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659|回复: 1

绵里藏针:让慈禧断子绝孙的罪魁恭亲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5 10: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b2 [3 `% D' F; y& A

5 W" i: @5 v% Q6 `+ f, K0 J! l5 S恭亲王奕忻% V7 i2 j; a& ~' C. y

) {  L; L1 |; {% ]6 E$ k+ H) C3 {/ k) U
7 j! b9 B3 K0 Y  l. }3 e3 k
恭亲王的性格是绵里藏针的,在阴柔的外表下,却是一种果决,这在其打倒肃顺等“八人帮”及解散阿思本舰队时展露无遗。当他在慈禧身后,高举旗帜、高喊万岁时,慈禧如果真能对他彻底放心,慈禧就不会成其为慈禧了……/ V8 G1 H' C* z& {, _5 N- I
+ p" |, k' ?9 u; l" |! K
1875年2月12日,美国《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和《芝加哥每日论坛报》(Chicago Daily Tribune)同时在头版刊发了一则极短的报道,正文只有14个英文单词:“来自中国的电讯表明,这个国家的内战将无法避免。”
: ?( S# }/ Q$ G& [
9 N& N3 j3 u" {+ A( S* ]0 T/ ]次日,这两家报纸又在显要位置刊发了一篇报道,称虽然醇亲王之子(即光绪皇帝载湉)已被选为接班人,但同治皇后阿鲁特却身怀有孕,如果她能诞育一位皇子,则帝位之争必将趋于激烈。报道说,传言皇后已经自尽,但无法得到证实。
3 T2 b( ~( p: l& |8 \" I) \: i* U$ O, x8 ]: _; D' t/ B% }
此时,距离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正好一个月,尽管大清国竭力给国民和世界营造一个印象:大清国的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越来越好。但在这大好形势下,西方人似乎并不领情。1月31日,这两家大报的头版上就同样刊登了一则短消息:“传言说,因皇位继承问题,北京已经爆发骚乱。”
& S( m  V3 C* r; C9 w1 C- r* {+ V" i/ J
有关红墙内阴谋的种种揣测,在西方蔓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年43岁的恭亲王奕,再度站到了风口浪尖。2 q, {$ W+ B) z  U' F3 Y/ J
5 D6 O, y9 f1 x
“可怜天子出天花”
9 x8 u1 p7 |" L/ v% P# U/ e7 _) Y$ H5 l
同治皇帝的夭折,吸引了西方媒体的高度关注,这无疑是因为中国绝对无可否认的大国(并非强国)地位。
% X! q& P9 w; u2 x  X; y) v9 q( E- Z
0 U& Z3 v4 U2 r' n, V+ o4 k+ `3 d《芝加哥每日论坛报》在得到同治死亡的消息后,发表了一篇题为《英国与中国》(England and China)的文章。文章认为,同治皇帝统治着3亿多的庞大人口(英德当时的一些地理学家甚至估计当时中国人口在亿),远远超过大英帝国(包括所有殖民地)的亿人口,两国人口相加,就等于人类总人口的半数以上,这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事情,中英两国无可争议地是世界上的最大的国家。" m+ ^. |. Q- u. V) ^* |4 E- r  C

! L+ _3 @3 V7 s& `8 w& k如今,这个与英国一般伟大的国家失去了他们的领袖,世界当然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官方公布同治的死因为天花后,一时之间,天花(smallpox)和种痘(vaccination)的基本知识就成为西方各报争先报道的内容之一,以满足读者的强烈需求。
8 M% a0 `2 j* w, l
: [: y8 Z/ }" |天花之外,有很多非官方的史书,认为同治皇帝少年风流,私生活不够检点,沾染了严重的性病。这些疾病与天花协力,摧毁了这个少年天子。而史家们争论不休的,就是谁该对同治皇帝的放荡负责。在这些责任人中,公认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慈禧太后和恭亲王。
" D# F3 N* E6 h8 q0 M, H9 M4 X9 w% c/ o# h$ Z. O
慈禧太后被攻击的理由,是因为她过度干预了儿子的房帏秘事。传言她并不喜欢皇后阿鲁特氏,以至于同治皇帝不敢与皇后同房,却也不愿按照慈禧的心意,去临幸她所钟意的慧妃(富察氏),于是,经常独宿养心殿,为了解闷,便开始偷偷溜出宫去寻花问柳。而为了防止被官员们撞上,他还不敢去高级娱乐场所,尽选择那些低档的、官员们不常去的地方,结果沾染了一身的性病。. p8 Q- D- A0 v) p5 R( s
, r8 N) _3 u6 l) w, f/ }# G
恭亲王被攻击,则因为正是他儿子载澂,充当了皇帝寻花问柳的伙伴。而恭亲王又以从儿子那里逼问得来的实情,作为向皇帝进谏规劝的砝码,导致与皇帝关系紧张,双方关系搞僵,恭亲王不久被同治皇帝以“无人臣礼”为由,予以“双开”(取消亲王爵位、撤去一切职务),引发轩然大波。5 ?/ y+ O+ f8 l- D0 T9 b

  w( F9 z* u# [+ I' t接班人选
. |/ c) t/ R8 x+ C1 r' Z  H; z6 o/ \1 C4 c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同治皇帝终于病倒了。在他病重无法办公的时候,任命了自己的老师李鸿藻代行批答奏章,李鸿藻很谨慎,只敢批示“知道了”、“交该部议”等废话。一周后,在亲王们的请求下,同治皇帝同意,除了汉文奏章让李鸿藻代批外,恭亲王代批满文奏章。慈禧太后则召集军机和御前大臣,发表了重要讲话,谈了一个小时之久,大意就是皇帝如今都无法亲自批阅文件,要大家想想办法。恭亲王带头表示,自然还是要请太后出来掌舵。慈禧指示“此事体大,尔等当先奏明皇帝”。次日,同治在病榻前召见恭亲王,亲自交办该事,“天下事不可一日稍懈,拟求太后代阅折报”,并叮嘱恭亲王“照常好生办事”,“语简而厉”。随后,就发布上谕,由太后批阅裁定折件,恭亲王到手才5天的文件审批权,就又消失了。
6 e6 P" V& H+ a+ l: t, X. p( Y, w4 Y' H# f
比文件审批权更重要的,当然是接班人的问题。
9 R1 W5 t. }4 d! m' o: v2 v- c' U! S% M: ~
同治皇帝死后,有关其接班人的选择乃至争论过程,在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而在野史中,却存在许多不同的版本。- G  z' q" X- N

  B$ T  H  Q$ X' k+ c2 j- P4 B说法之一,是当时皇后阿鲁特身怀有孕。果如此,当然必须等待她的临产,如果所生是男孩,继承人问题迎刃而解,如果所生是女孩,则再另行挑选接班人。史家经常引用的一段“野史”,说是慈禧当时表示:“皇后虽已有孕,不知何日诞生,皇位不能久悬,宜即议立嗣君。”& C+ N, U" Y2 k; s

* `6 Z4 X! J- w/ X" q恭亲王则认为:“皇后诞生之期已不久,应暂秘不发表,如生皇子,自当嗣立,如所生为女,再议立新帝不迟也。”, \# C4 W7 H* j

& Y$ @/ ^6 Y" T0 y- J其他王公大臣也几乎赞同恭亲王的意见,但慈禧却坚决反对:“现在南方尚未平定,如知朝廷无主,其事极险,恐致动摇国本。”
$ P/ f. s- ?% ~$ _* A' s" J8 M
: K& B' K6 P$ Y这个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段子,其实连野史都称不上,其来自两个英国人写的《慈禧外纪》(China under the Empress Dowager),而这本初版于1910年、畅销世界数十年的“历史巨著”,已经被无可争辩地确定为“伪书”----一部彻头彻尾的历史小说而已。两位作者创作同治皇后怀孕的灵感,估计就是来自于那与中国御史们一样“风闻报事”的《纽约时报》驻华记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灵隐岛

×
 楼主| 发表于 2011-9-5 11: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法之二,同治皇帝曾想立孚郡王之子、贝勒载澍为接班人。据说同治已经要求其师傅李鸿藻在病榻前起草这一传位诏书。但这一说法同样源自《慈禧外纪》,被国内大量辗转摘引后,添油加醋,最后说是李鸿藻心中害怕,起草完后就到慈禧那里去汇报,慈禧一看大怒,下令将皇帝“尽断医药饮膳”,活活饿死了这亲生骨肉、少年天子。9 G5 H# ~) o5 }6 b; O

$ P* v# r, `+ z2 d& a: S; [说法之三,是同治皇帝选择了自己寻花问柳的哥们、恭亲王之子载澂。据说,因此之故,当同治皇帝驾崩,慈禧召集领导班子商议接班人大事时,恭亲王居然说了句:“我要回避,不能上去。”这一说法,来自陈夔龙的《梦蕉亭杂记》。但日后官至直隶总督的陈夔龙,当时还在老家刻苦攻读迎接高考呢,这当然也是道听途说。
; h4 h. \! Y- o# c: t. _. }6 T1 j+ K. _3 i7 `! }+ d
说法之四,则是从下一辈的“溥”字辈选择,这一辈居长的是当时6岁的溥伦(后出任农工商大臣,拥护共和),但溥伦的父亲载治却是从远房过继给隐志郡王奕纬(道光长子,咸丰皇帝和恭亲王的长兄,早夭)的,不是近支亲室,血统不纯。这说法,同样源自于《慈禧外纪》而被广为转载,极不可靠。
0 a+ ^$ }* q4 Y" @0 Z/ I! I* w
( C: R& S: t6 w0 I  E尽管以上说法的来源都相当不靠谱,但也大致列举了当时可能的接班人选。从各方面衡量下来,载湉(光绪)作为接班人的确是相当合适的,尤其在血统上,他不仅是醇亲王奕譞之子,最纯正的天潢贵胄,而且其生母、醇亲王福晋正是慈禧太后的嫡亲妹妹,也就是说,慈禧太后身兼载湉的伯母和姨妈双重关系,这是其他皇侄们(包括恭亲王的儿子们)所无可比拟的。
( Q6 u, S+ ]% f/ Q+ T  M# z
) E6 e% J/ V, F, x  a绝路皇后
6 D! O1 v  j& H* q/ m
/ z8 m) Q9 |8 e* F- o同治皇帝死后不久,皇后阿鲁特便也香消玉殒。
' B: d( _/ _, ~5 a, s4 _& W$ }. g
8 y+ K% _: Z; y9 R3 S4 y% w根据官方公布的文件,这位皇后死于悲痛,“毁伤过甚,遂抱沉疴”,官方的评价很高,说她正位中宫后,“淑慎柔嘉,壸仪足式。侍奉两宫皇太后,承颜顺志,孝敬无违。”悲痛是可以想见的,而一个21岁的健康的年轻女子,会因悲痛过度而死亡,则是比较离奇的。也无怪乎后来野史中出现很多段子,来试图重新阐释阿鲁特的离奇死亡。
' |7 h" w9 z% g: X$ Z
2 R0 U* I) w" `+ k; Q以《纽约时报》等为代表的西方媒体,乐于从权力斗争的角度来解读皇后之死,而其立足点就是皇后其时身怀有孕,慈禧为了一己的权欲,居然连亲生的孙子(或孙女)都不顾,迫害皇后致死。这种说法,到了《慈禧外纪》出版后,辗转摘引,几乎成了一种定论与共识,尽管其毫无史料支持。
/ @0 p% [8 L- p! |  o1 ^" q; x: c+ W) a
中国本土产的野史,在更有中国特色的解释:“康熙皇帝的早期,成为执掌实权的摄政者,而不是康熙的生母。太皇太后摄政的难度,并不比皇太后摄政的难度高多少,两者都是同样的权宜之计而已,关键在于政治力量的平衡。& Z' H) R6 {. c2 w% p+ j& i3 J

( E4 {" B& w4 _6 H西格雷夫还引用了一个此前没被人关注的细节:就在一连串死亡发生的时候,慈禧本人也身染重病,并且蔓延了8年之久。加拿大华裔学者邝兆江(Luke S. K. Kwong)在其由哈佛大学出版的英文著作《百日维新的碎片》(A Mosaic of the Hundred Days)中,考证了慈禧太后一直患有严重的肝病。而在1875年美国驻北京公使馆发回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明确地说:“(慈禧)太后,两位摄政者中更有权势的一位,也病得很厉害....。.数月以来,(慈禧)病得如此厉害,以至于街头百姓中每天都有入预期她会死掉,甚至有好几次谣传她已经死了。”
8 w/ R( i/ z/ n' ?& g5 `' P, `5 Z! c
  {6 Z/ E. Q: C据此,西格雷夫问道:“到底是谁给慈禧所有的直系家庭成员下了毒呢?恭亲王毫无疑问有最强烈的动机,但他并不会弄脏自己的双手。如果真的有必要下狠手的话,自有李鸿章这把老练的解剖刀替他完成这项秘密的外科手术。”而他认为,恭亲王的动机在于,“同治已经给亲王带来了10年的麻烦和阻碍,恭亲王的恼怒可能转嫁到了慈禧头上,怪她没有对儿子采取强硬手段,因而牵涉到了亲王自己的利益……无论是谁做出了这样的安排,总归是有人决心要干掉同治,还有他的皇后、他的母亲和他的异母姐姐,就好像是为下一拨食客匆匆打扫宴会的餐桌。”5 ?$ i0 p' H, ~3 d

$ _9 z. |& R! h" h$ l+ L' I# k恭亲王的性格是绵里藏针的,在阴柔的外表下,却是一种果决,这在其打倒肃顺等“八人帮”及解散阿思本舰队时展露无遗。当他在慈禧身后,高举旗帜、高喊万岁时,慈禧如果真能对他彻底放心,慈禧就不会成其为慈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8-12 09:15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