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207|回复: 1

朱元璋屡遭日本羞辱,为何不征日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4 23: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怀良亲王完全重复了当年北条时宗斩杀元朝使者的一幕,但思前想后,朱元璋却不敢效仿忽必烈的天子一怒兵伐日本。
3 @* e7 B5 f  O# s1 v
/ b, \+ \+ E4 t$ w% t7 {- G; S眼看倭寇骚扰越来越严重,隔了一年,朱元璋再遣使臣赵秩出使日本,递交国书给怀良亲王。吸取上次“直抵其国,缚其王”的教训,这次的国书完全走怀柔的路子,大意是说:“最近几个被倭寇抓走的俘虏逃回本国,我这才知道早些时候的倭寇来犯,不是贵国王的本意,而是盗贼所为。所以我已经让海军方面暂停造战船了。果然能够革心顺命,共享太平,不是件美事吗?”
' D# e$ M# ^6 |4 u6 p/ z: k9 S+ O7 F: h* W7 J
硬的不行,软着来。在这封国书中,朱元璋对日本大加安抚。不过,赵秩还是差点遭遇前任使者的下场。怀良亲王见他姓赵,怀疑他是当年元朝使臣赵良弼的后代,并且是代元朝出使,喝令左右斩杀。幸好赵秩没有慌张,耐心说明现在中国当政的是明朝而不是蒙古,自己也不是赵良弼的后代。这才打消了怀良亲王的敌意,并同意派回使入明朝献马和方物,并且送还明州、台州被虏男女七十余口。* |  b- S+ t6 @" e! z3 ~, J, q% W
  @6 m+ @$ V9 Q
此后,朱元璋从在华的日本僧人口中,了解到与之打交道的怀良亲王并非日本国王,大失所望:敢情一直在对牛弹琴啊。这期间,日本的大名也出动了几次贸易船,每次都因为没有正式的国书而被朱元璋赶走。
0 `/ g2 W3 U$ J, i+ M3 u/ w# D* T8 l* d# z
明太祖希望的日夷来朝的圣世景象依然没有出现,在一再失望之下,洪武十四年再次遣使,在指责日本国王的国书中以开战相威胁:" U  @& D4 _/ r% m0 ]( P7 C9 u

9 X1 j! v, A, S4 t“……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隙之源乎?……若叛服不常,构隙中国,则必受祸。如吴大帝,晋慕容廆、元世祖皆遣兵往伐,俘获男女以归。千数百年间,往事可鉴也。王其审之。”
& D' @6 @. E* h0 H$ Z2 i
9 {8 W5 f, c$ }" c+ X+ e国书到达日本九州后,同样被扣在怀良亲王手中而没有到达北朝,当时北朝幕府大兵压境,南朝节节败退已处苟延残喘之中。怀良亲王这次收敛了脾气,没有斩使,只是回了一封不卑不亢的国书:
' Z4 g# d7 D3 i9 k9 V/ q. }7 I' w" E' P4 {5 ^- y6 {! a  k! v2 q& ^+ \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2 j& A- ^7 N. e
1 ^# z0 @8 R" z1 W! E
这封回书有抑有扬,强直豪壮,文采斐然,“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的豪言,实在是才子手笔,放之世界史上也应该是著名的国书。文中用典很多,我实在怀疑是中国文人手笔,不像是日本精通汉学之人能写出的。
1 z% P- B$ N! U$ H7 \+ ]; W* {; @" i, i) |
武则天当年废中宗自立,读完才子骆宾王起草的《讨武氏檄》后感慨:“宰相安得失此人?”但朱元璋不会这么说,因为宰相都被他杀光了。
0 U( n, Y/ X7 O! ~
" [0 ]6 y+ \; Y& s1 C7 e8 \8 U3 K说起来,两位宰相胡惟庸、李善长的死也和日本有关。# |- a, R2 R* f% m6 P6 u- g2 V+ M
3 l5 \4 E5 q- K- F. p9 L, _/ O3 U
胡惟庸是从龙功臣,官居左丞相,位于百官之首,却被朱元璋处死,李善长受株连一起被杀。朱元璋给胡惟庸加的罪名是:秘密交结宁波卫指挥林贤,让他向日本国王借兵谋反。“日本国王”怀良竟“遣僧如瑶率兵卒四百余人,诈称入贡,且献巨烛,藏火药、刀、剑其中,包藏祸心。”/ {  O! h! c, v# z
0 Z  a+ E& f0 j- \
胡惟庸擅权跋扈是真的,“通倭”却是真假难辨,史学界一般视为“莫须有”,只是朱元璋诛杀功臣的一贯手段。杀掉宰相后,朱元璋顺势定下了有明一代不立宰相的祖训,说到底,还是为后世儿孙扫平障碍。: z5 y: M' u6 E" u2 X* {8 ~
5 [" O6 a! X+ r  Z/ b2 P9 E
堂堂中华之主,却受到夷狄小国如此奚落。“帝得表愠甚,终鉴蒙古之辙,不加兵也。”2 @. R) a7 O2 t! n2 F9 G
( V% N: F1 h6 H) J  F, K
汉朝镇守西域的大将陈汤敢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而作为开国雄主,连一代天骄的蒙古人都被他赶到了漠北,日本如此无礼,朱元璋为什么不征讨?
5 h: x6 {7 a5 o
+ Q  w& E1 \$ z, J6 \! P- v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从政治上考虑,天下初定,朱元璋深知休养生息的重要,不愿再起干戈,在祖训里他不厌其烦地告诫后代不要“穷兵黩武”。从战略上考虑,北方的蒙古残余才是心腹之患,日本虽然不臣,但远在大洋深处,劳师远征,胜败难料,他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当然,如果朱元璋能预知他一手开创的大明江山后世屡遭倭寇侵犯,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出动百战之师,不惜一切为子孙拔掉这根荆棘。
6 a$ M1 E% n* b) C6 ^. N" h" M5 s6 {8 s7 K
朱元璋忍下了这口恶气,不过“怒日本特甚”,从此对日本派来的朝贡一概拒绝接受,宁愿与日本老死不相往来。不过,担心后代不能像自己一样能忍,朱元璋把朝鲜、日本、大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齐、勃泥等15国列为“不征诸夷”,并写入《祖训》传后世子孙。朱元璋在“日本国”旁特意添加了小字注释:“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3 X7 N4 b4 Z8 E! Y! O  h
4 Z2 n4 P1 Y) J( N  ^8 x怒日本,但持重不敢出兵,这恐怕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遗憾。* W" P# R8 K: v+ P& A

0 I' ~# U8 p0 N- P风水轮流转,转到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当皇帝时,日本人突然一改傲慢不恭的死硬面目,低头哈腰请求称臣朝贡。当好大喜功的中国皇帝朱棣遭遇拜金为上的日本将军足利义满,两个国家又重新好得像蜜里调油一般。朱棣甚至夸奖道:“海东之国,未有贤于日本者也。”不过,这一次蜜月,能延续多久呢?
- S8 P: o, T* O6 T5 p, S: h3 \1 v- D+ O8 q, f
先斩使,再称臣,又反目。日本和明朝的外交史上,一次次上演白云苍狗的时代闹剧。嘉靖皇帝忍无可忍:断贡!这下更惹了马蜂窝,翩翩使者不见了,头缠白布的倭寇呼啸而来!
发表于 2011-10-18 13: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了,如果大明真进攻了岛国,哎,后世肯定欢乐无极限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9-19 02:45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