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7 10: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卵泡期(Follicular Phase):这时期所分泌的荷尔蒙,主要功能是促使卵子成熟。
每个月月经期过后,脑下垂体前叶分泌滤泡刺激素( Follicular Stimulating Hormone简称
FSH)。这种荷尔蒙经脑下垂体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促使卵巢内卵滤泡的生长和发育。
当卵滤泡生长发育时,卵巢又分泌一种荷尔蒙,叫做雌激素(Estrogen)。同样的,也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进而促使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壁的腺体和微血管的数目也同时增加。
(二)黄体期(Lutein phase):这个时期所分泌的荷尔蒙,主要功能是使子官适于受孕。
大约每个月经周期的第十四天左右,也就是排印之后,脑下垂体前叶又分泌一种女性荷尔蒙,叫黄体生成激素(
Luteinizing
Hormone简称LH)。这种荷尔蒙直接进入血液,刺激卵滤泡中黄体(Lutein)的增长。这时候卵巢则分泌出第二种的卵巢荷尔蒙,这就是妊娠激素,又称为黄体素(Progesterone)”。
黄体素配合前一段时期,也是由卵巢分泌出来的雌激素,在子宫内膜相互争竞,使子宫内膜更加增厚,腺体和微血管的数目更加增多,子宫腔腺素的分泌也随着增加。于是,这时子宫内膜更厚、更软、更温润,血液供应更丰富。为受精卵的著床,做出了温暖、舒适而又丰盛的准备。
三、女性月经周期
对于卵子和女性荷尔蒙有了一点概括的认识之后,我们再看看女性的月经周期。
每个月经周期大约二十八天,分成三期。
(一) 增殖期
这个时期,卵巢内的卵泡成熟,排出卵子,释放到子宫。所以,又称为卵泡期。大约相当于月经期的第四至第十四天。(子宫出血作为第一天。)
卵泡成熟过程中,分泌雌激素,使上次月经後的子宫内膜修复、增生;子宫内膜血管、腺体增多。
(二) 分泌期
大约是月经周期中的第十五天至第二十八天。这时卵巢内形成黄体,又称黄体期。黄体分泌的妊娠激素,配合前一时期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使子宫内膜显著增生,血管增多,腺体高度分泌。
(三) 月经期
周期中的第一至第四天左右。如果卵子没有受孕,黄体很快就萎缩,雌激素和妊娠激素分泌减少,于是子宫内膜退变、脱落,血管破裂、出血,形成月经。
整个周期多数为一个月左右,但也有极少数的例外。有些女性每两个月才有一次月经;也有的四十多天一个周期,甚至三个月,乃至一年才出现一次生理周期。
所以,在常规情况下,每个月一次月经的话,那么在月经的第三至第五天之后,雌激素开始分泌。
现在让我们回头看看,两千五百年前,没有任何医学研究仪器时,释迦牟尼佛这一段的讲话。
原经文说,「有诸女人,或经三日,或经五日、半月、一月,或有待缘,经久,期水方至。」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的话,那就是:有的女人或许经过三天,有的或许经过五天,也有的或许经过半个月,或者一个月,甚至不定期,过了很久,各方面条件具足了,「期水方至」,才有周期性的内分泌。
《入胎经》这一段,对于女性荷尔蒙与受孕的关键,当然不如现代医学讲得精细。但是,远在两千多年前,对于生命受胎的基本概念的掌握,却让人不得不油然起敬。
我们如果借用现代医学常识,把这段经文略作引申,那就是:
月经经期的第三天,或者再过几天,女性荷尔蒙又开始周期性的分泌。但也有例外,或许经期的半个月之后,或者一个月之后,或者要经过很久,女性荷尔蒙才再度分泌。
下面佛继续说:
若有女人,身无 威势,多受辛苦,形容丑陋,无好饮食,月期虽来,速当止息。犹如干地,洒水之时,即便易燥。
「身无威势」,什么意思呢?中国古时候,宦官被割去生殖器,叫做「去势]。在中国古文里,「势」有时也象征着性能力;如果用现代话来说,也可以说是第二性征的态势。
一个女性,如果女性荷尔蒙不足,那么第二性征的发育就会受到影响,胸部平坦、臀部窄小。看起来,就显得女性的气势不足,这就是「身无威势」。
如果一个女性的女性荷尔蒙不足,而相对的,男性荷尔蒙偏高,那麽她的皮肤很可能会显得粗糙,脸上甚至会长出胡须,体毛也比较多,骨骼粗大,甚至有喉结,声音往往也显得比较粗阔。总之,缺乏女性原有的柔润之美,所以经文这里说她「形容丑陋」。
由于内分泌系统不是维系生命的最主要的器官,所以,一旦我们面临外在的刺激或压力,这个系统最先受到影响,甚至于关闭。因此,如果一个女性过度辛劳,或者极度的营养不良,女性荷尔蒙都会受到影响,而分泌减少。所以说「月期虽来,速当止息。」这个「月期」,指的就是就是周期性分泌的女性荷尔蒙。虽然有分泌,但是很快就停止了。「犹如干地,洒水之时,即便易燥。」就好像一块干燥的土地,即使洒了一点水,很快就又干了。
若有女人,身有 威势,常受安乐,仪容端正,得好饮食,所有月期,不速止息。犹如润地,水洒之时,即便难燥。
相反的,如果一个女人,「身有威势」,女性荷尔蒙充足,「常受安乐」,生活环境以及心理状态,都很舒适、快乐。「仪容端正」,长得健康饱满。「得好饮食」,营养充足。那么「所有月期,不速止息」,女性荷尔蒙充足,不会分泌一点就停止。「犹如润地,水洒之时,即便难燥。」就好像一片润泽的土地,水洒在上面,不会马上干掉。
释迦牟尼佛把决定生育的最关键的因素——女性荷尔蒙,作了大概的介绍。然后又不厌其详,继续叙述不能受孕的另外一些状况。
◎不能入胎面面观◎
云何不入?
怎么样不能入胎呢?
佛经上所谓的入胎,就是现代医学术语的受孕。
父精出时,母精不出。
这里的「母精」,是指母体的卵子。父亲射了精,释放了精子,而母亲当时没有排卵,或者体内根本没有卵子。
母精出时,父精不出。
所谓「父精不出」,用现代医学语言加以解释的话,有下列几种状况:
1.阳萎,性无能,不能勃起,也无法正常射精。
2.虽然射精,但精液中精子的浓度不够。
3.虽然射精,但精液中没有精子。
遇到这几种状况,即使母体排了卵,仍然不会受孕。
若俱不出,皆不受胎。
当然,如果男性没有射精,或者精子的浓度不够,或者根本没有精子,而女性又没有排卵,那么就更不可能受孕了。
若母不净,父净;若父不净,母净;若俱不净,亦不受胎。
这里的「不净」,主要是指生殖器官的各种感染,或者疾病。
如果父亲方面健康无病,而母亲方面有感染;或者母亲方面健康无病,而父亲有感染;或者父母双方都有毛病;那么就不能受孕。照现代医学论据,这种情况下即使受孕,婴儿也很可能会因而导致先天性的各种缺陷。
若母阴处,为风病所持;或有黄病痰癊;或有血气胎结;或为肉增;或为服药;或麦腹病、蚁腰病;或产门如驼口;或中如多根树;或如犁头;或如车辕;或如藤条;或如树叶;或如麦芒;或腹下深;或有上深;或非胎器;或恒血出;或复水流;或如鸦口,常开不合;或上下四边,阔狭不等;或高下凹凸;或内有虫食,烂坏不净;若母有此过者,并不受胎。
这一大段,是叙述妇科的各种疾病。如果母体有上面任何一种毛病,都无法受孕;即使受了孕,也会流产;或者导致胎儿其他先天性的缺陷。
这本经典是一千多年前的文字,而且又从梵文翻译过来。当然,对这些妇科病的叙述就显得古怪。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透过这些文字,大略推测出这些妇科病究竟何所指。譬如:
1.「风病」:照中医理论,「阴虚生风」,阴部会有非感染性的搔痒。这种情况下,所谓的「阴虚」,也就是肾水不足。照西医说法,关系到性荷尔蒙的分泌不足。譬如停经后的妇女,有时阴部就有非感染性的搔痒。在这种女性荷尔蒙不足的阴虚情况下,当然就不可能受孕了。
2.黄病痰癊:黄带。
3.血气胎结:相当于现在西医所谓的「子宫内膜异位」。
4.肉增:息肉。
5.服药:两千多年前,印度或许就有避孕之类,或者堕胎之类的药。这个「服药」,也可能指服用药物而引起的副作用,影响到「宫寒」,或者性荷尔蒙的分泌,以致影响到受孕。
6.产门如驼口:这里的产门,应指子宫口。子宫口轻度脱垂,看起来就好像驼口。
7.如犁头:子宫完全脱垂,看起来就像犁头。
8.中如多根树:子宫肌瘤。
9.如藤条,如树叶:子宫肌瘤。
10.腹下深:子宫下垂。
11.恒出血:子宫出血。
12.如鸦口:子宫口不合。
13.内有虫食,烂坏不净:子宫颈糜烂。
其中还有些语意不十分明确的妇科病,我们就不妄加推测了。
上面是释迦牟尼佛所讲述,生理方面不能受孕的一些病症,其中许多与现代医学的论据吻合。
下面释迦牟尼佛继续叙述的,则超出了现代医学的验证范围。换言之,这也是现代医学或其他有志于身心科学的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如何把生命的本质、功能,以及各种现象,加以现代科学化的验证,并提出客观的、数据性的报告。
生命究竟怎么回事?
从时间而言,有没有轮回?
从空间而言,有没有六道?除了肉眼所见,以及目前人类所发明的仪器所观察到的,究竟有没有他方世界的存在?有没有天堂?有没有地狱?
生命的能量是否无限?
生命的物质状态,有可能青春永驻吗?有可能长生不死吗?
生从那里来?死往那里去?
有灵魂的存在吗?怎么投胎转生的呢?这点恰好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这本经典里所要阐述的。
现在让我们先看看,释迦牟尼佛对不能入胎,所作的另一部分叙述。这些是现代医学还无法验证的。
或父母尊贵,中有卑贱;或中有尊贵,父母卑贱。如此等类,亦不成胎。
或者父母是受人尊敬的,高贵的,而等着入胎的中阴身是卑贱的;或者父母是卑贱的,而等着人胎的中阴身却是尊贵的。双方的格局、运势、因缘配合不来,那么就不能受孕成胎。
若父母及中有俱是尊贵,若业不和合,亦不成胎。
又假如父母和等着入胎的中有都是尊贵的,但其他的一些业缘配合不来。譬如,这对父母应该有孝顺的孩子,可是等着入胎的中阴身,却是他们的冤家,不会孝顺他们,那么,也不会入胎。
若其中有,于前境处,无男女二爱,亦不受生。
如果等着入胎的中有,没有碰到男女两性的作爱,那么也就无法受孕成胎。
胚芽的发展
第1周至第3周
第一个七天
初七日时,胎居母腹,如榍如痈,卧在粪秽,如处锅中。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极受辛苦,名羯罗蓝。
状如粥汁,或如酪浆,于七日中,内热煎煮。地界坚性,水界湿性,火界暖性,风界动性,方始现前。
第一个七天当中,胚胎在母亲肚子里,就好像一片小木榍,又好像一个小肉疮,躺在气味恶臭的血肉堆里。它整个身子,乃至精神意识,就在这一小滴半透明的胚芽里。好像闷在一个不透气的热锅里,非常痛苦的受着煎熬。
这个阶段的小生命,就叫「羯罗蓝」。外表看起来,好像一滴粥,又好像一滴乳浆。
这七天里,生理方面,地、水、火、风这四大的「性」、「质」,开始逐渐发育。
现在让我们看看,西医胚胎学对这个阶段所观察的结果:
第一天:精子与卵子混合成一个[合子」。这时仍然是单细胞。细胞核内形成二十三对染色体。(见图一)(图暂阙)
第二天:精子进入卵子三十个小时后,「合子」分裂成两个细胞。(见图二)再四个小时后,「合子」分裂成四个细胞。(见图三)
第三天:「合子」已成为一个十六个细胞的卵裂球。轮廓像一粒桑椹,所以又叫做[桑椹胚」。体积和单细胞的「合子」相等,而且还被「透明带」围绕着。(见图四)
第四天:「桑椹胚」抵达子宫内腔,腔内的液体渗透过「透明带」。「桑椹胚」的空隙逐渐变成一个泡,叫[胚泡」。(见图五)
很快的,[透明带]消失,胚泡的外表形成「滋养层」,泡内腔有一小块增厚区,叫「胚胎细胞群]。(见图六)
第五——第六天:「胚胎细胞滋养层」粘着子宫,形成了最初的胎盘,日後逐渐发展为胚胎。(见图七)
卵子受精第一周变化示意简图
把西医胚胎学对这个阶段的研究,作了一点概括的介绍之後,我们再回过头,把释迦牟尼佛对这一阶段的介绍,拿来作个比对。
对于这个受精卵的外观方面,他说:「如榍如痈,卧在粪秽,如处锅中。」
质地方面,他说:「状如粥汁,或如酪浆。]
至于内部成分方面,他就用「地界坚性,水界湿性,火界暖性,风界动性」来概括。
如果用现代医学的语言来说,那就是,受精卵的染色体,已经蕴涵了日后生长出骨骼、毛发、肌肉、器官、血液、荷尔蒙,乃至强壮与否等的所有基因。
当然,释迦牟尼佛所说,不如现代医学经过精密仪器实验,所观察的,来得细密,但却不失简要、中肯。而且,对两千五百年前,当时人们所能接受的概念来说,充其量也只能说到这个地步了。
至于[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极受辛苦。」涉及到内心世界的部分,则有待各人的内证,以及日后科学的努力了。
第二个七天
难陀,第二七日,胎居母腹,卧在粪秽,如处锅中。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极受辛苦。
于母腹中,有风自起,名为遍触。从先业生,触彼胎时,名额部陀。状如稠酪,或如凝酥。于七日中,内热煎煮,四界现前。
这一段前面的「胎居母腹,卧在粪秽,如处锅中。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极受辛苦。」和第一个七天的描述一样,这里不再重复。
再下面的叙述,不同了。「于母腹中,有风自起,名为遍触,从先业生。」
现在问题来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有风自起]?和前面「风界动性」那个风大的「风」,同还是不同呢?「从先业生],又是什么意思?为了对这段的语意掌握得更明确,我们参考一下《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本经是对阿难说的,主要内容也是介绍胎儿在母体里的变化。也有说,这两者是同一经本,但由翻译的不同,而有差别。不论如何叫《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对我们解读《入胎经》是很有帮助的。
在《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本经里,讲到「第二七日」的时候,它的文字记载是:
所感业风名为遍满,其风微细,吹母左胁及以右胁,今歌罗逻(即羯罗蓝)身相渐现,状如稠酪,或似凝酥。内热煎煮,便即转为安浮陀身。如是四大,渐渐成就。
综合两部经对于这第二个七天的叙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要点:
(1)这股风是「自起」,有别于父母的遗传而来。怎么「自起」的呢?《入胎经》上说,「从先业生」,是中阴身的阿赖耶识所带来的种子。混合了前面父精母卵所具备的风大,但又不限于那个风大。
(2)这个「有风自起」的风,具备了「遍触」、「遍满」的特质,「令歌罗逻身相渐现」,能够使这个小小的胚芽逐渐生长。因此,「有风自起」这个「风」,主要是股生命能,也就是道家、中医所谓「人有三宝,神与气、精」的「气」。这是生命的精华,也是生命的原动力,是生命能的一个主要成分。
因此,道家有「食气者寿」的说法。而佛家则基于同样的认识,有「安那般那」(注1)的修法,后来又发展出天台宗的数息、随息、止息等「六妙门」(注2)的修证。至于密宗,则普遍的着重于「气」、「脉」的修炼。这本经典,基于同等的认识,每七天的变化、成长,都由不同作用的「风」来主导。这个「风」,也就是「气」的代名词。
(注1)为释迦牟尼佛所传授,注意出入息的修法。
(注2)天台止观的修持法门,归纳为六个步骤:一数(数息),二随(随息),三止(止息
),四观(慧观),五还(返本归元),六净(清净圆满)。
(3)参考了《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本经,我们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句子,「吹母左胁及以右胁」。
「胁」,是指胸部靠近两臂的部位。这一小片胚芽和母体胸部两侧的部位,建立了联系。这句话又怎么理解呢?
从中医来说,肝经的分布,正好联系了生殖器官与两胁部位。在五行属性上,肝属木。
母体一旦受精,卵巢立即分泌孕酮(黄体素荷尔蒙),这是水大。水生木,于是肝经起了变化。在中医来说,肝藏血。肝属木,木能生火。火又属心,心主血脉,于是又带动血液循环。
因此,「其风微细,吹母左胁及以右胁。」可以说就包含了上面这一连串的生理反应。
用现代医学语言来说,就是胚胎与母体建立了血液循环的脉道。开始由母体的血液输入氧气,以及其他的养分;同时把胚胎内部新陈代谢后的废气及其他剩
余物,经由血液流入母体排出。
第二个七天,也就是第二个周期的胚胎,在佛经里就叫「额部陀」。看起来,比第一个礼拜黏稠,所以说「状如稠酪」,「或如凝酥」。这七天里,附
着在胚胎上面的神识,仍然是痛苦的,「内热煎煮」,好像闷在热锅里那样,受著煎熬。
现在让我们再看看,西医对这七天作了那些观察?
第八天:部分「胚泡」进人子宫内膜。「胚胎细胞群」增长成双层「胚芽盘」。(见图九)
第九天:胚泡深入子宫内膜。开始入侵时的损口已由血纤维凝块盖起来。这时,[滋养层」出现一些小泡,互相溶合扩充,成为一网路系统(滋养层腔隙网路)。母体子宫内壁也起变化,细胞肿胀,细胞浆积聚大量积原和脂质,细微血管充血、扩张,形成了「血窦]。(见图十)
到第十二天左右,毛细血管破裂,母体血液流入「滋养层腔隙网]。此时,胚体本身的血管尚未形成,但是经由渗透作用,由母体的血液中获得所需的养分。胎盘由此与母体的血循环建立了交流。(见图十一)
第十三天:发展出「绒毛]、「绒毛腔」。
「胚芽盘」首端出现「徵心基板」,日后发展为心脏;尾端连接「结缔组织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