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国演义》中抱憾终生、死不瞑目的风流人物的第一位当属诸葛亮。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七律《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不仅把诸葛亮一生的戎马生活写得淋漓尽致,而且也将他死不瞑目的憾事写得清清楚楚。 - Z/ u; @( i- J 
3 H, X6 ~3 Q, V! O8 M2 ` 
  这部小说全力制造了一位智慧之神,那就是诸葛亮,之后诸葛亮几乎变成了中国人心中忠诚,廉洁,智慧的化身,不过就是这位被《三国演义》造就的神,却也只能悲剧收场。诸葛亮本是卧龙岗上一闲散人,本来可以过着每天抚琴下棋,煮酒论诗的自在生活,因为感激刘备的三顾草庐之情,于是卷进了江山社稷的战乱之中。 ( l9 I9 }4 H. w+ d, J 
 
& @7 w) q& ~* k" g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凤雏庞统,早早死于非命,没有显出真本事,而诸葛亮显出经天纬地的才学,帮助前半生一直狼狈不堪的刘备三分天下,建立了西蜀的江山。到此为止,诸葛亮都是成功的,可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就开始向悲剧英雄转变。刘备白帝托孤,留下的是收复中原的遗命,还有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刘禅。这是一对矛盾,因为有刘禅在,诸葛亮就不可能收复中原。诸葛亮六出祁山,打的省长不少,却未能夺取一寸土地,除去失街亭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其他几次都是因为后方的问题,不得不退兵还巢。  
5 j3 \* _4 X$ E0 h 
$ I6 U. X  g; U, e- C' s  到了第六次出兵,诸葛亮已经积劳成疾,可仍然事无巨细,都要自己处理,不用魏兵来打,自己就把自己打倒了,最后将星陨落五丈原。诸葛亮一身的本领,战场指挥,从未输过半点便宜,但是一代智慧之神,还是敌不过一个昏庸的年代。诸葛亮死前,已经说不出话来,昏死过去,片刻有转醒回来,安排继承人的继承人,由此看见西蜀诸人的无能。也有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诸葛亮死前,除了恢复汉朝大业以外,没有其他想法,后来西蜀的命运大家都知道了,诸葛亮在地下有知,肯定死不瞑目的。 ! ]* Z; J7 Z5 t5 h5 g 
7 s% t  `; l4 M: x3 H# `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第一位抱憾终生、死不瞑目的风流人物是诸葛亮,那么第二位便是号称“凤雏”的庞统了。《三国演义》中,雏凤始终不过是卧龙的陪衬。  
0 v4 k& f9 l( d' `: g  _7 f 
2 v* Z0 \; N9 V: {- ~' ^4 c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是《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和庞统的定位,不过在《三国演义》中两个人却没有得到平等的待遇,诸葛亮被神化了,无所不通,言无不中;而庞统却被弱化,出场机会不多,而且莫名其妙的死于非命。庞统因为相貌的原因和脾气个性,先后与孙权、曹操、刘备三巨头谋面,都不被赏识。  
" e) d4 e( u: t% h6 H& M$ P  y 
. P5 v& `, Q7 J2 y. A1 t0 [  最后,在诸葛亮的力主下,庞统才可以成为刘备的二号军师,刘备入川以后的策略基本是庞统所定,在刘备入川以后,刘彰和刘备之间的微妙关系一天一个变化,庞统总能制定出最合适的应变策略。最终二刘在涪水反目,刘彰已经开始着手布置对付刘备。这个时候庞统制定了三个计策:上策轻骑直取成都;中策立刻攻克涪关,下策返回。  
2 n& ]& h5 n  y8 z3 R3 S8 D1 T( | 
  在危机时刻化解了刘备的窘境,刘备从此更加倚重庞统了。不过,随后庞统就死于落凤坡。话说,选择了庞统所说的中级,在发兵时庞统的马忽失前踢,刘备于是把自己的白马给庞统,这匹白马名为的卢,传说会妨主,刘备骑着没有事儿,而庞统骑上却丢了性命。庞统驾着的卢来到落凤坡,中了川军的埋伏,川军指着这骑白马的人道:“骑白马者必是刘备”,于是万箭齐发,连人代马一起射死。此时,庞统年仅三十六岁。伏龙、凤雏,一个赶出了惊天动地大事业,一个却在刚刚获得主公信任时就死于乱军之中。庞统生前曾多次和诸葛亮争宠,却得了这么一个死法,凤雏定然是比不上眼的。  
$ M- b2 ], c- g/ |% n' x  |* \/ t2 d" Y3 u3 O+ p+ \$ X 
  说起第三位风流人物便是东吴的兵马大都督周瑜周公瑾。史说,“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而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一阙《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使周瑜的风采流传了千古。“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写的就是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率领东吴将士,大破曹军八十三万兵马时,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神态。周瑜是这时候的焦点人物,是他成就了赤壁之战,也是赤壁之战成就了他。一时间不可一世,但是却很短暂,因为很快,诸葛亮就给了他当头一棒。 2 _5 h" y3 u4 U' t! {; j8 Y/ g' a 
 
! @6 i: x2 X7 O, n* M  赤壁之战的后,周瑜顺势进攻荆州,与曹仁数番大战,自己还受了箭伤,然后又上演了苦肉计,才取得优势,可是诸葛亮却顺势不费吹灰之力取了荆州,气的周瑜箭伤复发,金疮迸裂,这就是著名的三气周瑜的第一气,是日后周瑜之死的预兆。后来,周瑜几次三番的和诸葛亮斗志,都处于下风,其中还引出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历史典故。  
4 x# N  `: w/ |5 E7 P- `- Q/ t- Z& _0 S. j: u+ ] 
  就这样,一代名帅周瑜,竟然被诸葛亮活生生的气死。所谓“气死人不偿命”,三气周瑜后,周瑜自知死期将近,却也没有办法,只是在临死前大叫“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从周瑜临死前的话可以轻易看出,周瑜是闭不上眼的。 
; _9 Y! h! Q6 V* o1 l+ v9 s! A( \9 m- U# b9 B$ V% _1 w6 v4 L 
  第四位不用说当属诸葛亮的继任者蜀将姜维。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相比之下,姜维还是比较幸运的,刚刚二十七岁就做到了征西将军一职。诸葛亮曾夸奖他文武双全,胆略过人,而且忠于汉王朝。诸葛亮这样看重的人才在费祎手下遭殃了,费祎这个人虽然有些才华,但是比较散漫,没有什么大志向。 ' L- I! E6 K# H, X 
 
- f/ H! K- m5 [  姜维多次向他陈述讨伐魏国,费祎却说咱们跟丞相比都差远了,丞相没办成的事儿,咱们能办成?有时候实在架不住姜的唠叨,就给他几千人,让他去骚扰魏国边境。后来费死了后,姜维才象出了笼子的猛虎,带着几万人讨伐凉州,在桃西一带大败魏国,歼灭了几万人,这是从刘备汉中战役后,蜀汉在西线获得的最大的战果。魏国如果不是陈泰傻大胆儿当机立断迎风直上打了个出其不意的话,整个凉州都要被蜀汉吞并了,因为当时连邓艾这样的猛人当时都说姜维太厉害,应该避一下,还是放弃凉州的好。后来姜在蜀汉被排挤,到踏中去屯田。后来果然钟会攻克阳平夺了汉中,邓艾偷渡阴平直达成都。  
+ [. n3 }2 a7 t/ p# p 
& z1 Q! u, A5 L  这个时候姜转战到了剑阁,听说邓到了成都城下,建议诸葛瞻不要出去和邓硬碰,守住绵阳一带的险要就好了,邓悬军深入粮草不够,自然就完蛋了。可是诸葛瞻不听,出师迎战,果然被邓打败了。姜维这个时候还没有放弃,让刘蝉组织成都防御战,等待自己回师。可是刘蝉却投降了,姜维听到这个消息后,恨的拔出了配刀猛砍路边的石头!后来在成都的庆功宴上,邓艾挠着花白的脑袋醉醺醺的表示:姜伯约也不愧是当代的一个英雄,可惜他遇到了这样的主子,也加上遇到了自己,才走投无路了。 0 n+ n: C. i4 R/ D8 {/ D 
. x1 y' Q$ ?6 J0 X) o* L 
  蜀中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应该是第五位抱憾终生、死不瞑目的风流人物。《三国志·蜀书·马超传》中说他:“羁旅归国,常怀危惧”。 ! `# O; U% e5 y3 V/ x# b" u4 ~4 a 
  j" S; P) y6 e6 B 
  《三国演义》中的马超,应该分为两个阶段来看,第一部分就是在凉州起兵造反,攻打曹操。这时的马超年少得志,驰骋沙场,在正面战场上战无不胜,打得曹操狼狈不堪。不过在战场之外,马超就不是曹操的对手了,曹操用了反间计,使得马超的内部出现了分裂,马超的老婆和两个儿子被部将杀死,无奈之下,马超投靠了张鲁。马超的第二阶段开始了,张鲁这种货色自然无法使马超才尽其用,反而是猜忌重重。  
$ ?' Y  n8 w% I6 U  x, D 
3 }7 w5 {: N9 `4 u* w  这时候张鲁派马超去救援刘璋,攻打刘备,马超碰到刘备,自然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了。刘备平定了西川后加封马超为平西将军,是刘备阵营里职位最高的武官了。马超表面上是常见天日了,其实是开始了另一段噩梦。马超自己也有问题,大大咧咧,据《三国志》记载马超见到刘备总是随随便便,不太尊重。后来被张飞和关羽看不过去,教训了他一顿,从那以后马超就变的谨慎小心了,夹着尾巴做人。一个武将要是没有了性格那么他的才华也就被泯灭了,在后来讨伐汉中的过程中,马超的表现让刘备相当不满意。完全不见了当初席卷关西的威风,磕磕绊绊的跟一个曹洪打了个互有胜负,甚至被一个老黄忠给抢了风头。之后,刘备也没有再给马超予以过重任。是书中还曾记载,马超的一个朋友彭漾又一次喝醉了,在马超的寓所发了几句刘备的牢骚,马超当时已经非常敏感,于是向刘备打了小报告,最后刘备把彭漾给杀了。这对于一名武将是很不光彩的,从这之后,马超更没有了朋友,在孤独和压抑中度过了后半生,章武二年,年仅四十七岁就早早的离开了人世。  
8 E; |& y5 _  y7 w7 B( n" W 
5 w" ]! U3 u8 m- F: d  马超死的时候给刘备写了一篇非常简短凄苦的奏折说:全家都被曹操杀了,没什么亲人,连个后代都没有,只有个弟弟马岱请您好好帮我照料,在地下也就感恩了。当年,这个十七岁从军,二十岁就大破郭援威镇河东的一代名将却死得如此凄凉。  
. {. T( z, i2 O1 `& A" q* a  }  I. H7 k 
  第六位便是享有“建安七子”之誉的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至今仍家喻户晓的的七步诗,说的就是这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三国魏晋才子的终生遗憾之事。  
' u! s% T2 f/ b; c  V" p) ?+ D% B 
+ {* O6 ^) o/ I  G3 T  魏晋风流数曹植,想来曹植的诗赋一直被后世的文人们所推崇。不过,曹植的才华如果仅仅是吟风弄月那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可是历史上却并非如此。曹操对子女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根据各人的才华悉心的加以培养。 * q* y0 @3 f; a0 }* N3 s# W 
 
( n1 `6 {' R. A, P$ U4 \+ {  曹操原本最喜欢最看中的就是三儿子曹植,文采方面不用说肯定曹操是非常满意的,曹操就注意在政治、军事上给予开导和启发。比如曹操南征孙权的时候,就让年仅二十三岁的曹植率兵驻守刚刚平定的袁绍的都城邺郡,曹植接手邺郡后做事兢兢业业,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经验丰富的鲜于辅等人,把邺郡管理的非常好,曹操也非常满意,这个时候就已经动了立他为世子的念头。后来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带兵水淹了于禁率领的水陆三军,一时威震华夏。 : u; B5 g) i$ z' `- p' _ 
  Y" N$ w* }7 k: R 
  曹操的事业到了危机关头,如果关羽攻克樊城,黄河以南则无险可守,挥军直抵许昌,这个时候就会叛乱四起。在危机关头,必须要派一名亲信大将去解救樊城,曹操想到了曹植,任命他为南中郎将,作为统帅抵挡关羽。这个时候曹丕把曹植骗到府里,灌醉了他,耽误了发军,结果曹操大怒,一气之下罢免了曹植。使曹植失去了统帅精锐大军的机会。后来曹丕得以即位,然后立刻打压曹植,把他流放到山东一带看管。  
9 O" u/ O: I) P) g4 a$ i. D4 s7 f6 x 
  曹丕死后,曹睿即位,对曹植的看管逐渐放松,并且给了他相当大的自由。曹植就在这个时候上了名垂青史的《求自试表》,在这个表,曹植上面详细的陈述了三国的形势,并且结合曹操的用兵经验提出了一套对吴蜀作战的方略。文章感人至深,写到:愿意作为一个偏稗的校官,或者归属于西边的大将军曹真在陆地上冲锋陷阵;或者归属于东方的大司马曹休在江河上架舟驰骋;一定要擒住孙权抓获诸葛亮,完成先皇的遗愿,如果能够为这个理想而奋斗,就算死也没有遗憾。”可是曹睿又怎么会让他称心如意呢?只是写了不疼不痒的四个字:其志可嘉。最后一代宗师只能终老深山。 
6 t0 p, {, L2 D+ C8 @2 ?6 g 
* Y$ Q  ]9 b6 Q9 v6 p4 r  第七位是被世人尊为“中医外科鼻祖”的华陀。说起华佗,后人曾有诗曰:“华佗仙术比长桑,神识如窥垣一方。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 * s6 O  u, T1 M# n) }8 \% M 
: v. w1 M  b: a 
  华陀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创用酒服“麻沸散”施行剖腹手术,还又创编“五禽戏”以为防生保健,始开我国体育医疗的先河。关于华陀的医术无须多说,因为一个“医仙”称号已经能说明一切,现在只说说华佗在三国中的命运。 9 O# b+ ?/ u7 B( i% q, j 
+ X$ B$ _3 x8 ?3 z 
  华佗在《三国演义》中出场并不多,但每次出场必是经典段落,比如挂骨疗毒的故事就是家喻户晓的,这段故事既突出了关羽的泰然自若,也突出了华佗的医术高明,但就是这次事件,为日后买下了祸根。后来,曹操犯头痛病,无人可以医治,于是找到华佗。华佗诊断后说要医此病,需用利斧见曹操头颅劈开,把脑中的毒瘤取出,曹操听完惊疑不定,华佗就讲出关羽的故事,讥讽曹操胆小。  
% B7 r+ h, z4 f 
7 C) _1 w, W) [4 V5 O  曹操却又犯起了疑心病,怕华佗和关羽有交情,来刺杀自己,于是把华佗关入大牢。华佗的医术再高,也治不了曹操的疑心病,医仙自知无幸,于是把沤心沥血写成的一部医书《青囊书》赠给一名带他不错的狱卒,希望此书可以流传后世,医救世人。狱卒答应了华佗。后来,华佗死在狱中,狱卒替华佗打理了后世,可回到家一看,妻子正在焚烧此书,狱卒连忙抢夺,可书已烧毁,只剩得一两页。 5 d. b9 ^+ }" R4 h5 [! v9 e$ ~ 
 
7 p0 x4 @/ m  Y0 M/ x* y1 [+ m  狱卒之妻自有一番言论:纵然学得与华佗一般神妙,只落得死于牢中,要他何用?《青囊书》只剩下一两页,记载了一些阉鸡刪猪的方法可以流传于世。华佗地下有知必然死不瞑目。 # l) W" A0 p' I! w% _; B% X 
3 t* }4 z; Y& T, }9 `  b 
  第八位是蜀国大将魏延有人说活魏延斗不过死诸葛。这话也确实并非是空穴来风。魏延初投刘备的时候诸葛亮就不高兴,说魏延头后又反骨,是个祸害,要推出斩首。不过刘备还是看重魏延,收下了他。刘备讨伐平定了汉中以后,曾经考虑这么重要的地方一定要派一个经验丰富,作战勇猛的名将来镇守。当时人们都认为这个角色非张飞莫属了,刘备统共哥仨,自己守西川,关羽守荆州,汉中理所当然要给张飞。  
/ G, G, k' v7 j! d# e- o. d 
& P( m7 ?4 w3 b- R; w! O2 R  张飞就这样拉开架势准备上任了。没想到结果刘备宣布汉中太守是魏延!整个大军都惊呆了。在任命仪式上,刘备郑重的问魏打算怎么守汉中,魏脖子一梗,硬生生的回答:“曹操如果亲自带着全天下的兵马来进攻,那我就利用城池和险要来抗拒。如果只是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骚扰,我就打开城门迎战,全部歼灭了他!”刘备大乐。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南中一带作战回到成都,刚刚落下脚,兵马还没有来地及休整。魏国的大将郭淮和费耀就进攻凉州的羌人,破坏羌人和蜀汉的联盟。  
$ J* Z. K- R" X& _6 R; t 
9 s0 M* p  c0 U  这个时候诸葛亮令魏延去解救,却不给他派兵,只让魏延调用原有的汉中兵力。魏延却表示:不动用国家的兵马干什么?带着一队亲兵,指挥着羌人就能完成任务。于是带着少量轻锐亲兵兵秘密的潜进了羌部,指挥着一帮排不上编制的少数民族兵马在阳溪一带大破魏兵。诸葛亮乐的合不龙嘴,立刻封他为征西大将军和南郑侯,职位高出了赵云一大块。  
- v2 j! V2 V) h+ {$ w5 J' T1 D" C; f  k  I1 G& N0 v! d8 v: q 
  可惜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魏延单独的领兵,在之后的六出其山过程中,魏延都是作为偏将在诸葛亮手下听用。魏延常常感慨自己的才华并没有被充分挖掘,越来越有怨气。最后,诸葛亮死后魏延不服诸葛亮的安排,想要夺取兵权,不过诸葛亮早已料到,在死前安排下了对付魏延的方法,安排了马岱杀了魏延,魏延的命运始终逃不出诸葛亮的手掌心,就连诸葛亮死后,也是这样。 ; G. y3 ?1 m6 O& t/ m' a! ~$ Y 
 
; M3 H  `1 u1 v; ]  第九位是魏国的大司农桓范。这个人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敌得过司马懿的诡计,却敌不过曹爽的昏庸。 2 U4 M" p- B6 w: [+ ? 
 
. g. O' A  W, q  如果曹爽信得着他,天下也许根本就没有司马氏什么事儿了。司马氏渭桥兵变的时候,中外一片混乱,形式悔暗不明,大臣们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是清醒的,这就是大司农桓范。他当机立断,抢到了大司马印,斩关夺锁突围出了洛阳。司马懿听到他逃走的消息,跺着脚叹息:糟糕了,要坏事,智囊走脱了。 ( [. T; X: b. N3 { 
: s' K4 ~+ D' v% a: Z6 S- s 
  蒋济对司马说:没事儿,他自然很可怕,不过我看曹爽那个胆小鬼未必敢听他的计谋呢。桓范到了乱成一团的曹爽军中,立刻清醒的分析了形势,并慷慨激昂的说到:这里到许昌,不到半宿,城中粮草足可以支撑好几年。调动天下兵马的大司马印现在就在我手里!阁下还怕什么呢?  
/ y) R" A9 @7 y+ N8 s0 s7 W8 N3 K: i* B0 X 
  且如今天子在手中,打着皇帝的旗号号令天下,国中的将领一看就知道该跟随谁了!可是曹爽这个窝囊废还是不敢,说了一句窝囊至极的话:现在不指望再掌权了,回家守着几亩地当个富家翁总可以吧。桓范气的哭骂:你父亲曹真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字,可是生下来的儿子怎么比猪还蠢啊!  
' u5 ~+ I2 b- | 
; m! V- u. |: c1 W7 p9 l7 ~) s- y  最后一位便是吕布的谋士陈登陈元龙。说起陈元龙,实在有点宿命,他曾经在中牟县救了曹操一命,但结果自己却命丧曹操之手,难怪他死不瞑目。 * F! f" @7 Z( x2 R 
7 ~' \4 a) I& Z0 ^4 A7 n 
  应该说陈元龙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地位一般,虽然在曹操击败吕布的一战中此人出场很多,但始终因吕布不听良言而被曹操擒获。但是总给人感觉此人的计谋并不怎么样,才干上不了大雅之堂。不要说跟孔明、仲达这样的当代豪杰比较,就是跟郭嘉、程昱这样的二流人物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可是历史是否真的如此呢?其实非也。  
4 p! }1 t! P+ s' b5 e9 e; H" v" p8 \9 u2 Q! A$ U% s 
  《三国演义》中虽然没写,但在史书上有记载,刘备夸奖陈元龙的文武胆识,可以和古代的圣贤相比,当时的人物很少有能超过他的。不过刘备这么推许的一个人物,曹操却没当回事儿,剿灭了吕布后,曹操仅仅让陈登当了广陵太守。 8 u, D/ e1 v. i 
7 j" `; s, w9 |$ r! q3 j2 P 
  陈登刚投降过来的时候就对曹操陈述过讨伐江南的战略,曹操没当回事儿。等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逐渐稳固后,曹操巡视合肥,往着远处的长江,叹息良久。这时曹操才想起陈登的好处,后悔没有采用陈登的谋略。而此时陈登因怀才不遇而亡故许久。一代英才盛年早逝,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