的差别的三维物质世界之外而存在。正是由于不守恒事物具有这些独特的性质,不守恒事物才通过物质世界中的物质作为载体表现出不守恒现象,这是一个符合逻辑必然性的推论。同样的道理,从生命的能量不守恒我们就可以推导出独立三维物质空间之外的另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由不守恒事物组成的没有大小远近之分,没有量的差别的奇特“空间”,它表面上看起来空无一物,但却是有实质内容的,这对于生活在三维物质世界里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出来的,但三维物质世界里表现出来的“超越空间而发生作用”的大量人类神秘现象都可以证明这个“空间”的客观存在(详细论述见新时代网的《生命现象中的不守恒》系列)。以上就是我对佛家的“空即是色”的理解。
我们再来讨论“色即是空”这个问题,要讨论这个问题得先讨论有限与无限的问题: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五彩缤纷的三维物质空间都是有限的,但我们的思维总是要把这个有限的三维物质空间无限地延伸下去,如果说这个三维物质空间是由无限个有限空间累加成的一个无限空间,但这其实是我们先无中生有地假设了一个“无限个”的前提条件下才得出了它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个”又是怎么回事呢?它是很难想象的,我们的思维里还根本没有一个这样概念。因此,我们还根本不能从“有限”忽然一下子就推导到了“无限”,它们之间还有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这就是三维物质世界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但是对于没有大小远近之分,没有量的差别的这个“空间”,由于它的特殊的性质所决定,大小远近这些具有量的差别的东西对它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因而它本身就是没有极限的,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种无限,当然,这个无限绝非无限个有限的累加,它本身就是没有量的差别的,没有量的性质的,正如人的“心的空间”,“精神的空间”,“思想的空间”一样。因此,这个没有大小远近之分没有量的差别的“空间”的存在方式是不存在象“三维物质世界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这个问题的。
我们再用佛家的“色即是空”来看“三维物质世界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着个问题:由于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三维物质世界是虚幻不真实的,只是一个假象,这样就不存在上述的矛盾了,但是,三维物质世界这个假象后的本质又是什么?佛家又有这样一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异”者,“同”也,因而三维物质世界这个假象背后的本质是“空”,即前述的没有大小远近之分,没有量的差别的“空间”。
综上所述,佛家把整个世界都当成“空”,即宇宙只有一个本体——“空”,这样便从逻辑上很好地解决了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三维物质世界有限与无限的矛盾问题,但是,逻辑归逻辑,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三维物质世界却明明百百的是坚实无比的,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变得虚幻不真了呢?
所以说这个色,不是您理解的女色
色即是空。。。。这句中的色并非男女之事!而是指我们的分别心。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到的色身香味触法,以及受想行识。五蕴。都是我们的分别心在作怪。心是对物的分别,而对物的分别就是心,所以说色即是空。
佛教讲身口意三业清净,五戒十善保人身啊,如果我们乱淫即和禽兽没有区别。造此恶因,必堕恶趣啊!
所以要戒色,邪淫不可有,正淫也要有所节制。名色财食睡基本的欲望可以有,但是不能贪嗔痴慢疑。心要空,但身不能空啊。阿弥陀佛
烦恼如来截然不同。若能观心实相,本自空寂,因缘无性,心相非有,则实相法中哪有烦恼如来之别,同时心相非有,亦是非无,因缘之法有无同体,因为同体,所以说有说无,有即非有,无则非无。有即非有,故说心相皆空。无即非无,故说如幻如化。作如是观,便无分别,烦恼如来,原是平等。若能识得,如来即在烦恼中。又烦恼是三界有相有漏法,如来则是出世无漏法,有漏无漏相对成立。但能了知法性平等, 则无有有漏,也无无漏,平等一如,不执有相见,不执无相见,如来烦恼一如平等故。
烦恼,它是性地上之幻相,是真体上之妄用,摄相归性,摄性归体,烦恼空性即觉性。永嘉大师曰:“无明空性即佛性,幻化空性即法性。”此如水与波,水相波相虽有动静之别,但二者其性无非是湿。所以见了无明实性,也就离了一切执着,不仅烦恼无所破,就连佛相也无所取,不落有无数量,超过寻思,烦恼如来等无差别。故曰识得烦恼即是如来。
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这是心和外境相蕴合,统称为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的一切有形有相的物事,和内心无相的思想在内。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感受了;有感受了,就会去思想了,这是想;想到了,就要去做了,这是行;做完了,得到认识了,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此“色”非彼“色”哦,呵呵,建议有空的话去看一看《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以心为本——佛教对心与色及其之间关系的阐述
《瑜伽师地论》认为,宇宙万有可分成五位,即:心王、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其中,心王与心所法又合称为心法,以与色法相对。所谓心法,乃总称精神之存在,泛指无质碍而有思考(缘虑)作用者;所谓色法,乃总称物质之存在,泛指有质碍之物,即占有一定空间、具有自他互相障碍以及会变坏之性质者。本文尝试将佛教对心与色及其之间关系的阐述简单综合如下:
1.什么是心:佛教的唯心观简介
在佛教中,并没有灵魂的概念。所谓灵魂,乃宗教及哲学中比较常见的一个名词,一般是指精神、意识方面的某种现象,或指能够离开躯体而继续存在的某种非物质的实体。这种灵魂概念与佛教所指的“内我”比较类似。所谓“内我”,即存在于自己身、心之中的不变之主宰者。但佛教主张诸法无我,因此,不承认“内我”或灵魂的存在。佛教中提的比较多的是“心识”这个概念。佛教所说的心识,是心与识的并称。小乘俱舍宗主张心与识为同体异名,大乘唯识宗则以心、识二者为别体。简言之,心识即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以及精神、意识活动之主体。
具体来说,心,在佛学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大体有以下几种含义:
(1)指缘虑心,即具有思考(缘虑)之作用者。一般多指心王而言,所谓心王,又称识心,即精神活动之主体,或者识心之自体,亦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或八识(六识再加上末那识与阿赖耶识)之识体自身。有时则不仅指心王,还包括心所,所谓心所,即从属于心王并随心王而生起的种种复杂的精神作用,或者说是与心王相应而同时存在的种种心理状态。
(2)指质多心(集起心),此乃诸法产生的根本体,或者说是诸现象之发生的原因的集合体。大乘唯识宗将“心”、“意”、“识”区分开来,将前六识称为“识”(即了别、认识作用),将第七识末那识称为“意”(即思维作用,是自我意识生起的基础),而将第八识阿赖耶识称为“心”(乃诸法产生的根本体),此心含有积集、集起之义,能积集种子而生起现行,故亦称“集起心”。
(3)指真实心、坚实心,谓坚固真实之心,此乃众生本有之性,诸佛所证之理。亦即真如之心、第一义心、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亦即摄论宗所立之第九识阿摩罗识。
指肉团心,略称肉心,即众生之心脏,此乃意识所依之处。阿赖耶识初受生时,其所讬处即为肉团心。在密教中,则将此肉团心观想为未开敷之八叶莲花,即心莲。(要说明的是,现代心理学与生理学皆认为,大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但不能以此来简单地否定佛教有关肉心的观点。)
(4)指积聚精要心,即通常所说的精华、核心。在佛教中,即指诸经中积集一切要义者。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心”,即指该经积聚了大品般若经六百卷中的精要。因此,心的这一含义与前几种含义在根本上是有区别的。
另外,佛教把心和心所区分开来,佛教将心的种种复杂的精神作用与心理活动称为“心所”。小乘俱舍宗提出六位四十六心所之说,将心所分为六大类共四十六种。大乘唯识宗则提出六位五十一心所之说,将心所分为六大类共五十一种。两种说法大同小异。此不赘述。
佛教认为,一切以心为本,也就是说,心识乃宇宙生命的本体,为一切现象产生的根本。佛教认为,生死的奥秘与心识的奥秘,是不可分的,所谓“生死唯一真心现”,即指无论是生死还是涅槃、无论是众生还是诸佛,都是唯一真心的显现,都是空、无我,如梦如幻,体性没有差别,所不同者,乃是众生与诸佛的迷与觉。众生之所以轮回生死,就在于对自己本具之真心的迷昧,这种迷昧,即是根本无明、无始无明。一旦众生明觉自己这种本来清净、不生不灭的真心,就可以超出生死轮回,成就佛果。《楞严经》卷1云:“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又云:“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为妙明真心中物”。《五苦章句经》云:“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为”。《华严经》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大乘起信论》云:“以心生则种种法生,以心灭则种种法灭”。把“以心为本”的佛教唯心观推向极致的,是佛教唯识宗“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识有境无”的观点,识有境无,又称唯识无境,这是唯识宗的根本观点。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认为一切法乃心识所变现,心识之外并无真实之外境。换言之,世界一切现象皆为内心所变现,心外无独立之客观存在。
2.什么是色:佛教的物质观及其特点
佛教关于色的概念,也十分复杂而精深,色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之色,即是物质存在之总称。依唯识宗所说,色分为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以及法处所摄色等十一种。所谓法处所摄色,即意识攀缘之对境,又可分为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等。所谓极略色,即分析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或四大(地、水、火、风)等一切具有质碍性的实色而至极微者(物质之最小单位)。所谓极迥色,又作自碍色,即分析虚空、青、黄、赤、白、黑等不具有质碍性的显色,以及影、光、明、暗等空界色而至极微极远者。所谓空界色,又作邻阿伽色或邻碍色,其义有二,一指邻近有碍物质之阿伽色,一指邻近阿伽之色(因为阿伽具有有碍与无碍两种相反之含义),换言之,空界色即一种介于有碍与无碍之间的物质。空界色以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十二显色中之影、光、明、暗为体。所谓受所引色,即无表色,乃身、口发动之善恶二业而生于身内的无形色法,为一种不能表现于外的现象。所谓遍计所起色,乃由于意识攀缘五根、五境,产生周遍计度、虚妄分别之作用,而在心内所变现的影像色法,如龟毛兔角等子虚乌有的事物。所谓自在所生色,又作定自在所生色、定所生色、定所引色等,指由禅定力所变现的色、声、香、味、触等境。又,此类色法通于凡、圣,有假、实之别。凡夫修禅者所变现者,为假色,不能实用;八地以上圣者由无漏定所变现者,为实色,可令有情众生受用之。大乘唯识宗还认为,法处所摄色的前四种色法均属假色,惟自在所生色通于假实,而以圣者由无漏定所变现之色法为实色。
狭义之色,仅指眼根所取之对象,为五境(色、声、香、味、触)之一。具体来说,又分为三种:(1)形色: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2)显色: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3)表色: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动作形态。
由此可见,佛教的物质观,并不是将色(物质)简单地归结为客观实在,而是对其进行了颇为精微细致的阐述,因而更能反映出宇宙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体来说,佛教的物质观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是色心不二、心物不二,超越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密宗要诀钞》云:“一切色心,即是一体,心必具色,色必具心”。其二,是心物相互转化,即一方面认为心随境迁,另一方面认为境随心转。特别是佛教的自在所生色,认为定中意识可以直接改变甚至制造物质,即所谓“心能转物”。《楞严经》卷1云:“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其三,是万法唯心,认为在诸法的缘起过程中,心起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唯识宗,提出识有境无的观点,认为万物乃心识所变现。《增一阿含经》卷50云:“心为法本,心尊心使”。《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随心造业不思议,一切刹海斯成立”。《百法论》云:“一切法中,识用殊胜,推识为主,故首心法”。其四,佛教的物质观有假色与实色之分。佛教所谓的色不仅包含了五根、五境等相对独立于意识的物质要素,而且包含了法处所摄色,即意识攀缘的对境。其中,自在所生色通于假实。这样,将佛教的物质观引向了一个更高、更深、更广的境界。
3.心与色
在心与色的关系上,佛教有色心不二(色心互融)之说,认为心与色乃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论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存在。天台宗所立十种不二法门,其第一种就是色心不二门,认为智慧观照之对象,总摄于一念之中,分别而言,则有色法与心法二种,但因宇宙一切均摄入凡夫一念之中,故称心外无法;同时,即使是一微尘,也圆满具足宇宙之一切。故称色法与心法不二,无所区别。
佛教认为,不论心法还是色法,一切万法皆是虚幻不实的,都是由因缘生起,而无固定不变之实体,所谓“缘起性空”、“万法一如”等,故佛教既非唯物论,亦非唯心论,而是一种空无自性论。不过,自实践之方法而言,则佛教非常强调心之主体性,所谓“万法唯心”、“一切世间皆由心造”等,故每被看作唯心论。
说到心与色的关系,还可以联系到六根、六境、六识的关系来看。所谓六根、六境、六识,合称十八界。界,为种类之义,十八界,即指人的生命存在的十八种构成要素。这十八种要素自性各别不同而又密切相关。具体来说,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种感觉认识器官。其中,眼根即视觉器官及其能力;耳根即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即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即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即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即思维器官及其能力。佛教所说的六根,通俗地理解,就是指人的身心。前五根可归之于身,属于色法,其所对之境(前五境)亦为色法。意根,作为一种认识、思维的器官,若侧重其生理机制而将其归之于身,则属色法,若侧重其心理机制而将其归之于心,则属心法,这是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可以从佛教之身心一如以及色心不二的观点来看待意根,则意根通于色、心二法,在某种意义上,它是融通心与色的一座桥梁。意根所对之境为法境。六境,又作六尘,指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境等六种感觉认识对象。其中,前五境皆属色法,第六境(法境)有广狭之义。狭义之法境,指除前五境以外的一切,即特指意根、意识所作用之对象,亦即抽象的观念。广义之法境,则包含一切法,即指意根、意识对六境全体之作用者。六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乃为六根缘六境所生之六种感觉认识作用。其中,前五识仅由单纯的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境,而不具有认识、分别对境之作用,故又称各别境识;第六识(意识)始具有认识、分别现象界所有事物之作用,故又称一切境识、广缘识。因此,前五识须与此第六识(意识)共同俱起,方能了别对境。
总之,从十八界来看待心与色的关系,可以说,六识属于心法,前五根和前五境属于色法,意根和法境则通于心、色二法。这样,在心与色的关系上,就回到了佛教所持的色心不二的根本立场上。
另外,还可以从五蕴、六大来看待心与色的关系。蕴,指积聚、聚合之意。五蕴,指色、受、想、行、识等构成一切有为法(即一切生命与环境存在)的五种要素的集合。其中,色蕴即相当于色法,其它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即相当于心法。具体来说,色,指物质要素(包括我们的身体及周围环境)。受,指心的感觉、知觉,以及苦、乐、舍诸情感等感受作用。想,指心的想象、表象作用。行,指心的意志、意念、冲动的欲求等造作作用。识,指心的认识、识别作用。佛教有一个重要观点,即“五蕴皆空”。认为不论是宇宙万物,还是作为生命存在的众生之身心,都是由五蕴积集而成,此中并无固定的自性,都是空、无我。而且,五蕴本身亦空无自性。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种根本元素,以其广大,能遍满世界,故称六大。密宗认为,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宇宙万有之本体,此六大互具其它,相互融通而无障碍,是为六大无碍。其中,前五大是色法,属胎藏界。识大是心法,属金刚界。但金胎两部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物即是心,心亦是物。
综合佛教对心与色之间关系的阐述,可以看出,总的来说,佛教将色看成只是心的外现而已,反之,佛教将心则看作是宇宙万有的根本,因此提出以心为本、万法唯心、三界唯识、唯识无境等观点。认为众生之真心即是宇宙和生命之本质,如如不动;众生之妄心即是大千世界的种种现象,纷繁复杂。心的奥秘即是宇宙和生命的奥秘之所在。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这句话正反映了佛教的真理和宇宙的真相。
在佛教中,并没有灵魂的概念。所谓灵魂,乃宗教及哲学中比较常见的一个名词,一般是指精神、意识方面的某种现象,或指能够离开躯体而继续存在的某种非物质的实体。这种灵魂概念与佛教所指的“内我”比较类似。所谓“内我”,即存在于自己身、心之中的不变之主宰者。但佛教主张诸法无我,因此,不承认“内我”或灵魂的存在。佛教中提的比较多的是“心识”这个概念。佛教所说的心识,是心与识的并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