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328年,图帖睦尔做了大元帝国的第十二任皇帝,史称元文宗。就在这一年的十月二十一日,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孤庄村旁的一间破旧的二郎庙里,朱陈氏又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重八。1 s: t% v; K! C) p' v3 C0 b/ G
1 s% K) w2 |0 i3 H; D D9 r* X4 K
朱重八的高祖,朱百六;朱重八的曾祖,朱四九;朱重八的祖父,朱初一;朱重八的父亲,朱五四。; M2 E+ Y/ {0 s
; r- i0 K/ k! x5 z, k1 |- f——历数其高、曾、祖、考,不曾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名字,可见,他祖祖辈辈,确乎是贫困得无以复加,挣扎在生存线上,浮沉于社会底层,不识温饱,不沾文墨,更不曾有过序齿列班的非分之想……然而,就是这个娃娃,后来却成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一个叫贪官污吏、功臣勋旧乃至于硕儒巨擘们胆战心惊、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的杀人魔王。
4 o) @$ h3 P6 h0 e5 }
; R) n; O. Q# l% B0 _牧童,沙弥,皇帝2 B3 q6 J& \% N& L$ ]
0 Y9 N/ C6 N$ D0 v' A' Z# F
少小的朱元璋是不幸的。他上面有一群哥哥、姐姐,勉强读了几个月的私塾之后,他就开始给人家放牛。
+ m" ~: a7 c" r: m
! V1 A* g" i* g' l1 ?' p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他的父亲、母亲和大哥在几天之内相继去世。仅存的二哥决定外出逃荒,便把这个尚未成年的弟弟交给了皇觉寺,让他出家做沙弥,这样,他就可以吃上一碗活命的斋粥。这一年,朱元璋才十六岁。
; A) h I: j/ a" y4 B
+ t9 i0 E( q3 Z3 F不过,饥荒和瘟疫并没有绕过寺庙,五十天之后,皇觉寺也几近断炊,僧众纷纷逃离,住持高彬法师给了他一领袈裟、一只钵盂,对他说:“孩子,寺里无法养活你了,你也出门化缘去吧。”
^5 ^0 ?3 K4 Q, m! x+ L$ q3 R* x( j: B
化缘,实际上就是乞讨。就这样,这个披着袈裟的小叫花子,南下合肥,西入河南,北上汝州、陈州,东向亳州、颍州,四年绕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皇觉寺。( r+ f! @' R1 S6 K
! R. `6 X( H& O) ~对于这段难忘的历程,他曾有过一段精彩的回顾:
7 C3 @ h& I q' S# n! ]1 N" ?- w( W
: h+ c" ]- d8 O4 s5 F( H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徜徉。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皇陵碑》)/ m3 M0 T$ M. l
/ n3 r2 i: \, a2 l- w; a: l# m) F3 r这时候,反元义兵四起,六根未净的朱元璋蠢蠢欲动,他在伽蓝神前祷告:卜逃,不利;卜守,不利;卜“举大事”,大吉。于是他脱掉袈裟,直奔割据濠州的红巾军郭子兴部,当上了一名最低等级的兵头,官为“九夫长”。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 u- P( K- G7 z1 q/ h" P& q1 S. M' R2 e8 @
他作战勇敢,仪表堂堂,更重要的是他心有机谋,每战必胜,很快就获得了郭子兴的青睐,郭子兴把养女马氏许配给他,他一跃而成为郭子兴的嫡系亲信,乘龙快婿。
# _# p- W0 j/ m% A
, X( N5 h) @* O# R/ j5 ]不过,朱元璋并非久居人下之辈,他打着郭子兴的旗号另立新军,创建了自己的人马和地盘。, {- y! w0 m& ?/ Q( U# k5 Y
0 R6 @% ~- v; \& E, S, L+ U; E$ Z( x
1354年,下滁州。1355年,诱斩陈野先,下采石矶、溧水、溧阳、句容、芜湖。1356年,攻占金陵(元代称集庆路),把这块虎踞龙盘之地改名为“应天府”。这时候,郭子兴已死,朱元璋自称“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1 F( i% e5 Y1 s
: g- [' Q; Q9 T/ ?6 | M. u1363年,灭劲敌陈友谅于鄱阳湖,陈友谅中流箭而死。 v( m8 L9 k1 y
) `/ G5 j8 [" {1 ?/ }- }% _; x0 S
1367年,灭劲敌张士诚于平江,张士诚被俘自缢身亡。1 q) j5 n- l, l0 p
9 `2 Y7 L- C O0 d- G* e$ o0 W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金陵称帝,改国号为“大明”。. A4 C3 b5 t6 J5 k1 k) K
2 z* F$ f+ L. Y# I' H
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 ]# |1 s5 }+ J$ ^! |2 @
, A' V4 f' O% y; y元末灾变,群雄四起,刘福通、芝麻李、韩林儿、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还有方国珍、陈友定等等,一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英雄豪杰,虎视眈眈,逐鹿中原。十几年的南征北战,终于让朱元璋这个从贫民窟里走出来的放牛娃、小沙弥,跃上了权力的顶峰!
# v& j! ]/ Q+ X5 W; Z
& D& @4 r1 s8 R9 A9 S( A时乎?命乎?——人们对朱元璋的成功之道进行了许多有趣的探讨。% o0 r4 V7 R% Z4 v0 o% G
$ W4 s. u# b [, P& D* v8 M4 x* Y有人说,他出身贫贱,深知民间疾苦和社会弊端,他的部下攻城略地之后,不妄杀,不掳掠,大得民心。自古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
/ [; S5 z; {) S0 m" ^! i
% Q+ X3 f; I. ?! [有人说,他从士兵、九夫长做起,直到元帅,深谙行伍之道,既有运筹帷幄的指挥才能,又有坚毅果敢的人格魅力,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审时度势,量力而为,所以每战必胜,每攻必克。1 A2 h+ I* D; P% t ^0 e
J5 \4 k! C6 G0 r! C' w, Q1 l. q1 x. A还有人说,成功的英雄后面总有一位坚强的女性,站在他后面的就是在民间广有盛誉的马皇后马大脚。马皇后有胆有识,深明大义,不只在危难中每见真情,而且在团结将士、调协君臣关系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m, p; W5 J4 X1 k8 K) d
& Q* \0 q5 Q$ R3 v2 v1 N如果仅是以上几点,则仍然是远远不够的。朱元璋的成功更重要的在于他善于网罗人才,在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文臣武将,他们为夺取江山立下了赫赫功勋。特别是出生于濠州、凤阳一带的朱元璋的同乡们,更是对他忠心耿耿,始终不渝,出生入死,承担了巨大的苦难和牺牲。' q' x" |& h$ i o' P
* K }9 u& A# s ~8 z4 N大明王朝建立之后,论功行赏,这些人理所当然得到了高官厚禄。据洪武四年(1371)统计,在朱元璋的家乡人中,封国公者六人,封侯者二十八人。朱元璋除赏赐他们大量土地外,还颁有可以免死几次的铁券。其余在府、部、司、院中任要职者不计其数。这些人以李善长、胡惟庸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声气相通、姻亲相连、威风显赫的权势集团,人们称之为“淮西帮”。5 ?+ N: h" X5 f" L
! ^9 c, E$ M# |! t2 n% w4 Y, I
但是,好景不长,从洪武十三年(1380)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短短的十四年中,朱元璋大开杀戒,把所有的开国元勋、文武耆旧几乎杀了个精光。“淮西帮”土崩瓦解!
* I7 O( i! y. g! l% i* V: F# t0 x
9 S9 i5 S. ?5 H大屠杀,大灭绝,冤毒惨戚,叫后世读史者拍案惊奇,欷歔不已!人们不禁要问:是杀人者本性邪恶、忘恩负义、自食其言呢,还被杀者恶贯满盈、罪有应得、咎由自取?
0 k& H) t- j7 |( Y
, ]0 I. J, ?# i* S6 Y/ }胡惟庸之死; B" e0 w$ J* W& u$ R
2 o6 u+ C5 Q! M. p8 i第一个用来开刀的是胡惟庸。
4 y* E! W$ B: n/ p$ W
; _% B- v- @1 v1 t0 q9 o0 a6 G胡惟庸,安徽定远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投奔朱元璋,从最低的元帅府奏参做起,后历任主簿、知县、通判、太常寺少卿。洪武三年(1370),因姻亲关系而受到李善长的提携,官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不久代汪广洋为中书省左丞。以后又拜右丞相,继而为左丞相。由于他逢迎有术,颇得朱元璋宠信,常常形成一人独相的局面。. S6 @; Y$ }6 r; D6 O/ |) g
1 k$ B3 ~: ?4 U2 J+ K. u胡惟庸聪明绝顶,但并非安分守己之辈。他利用宰相高位,独揽政务。臣下的奏章,他先行拆阅,对他不利的隐匿不报;官员的生杀升黜,他也常常不经奏报而独断专行。一些趋炎附势之徒“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明史》)。
, S7 h) J$ K2 V1 |* V! L6 x9 A" k2 Q" |
这一切,朱元璋看在眼里,不动声色。
2 P; l9 P+ U) \0 t6 r& O2 O& S! Z3 V8 F& | Q* F- h4 l$ c
大将军徐达对胡惟庸所作所为深为不满,向朱元璋作了汇报。胡惟庸则唆使他的喽啰反告徐达,把事情搅成一团浑水。' a2 t+ r x. \7 p
) W3 ?# x$ ~. z
这一切,朱元璋也看在眼里,仍是不动声色。
, S Q0 P' m2 V& U" ~ t% ]0 I
; n9 U* R8 _7 l. H6 q# O有一天,胡惟庸的儿子招摇过市,坠马,死于过路的马车轮下,胡惟庸不问青红皂白,把那个马车夫杀掉解恨。事后,他心中惴惴不安,于是选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日子,准备了一套又一套的借口和说辞,向朱元璋诉说了他的失子之痛和悔恨之情。朱元璋仍是不动声色。半晌之后,才冷冷地说出了一句话:“杀人偿命。”
4 G1 f" \5 k# \) ]
+ w. Y5 `! u# W# R+ l$ B: w胡惟庸想用大量的金帛补偿死者以赎罪,得到的答复是“不许”。
7 y, r3 H! N& i2 Y' W7 k: W+ Q) W$ w/ W$ _& O% \* L9 P
胡惟庸冷汗淋漓,这才知道陷入了灭顶之灾。据《明史》记载,他纠集了几个铁杆哥们,打算铤而走险,但也因势单力薄而迁延。
/ V4 E9 z5 F+ ^" v) [% d
. s, `; I' |! j洪武十二年(1379),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入贡,胡惟庸竟隐匿不报。这件事被朱元璋察觉了,在他的追问之下,中书省把责任推给礼部,礼部则把责任推给中书省。朱元璋大怒,拘押了所有官员,穷追主事者,立贬右丞相汪广洋于广南,随后赐死。胡惟庸的好日子也终于走到了尽头。1 T, E' H3 t- o# D {
* q! {9 a2 E# _2 K洪武十三年正月,御史中丞涂节告发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等人谋反,经廷审,也攀连到了涂节。涂节是首告,本可免死,但群臣认为:“节本预谋,见事不成始上变告,不可不诛。”(见《明史》)此次朱元璋“从谏如流”。结果,胡、陈、涂三人及其家族被诛,牵连到此案的僚属、党羽、亲朋共一万余人也先后被诛。
$ Q: ]+ b4 ?. u* }0 x, t: s
' [& _( C3 [: P, O" S, r" I其中,最为无辜的是宋濂。宋濂是明初大儒,曾为太子之师,编修《元史》,其孙宋慎因有“知情不举”之嫌,便被下令拘捕、下诏狱处死。此时宋濂已年过七旬,隐居浦江,也被锦衣卫抓捕至京,幸有马皇后极力劝谏,免死,被发配茂州,死于中途的奉节。
" W! l7 O4 ?: M/ E7 Y6 M5 |: b% v! G
* ]. N- G0 d1 \顺藤摸瓜剿“奸党”" P& ^8 Y: t4 J; F6 X5 W5 D
$ O5 a# Y$ w) y/ G" K% N1 Z9 P
朱元璋并没有放下屠刀,“胡惟庸案”也没有就此了结。9 G( ^8 G3 l. Z/ c; R" W
Y6 l$ `9 B; f5 K五年之后,“胡惟庸案”又起,有毛响糖者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以及李存义的儿子李佑与胡惟庸“通谋”,朱元璋如获至宝,先把此二人流放到崇明岛安置。# K9 T# [& r& D( X$ w
# _0 t) l0 K2 s0 J0 A3 f4 w
又五年,即洪武二十三年(1390),胡惟庸被杀十年之后,李善长的一个亲戚丁斌因别的罪名被捕,供出了当年胡惟庸谋反,曾派李存义、李佑向李善长游说。李善长知情不报,因此也是个“胡党”。朱元璋早就想挖掉这根“淮西帮”的台柱子,借题发挥,以“(李)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同时问斩。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第一功臣”的李善长,也在皇帝恩赐的一条绳索下,结束了他七十七年艰难的行程。( S0 [, C6 D# O, m: X. ]
, j& X3 \& b4 s* U与此同时,吉安侯陆仲亨的家奴也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爷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一场“肃清逆党”的政治运动铺天盖地而来。受此牵连的还有杨璟、朱亮祖,都是“瓜蔓抄”,被满门抄斩,直杀得血流成河,遍野血腥。9 s. R- F( ^! [
8 o! u! I4 ~8 n! A% ^
据统计,因受胡惟庸一案牵连而惨遭屠戮的达三万多人,绝大多数是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和他们的家属,其中享有公、侯爵位的近二十人。0 F# j: F5 d/ u' j% M: U
" p% H% w7 _& e* E. s- y两年之后,还有一位靖宁侯叶昇因“交通胡惟庸”而被补杀。此时距胡惟庸之死已是十多年了。
/ I) x# @* p8 h9 I3 x* y8 n! B) w: ?
后世史家每每论及此处,就会反讽:岂有首逆已死,同谋之人十余年始败露者? ^8 i( ]. o' j& C- v% l
% D/ E2 K) K& L ?; @6 d) j0 W
为了平服人心,朱元璋还特地颁布了一部《昭示奸党录》,把这些“奸党”的罪状、审讯过程、供词一一公布,以示他执法公正严明。: h4 [& J6 B ~5 b- S
8 _ Z- d6 J7 G但是,死去的已经死了,无法辩驳;活着的侥幸逃得一劫,谁敢吭声?朱元璋想怎么编造,就可以怎么编造,后世的人怎能相信这些供词是真?, C" F! A! |' n2 }
, W5 Z% E6 g$ Q
斩尽杀绝的蓝玉案8 v3 ~# {: \3 a4 C! L! [# \
# L) Q+ Y/ ?' T) M; P不过,朱元璋仍没有放下屠刀,血腥的屠杀也没有停止。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献揭发大将军蓝玉谋反,一场新的大屠杀又拉开了序幕。
( P7 a, V# p5 d6 @& j
0 c% s% ?+ s0 i蓝玉,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之妻弟,最早隶属常遇春帐下,因作战勇敢,所向皆捷,积功至武德卫指挥使。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北元蒙古势力依然雄踞漠北,与明朝对峙。为了消除隐患,明朝边将与北元展开了长期的角逐,蓝玉便是在几次北征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8 `8 k9 Y% g! S/ a, {
1 F" t0 G2 o0 k! D* S+ U
洪武十一年(1378),蓝玉因参与讨平西番而晋升为永昌侯。
) ~2 P* d2 l6 F* a) G
$ o4 t, b$ @3 g1 m5 ~洪武二十一年(1389),蓝玉率军十五万北征,风餐露宿,进军千里,结果大获全胜,虏获元军官属三千,男女七万七千人,金银驼马不计其数。朱元璋喜不自禁,把他比做汉之卫青、唐之李靖,晋封为凉国公。
$ y* x) p+ J7 n8 ~: {) i% s! T4 f1 B' Q+ E0 G
他为大明王朝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洪武后期最勇猛的将领。然而功高震主,他也为自己种下了祸根。
; W8 A; }* {! F) N" C! ~+ Q. } q# b& O$ J) Z3 P. a
洪武二十五年(1392),正当他踌躇满志,请征民丁,准备讨伐“百夷”之时,朱元璋突然命令他班师回朝。他到京时已是第二年二月,锦衣卫蒋献的揭发帖也应时而至。
# B9 c( ^; c0 u8 V' E
. I2 J# _. ~/ D5 I二月初八,蓝玉上朝,被当廷收禁。次日,收监于锦衣卫,狱词云:“(蓝)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伺帝出耤田举事。”(《明史》)意思是,蓝玉勾结党羽,准备在皇帝外出视察农牧生产的时候发动政变。- o3 x9 F+ m j) I
1 _- A0 N0 g7 A5 u+ _+ q
两日后,即二月初十,朱元璋就迫不及待地将蓝玉处死。由蓝玉案蔓引株连的,除狱词所列侯、伯之外,还有察罕、张温等,被连坐族诛的达一万五千多人,其中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
0 d2 J" p6 `' _+ o+ N% u* ]! r+ f- V
为了平服人心,朱元璋又特地颁布了一部《逆臣录》,照例把这些“逆臣”的罪状、供词一一公布,昭告天下。
6 V/ F8 ?- t# A/ h
3 h) x7 ~: B: K% z* P& j- z: P1 D+ U胡、蓝两案,几乎把所有的开国元勋、功臣宿将一网打尽。而对于那些与胡、蓝两案毫不相干的重臣贵戚,朱元璋也频频出手,毫不留情。
( h. d' b' u! d* D' k$ X3 }& o+ S7 G0 X F+ z
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本在河南、山西一带练兵,与蓝玉了无关系,蓝玉案发后他们也被召回,既未拘捕,也未审讯。安居一年多后,至洪武二十七年(1394)十一月,傅友德被赐死。三个月后,即二十八年(1395)二月,冯胜也被无缘无故地赐死。
# y% z# x$ N# ]# F- w# P9 s" |, r1 B$ G# C$ f1 Q; f! h
传说,战功第一的徐达因为一向反对胡惟庸,所以无法牵连进“胡党”;他死时蓝玉案还没有爆发,当然与“蓝党”也无关,但是他也没能幸免。洪武十八年(1385),他患上了极为凶险的背疽,按中医的说法,背疽忌吃蒸鹅。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只蒸鹅给他吃。皇上所赐,不敢不吃。徐达明知皇上不希望他继续活下去了,只好当着来人的面,流着眼泪吃下蒸鹅,没有几天就一命呜呼了。
' T' ~' ?" _& Z) r" g' T" y y
`; {6 h# f1 F3 W7 Q8 Q$ L% U曾经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预感到主公疑忌功臣,众醉而独醒,于洪武三年(1370)就告老还乡,还特地向皇帝请求赏赐了“免死券”。第二年,朱升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二岁。但他的儿子朱同却没有得到“免死券”的庇护,最后还是死在朱元璋的手下——赐自缢。令人欷歔不已。
( c& X4 S& x1 K- ]) [4 T5 a' `2 V8 C( H B
这样,终洪武一朝,在明初开国功臣中,身为公侯而得以幸存者,仅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二人而已。
& u, d8 Y, `0 t- k# ~' G; G, ]+ z. S6 i4 Q5 ] |* S
朱元璋嗜杀之谜
" U A# H: e& g) U" {& u9 a& g [; K4 q% X" v
枉杀功臣,历朝都有,但只有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创下了历史之最——杀得最多,杀得最冤,杀得最绝!9 f N& A/ a. O8 {& D+ x! Y6 ~
, F1 Y! y. R q; }( J朱元璋为何如此嗜杀,如此狠毒?后世评说者做出了许多有力的推断。
- b6 I& G/ E; I- X: z5 c) ~7 }: E' R$ C P9 m' ]' v
有的人认为,明太祖马上得天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南征北战,都是能撑得起一方天地的角色。但他的太子皇孙都温顺柔弱,他担心一旦他百年归山,他的子孙无法控制局面。, j x0 x { K, T ^5 J/ i/ z
4 G4 ^, L! ~. f' B据史载;太子朱标对朱元璋的滥杀无辜不以为然,曾多次劝谏。有一天,朱元璋把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条扔在地上,叫朱标捡起来,朱标左观右看,无处下手。朱元璋笑了,他说:“这根荆棘条不好拿吧?假如我替你将那些尖刺削光磨平,岂不是很好拿了吗?——现在我所杀的,都是将来有可能威胁到你的皇位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 P* P. Q6 o$ A8 \1 f1 H9 N/ n! {5 C; w% f) K' j5 a
可见,他的滥杀功臣,是在为大明王朝消除隐患,以确保他子孙后代皇位的安全。3 a2 f- g7 Z6 X" ^0 l1 i
2 g0 v& N Q. b
有的人认为,朱元璋出身草莽,早年浪迹江湖,深知贪官污吏强取豪夺之恶,草民深受欺凌投告无门之苦。他仇视权贵,仇视压迫,仇视阴谋,他想建立一个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乐业的清明世界。
% W0 B0 J- h' y* V8 [! ]7 o
: E" S. |, H. d登基前夕,战乱未定,他就任命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会同杨宪、刘基等二十人负责制定法律。他自己也“每御西楼,召诸臣赐坐,从容讲论律义”,逐条审议,然后颁布执行。洪武六年(1373),他又派刑部尚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庑,亲加裁酌”,总计六百零六条,颁布执行。
g- N* d: m$ e5 j M1 x8 O0 O* @
{- t# ^- j* P他是一个以法治国的严厉的君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一例,还是战争时期,粮食紧张,朱元璋曾严令禁酒。大将胡大海的儿子犯酒禁,当斩。都事王恺进言:胡大海正在前线拼杀,可饶。朱元璋大怒道:“宁可胡大海反了,不可坏我号令!”说罢,竟自己抽刀把他杀了。这与他冷冷地对胡惟庸说“杀人偿命”,有异曲同工之妙。( E; H. j7 W; X! n3 ], E
; Q. H$ i( \0 [: V' O0 i6 X而那些功臣勋旧则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天下是自己血拼出来的,他们和朱元璋共过生死患难,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那些法令条文是管束小民的,与他们毫不相干。他们骄恣横暴,为所欲为。史载:洪武三年,“时武臣恃功骄恣,得罪者渐众”;洪武四年,“时诸勋臣所赐公田庄佃,多倚势冒法,凌暴乡里”。洪武六年,朱元璋敕令工部专门铸造了申戒公侯的铁榜,规定公侯人家倚势凌人、夺侵田产财物,和私托门下、隐蔽差徭的,都处斩罪。
' a) ~5 }* \) S9 v2 M6 ^0 z# R+ v( T7 s0 L) ]
但他们在铁榜之后,仍不收敛。如蓝玉,蓄庄奴假子数千,鱼肉乡里,尝占东昌民田,御史依法提审,蓝玉竟一顿乱棍把他打走。又令家人贩购云南私盐,阻坏盐法。又如郭英,私养家奴百五十余人,又擅杀男女五人。周德兴(与朱元璋同村)营宅第逾制,赵仲中城破遁逃,等等。$ S% `0 e* V9 `
% i W" j2 U' N朱元璋曾说:“奈何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以猛、以严治国,是朱元璋的既定方针,这些人触犯法令,实是罪有应得,根本不存在嗜杀或滥杀的问题。
# ^- g- d5 N* w# U% b! e9 \0 K2 _4 c5 k& [3 E7 S, Y
还有人认为,朱元璋一生受到了太多的精神冲击,地位的卑下、处境的恶劣、战斗的艰苦、牺牲的惨烈,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太多的创伤。一旦黄袍加身,过大的落差使他有恍然若梦之感。他常常幻想这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唯恐得而复失。自卑、恐惧、危机意识纠结在一起,在他的精神上形成了一种变态的被害妄想。他是一种偏执型的人格障碍者,时时犯疑心病,到处安插耳目,遍布特务网,到头来仍然是惴惴不安,心神不宁。在日益加剧的恐惧感的追迫下,经历了长期战争岁月的洪武皇帝,本能地倾向于一种较为彻底的解决办法——从肉体上消灭他想象中的潜在对手,这就是他一再地制造冤狱,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屠杀的根本原因。
. n- j) |1 F2 l8 G, M# S4 g# F
4 P* r3 c& H1 v$ @ _一人犯罪,按一家一族进行屠杀。枭示、凌迟、剥皮、抽筋,以及刷洗、抽肠、黥刺、剕、劓、阉割、挑膝盖等名目繁多的非刑折磨。从朱元璋致人于死命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上看,他早已堕落成乐于用他人血污来填补自己精神空虚的虐杀狂。
; @% w: ^2 s7 R: c9 w8 Z2 @( ?( B9 I) Z" m
弗洛伊德在《心理分析所遇到的性格类型》一文中指出,这一类的精神病患者是“被成功毁灭的人”。' f5 `5 R4 s- P
0 E O* q% r. U. K6 Z" y
焦躁,狂怒,精神失控,疑心病,恐惧,被害妄想,终日追踪着朱元璋,折磨着他,直到他生命的终结。
4 i1 [2 h8 K, X' E+ a-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