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280|回复: 1

探秘:唐代陵墓中哪座的陪葬珍宝最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3 08: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十八陵埋藏着盛唐的珍宝,而传说中最大的宝藏就是唐睿宗李旦的桥陵。4 X$ G. |- d% B, j) Y

6 g: }/ t6 m3 S' W3 o& p% @这是唯一一座建于中国封建王朝最鼎盛时期——唐开元盛世的帝王陵墓。一千两百多年的世事沧桑,桥陵原本宏大的地表建筑今天已经荡然无存,但从仅存的桥陵神道和巍峨的桥陵石刻,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帝国的威仪。
, {, @0 U2 K0 a3 A8 C* R  B* p3 Z& S1 q% v  k+ s
这座雄伟的帝王陵墓的主人,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睿宗李旦(662~716)是唐朝第五位皇帝,前后两次登基,三让天下,共在位八年。这里边隐藏着一段曲折的历史。
1 W6 C1 }; K2 I0 X0 ?3 T2 T4 L' X8 a1 V" F$ u. ^% F- W9 X
683年,唐高宗驾崩。武后的第三子——李显于父亲高宗死后的第七天登基为中宗,立妻子韦氏为皇后。这位韦皇后,野心不小,她长久观察婆婆武则天的举动,竟欲效仿武则天,意图谋权篡位。
( z9 ?8 C1 B2 y7 E. L1 _9 W
2 D: x, z% p' v% {. X. F6 y她见武则天起用了娘家武氏一族的人,便也要任用娘家的人。中宗李显竟然不顾全大局,无论良莠一并任用,这与武则天任人唯亲亦唯贤的作风大相径庭。武则天大怒,于嗣圣元年(684年)二月六日,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第二天改立她的幼子豫王李旦为新君,改元文明。这是李旦第一次登基。* {3 T- _, o( V3 N& H, @

8 ?* ^- [6 f& _9 Y& q; x/ g( T8 A不过由于是武则天操纵朝政,睿宗李旦登基后也毫无实权。689年,睿宗无奈,违心请求武则天降自己为皇嗣,赐姓武。武则天同意,并于天授元年(690年)九月,登帝位,改国号为周。这是李旦第一次让位,实在是情非得已。: V% u+ ^$ R2 \" b7 B( X2 o

! F3 [5 u3 b! B  k, q9 E0 T圣历元年(698年)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中宗从房陵召回。睿宗遂称病,请求将皇嗣身份让给皇兄。这是李旦第二次让位,实在是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之中。
% ?8 G. L5 I- }9 Z+ T# H, x" ~
; p# L8 w( z) S3 k6 \" g, t"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杀张昌宗兄弟,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不久武则天去世。中宗再次登基,封睿宗李旦为安国相王。然而,一派太平景象的背后正隐藏着杀机,对皇位觎已久的韦后正在盘算着新的计划。
1 |+ p; t7 J/ L6 w) Z! b7 C: e( n* _
景龙四年(710年),中宗被韦皇后毒杀,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睿宗李旦的三子李隆基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少帝李重茂逊位。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再次即位于承天门楼,大赦天下,与其子李隆基一起铲除了杀害唐中宗的势力。睿宗这次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把诛韦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到延和元年(712年)八月二十五日,睿宗退位,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即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自称“太上皇帝”。+ l: |' q- \* F9 s) m0 a" [
+ B" |9 Y0 F7 g" Y. ~( s
28岁的李隆基改年号开元。他励精图治、勤于政务,开始了大唐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那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骄傲的伟大时代,经济富庶,歌舞升平。唐史专家曾作过一个研究,仅就经济状况而言,当时的人均口粮已达到了700市斤,相当于我们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这个数字足以让人们对当时的富庶程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 E+ X* D6 ]2 E; K! a/ j3 W; l1 t( c$ j/ \! B6 K! N$ ?6 a9 U8 p) L
大唐开元四年即公元716年,唐睿宗李旦驾崩,那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李唐王朝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营建一座伟大的帝王陵墓。于是以仁孝闻名天下的李隆基竭尽盛世的国力,以空前的规格为李旦营建了帝陵。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明皇李隆基把父亲葬在了今天的蒲城,蒲城因而在那时改名奉先,奉先是“侍奉先人”的意思,这里也因为唐睿宗李旦的下葬,成为和东都洛阳一样同为中央政府直辖的赤县。当时的奉先县城全城都是为桥陵服务的,如今周边的村落名称都和桥陵的历史有关。拴马村是当年祭陵官员拴马的地方,垫盖王家村则是专门为祭陵生产下跪用的垫子的,管门村就是管理唐陵的门的,后来转音字叫了以后,叫成郭门村。可见,当地的一土一石都与泱泱大唐王朝的皇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f. t9 ~0 P: H( K3 i) p! t3 m) s; T- F' F- g( v
为了了解桥陵当年雄伟的全貌,文物部门于2002年运用先进航测技术对桥陵进行了拍摄;同时测绘队员对实地进行了进一步考察,将记录下的相关数据输入电脑,经过测算,一千两百多年前桥陵的内城图形呈现在大家眼前。考古队员惊喜地发现,桥陵的内城形状,竟和唐长安城的形状惊人地相似。  F. _% R+ g  s1 P6 M( P
+ P* A! L7 y* s1 s
当时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有着高大壮美的建筑。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寝制度,一直奉行“事死如生”的观念,为了让帝王逝去后仍能够保持和生前一样的威仪,陵寝都按照皇城、皇宫的样子建造。桥陵也该是如此。它的城墙是模仿长安城而建,那么桥陵里是否也会有像长安城一样宏伟的建筑群呢?4 y4 `7 `- j6 w. a0 j, \: j
# T1 Y2 W1 j& D& ^, o( Y! u6 w
带着好奇和疑问,考古队员进行了进一步勘查。可惜的是,在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墓园中,并没有找到像唐长安城一样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只有那雄伟的九间献殿、阙楼、下宫、陵署等140间建筑和那被誉为“甲天下”的桥陵石刻还记录着当初的辉煌。& s0 B) G/ l: J* I3 _+ B7 V
1 O; T1 R& ?# V7 `% K
桥陵附近的村庄中传唱了千百年的一段秦腔形象地告诉我们,这也许是岁月留下的遗憾:
- J, T6 Y9 J! A3 P1 [# E6 K' W2 b! z& `& e3 b5 n* u, b. x
武崇训建唐陵三十三年,2 L6 `/ ?0 F- X! C$ J6 T+ y2 a, [
7 g3 ?) }. ]5 H* h
穷白骨整三万血浇丰山,2 x, k( {. s; u9 x- @7 Y; L
, w7 {7 S$ J! W- F9 ~
屡建奇功名留人间,6 s7 Q$ A$ d7 {
- b# }* a; [( X& y8 A
封武公一座养马山。
2 U/ c! ^, {1 ]
, E  I$ X& L) e3 X% s/ E$ C! g! }
3 t% h: s! w* H这段秦腔讲的就是当年负责修建陵寝的官员武崇训动用了三万人、用33年时间才修好桥陵的故事。作为盛世修建的陵寝,桥陵曾经拥有着规模宏大的墓园的事实勿庸置疑。然而,最好的魔术师莫过于时间老人,他可以将一切曾经的美好刻入残垣断壁,也正是因此,那些美才愈加深刻。一千多年过后,睿宗桥陵所有的繁华早已烟消云散,只有这五十多尊巨大的桥陵石刻墓甬依旧诉说着盛唐的威严和荣耀。
' C: P6 m: F9 V# I5 l
/ x- V& a7 r% m  j桥陵石刻的规模创唐十八陵之最,其艺术的雄大气势不仅表现为外在形式的高大宏伟,更表现于内在气度的充实大气。现存的桥陵石刻共约50尊,其中的38尊排列在宽达110米、长625米的神道两旁,仅其神道的宽度就是乾陵(高宗与武则天)神道的两倍。神道两旁10对中郎将装束的翁仲高达米,20个翁仲20种表情,今天看来依旧眉目清晰,表情传神。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毫发指甲,你可以感受到他们或喜或悲的神情,你甚至可以听到他们心跳的声音。桥陵神道东侧的第三个翁仲,这个大臣嘴角的那丝笑容,让人们仿佛看到了一千两百多年前唐朝的雍容、华贵、磅礴、自信。一个处于盛唐时期的臣子当然有理由保持这份微笑。% @2 C" P1 t, @) v$ x* A! z' h: L

8 I( e7 ?% p& ~% _5 K( u朱雀门前的那一对石狮是中国最大的石狮,通高米,胸围米,四肢健壮,胸肌饱满,爪子锋利,筋骨强韧,富有生命力。雕塑师就好像庖丁解牛一样,把狮子的骨骼结构摸透了,该突出的地方突出,该塌陷的地方塌陷,使我们从手掌所触之处,感受到石狮的血脉和力量,这份力量来自于那个伟大的时代,这也正是盛唐的文化之魂。7 F: q: o5 x, j
- m% ~$ U0 w2 M1 g/ D; I/ e5 a
唐朝的富庶成就了帝王陵墓的宏大规模,但这些巨石守卫者并没有守卫住唐帝王的陵墓,在此后长达一千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唐十八陵经历过无数次的浩劫。但由于唐朝从太宗李世民开始就建立了以山为陵的陵寝制度,所以盗掘唐陵也绝非易事。
* h- @/ |6 e9 A4 [* M9 x' r/ j* M  H# \  ^
山陵以自然的山峰为墓冢,在山腹中开凿出玄宫(安放尸体的墓室)。从山陵的墓口到墓室是长一百多米甚至几百米的埏道,陵墓的墓口是唯一能够进入陵墓的通道。唐陵墓口都是由巨大的封墓石条填塞,填塞的深度达到了几十米,甚至上百米,而且墓道中,还会有多重重达几吨的巨大石门,这样的防盗规模远非一般盗贼所能盗掘。但后世觊觎唐陵里的巨大宝藏,还是想方设法要打开唐陵地宫的大门。
2 k# d: i* B2 k8 m
# D4 v1 D1 ]' J& k史书记载,五代温韬降梁后,在任耀州节度使期间,把关中唐陵全部盗掘,只有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因风雨大作而幸免于难。昭陵,也就是太宗李世民的陵寝,是唐代规模较大的帝陵,其陪葬品总价值大概相当于大唐鼎盛时期三年左右的国民总产值。温韬盗取昭陵时,盗出的宝物车拉马驮,几千人搬了一个月才搬完。李世民遗诏中提到的《兰亭集序》真迹应该算是其中最珍贵的一件宝物了,按照史书记载,这部王羲之的巅峰之作就应该藏在李世民的棺椁之中。可笑的是,只认钱财却不通文墨的温韬竟把那些价值连城的书画作品丢弃,只留下了装裱在外的华美绸缎。史学界曾经为此扼腕不已,以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也卷在其中。但让人不解的是,在温韬逐一登记的盗得宝物名单中,却没有《兰亭集序》,因此,后世学者抱着一份美好的心愿,希望《兰亭集序》在武则天的乾陵内。
4 k1 y: s: M( G4 w; o" j. k$ `" P4 ]1 A; z6 ^
也许真的有天意,温韬盗墓也有失手的时候。在他盗掘武则天的乾陵时,忽然天降暴风雨,挖掘工程只能停止。等到风平雨止,温韬刚一下令继续,风雨忽然又来了,温韬便顺从天意,放弃了乾陵。
  A; M7 s  F% y3 J" Q1 w$ L- A. z3 J8 ~7 u' C4 I6 P! K
那么桥陵是否也被温韬盗掘过呢?7 n% t( f- _6 Z! G( }/ Y

7 ~' C% b# ~/ O  d7 F) t' J4 g$ Y( i就山陵而言,墓口是进入墓室的唯一通道,墓口的完整与否决定着地宫中宝藏的安全。为了揭开谜底,不久前陕西文物部门决定组织有关专家,对桥陵的墓口进行一次勘测性考察,于是寻找到墓口成为这次考察的当务之急。) a2 O. y' Z  F, Y) Z
+ x0 W  v0 N: F' g( f
考古队在各处山坡寻找了一天,连续用洛阳铲打了多处探眼,但结果都是基岩(原始的山体),看来找寻墓口不是简单的事情。9 y, U5 V$ j9 ]- e# }2 b
- }" j5 {3 g$ N
一个年轻村民的话引起了巩启明(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的注意。在村民的带领下,巩启明再次登上丰山,来到村民称为墓口梁的地方。在这里,巩启明看到了一个长十米宽三米左右的凹陷,这个地方和周围确实有着明显的不同,这里是不是就是传说的桥陵墓口呢?
0 r/ n% W% l5 ^( }7 n% ]6 v5 B5 l3 _- e6 ^4 {  ]% h
在随后进行的勘测中,考古队员挖出了很多碎石石灰和泥土的混合物,这极可能是古人用来封堵墓口的材料。种种迹象表明这里就是桥陵地宫的入口,那么一千两百多年来,桥陵的地宫是否被打开过,开元盛世的宝藏是否还在呢?: b; P! K4 L/ L. d

# y3 }1 b8 Z$ ?, F, S4 ~随着挖掘的推进,考古队员发现了更多的石灰和人工打制的碎石块。随着碎石被搬出,考古队的掘进面逐渐变得平整,浮土下隐约看到了长80厘米、宽40厘米的大块石条。拂去石条上的浮土,石条上竟显露出一些雕刻的痕迹,仔细辨认,在石条上隐约看到了“天四十二”几个字,接下来在墓口的每个石条上,也都发现了不同的文字。这些刻在墓口石条上的神秘数字,究竟代表着什么含义呢?' S( F' s) `/ h  u+ {
# u, g/ }( v+ D9 Y6 I
巩启明推测,这可能是为了保障从石场运来的石条在封墓时顺序不乱,就在封墓石条上按照《千字文》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编上序号,天一、天二、天三、天四……这样排下去。
" _$ G, t) R- A  w8 B. R- n* t8 J/ m% [# o
如此推算,桥陵墓口的封墓石条,竟达到了3 900块,这些石条每块都有两百多公斤,光是封墓一项就需要100个石工,用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3 n* O# F8 I* Z3 w4 n
! N8 L$ q, \: g3 a2 R3 z
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封墓石条依然按照原来的顺序整齐排列着,这就意味着桥陵没有被盗掘过,因为盗墓贼不可能在盗墓后再把封墓石按照原顺序一块一块还原。那么在这3900块封墓石条的下面,埋藏的就是开元盛世的宝藏啦!这个消息让在场的人很是兴奋。
0 I" C, o6 ]' y$ n6 H/ R7 I/ O% ?
/ R) J  `- S; l7 |  I9 A7 z然而,由于受对地下文物保护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文物部门还没有挖掘桥陵的计划。这次勘测也只能到此为止,桥陵地宫里究竟埋藏有多么巨大的一笔宝藏,成为大家心中的一个谜。我们只能根据已经挖掘的唐朝墓藏猜测桥陵地宫的神秘了。于是,我们走进了桥陵的陪葬墓,睿宗李旦的儿子相王李宪惠陵的地宫。
7 p3 ?. Z; T5 k/ W; S$ |. k3 e# t9 U9 Z1 Y# L
惠陵的墓室是一个亲王等级的单墓室。而双墓室制度是太子使用的,那么,桥陵应该是三墓室制度。按照古代丧葬“事死如生”的观念,前墓室就应该是皇帝接见朝臣的地方,那里应该堆放着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中墓室应该是皇帝的书房,放置着皇帝生前喜爱的物品。那么,桥陵中又会有哪些李旦生前喜欢的东西呢?
5 R! x) H; R8 a/ }$ l( k& d- {" s, ~: j! k
李旦一生不想做皇帝,他把志趣寄托于笔墨琴瑟。由于他对书法艺术的喜爱,他的墓中肯定会有那个时代大师的真迹。因此像颜真卿、褚隧良、怀素等盛唐书法大家的原作一定会在桥陵中得以保存,此外唐朝前的书画大家,顾恺之的画作,王羲之的笔墨,谁又知道会不会出现在桥陵的墓室中呢?$ s9 I' X1 d9 q6 v# r7 s) E9 Y2 z

5 C2 C  w, N: _, p- ]至于桥陵的后墓室,应该是摆放睿宗棺椁的地方。按唐朝的礼制,帝王陵墓要摆放1 000种食品和各色的药酒,以及上千件被今人视为稀世珍宝的金器。除了饮食器具以外,它肯定还要随葬大量的衣物,这些衣物肯定都是丝织品。桥陵随葬的唐代丝绸的织造工艺究竟达到怎样的高度,由于陵墓不能打开,我们也无从知晓。但是,依据一件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唐代宫廷绣裙,我们可以推之一二。
2 I. `* `7 w/ |$ i8 @2 b; j& @
3 L; p* b1 X" s9 k那件出土的武后裙,虽然由于法门寺地宫被多次开启而氧化损毁严重,但是金丝绣成的图案依然精美绝伦。与法门寺地宫相比,桥陵地宫密闭性极好,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精美的唐代丝绸应该会得到完好的保存,其精美程度也可想而知了。* b( G  g, ]  L4 E  e: F% G" m: v

7 p2 k2 d: L1 v( z# J关于桥陵的想象再多也不为过,因为它毕竟是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的代表性建筑。那么桥陵的墓室中究竟埋藏了多少宝藏呢?在没有挖掘之前,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可以想象,有一天,当我们打开桥陵地宫的那一瞬间,里面的大唐珍宝将会照亮整个世界。
6 ?" E9 W' r; w, ]% |2 r+ H" z# D5 S  w6 Y( u0 D
发表于 2010-6-23 09: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另种方式为后人留下了一笔财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8-11 23:56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