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毛泽东的一生,其实是一个非常矛盾的角色。 
$ [; R3 H" ^# |! b3 @ 
9 Q/ W0 s( u% L; [  J      第一,毛泽东是一个精明至极的典型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位深刻睿智的思想家和情绪激烈的伟大诗人。政治家是非常精明的一种计算,诗人是非常豪迈的一种浪漫,两个角色不可能在一起,但是这两种角色却在毛泽东身上混为一体,很复杂。 
  {! S; M% x/ b 
$ o  W: P% J7 D$ o8 G( I: k      第二,毛泽东是一个立志拯救民族、颠覆社会等级、关注下层感受的人,有强烈的意志。但是,他晚年的政治实践又给他深深热爱的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这也是一个非常矛盾的角色。. e5 @& n+ E$ t. Z 
 
; j0 c+ k6 ^/ F' J      第三,毛泽东对传统文化了解至深,他即使不是领袖,做北京大学教授那也能干成一流的。 
1 l' T+ @' i7 Q7 B/ } 
  `* o+ _$ J1 s& E+ b* L      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一个人的幼年时期至关重要,可以影响他一辈子。今天,我们就从毛泽东的早年经历去分析他的这种矛盾角色。$ a% Y2 w& e/ ~7 F! s 
 
' S  T: w* A4 V; W      毛泽东的家庭是中国典型的严父慈母型结构。父亲是一个非常精明、吝啬、暴躁的人,猴儿精猴儿精的,给毛泽东很深刻的印象。他在回忆中讲,我的父亲是一个非 常暴虐的人。毛泽东的父亲做买卖,老请人家吃饭。有一次在饭桌上,毛泽东把饭端上来了,父亲喝多了,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把毛泽东臭骂了一顿,损得不得了。 毛泽东当时就急了,把饭碗往桌子上一放,对着他父亲臭骂了一顿,转头就跑。那是毛泽东第一次离家出走。- F/ D7 C* w2 Y 
 
3 T$ m8 f7 U* r8 x6 t* Z      当然韶山就那么大地方,跑了3天,转了半天,又转回来了。他父亲见了还追着打,毛泽东一边跑,父亲后边拿棒子一边追。跑到一个水塘,毛泽东说,你等着,你 先别打,我告诉你,我要跳下去,你可就没儿子了,你想清楚,你打还是不打。父亲说,你不孝,你也有错误。毛泽东说,你也有一半错,我也有一半错,我跪一只 脚行不行。父亲说,行,你就跪一只脚吧。跪一只脚,认错,父亲把他领回去了。毛泽东在回忆中说:这一次反抗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你如果反抗,还有胜 利的希望,你如果屈服了,就将永远被人家压迫着。 
5 J% `4 n7 W3 u  ?1 _4 b# l 
# h4 N, z2 V2 G& r) Q      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非常善良。毛泽东那会儿上学带饭,带得挺多,一去以后,有些孩子没有饭吃,毛泽东就给大家吃了。自己饿着肚子,回家以后 就拼命地吃,母亲问怎么回事。毛泽东说,我给他们分了。母亲说,好,明天带3份,但是有一条,绝对不能让你爹知道。他爹抠得不得了。) R. H" |, k/ ~. O) u: R# D( \ 
 
8 }0 Y8 e6 R9 z. x8 H: C5 F      毛泽东传统小说看得很多,《三国》能倒背如流。《三国》、《水浒》、《西游记》、《岳飞传》等这样一些书,当年老师说那是邪书,不是好东西,应该读经,读 孔夫子。毛泽东不听,偷偷地天天就读那些玩意儿。那些书对毛泽东影响很大。他后来回忆说,当我读这些书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有一个感觉,为什么这样的书里从 来没有写过农民?我再继续读中国的旧小说,愈发觉得在地里种地的农民,在小说中反映得很少,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一些勇士、一些官员或一些文人。这件事在他心 里纳闷儿了两年多。 
3 Y5 I, h2 c3 w$ |3 k 
/ y, o5 E0 O) b. k) B. S* c      毛泽东前半辈子并不顺。在心理学看来,所谓创伤指的是三种感觉:羞辱,恐惧,死亡。 
6 e! E$ G( u& c' h4 S4 Y 
5 t! K9 ?" j9 q+ P  H% d      父亲让他上学以后,毛泽东特别高兴。读书的地方在湘乡东山一小,相当于今天的贵族学校。学生上学父母都要给买新衣服,毛泽东的父亲却是一个大抠门儿。那个 年代,学生穿的是小马褂,老师穿长袍,父亲说,别买新马褂了,我做买卖时穿的那个旧长袍和旧西装,你穿着去就行了。毛泽东辍学过几年,个子又长得特别高, 讲话又不是湘话,人说这傻子,弄一个劣质的破西装还打一个易拉得的破领带就来了,你都几岁了,还上一年级,班里同学奚落得不得了。3 C* T6 Z$ u( r  i$ K 
, Y" v6 [6 H5 b6 P1 X 
      感觉十分压抑的时候,毛泽东没有说任何话,自己跑到外边,写了一首很有名的诗,叫做《咏蛙诗》: 
) X4 O/ m! H- P# [2 t3 S# P! T1 c3 u" O- M 
独坐池塘如虎踞, 
# g$ S2 e4 O0 x绿树底下养精神。 
/ Q8 @* j9 [: ]# |春来我不先开口, 
& w1 P0 ?- _. a9 ]哪个虫儿敢做声?% r9 c( ]1 J* C7 P& b5 S! m6 x5 A 
 
  ^' @/ l4 a# R8 n9 @# `      不久,毛泽东就写了几篇有名的文章,叫做《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等。作文原件上有老师的批语,说此君似有仙骨,此文黄河之水一泻不可止也。毛泽东一下子成为学校里的名人。: p& |! A! K" q3 Z0 O 
 
- l8 T' C" s$ V1 _ 
* V3 N& {. o* L7 v* O      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之间的性格差异和气质差异越大,他们的结合对孩子的影响也就越大。只有这样一种大自然的结合,才会产生这种天才式人物。在他的胸膛里 生长着两颗完全不同的心,两种不同的力量,而这两种不同的力量,实际上是在互相撞击,互相厮杀,互相磨合。在这个过程中间,他会产生一种奇特的、和一般人 不同的能量。8 z4 M5 w5 F# a6 {4 F6 W8 i6 _ 
3 ]" r: H) z  w, C1 ~ 
      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从父亲身上,他懂得了反压迫的意义;从母亲身上,他秉承了拯救弱者的精神,这两种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两者自身都不具备的新要 素,即反叛的人格。所以,我们把毛泽东心理结构分解为三要素:反叛,怜悯,拯救。同时,毛泽东有一种平等精神,他非常喜欢《水浒》,喜欢替天行道,替小人 物打抱不平。7 |& B( H! Q; ~% w( f5 _ 
 
& J# ^4 R1 N( G      1954年,著名的《红楼梦》研究专家俞平伯,写了一本书,叫《红楼梦简论》。山东大学刚毕业的本科生李希凡和蓝翎,写文章批判俞平伯先生研究《红楼梦》 的资产阶级倾向。这个文章后来被上面给扣了,说你刚毕业的两个大学生批判俞平伯的文章怎么登?江青当年给毛泽东剪报纸,她是山东人,就给毛泽东看,他当时 就火了。现在我们都说这是政治事件,是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打击,但是我看材料的时候,看到毛泽东在李希凡、蓝翎这个文章上的批语说,不就是由于他们是小人物 嘛,不就是由于他们不成熟嘛,不就是由于他们没有名气嘛……这样的一些批语,对于大人物压小人物的这种不满,全在这里渗透出来了。7 Q# }7 w3 ~/ M; k$ `3 W, ]) _# q 
2 s2 U% ?/ {+ v8 P* ]7 b 
      毛泽东的这种性格,形成了一种挑战、冒险和反常规的超常意志。他做事情是不按常规做的,打仗的时候,经常出奇招,人们就是预料不到。比如四渡赤水,这样一 种战役,是违反兵家常识的,是兵家大忌。你在水上漂,没有隐蔽物,一枪给你打翻了,即使打不着你,船打翻了,你不到岸也淹死了,所以不能在水上漂,你要找 有隐蔽物的地方跑。但是毛泽东跑一次回来了,回来再跑。玩儿到第3次的时候,蒋介石已经下令了,消灭毛泽东于石达开葬身之地。命令都下了,毛泽东玩儿了个 第4次渡赤水。大家都傻了,但是毛泽东就是经常干这种反常的事情。而毛泽东所做的很多重大的决策,在今天都成了经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