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20 12: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规模宏大的古战道是何时何人所建呢?工程如此浩大,为何“名不见经传”?专家说,断定古战道所属年代的直接证据,就是古战道的建筑材料——青砖!经考察,永清县境内出土的素面青砖,与雄县祁岗宋代地道砖属同一规格。由此可以断定,古战道当为宋代所建。鉴于古战道工程量浩大,分布面广,用砖数量相当可观。因此,专家们断定,这在当时一定是由权威的主管部门直接策划的国家级工程。确定了古战道为宋代所建,并不能使古战道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 l* r" _9 t9 e7 Y
/ |# \ a" Q7 Q4 P$ r
9 @& r+ K; ], A! R6 g4 v! p- `
# V, @ F. J9 P$ g' I$ ]
, e0 F1 G9 E' i) P 宋朝建国三百余年(公元960—1279年),古战道到底是建于初期,建于中期,抑或晚期?在历史上,宋朝被称为“弱宋”。其外患,前期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帝国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国,后期有女真族建立的金帝国和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国。古战道到底是宋朝与哪个国家交战时修建的军事工程呢?
, Y6 g2 L3 k3 H4 t( U+ X% ]9 R$ X
o% y. R+ f6 P5 |
! _/ |- `* c) l3 b1 e* Y% r
* H' y/ C6 `$ A( _! j- Y& u: z
! m% B* F- m9 \ 专家们从永清的沿革入手,为世人层层揭去古战道神秘面纱。据永清县志记载,宋时永清的北境已属辽国。专家们从古战道所处的特定位置及古战道产生的可能与必要等诸方面,引证有关文献资料,经过反复的研究考证,最后认定古战道建于公元1000年前后的宋辽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格局,是宋辽对峙。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确定的作战方针是先南后北,在统一南北之前,对辽国暂不主动出击,而辽国此时也无力南进。这样,双方想争又暂时未争,必然导致在防御上下功夫,古战道正是这一历史时期战争防御的产物。 / ~* N5 g% `" x6 ]/ Z2 ]3 p
, v/ o8 r- u# J: S( ^
4 ?; y$ V, n# Z3 q
9 c/ Z. z6 b# `0 T" {( A g
. K4 d- l8 s0 W' g
至于这一浩瀚的工程为何不见史书记载,专家估计有两种可能:一是该工程纯属国家机密;二是官修的史书有意回避,与史臣们为宋廷屈辱投降的对外政策回护有关。
" I5 \3 l0 B: z, u: T! R5 y
4 `, s2 J2 m; p& H
0 U |& J0 M1 k8 _7 {$ a( \- L4 n$ f/ _
1 F W, O% j% u- J
尽管“正史所未载”,专家们还是掌握了关于古战道的一些确凿证据:据明嘉靖26年(公元1547年)编的《霸州志》记载:“引马洞,为杨延昭所治,始自州城中,通雄县,每遇虏至,必以出师。”此外,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所编《雄县新志》,也有关于引马洞的记载。
1 \2 L1 _" Q. g: |; h# g* _+ Y9 I4 V6 @$ b. H
$ I! Z* U P# L2 b- j/ @6 R% y
% l, A' J5 O) Z w$ F0 w+ r
+ a; s" ^0 D9 A% Y6 ~5 j7 U
5 ^7 Q8 \; M5 f a G 史书记载:北宋雍熙4年(公元987年),辽兵压境,宋太宗赵光义诏问群臣防边之策。宋淇等主张决黄河北堤,以水为防,或横断河北平原,在沧州、定州之间修造长城,以限敌骑;沧州刺史何承矩,比较熟悉河川平原地势,主张利用河川沼泽,制造方田,以此阻断辽军骑兵南下之路。赵光义最终采纳了何承矩的建议,这就是史称的宋代防线“水长城”。而在永清县境内发现的古战道,位置在宋代防线以北,专家估计可能是当时的军事配套工程。
8 \8 H$ A% _4 e# c8 t* ^
% Q- y I& q7 \$ P* q
/ c8 A( H- R( Q l! S" v
& N. r' `: r; a% o
/ u ]! H8 w/ p* H0 }1 j9 L8 H “地下长城”期待再现辉煌 / k" o% W0 r' B4 g
) ^. D: T3 J6 Z% [
/ J# b* y. P( @5 O; O& V# ~% }% E- h9 q5 f1 k
) `1 R' Z0 t. w 专家指出,我国古代军事上的地道多是用于攻城的。而在军事防御方面,高山峻岭可筑长城以作屏障,江海湖泊可变方田以阻敌进,在一马平川的冀中平原地带,只有“藏兵”才能“御敌”。永清县古战道发展了攻城术,将地道用于军事防御,因而应该说是我国军事史上的重大发现。古战道的这一功能丰富了我国古代军事学的内容,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智慧与创造能力。 & E0 N4 E4 i. Q) v. s' S2 J. D$ w' V
$ T* o- Z$ E6 u3 ]
* r0 X. F4 v* @
3 S9 Q6 k- P1 w( s
# c- K8 n1 f" r' z5 A0 R2 J+ U 在民间,古战道传为杨家将所造,有关的传说数不胜数。有人说,杨六郎镇守三关,辽兵死守永清县城以北地界,因此杨六郎修建地道,“藏兵”于洞,和辽军作战。还有人讲,永清南关是古战道的最北端,洞口设在奶奶庙的玉皇阁,一般情况下,庙里的和尚在上侦察敌情,一旦发现敌情,迅速将战报通过古战道传到三关……
4 @5 O2 W a- q5 y9 ~
9 N5 }4 _: K% \! i, |# v! d( A W
; J: V5 `- }+ k( ~ f. n8 { a8 w. S9 g
$ k/ v ?9 {3 ~# f& |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高等院校及北京市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曾在永清县召开了地下古战道学术研讨会。专家们认为:作为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地下古战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无逊于长城。就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言,其价值不可低估,可谓“堪与长城比”。除了“可补正史所未载”外,它还为文物、历史、古代军事、古代建筑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和新的素材。
! G) p" F, `* b3 }9 `1 R
$ M$ h$ V4 B8 X% r/ @% a6 y9 ?2 s7 Y
) L* B0 e% j/ p2 x3 h) j7 K# `- h* y0 z/ V' ~
专家指出,在宋代,古战道是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在现代,对古战道的发现与挖掘,也具有一定开发价值与经济价值。有关专家认为,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历经十个世纪而不衰,是因为在杨家将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如果依托地下古战道,以杨家将历史和传说为中心内容,恢复部分古战道遗址,建立具有古军事特色的宋辽古战场旅游区,应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 Q2 _$ T4 i l& W& u
% ^: H9 B) R9 J% [ z
; |$ {- e3 [ A
- Y0 \9 A: }6 `* u" p0 R' {/ y
& G2 c4 s5 N0 u: x. P4 P
/ V c; A* l r( K6 D 专家介绍说,目前在永清、雄县和霸州等地,均清理发掘出了各类地下古战道。综合已发掘到的、有文字记录的、民间传说的地下古战道分布情况看,古战道区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根据宋辽边界向西延伸到容城县、徐水县(宋安肃军驻地)等地的历史条件推断,该地区也应有地下古战道分布。至于从永清往东,古战道还有多远,那又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了。
+ |5 B1 S+ t9 w1 @. c
! c: i* V5 i0 `9 p' R; k1 o+ J- c) G4 D5 C
. E1 P) B' E/ ?3 R- ]8 x2 X
- A; }/ m3 `- w! b4 h# g4 D+ { “地下长城”到底有多长?还有哪些秘密?沉睡在大地下面的千年之久的古战道,虽然已经为人所知,但仍有许多疑团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破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