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796|回复: 3

明朝5个有作为的皇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8 13: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一1398年)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幼名重八,改名兴宗,字国端,濠州钟离人。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为地主牧童。元至正四年(134年),因家乡遭灾,投皇觉寺为僧。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第二年,他加入濠州郭子兴起义军,以骁勇多智受到器重,成了军中有威望的人物。后扩充队伍,领兵南下滁州、和州。郭子兴死后,他实际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至正十五年(1355年),韩林儿建宋政权,任命他为左副元帅。第二年他率军攻克集庆,改名应天,把应天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力量。 ! r3 c8 ]- F2 v- a
9 |, w- q' e, ~3 ~; O0 \! n. c
朱元璋在发展自己力量过程中,特别注意礼贤下士,罗致人才。他重用李善长掌书记,铭记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又礼聘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四先生到应天,为他出谋划策。在这些人的辅佐下,他亲征江西,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大获全胜,自立为吴王。他围攻平江,消灭张土诚势力,进军浙东,迫使方国珍投降。他派人沉杀了韩林儿,南征福建、广西,取得成功。这为他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经过充分准备,朱元璋决定北伐。1368年正月,他在应天登上皇帝位,定国号为明,建年号为洪武,以应天为都城。这一年的八月,明朝大军攻克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 N% h8 F3 ~8 W1 b/ |/ z
朱元璋即位后,力改元政之失,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主要有奖励垦荒,蠲免赋役,编造黄册和鱼鳞图册,整顿户籍,清查土地,兴修水利,振兴农桑;移徙豪强,抑制兼并势力;严禁官吏贪污,约束功臣;实行军屯、商屯,减轻民间军费负担;放还奴婢为民,改善劳动者地位等。这些措施使人民得以安养生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促成了明初经济的繁荣,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7 j0 R4 K3 p' p2 _8 o2 ~
9 \4 p$ d" Z( z9 Y* _- B3 }! u为了巩固初建的明王朝,他分封诸于为藩王,镶守重地.对百官实行特务统治,屡兴大狱。其中最主要的两次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株连杀了数万人,开国功臣几乎被除去大半。这些做法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在治国之初采用一些严厉的手段,对巩固封建政权是有利的。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当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病死,终年71岁,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火文继位。葬于孝陵,谥曰高皇帝,庙号为太祖。
6 u* W) X" ?, Y" f* A9 s5 q9 K; n3 E5 [
" o- r9 g$ L/ t* i* [
3 C- N0 l$ h$ b+ V
8 ]2 E2 k1 _  S, b
明成祖朱棣(1360年一1424年)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封为燕王,镇守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他出兵攻伐元残余势力乃儿不花获得全胜,得到太祖的嘉奖。太祖命他节制北部边境兵马,多次统率诸将出征,名声大震。
" ^: S# L+ ^# u- J
0 D' b, M0 U' r. R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病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惠帝。用齐泰、黄子澄策,下令削藩。朱棣以“清君俺”除去齐泰、黄子澄为由,起兵“靖难”。自建文元年(1399年)起,经过4年内战,攻陷京师,夺取帝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永乐。 ) l5 B  U9 J. z+ X- E& s* Q% U. B
- `3 a( U: c3 F: @0 m8 k7 J
朱棣即位后,为了避免重蹈惠帝覆辙,削夺解除诸王兵权,巩固了中央集权。明朝初年,退到漠北的蒙古族势力始终是一个威胁,朱棣常常亲临北方边防指挥部署。永乐四年(1406年),他下令营建北京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北京成为了明朝政治、军事的中心,这对抵抗蒙古族的进攻,保证国家统一和长城以内社会环境的安定,有着积极的意义。他设置了奴儿于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等地,捍卫了领土的完整。他派遣郑和六次出使西洋.建立和发展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友好关系,为明朝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前来通好贸易的有三十余国。他五次亲征漠北,解决明太祖治理南方民族地区的遗留问题,设置贵州布政司等,都有利于全国的统一与安定。
5 Q. p( s* ?* z$ \# ?0 p+ e0 m8 I& H
( ]5 a! O. ^6 a$ Z朱棣在内政方面也有许多建树。他知道民间疾苦.把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重要地位。刚即位时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免去山东、北平、河南被战争蹂躏的州县三年赋役。他关心受战火破坏最重的北京地区经济的发展,兴修苏松水利,掀起军屯的高潮。他完善内阁制度,整肃吏治,重用人才,组织编纂《永乐大典》等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安定、文化的发展。但他重用宦官,设置东厂,开明代宦官于政之弊端,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 @' a! ~7 ^9 L0 Q
( K: K" r! s( v* J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第5次北征斑师途中,不幸病死,终年65岁。死后葬于长陵,谥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嘉靖皇帝时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
: T5 f4 ]8 Z  i9 H" S; ~2 Z
. i2 p6 E- {9 @) \
2 B0 I! r. ]( O# Y3 r
/ {; z5 J( B7 k" B( i/ g5 m
: c. V+ j8 Q% B9 k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1397—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洪熙皇帝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永乐帝死,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同年立朱瞻基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洪熙皇帝去世,朱瞻基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宣德。朱瞻基在位10年,他继承了洪武时代的政策,宣宗朝是明朝初期统治秩序最稳定的时期。
& {+ H, I" |! g: |! Q8 h5 E# j* B  S6 c' \7 Y
朱瞻基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生于燕王府邸。幼年深得祖父永乐皇帝的宠爱,永乐九年(1441年),永乐皇帝立朱瞻基为皇长孙,巡幸北征皆令其相从,还选用翰林诸臣为其讲经史、习政务、增广见识。不受永乐皇帝信赖的朱高炽被册立为皇太子,因朱瞻基受永乐帝宠爱之故。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忽然病危,一夕而死于钦安殿。朱瞻基即位,改元宣德。
( i8 h2 T& ?; q9 B# S
/ T/ }+ G3 J4 Y+ D$ j: }宣德帝当政10年,在洪熙帝奠定的基础上,倚靠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及尚书蹇义、夏原吉,组成了志在守成的稳健的统治核心。在解决了前朝遗留的问题后,重点转向治理内政方面。首先平定了汉王高煦之叛。早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深得永乐帝宠信的汉王朱高煦夺嫡失败后,受到永乐帝惩罚,徙封安乐州(今山东惠民)。但他不甘失败,宣宗少主初立,汉王妄图重袭“靖难”故事,于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举兵反叛,宣宗在“三杨”等人支持下亲征安乐州,平息了反叛,将汉王父子废为庶人,禁锢京师,巩固了中央政权。
% s) r! @: `6 n+ z5 W9 }
* {6 A# _+ X. L; D( y. e2 E: y- A! r为休兵养民,宣德帝一改永乐时的讨伐政策,主动从交阯撤兵,减轻了人民负担,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也利于交阯与中国各族人民的交往。
! C2 F- k+ L! p' ?+ j# W& N+ Z3 I% C- ^6 Y( e* L
宣德帝清革前弊,整顿统治机构,对那些“贪津不律”、“不达政体”和“老疾”者,予以罢免,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风。派遣廷臣出任地方知府,而这些通过荐举和赐敕委派的知府,多为当时最干练的官员。另外,宣德帝在一些重要省份设置巡抚,主要目的是整理赋税。 ' D' ?- B" F0 d6 `* \7 m: K
( `" W/ a0 k1 m, h
在用人方面,宣德帝限制入仕人数,实行保举和欠任,目的在于任官得人和责成治效。宣德帝还实行了一些减轻民困的措施,蠲免税粮、复业流民、赈灾救荒等,在稳定明朝统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8 U# f7 b/ ^2 e' D$ r. j( Q8 F0 y0 ]+ j( u  i* W
宣德皇帝既是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皇帝,又是一个喜欢射猎、斗促织和戏游无度的皇帝。故宫博物院收藏着宣德皇帝的亲笔绘画和反映他射猎、戏游活动的绘画,如《武侯高卧图》、《三阳开泰图》、《瓜鼠图》、《射猎图》(后人定名为《明宣宗射猎图》)、《行乐图》(后人定名为《明宣宗行乐图》等。
2 v  u$ ]5 S# J5 h! ~
% r- f5 U4 E( m. ]+ b8 |7 g4 ^+ x2 Z
+ b5 p0 }3 [& d- I( V
: F  q& T6 @* M8 c. U2 A. H5 A- A$ B0 B6 B' a- C  p( S
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死于乾清宫,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北京昌平景陵。
$ A% G$ Y! w7 Q+ Z7 q. C# T; \7 z
明孝宗朱祐樘(公元1470-1505年),宪宗朱见深第三子,宪宗病死后继位,在位18年,病死,终年35岁。葬于泰陵(今北京十三陵)。 $ c7 E0 x' J6 ?1 ?- J" z0 C5 Y2 f

4 Q" r6 |7 H* y: R  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派充到内廷书室看护藏书。一次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纪知道后,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该宫女心生恻隐,不忍下毒手,便谎报说纪氏是“病痞”,并未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祐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曰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祐樘一直被偷偷地养到六岁。
  _+ F) T" u/ }. r( w; @& y4 t/ J! K, q
  一天,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听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当宪宗第一次见到自已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当天召集众臣,说出真相。次曰,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妃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官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 t( I" d& H* e
) P5 i+ H! T, i" q. C0 c# T' L5 J; [8 ~
  有一次,万贵妃请太子去吃饭,周太后叮嘱道:“你去之后,千万不要吃东西。”因此太子赴宴时果然不沾任何食品,只称自己已经饱了。当宫人捧上汤羹时,年幼的太子说:“我怀疑此中有毒。”万贵妃既惊且怒。嚷道:“这孩才几岁就如此,他曰必加害于我!”此后,她一改对宪宗后宫生活的控制,宪宗在妃嫔中走动不再受限制,妃嫔们有孕也能顺利出生,皇子渐渐多起来。万贵妃想以此要挟皇帝另立储君,废掉皇太子的地位。宪宗对万贵妃一向言听计从,便有了更换太子之意,朝中众臣极力反对。而此时泰山一带突然出现地震,占卜者指地震的原因是上天警示如改立太子,必将引起动乱,宪宗心中恐惧,于是下令不准再议废太子之事。 9 E7 D' S1 |) b$ t- X. G

- l; u4 \( K  g! w8 f  \! v" K" t
6 K! A( A+ q7 [& K

. e& @2 L9 ]9 [0 `7 o  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太子朱祐樘于九月壬寅曰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
+ a: D! E; Q" H9 N6 U* a8 T/ @$ U4 w1 ^2 `2 q: n
  事实上,宪宗留给儿子孝宗的,不仅是一个紊乱的朝政,而且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对于这些情况,孝宗在宫中为太子时已经是有所了解的。他即位之初,就着手改革弊政。起初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朝廷要员的人事安排上,待到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他便开始注重于对内忧外患的治理。 6 q7 i, K( v3 P8 ~' b
1 q% [) G; T+ m: H) g! u( e, y
  由于成化时期,宪宗皇帝宠信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术、房中术进献皇帝得到宠幸,然后与太监梁芳狼狈为奸祸乱朝政,打击忠臣,扶植朋党,是当时朝廷中的第一大害。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两人,使文武百官弹冠相庆。接着,孝宗皇帝开始整顿吏制,将成化朝通过贿赂,溜须拍马发迹的官员一律撤换,改革首先从内阁开始,罢免了以外戚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同时,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象王恕、怀恩、马文升等在成化朝由于直言被贬的官吏;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贤臣。为于谦建旌功祠,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时称朝序清宁。   |' M% ^9 f& l2 l# ~

9 w  Z9 J, x+ F& {+ F+ z  在万安的被逐罢之前,人们并不十分了解孝宗其人。只知道他是一个出生于冷宫的一个身份卑贱的宫人之子,后来虽得到宪宗承认,但一直受嫉于万贵妃,甚至到成化末年,还有废立之危。因此,当这个十七岁的青年登极为帝的时候,除去得到一些正直大臣们的拥护之外,恐怕多少还有些同情,他的皇子生活实在太坎坷了。但是人们很快就不得不对这位年轻皇帝刮目相看,斥佞用贤的弘治初政,给成化后期混乱的朝廷打了一针兴奋剂,使明朝有了中兴的希望。 3 Z! h: M0 [3 Q9 i

6 L3 d4 F7 c4 i, h  而这位皇帝又出奇地宽和善良,即使对当初迫害其生母的万贵妃家人,也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对万贵妃本人,也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对她削溢议罪。这一切都出于一个孝字,孝敬父皇,维持传统,以宽仁忠孝为主,他死后被定庙号为孝宗,也正因为此。 6 j5 N6 X" I& V2 z* `1 ?0 E

5 `- r, x  M: o" P5 V   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 z* J4 ^  w, V
2 @; q6 i5 I3 a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知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 U3 f* g8 F# ?* Z- L. ^- ]5 y% m% \
% J1 C8 k* m( V& _) V, y4 H3 {  _& I( e 孝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对女色一生淡泊的皇帝,他不仅没有宠妃,而且没有册立过一个妃嫔,只是与皇后张氏过着民间恩爱夫妻式的生活。
4 M7 |5 w" g' ^, Z9 F
( A" F' J6 C5 O9 X  孝宗统治的后期,他对佛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于孝宗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他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因此一些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庞信。后来李广畏罪自杀,孝宗以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命人搜寻,却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帐本,孝宗这才醒悟。李广事件唤醒了那个沉睡多年的励精图治的孝宗皇帝,他开始了生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勤政时期。重新远佞臣而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
5 u, C5 \# m, ]! I6 k. F
' u( Z% g- t* Q- n: `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三十六岁的孝宗与世长辞。他在弥留之际召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入乾清宫接受顾命,命传位于太子朱厚照,并叮嘱诸卿说:“太子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后给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嘱咐是“任用贤臣”。
4 u' t# e$ @5 u7 ^. ]' E1 N5 C" Q+ B, O* ^% G  J3 x
  后世史家给予明孝宗给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力挽危局,清宁朝序,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为中兴明主,其功绩不亚于太祖、成祖。在个人品德方面,更胜于太成。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13: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孝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对女色一生淡泊的皇帝,他不仅没有宠妃,而且没有册立过一个妃嫔,只是与皇后张氏过着民间恩爱夫妻式的生活。 2 O) B/ G8 \/ x# G/ h3 a
5 K6 H: x4 X; s% I
这个皇帝确实难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8 15: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孝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对女色一生淡泊的皇帝,他不仅没有宠妃,而且没有册立过一个妃嫔,只是与皇后张氏过着民间恩爱夫妻式的生活。 , v- n% N9 Y; T4 H

9 O: k6 P9 X' ]# a9 g0 E" ]这个皇帝确实难得
* w2 M, g1 `$ D  S- z
6 j  j5 m+ J% b
是的.我读过一些关于他的史记.也这样觉得.; T. ]7 N7 N6 `, V  F# v

# e6 W& H/ I# K, e, N2 T6 ]! w1 W3 I; {$ O6 T* z7 A0 m8 k
8 C( x9 R, T$ \+ j/ D. v+ }
 孝宗统治的后期,他对佛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于孝宗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他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因此一些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庞信。后来李广畏罪自杀,孝宗以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命人搜寻,却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帐本,孝宗这才醒悟。李广事件唤醒了那个沉睡多年的励精图治的孝宗皇帝
2 j+ V5 J2 V0 D
6 Z' u: u) F! t; t6 X! Y
个人觉得这句话非常值得深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8 19: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也挺喜欢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9-19 04:02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