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阳消息:历史上,夜郞王的一句“汉孰与我大?”让世人贻笑千年。“夜郞自大”作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典故几乎成了贵州人的代名词。
- D" l4 q3 W& b$ ^7 }- I
$ n% q6 P) |; \) u& a 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夜郞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人文价值正在为世人看重。一段时间以来,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都在抢“夜郞”。夜郞国究竟在哪里? 1 H+ Q7 b; F3 b Z6 S# m
: B% b! p$ a4 M: b9 P) l
. w- L2 [) F% n* p7 A
$ M# M& C g' j0 m* O# T! k3 Z 可乐,揭开千古之谜一角 " M1 O; d. f5 q- Z8 t6 c2 O
4 v( q6 ]6 v. h 夜郞国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前后约三百年。之后古夜郞国神秘消失。这个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记载中留下了一团迷雾。
/ W% k% s# w; S/ U' V% C2 L5 C2 W8 M( p+ [7 n
千百年来人们在不断寻找这失落的文明。是考古这把钥匙,拨开了这团深锁的迷雾。赫章可乐“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发掘,为神秘的夜郞文化揭开了辉煌的一角。 1 g# g; U$ ]' {, F) K7 D& x
; `* y, m, G, F' i { 中华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当汉文化在中原大地崛起时,边疆也出现了多民族文化,“西南夷”便是其中之一。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志》中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郞最大。”西南夷在历史上泛指云贵高原与川西的古老民族,夜郞文化便是西南古老民族文化的代表。 1 Q {5 A& q* l" v5 O
; i% V7 @3 D0 Q1 y' ?9 W9 w3 @
据负责可乐墓葬考古发掘的贵州省博物馆研究员梁太鹤介绍,自1958年当地农民因农事活动,在赫章县可乐民族乡发现第一批出土文物以来,考古部门先后进行了9次发掘,共发掘古墓396座,出土文物2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50件,还有大量的国家二、三级文物。但再次引起国家和考古界关注的还是2000年的考古发掘。这是建国以来,贵州考古发掘中墓葬方式最复杂、出土文物品位最高、考古信息最重要的一次。
v& U9 w4 S& C4 b
" a* z! t' o' }- y* A/ u 梁太鹤说,2000年的可乐墓葬群的发掘及历年调查有几方面值得重视,一是可乐墓葬分布面大,涉及范围达3.5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墓葬高密集中,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墓葬80多座,其中有不同时期的墓葬叠压在一起,为省内考古罕见;三是延续的时代长。战国、西汉、东汉时代都有大量的文物出现;四是反映的文化底蕴丰厚。出土的石、陶、玉、青铜、铁、玛瑙等不同质地的农具、生活用品、战斗兵器、装饰品及农耕画像砖、乐工图画像砖等大量文物,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独特的夜郞民族文化,以及秦汉时期的汉文化与夜郞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 w* T. i# c1 B; y, i9 _' f1 F
+ w, Z1 U1 D" P! c' j* D& e% {" `6 ? 如用鼓形铜釜套头,以及用铜洗罩面、铜釜套脚的“套头葬”习俗,惟古夜郞文化所有。从发掘出的“敬吏”铜印的将军墓,人们无不惊叹夜郞将军的风采,夜郞军队的雄姿。 ) r) m% h6 U( Z% m7 @: S+ |
& s( b6 x* j4 ^ 这位将军,头别发杈,头套饰有双虎的大铜釜,面罩铜洗,脚套铜釜,耳垂玉骨玦,项上佩玛瑙管、玉珠交替相衔的项链,身佩10余只铜铃,腰间佩工艺精美的铜柄铁剑。该墓出土文物包括篆文印章在内多达百余件。据分析,套头铜釜曾是死者生前用的炊具,是特殊的宗教用器。 / _" R7 m) G9 Z
, k; A5 x$ j/ _1 g: t& b7 f
“可乐”以其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文化属性,荣获2001年度 “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可乐遗址·古墓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Q& [1 X- U' d4 y( \: F
2 k) i, r7 r) b# q' r3 f 在以史书记载及考古成果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后,夜郞国在贵州已成为不争的史实,但夜郞国的都邑究竟在哪里?梁太鹤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可乐“西南夷””墓群的发掘,对探究古夜郞族属和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1 v; O# J* D7 m1 N* x) z
" d, p% V7 K/ W; P3 O , N2 w) u5 d( ~# t1 K; Q& S5 S
. z9 [# d" O* _2 s: H& w神秘的柯洛倮姆
6 x8 X o3 Y2 m% ^& f# y* b+ P* d7 H( p8 k" D! `
可乐,彝文古藉称为“柯洛倮姆”,意为“中央大城”,史志记作“柯乐”,后演变为“可乐”。今天杂居可乐的彝、苗、布依等少数民族中,彝族人最多。当地人说,彝族最先进入可乐,他们将这批“西南夷”墓葬叫做“傜人坟”或“傜人洞”。 . k+ Y7 K% U5 z6 ^
6 j& \( O6 k/ ]* p7 t, N 一直在“柯洛倮姆”这片土地上耕作、生活的百姓们,哪里想到他们捡回家去砌猪圈、盖茅厕的砖瓦,竟是秦砖汉瓦;那些从“傜人洞(坟)”挖出来,认为带有邪气而随手扔掉的坛坛罐罐,竟然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今天,人们无不惊喜慨叹,贵州这片一直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土地上,竟然沉淀着厚重的古老文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