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0 C5 [1 Y: m5 ]* O \
凡作战,都得使用用兵器(或言武器);手无寸铁、没有兵器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再强大的军队,若被缴了械,也会丧失战斗力。兵器是军队战斗力的基础,其先进程度直接决定着军队战斗力的高低。不了解赵军所用兵器就难以对赵军的战斗力做出准确评估,难以对赵国一系列军事、政治活动作出准确解说。对于赵军所用兵器,人们都知道是使用弓弩、戈矛剑戟、铠甲盾牌、战车等冷兵器,但古代兵器,种类繁多,达80多种,常用的也有十大几种,有“十八般兵器”之说。它们哪些曾为赵国所用,其源流如何,形制怎样,用法如何,人们则不甚了了。笔者对此试做梳理,以期抛砖引玉,将此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 {: z0 ^! d: m$ P! C- W, v6 A+ Y+ B5 O; E% j& W; L% e* X0 `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O( q4 S' [6 ]. F# c
4 ?8 B& [; L) d7 j [* |8 }! @( p
% B4 Z4 B. j% K- X9 @8 T
一、考察赵军所用兵器需与其作战方式及当时科技水平相联系 5 H7 B5 x' ^; ]2 C, z8 ]6 j
, [% O! d/ O! t$ y$ w4 ~1 O$ m
作战,无不谋求克敌制胜。保护自己和打击敌人,是作战的两个基本要求。为达到作战目的,任何国家都会选择最有效的作战方式,都会尽力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制造兵器,力图使攻击性兵器具有最大的杀伤力,防护性兵器具有最佳的防护性能,并兼具低耗少污、灵活便用之长。如此,兵器与作战方式、科技水平之间便建立了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科技水平直接决定着兵器的先进程度,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科技水平越高,则兵器性能越佳。兵器又与作战方式密切相关。基础器具决定着作战方式,作战方式又决定着配套兵器。如,战车是车战的基础器具,为了车战的需要,又会制造出戈、矛、剑、戟、弓弩、盾、甲等一系列兵器;气大速快的马是骑战的基础器具,为了骑战的需要,又会制造出马鞍、马镫、弓箭、铠甲、大刀等一系列兵器;舰船是水战的基础器具,为了水战的需要,又会制造出弓箭、盾牌、投石机、火药、水雷等一系列武器;飞机是空战的基础器具,为了空战的需要会制造出降落伞、远程枪炮、空对地导弹等一系列武器。作战方式不同,所用兵器的种类也往往不同,即便种类相同,具体形制也会出现差异。如,陆战需用装甲车、坦克、汽车,空战就不用;海战需用战舰、潜艇、鱼雷、深水炸弹,陆战就不用;空战需用飞机、雷达、地对空导弹,陆战就不用;大炮,虽陆海空三军皆用,但大炮的具体形制却大不相同。弓弩、盾牌、铠甲、刀剑、戈矛,虽车兵、步兵和骑兵都用,但其具体形制又各不相同。如弓弩箭簇,会根据作战方式、作战目的、作战地点等情况的不同而制造出不同的形制。战国时期,箭镞分为枉矢、絜矢、杀矢、镞矢、磳矢、茀矢、恒矢和痹矢八种,《周礼?夏官》称为“八矢”。枉矢、杀矢、磳矢、恒矢为弓所用,絜矢、镞矢、茀矢、痹矢为弩所用。枉矢、絜矢是供战斗用的,又称兵矢,通用于攻守城战斗和车战。杀矢、镞矢是供田野猎用的;磳矢、茀矢是弋射飞鸟用的;恒矢、痹矢是供习射用的。因兵器与科技水平、作战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现结合科技水平和作战方式对赵国灭亡之前,即先秦时代的兵器演变先作一简要介绍。
3 |7 T/ d; w) N& n9 M6 B$ w! f9 S( b; W
(一)从科技水平的变化看先秦时代兵器的演变 4 }* F. Q. g8 q. V
4 V2 g, Z2 p% T2 l3 @6 T先秦时代,科技史家一般划分为石器、青铜和铁器三个时代。相应地,石头、青铜和钢铁便先后成为先秦时代制作兵器最主要的材料。当然,并不是唯一材料,还得附以竹木、皮革等其它材料。 2 ]; P# a+ I' X1 A# x
* d6 S V B) h0 X! h' e1 Q人类最初的战争,主要是使用石刀、石斧、石戈、石矛、石锋、石铲、石锄、石叨、石镰、石头箭镞等石制兵器,杀伤力很低,射程近,使得杀伤力更强的金属兵器成为作战的迫切需要。因而,青铜被合成后,人们便开始用青铜制作矛、戈、戟、刀、剑等武器,杀伤力有大幅度提高。
$ P! l& n/ {8 g6 a9 F: @/ y( _4 v1 P( m
青铜兵器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夏代。相传约四五千年前,黄帝、炎帝两大部落联盟同蚩龙部落联盟于逐鹿之野作战时,蚩龙部落便“以金作兵器”。说明当时少数部落己开始生产金属武器。公元前二千多年,夏王朝建立后,虽仍以石兵器为主,但己能制作刀、戈、戚、镞、矛、匕首等青铜兵器。商代有了专门炼铜的坩埚,能较大量生产铜兵器,开始了以金属兵器为主的时代。
3 ?1 R* T; h o# C. R+ |" I- j- A- m8 g! ~ W7 W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6 P2 N7 L% L, [1 K* q
1 X- S7 |6 g+ Z6 p* d: [2 y3 T3 Y( V- n- [
西周制造铜兵器的技术和形制都有显著改进,出现了合戈、矛为一体的戟,使青铜兵器进入鼎盛时期。春秋时期的青铜兵器比西周时轻便、灵巧,戈在形制上比西周有改进。南方吴、越等国的剑,制作尤为精致。1965年在湖北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虽经2000多年,仍光彩夺目,锋利无比。 $ B6 {- ]# ^% y a- x9 R% m
! l2 w$ d% [. F- y& i
战国时期青铜兵器更加犀利、坚实。青铜兵器主要有矢、戈、矛、戟、弃、斧、钺、刀、剑、甲、胄等。青铜兵器较之石制兵器,杀伤力虽有大幅度提高,但射程依然很近,仍需寻找更佳的兵器制作材料。于是钢铁兵器逐渐取代青铜兵器,不过这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原因是初期冶炼出的铁为铸铁,过于脆弱,难以制作兵器。直到春秋晚期发明了渗碳钢技术,才使铁、钢兵器开始展现魅力。河北易县出土的燕国铁剑,锋刃部分已达到今天高碳钢的硬度。战国时期,冶铁业己逐渐盛行。到了晚期,不仅能炼出高碳钢,并掌握了淬火技术,于是开始进入以铁兵器代替铜兵器的时代。楚国铁矛锋利,刺人“惨如蜂虿”;韩国的铁制剑、戟 ,中山国的铁杖、铁锥,在当时都很有名。战国晚期还出现了铁制兜鏊、铠甲。秦俑里,已有步兵身上装备用铁片连缀制成的铠甲。不过,直至秦统一,青铜兵器仍为主流兵器,钢铁兵器远未普及。最明显的证据便是,秦俑坑中出土的剑、戈、矛、箭簇等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
% ]# e3 `4 G3 |) N1 G0 j, r
4 ?& y, ]" a c. `7 U赵国的冶铁业十分繁荣,赵都邯郸是赵国最重要的冶铁中心,与当时的宛(今河南南阳)、棠溪(今河南西平)、临淄(今山东临淄北)和燕下都(今河北易县)同享盛名。在战国中晚期,铁制农具在赵国已普遍使用。但是,钢铁兵器并没有在赵国军队中普遍使用,赵军的主流兵器仍然是青铜兵器。盖因青铜冶铸技术已经成熟,可批量生产,青铜兵器含锡量接近20%的最佳比例,极为坚韧。初创阶段的钢铁兵器,其坚韧度和杀伤力还赶不上青铜兵器,且因脆硬的生铁和柔软的熟铁都不能制造兵器,只有渗碳冶炼成钢后方可制造兵器,但这费工费时,产量很低,根本不能满足作战的需要。 6 {$ k5 L* _* k1 n) y
+ x4 N) I/ E) i1 X" M
(二)从作战方式的变化看先秦时代兵器的演变
2 i- U' ]7 ]3 Z4 @% E: F# t: N! }' f5 N
先秦时代,步战、车战、步战、骑战等几种作战方式次第成为我国尤其是中原地带的主要作战方式。远古时代,国家未建,兵民不分,没有成建制的军队,不能制作战车、金属兵器,只能使用石制、木制兵器进行步战。不仅缺乏杀伤力,而且速度慢,形不成车兵那样的冲击力和机动性。加快速度、提高杀伤力成为当时作战的迫切需要。夏朝建国后,有了成建制的军队,君主对社会财富的集中、调控能力比部落酋长大大增强,使其能够集中财力进行军队建设。这就开始制造战车,凭其强大的冲击力和机动性进行参与作战,使车战逐渐成为最主要的作战方式。 ! K S- f5 k0 R
}, T: x, S$ |" Y, f8 p3 h
文献记载表明,夏初甘之战己出现战车。商在灭夏的鸣条之战中使用战车70乘。商代后期车战己成为主要作战方式。武王伐纣用战车300乘;周宣王攻楚用战车 3000乘。车战一般在平原地区进行,根据地形情况将战等列成方阵,作战时通常是对攻。在作战指挥上,最迟到西周中晚期己用金鼓旌旗。周代,车战已成为最主要的作战方式;春秋时代,随着兼并战争的不断扩大,车战达到极盛,诸侯国交战,几乎无不使用战车,拥有战车的多少成为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志,“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等名词频频出现。 ; h+ S: o0 x. v) g4 L$ W/ Q1 ?
3 P* z" }% ^6 S- w5 B) N[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7 U$ Z! z4 X8 |1 r3 E
$ H7 }" O* X% \% d b
& e4 |* ` Z8 \5 T4 \战车主要由木制成,为防潮蛀,木上涂有漆,故战车大都呈现棕黑色。战车的制式,历代略有相异,但结构都大体分为车厢、车轮、底盘和马具四部分。
3 D( f) r2 M2 _ I$ R# m/ ?
0 o4 G" l& E( K2 ]- O m+ O2 B! Z车厢是一个呈三角形站立的作战平台,由底盘支撑,深度0.8-1 米,宽度1.3-1.6米,口开在厢后,能容纳1名御者和2名战斗员。除了战国时有些在后半部安装了铜甲片外,通常无装甲。车厢底下装有高大的车轮,这使车兵相较步兵、车兵有了突出的高度,步兵顶多及其腹,骑兵至多齐其胸,拥有凌驾于两者的攻防优势。
1 I7 J( j* p2 {; d: {- s; T& O" m9 i! v+ H
车轮大体分为毂、辐和辋。东周前轮径1.3-1.4米,之后为加强转弯时的横向稳定性, 缩小至1.24米左右。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两侧装有毂饰以分担压力,总长可达数十厘米。毂中心有用以穿轴的圆孔,为降低磨损,西周时涂油,战国时又加装铁圈。辐即辐条,连接毂和辋,能调动近半个车轮的同类对辋所受压力予以支撑,较轻便又坚固。为防毁损,提高强度,车轮的辐条数从商代至战国持续增加。辋就是轮圈,分为双层,每层由两个半圈用铜片箍合而成,轨宽在西周时缩窄至成熟。 1 h# d, O: B; L
. h& B3 }# ~9 K5 j! I底盘包括辕和轴。长杆状的辕嵌在车厢与轴之间,垂直于轴,并在前部与马具连接。轴,不像现在这样随车轮转动,并不连接车轮,而是穿过毂,并用铜销对两者位置关系加以卡定,是固定式的。这种孤立双轮的办法可增强转弯性能。为降低磨损,轴在西周时涂油,战国时又包裹铁圈。轴两端有青铜轴头饰,可起到保护轴头的作用,春秋后还演变为驱杀步兵的扁矛,在快速飞驰时,能轻易地把步兵一削两段。
. ^# o" z- W( x; e
D9 n& ~$ S- F( s马具包括衡和轭。衡是垂直于辕的长杆,连接着辕和两副轭,悬于中间两匹马的背部。轭负责固定中间两匹马,并传递其拉力。从马具的作用判断,所谓四马战车,似乎只是在两马战车上附加两匹马而已,而这两匹马,仅是简单的用绳索与相邻内侧马头颈相系、并将胸部的皮绳直接系到轴上,并不能充分发挥力量。 & Y# @ [( h* R7 m! ?5 F. z& V5 U
! h" N) L1 p8 ^1 t战车的做工不断完善,西周时达到成熟。其时造车规范严格,仅车轮就要经过以规测轮圆,以矩、悬绳和水浮测辐槽间距、辐条正直和材质均匀,以黍米比较两毂容量,以秤比较两轮重量等一系列检测,有效保证了战车的质量。
! n' q d" |; ^6 T2 b0 N' `: i+ V3 ]9 s, z) x" y6 Y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0 e# n* b. _; f. f
) L, A; u5 I; c# _+ s" B
1 K! s# d, K4 ^' K9 b8 i战车一般配备2名战斗员,配备弓箭和戈矛,以能刺能勾能凿的长戈为主。远战用弓箭,近搏用戈矛。车兵的训练很严格,其中尤以驾驶战车的御艺和远距杀敌的射艺倍受推崇。进入西周后,随着战车的精良和车战规模的升级,战术更趋复杂,从而促使要求更甚,产生了五驭五射的规范。 : R4 s) v9 N5 ?! x
w7 n: i- A k' G' R# j所谓五驭是对御艺的五项检验。即无论车速快慢,车铃要节奏分明;走在河边弯曲小路,车不能落水; 通过有国君标志的地方,要从容致敬;在蜿蜒的道路上,要使四马合作默契,车身转弯流畅;田猎中能将鸟兽驱赶到车左面,供左侧战斗员射猎。这些要求蕴含着配合、交锋等驾车技巧。发号施令的车长开始由左侧战斗员出任,随着战术与御艺的互相促进,便由御者兼任,使其集决策与控制于一身,更便于应付战场的变化。
: u. V( i& u# {& p$ q所谓五射则是对射艺的五项检验。包括拉弓满到前手食指前只露出箭头;双臂舒展到与箭平行,稳定到可以放置水杯;弓身弯曲好似一口井;后手夹四支箭,依次连续射出;射出的箭不走抛物线,从下巴底下直穿敌人咽喉。这些针对站在奔驰颠簸战车上的车兵的格要求,已足见当时箭术之高超。虽然五御五射已很严格,不过要求并未就此满足。时至战国,随着战争的进一步升级和兵源的扩大,对车兵还有了明确的体质要求。据《六韬?武车士》记载:“选车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即现在1.73以上),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缚束旌旗,力能毂八石弩,射前后左右皆便习者,名曰武车之士,不可不厚也。”精锐的甲士得来不易,其生命安全自然受到格外重视。因此无论是起初贵族自费的行为,还是后来演变为国家配发的标准,甲士始终拥有全军最精良的盔甲,尤其是不便躲闪的御者,秦代时更连双臂都包裹个严实。除盔甲外,战斗员还配备一种先秦特有的、便于战车上使用的小方盾。当时的盾牌,是木头的,有的外面蒙上皮,上面有铜的饰件。此外,还装备有一些匕首,待不幸车仰马翻,两个人抱打时,用以卫体。不过牺牲在所难免,为了保证甲士死伤时战车不致瘫痪,西周后有了傍车而行的预备甲士,西周时为每车7人。 5 ?6 F: d# l& e7 `- v
: e. a. m8 C8 }3 l战车需用4匹马拉,辕内两匹为主力,辕外两匹做辅助。先秦战马为中国土产马,矮小粗糙,虽吃苦耐劳,却力气不大、速度不快。与秦汉后在内外杂交下培育起来的硕壮唐马相比,委实其貌不扬。先秦战马主要分为中原原产马和西北秦马两支。前者日后为极富耐力的蒙古马淘汰。后者是历代西北战马的重要血统之一,也是如今中国三大名马之一—— 河曲马的前身。在战国晚期的强秦,其战马体高均在1.33米以上,虽然与动辄1.5米左右、速度与力气兼备的地中海战马根本没得比,但对只产小型马的中国而言,却显得十分高大。
+ ?3 b( ]$ G: Y M4 K& L$ p! w" G( _' k2 {! `5 y" a
为保护马在作战中免受伤害,自春秋时期开始,常给马上披上甲胄。其材料是表面涂漆的皮片,绘有精美繁冗的花纹。这个时期的甲胄主要是皮的,是采用“合甲”的方式制作的,就是把皮子做成片,然后几片皮子合在一起,然后穿起来。 这样的甲比较牢靠,完全可以阻挡得住青铜兵器的攻击。
1 s/ [, R9 D& ?: [. Q4 A
# z: }9 A6 Z* u( K+ v% b/ V战车是速与力的强大结合、是奔驰的堡垒,在平原地区野战具有极大的威力,但比较笨重,对于越山泽、夺险隘、攀高强是无能为力的,而且战车制造繁难,车兵训练费时耗力。为发挥其长,战车在主要进行平原野战的夏商时代,独立成军;为克其所短,西周和春秋时代,与步兵混编,战国后期自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后,又与步兵、车兵混编,但终战国之世,一直为各诸侯国军队的主力之一,汉代以后才退出历史舞台。 $ z) p$ h" I7 j
- K# f+ B$ W: [! J6 @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 w3 x4 x8 f3 d! J/ R; n
! o/ h( i/ a& X) Y- N& j- a" L, V
/ _7 ]. f( j! o4 ` n春秋是车战的鼎盛时期,也是车步混编的高峰。西周时每辆战车配编步兵15人,春秋中期以后则配编60人,甚至更多。步兵部署于战车的前锋和左右翼,作战时,当近至只有数百米的时候,前锋一分,战车全线杀出,步兵紧随其后,战旗猎猎,战鼓隆隆,马嘶人喧,在破空箭雨下的人仰车翻之后,两股宽大的洪流猛烈碰撞在一起,进行着突刺、拦啄、闪避等动作。 ' y' e( l+ U" j' p; O
$ V5 P% M3 G6 e8 E+ H
战车主战的局面,至战国有了变化。为对抗战车,战国军队在弓外,又配备了强弩。强弩射程远,威力大。据记载,韩国强弩可至600步,估计有效射程不下260米。弩外弓内的箭阵成了对抗车阵的利器,在强弩威力的笼罩下,皮甲难以防护,使战车的性价比面临严重威胁。加之山地、河湖等许多不便战车行驶的地域也成为了战场,战车的主战地位开始没落了,在军队组织方面,改变了车兵为主的体制,开始使用步兵。公元前719年,鲁、宋等国联军“败郑徒兵”,徒兵即步兵,这是中原诸侯国使用步兵的最早记载。步兵有隶属于车战的步兵,以每辆车75人为编制,排列成一定的队形,跟随战车作战。也有单独作战的步兵。步兵训练简易,后备兵源充足,作战时可迅速补充军队,可以在道路狭隘的地区单独作战,机动性较强。战国时期,步兵人数大大增加,成为主要兵种。步兵由一般平民担任。另外还有工兵性质的步兵。此种步兵在战争中带有役徒的性质,多为征发而来的贫苦民众,从事架桥、筑城、修缮武器、修筑工事等,在军中的地位最低。春秋末期,吴、越、齐等国,为能在江河、海面作战,还建立舟师,即舟兵。另外,地处江南水乡泽国的吴越两国,很难使用战车,步兵始终是其军队的主力。吴王夫差到北方来争霸的时候,他的军队是五个方阵,都是步兵。 0 \+ i( ?2 R: M8 U
+ U7 S' d/ `" b" l: L5 l" z
战车笨重,步兵速度缓慢,对付骑着迅疾如飞的马匹作战的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几乎无能为力。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为了对付北方的匈奴和西边的秦国,决心整军经武,实施“胡服骑射”。胡服,为适应骑马射箭的灵巧动作,将原来双襟交输于背,宽袖、长襦的中原服装,改为双襟交输于胸前右侧,紧袖高领的上衣。这种仿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军服,窄袖短袍,皮靴革带,既耐寒又举止灵活,便于骑马射箭。骑兵早先见于北方游牧民族中,其长处在于强大的机动能力和冲击能力。春秋时期步兵兴起后,军队车步并重,各国的军队中虽有了少量的骑兵,但同战车步兵混编,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不是独立的军种。战国时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后,才逐渐成为中原各诸侯国的一个兵种。 ! J( U1 r: g3 L1 `: \; ]4 @6 m
0 j O% k3 S! ]1 c
不过,对于赵国是不是我国中原地区创建骑兵的第一个国家,目前学术界看法不一。传统看法认为,赵国是我国中原地区最早创建骑兵的国家。但这种说法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争议。殷代甲骨卜辞中的“马乎(呼)、(禽)”,于吾省先生释为“惟命骑射,可以擒获”,从而认为骑术或单骑在殷代“业已盛行”。《诗经?大雅?绵》中的“走马”一辞,顾炎武释为“单骑之渐”。春秋时,晋大夫子旃曾以良马二,供他的叔夫与兄弟做单骑,救了他俩。郑大夫子产听说诸大夫想杀公孙黑,忙从外地乘单骑而归,鲁大夫左师展也想乘单骑从齐回国。可见,春秋时期已有单骑的习惯。春秋史料中也出现中原各国骑兵的记载,如《韩非子?十过篇》记载,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秦以“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这里的“畴骑”一般认为就是骑兵。又例如,与秦穆公同时代的晋文公在伐邺时也用了骑兵“赏其末则骑乘者厚,赏其本则臣之谷阝子虎。”有学者认为,这里所说的“骑乘”绝不是一般的骑马者,显然是骑兵。秦人早就以养马著名,直至周代还是一个以畜牧为主的民族,主要是牧马。秦赵同族,其先人皆以善御闻名。《史记?秦本纪》说:“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又说:“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之后:“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马卯马耳耳之驷。”直至周孝王时“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秦地处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居,被东方各诸侯国视为戎狄,排斥于华夏之外。善于养马御马,这就为骑兵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从秦仲时起,秦与戎族的战争一直未断,连秦仲都被戎狄所杀。秦人为了对付戎狄,学习戎狄胡服骑射是很正常的,率先在中原发展骑兵也不是偶然的。晋文公时为了对付北方狄人的骑兵侵扰,建立自己的骑兵亦是可能的。笔者认为,中原地区,出现善骑马的人并不鲜见,但这并不是骑兵。善御,是善于驾车,善御者也并非骑兵。战车都需马拉,车兵都得善御,根本不能说明骑兵的出现。当时虽已有单骑和少数骑兵的出现,但始终未能成为独立军种。骑兵成为独立的军种,单独执行作战任务,在作战中大规模使用,确实是自“胡服骑射”开始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1)当时的战争规模小,时间短,机动性差,以“结日定地”的形式进行决战,对以机动性见长的骑兵的需要不是很迫切。(2)中原地区气候和地理环境不出产骑兵使用的良马。土产马匹也因长期挽驾驮载,品种退化。(3)中原居民非游牧民族,农耕为生,素乏骑马习惯,培养不出好骑手。在与游牧民族的作战、交流中,骑兵的重要性才显突出,也才能获得良马、得习骑术,从而为骑兵的扩展、壮大提供条件。中原各国骑兵的出现是与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密切相关的。
( w7 G' V" T4 x+ L0 }+ c) U. ?+ [, X1 v1 f0 {3 f2 W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实现,在我国骑兵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不仅使赵军的战斗力迅速提高,而且使骑射技术由原来的匈奴等游牧民族进一步扩大到中原各国。在此之后,战国各国先后扩展或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队伍。在战国七雄中,拥有骑兵最多的国家是与西北戎狄毗壤的秦、楚、赵三国,各拥有骑兵万匹,其次燕国和魏国,亦分别有三千匹和五千匹。这个时期,中原各国骑兵总数不下五六万匹,形成一支强大的力量,在作战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于是便出现李牧破匈奴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许多成功地运用骑兵配合步兵、车兵作战的典型战例。如秦赵长平之战中,“秦骑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骑兵自为一军,独立编制,单独执行任务,对战局胜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配合主力全歼赵军四十万人。 ( `9 ], R) F7 `+ ~9 t* x y
! @: P w0 s. Q# o5 Q" \& C骑兵的装备,首先是配备战马,其次是所用的武器。战马需胡地以及近胡地区的北方边地出产的善驰骋奔袭的马。战国时代的骑兵,开始尚无鞍鞯,直至战国末期,鞍鞯才配备齐全。终战国之世,骑兵始终没有马镫。这不利于马上格斗。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远距离或冲锋时骑在马上弯弓射箭,短兵相接时就靠白刃格斗杀伤敌人。白刃格斗的武器是短剑和小矛。这时用于保护战马的防具——马甲也已出现。出土的兵马俑,鞍马俑以持弓为主,戴小帽,穿紧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装束便于骑射。当时的骑兵,并不使用弩,因弩虽然射程远、命中率高,但张力太强,发射速度慢,没有弓轻便,因而不便使用。
* g6 s$ v; n" d: Y. A2 K- g1 W% X) H: H. d- y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8 T5 Z& _' M1 q
2 z9 F q0 o6 e0 o
' E* s' c: |0 ]$ e( o骑兵身披铠甲,不过其铠甲与车兵、步兵的铠甲均不相同,不是铜或铁做的重铠甲,而是皮做的轻铠甲。骑士的铠甲较短,双肩无披膊,其前甲衣长55厘米,后甲衣长49厘米。前甲、后甲甲片上下各七行,左右各八排,其中在铠甲前后下摆只编缀活动甲片三排,比一般甲衣少一排。铠甲紧身短小,便于骑射。
% W7 H) e' P; t1 Z3 j8 M: y$ D( t9 }. H y" r* v4 ~8 f' s! W4 s
赵氏建国之时,有车兵,也有步兵,但没有骑兵。车兵,对于赵氏来说,是个非同寻常的兵种,赵氏先人的兴旺发达与其密切相关。赵氏先人善御。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先人造父为周穆王御者,曾“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穆)王。”之后,“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而徐堰王反”,造父为穆王驾御战车,千里平乱,“攻徐堰王,大破之。”造父凭借他高超的御车技术,为穆王争得了宝贵的战机,安定了王室。为此,穆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奠定了赵氏发展的基点。掌握高超的驾御术,是赵氏先人的传统。周宣王之时伐戎,造父六世孙奄父为御,“及千亩战,奄父脱宣王”,再立大功。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襄子之时,为解三家分晋后,韩、魏两家借口赵氏多分智伯土地而联合齐、燕两国图谋赵氏之难,还亲为其臣张孟谈驾车,恭敬请教。在赵氏立国期间,车兵始终为赵军主力,即使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骑兵兴起后,也没有取代车兵的主力地位。 , E0 p0 B* Q- j1 b
$ d! c: o% D! F) \ ]5 y0 }步兵,是自古以来最早出现的兵种,任何国家、民族的历史,可能没有存在过其它兵种,但不可能没有出现过步兵。步兵的历史难以中断,我国虽在夏代出现战车,西周及春秋战国之时成为中原诸国军队的主力,但在南方的水网地区及北方的山地民族当中始终以步兵为主力,即便在中原诸国,步兵虽已不是主力,但不少国家仍然存在,只不过是当作车兵的辅助兵种来使用,当时作战大多采用车兵、步兵配合的方式。赵国的步兵是对晋国步兵的继承。晋的北部与戎狄为邻,戎狄多居山谷之间,善用步兵作战。晋国为应付与戎狄的战争,逐渐建立起一支独立建制的步兵。公元前632年始建,三年后撤销,后又复建。晋国步兵在公元前541年的晋狄太原之战和公元前493年的晋郑铁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赵国北邻三胡,腹心还有白狄鲜虞人建立的中山国,时常侵扰其边境,对其构成严重威胁。赵国的车兵虽然发达,但难以逾山越险,不得不发展步兵以补车兵之不足,并适应当时已经兴起的围城战、要塞战翻山越岭、蚁附攻城的需要。步兵,史书称作“带甲”,赵国“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步兵已超越车兵、力压骑兵,成为赵国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在赵国中后期的阏与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李牧破匈奴之战等一系列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应注意的是,步兵并不能完全取代车兵,车兵所具有的强大冲击力和机动性是其所没有的。为互取所长,互补所短,赵国多实行车步协同作战。 ' B% m+ D; r" F( H" h
5 p0 [- o" r2 M: |+ N/ g6 t骑兵,是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后新兴的兵种。“胡服骑射”后,原先常打败仗的赵国“北破林胡、楼烦”,“灭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崛起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使不少人误以为骑兵已成赵国军队的主力。其实并非如此,赵国军队的主力是步兵,其次是车兵,再次才是骑兵。赵武灵王的辉煌战果不仅仅是骑兵的战果,而是步车骑协同作战的成果。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七八十年后,公元前244年,名将李牧“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编组军队时,还是“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以战。”骑兵所占的比例也很小。这是因为,骑兵尚处在童年时期,还没有发展成熟,马具、兵器等配套器具尚没有与其完全相配,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为两点:
6 a# [! n& c W1 i. F+ b
- r3 ~0 y* f! p( { M其一,马具未备。对于驰骋在枪林箭雨中的骑兵来说,战马装备精良的马具十分重要的,否则,不仅不好使力用器,而且极易受到伤害。一套完备的马具是由辔头、鞍鞯、胸带和鞘带组成的。赵武灵王之时,辔头虽已基本完备,但尚无鞍鞯,更无马镫。马鞍,战国末期才出现;马镫,西晋时期才出现。马镫可以使骑兵和战马紧密结合,把人和马的力量合在一起来全力攻击敌人,充分发挥武器的效能。没有马镫的骑兵,根本无法控制马匹做精细的动作。胸带和鞘带是用来固定鞍具的,马鞍尚且不存在,它们就更无出现的可能。马具的不完备,大大影响了骑兵的战斗力。
4 j, g7 H. G; t
, w* `: R* @1 w& j! ~其二,兵器未合。赵国骑兵出现之前的兵器,是为车战、步战服务的,不是为骑战服务的。赵国骑兵近战用剑。剑是向前推刺伤人的,步战合适,骑战并不适宜。骑兵骑在飞驰的马背上向敌冲击时,因马速过快,主要是挥臂向下劈砍,而不是用剑向前推刺。这用大刀合适,用剑并不适宜。为了适应骑兵的需要,剑已作了改进,刃部由弧曲变为平直,剑峰夹角由锐变大,可用于劈砍,但劈砍时还是容易折断。没有合适的兵器,使骑兵的威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 m! U( M3 {+ X, e: o- l4 x% |8 M6 J# i7 x! k$ p0 ?' j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6 G) z" Y" i, |3 K- `
1 F3 D: {# n# l# z9 M0 |/ u. C* O2 v: K
骑兵用的战马需是北方畜牧区出产的良马,赵国内地的土产马种,矮小粗糙,虽吃苦耐劳,却力气不大、速度不快,适宜挽驾驮载,不能用作战马。赵国的战马主要来自三胡地区和代地,地域十分有限。战马的数量得不到保证。在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之时,赵国因领土辽阔,战马还有保障,但到战国晚期,出产良马的地区都被秦军占领,战马就更没有保障了。再者,赵国内地居民非游牧民族,农耕为生,素乏骑马习惯,培养出一个好骑手需经长期训练,战场上一旦有伤亡,很难得到补充。这就使得骑兵难以成为赵军主力。 2 x6 o3 w7 M0 R
) K' [- ]' }( n2 @
二、赵国各种类型兵器的源流、形制和功用 # i6 ]* j8 G' C2 T
9 b _1 z/ i; g- n
上文结合科技水平和作战方式的变化阐述了先秦时代兵器的演变。涉及到了用作远战的弓弩、抛石车,用作近搏的戈、矛、剑、戟、刀、枪、钺、匕首、钩以及用作防护的盾牌、铠甲、胄等一系列兵器。但我们对兵器的类型及各类兵器的源流、形制和功用等情况还是不甚了了。现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今人研究成果,对此问题再做考辨。 - i3 D" \, {9 e& v. D
* c9 l: j, B h$ h. @" h兵器,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前人对此作了深入研究。据前人的研究,兵器有以下几种分类法: ) k+ }, M O- v1 c
$ }& @! X2 v( N7 Z
按质料,可分为铁制兵器、铜制兵器、木制兵器、竹制兵器、皮制兵器、石制兵器及骨制兵器等几大类型。铁制兵器主要有剑、戈、矛、匕首、镞;铜制兵器主要有剑、戈、戟、矛、匕首、镞、弩机等;木制兵器有盾、甲、弓等;竹制兵器有弓、箭杆等;皮制兵器有甲、胄等;石制兵器有石刀、石斧、石镞等;骨制兵器有兽骨或蚌壳磨成的箭镞等。
* v; ^6 O$ U' _4 a- K+ q* ^( h Z# u6 w* W4 E- B9 n5 a Z" t/ X8 F# ?
按功能,可分为进攻性武器和防御性武器两大类。进攻性武器有弓、矢、戈、矛等;防御性武器主要是甲、胄、匕首等。
- K7 z9 i& ^" O5 p# h E" \" Y
7 V% u9 h p! D. I/ i0 f[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m$ n& ?- g3 I3 i" w5 i' f
0 u; H) ^% i; @
2 j" a: S K$ c按性质可分为抛射兵器、长兵器、短兵器、软兵器、奇门兵刃河和暗器六大类。抛射兵器有弓、弩、箭、矢、铳等;长兵器有戈、矛、枪、棍、棒、挝、殳、杵、杆、杖、钯、把头、铲、斧、钺、戟、槊、叉、钩、大刀、大镰等;短兵器有剑、刀、鞭、鐧、钩、镰、锤、链、尺、拐、哨子棍、环(圈)、轮等;软兵器有流星、绵绳套索等;奇门兵刃有三尖两刃刀、橛、点穴针、扭子、匕首、鸳鸯钺、三节棍、盾牌、判官笔、状元笔、阴阳锐、铁尺等;暗器有飞剑、飞刀、飞镖、镖刀、梅花针、飞针、飞刺、飞铊、飞抓、飞铙、梅花袖箭、袖筒箭、摔手箭、花装弩、踏弩、袖弩、袖圈、袖蛋、弹弓、飞蝗石、铁莲花、铁鸳鸯、如意珠、流星锤、铁拳、龙需钩、绳镖、罗汉钱、喷筒、龙吒、梅吒、血滴子等。
( |# B3 Q3 c3 B3 z6 b, R' \- u7 G/ F# `0 [* u# y5 ^8 y. k" |
上述分类,本文叙述不便,而且其中的好多兵器,先秦时代并没有出现,赵军并没有使用。本文所述兵器是先秦时代已经出现并且赵军曾经使用的兵器。故本文不用前人分类,为叙述方便,将先秦时代的兵器分为远战兵器、近搏兵器、防护兵器和指挥兵器四大类。以此为基础,对赵国兵器源流、形制和功用略作梳理。/ o5 d, L$ x, m0 H2 e
4 X% c- Q0 V- Y) F& g1 r& H2 P \
|
8 } Z k+ g* S2 v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