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在世时,一直是反对特权的。毛泽东也从不讲特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最穷困的那些日子里,他的女儿李敏、李讷都与全国人民一样,吃不饱肚子。
: @5 C" t- f! f$ j1 e- F; d9 Y- ~. {9 o9 P# R3 m
但是,到了毛泽东的晚年,因为他身体方面的原因,他无法不“特殊”了。当时各个方面的机构和人员,为了保证毛泽东晚年的生活质量,为毛泽东成立了一些特殊服务的“秘密小组”,各自展现自己的“身手”,也算是特殊年代里的一道特殊记忆。: v) B# v/ ?% W5 |. h& X4 v; R
4 x" i+ H1 Z; C
8 _# p4 t3 ?" H( j! U3 q0 I0 U1 }0 e3 F0 x
, S: \$ a! V0 O4 S7 o, w医疗小组
+ r( S q/ V! B. t! Z; `
$ y3 Y; Q; E( T0 t毛泽东的医疗小组及其成员多有变动,前后两次成立过医疗小组。第一次是1971年~1972年,也就是尼克松访华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第二次是1974年到毛泽东逝世。第一次的医疗组,组长是李志绥,副组长是徐涛、卞志强、胡旭东。组员有吴洁、周光裕、吴阶平等。第二次医疗组的成立,具体时间是1974年的6月中旬。毛泽东的医疗小组为毛泽东服务着,一直到毛泽东逝世才解散。
$ `" m' G* A7 M: @ V
4 W3 B+ s1 F: l/ ?) `
% E; f) G7 Z" [& V9 w( @) s [
4 w: A! s; j4 T0 `) { ]
, Z# F) A5 y4 D“大字本”组& f# r8 C. E" M X) i$ L& A
. i! L7 x, E! B所谓“大字本”组,就是将毛泽东要看的书,特别注释后,排成“大号字”的编辑出版组。这个组成立于1972年秋,第一次开始注释毛泽东所要求看的古籍是《晋书》中的《谢安传》、《谢玄传》、《桓伊传》、《刘牢之传》,时间是1972年10月1日。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复旦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教授与专家。这种注释出版的大字本,每次只印15本。后来,毛泽东发现这15本有被他人阅读,就改成只印5本了,成为了只为毛泽东个人阅读的专有读物。随着毛泽东的白内障病的加重,大字本印刷成了“三十六磅特大号”了。而当时并没有这种字体,字模是由当时在上海澳门路的中华印刷厂特地为毛泽东翻制的。* ?' a# P! ?8 o6 o+ F. W
$ U- K- F, [! u) E7 U
5 R* i. m! h9 c6 q$ m
! C7 c/ i. y5 E% f8 S. Z
# T Y1 {3 L/ u吟唱小组
; I/ S8 U+ E9 J! }& ]8 N
$ l+ k1 \; t! Q" E# E2 u# G与大字本相关,又产生并成立了古诗词“吟唱小组”,并“秘密”录制。其组织和录音工作由文化部部长于会泳主持。据中共党史出版社《毛泽东生活档案》记载,“在北京西苑旅社做了间录音房,有时就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室录制。吟唱者许多都是文艺界的名流,如岳美缇、蔡瑶先等。乐曲演奏家更是名流荟萃,琵琶演员刘德海、二胡演员闵惠芬、笛子演员张晓辉等。一共录制了多少?韶山陈列馆所存就有古诗词磁带59盒之多。参加这一“小组”的工作人员前后有过很多,为了便于演唱者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含意和意境,又从北京大学调来4名古典文学教授为演员们讲解。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1975年毛泽东做白内障术时放的曲子《满江红》,是上海昆剧院岳美缇所录制的。* [5 y. \: R! |( ^2 h) q2 [# {
; Z7 B( T3 D* R+ Y+ Y: y1 } F, c7 k& e% x' m. K9 x5 g- a" ^
9 Q$ ] m9 I- h7 c' D2 ]
戏曲小组
6 e' `3 b& W0 Q% s4 G4 D9 B$ l9 }7 t/ _* M0 {6 J, y
毛泽东所到之地,一般都会组织演出,并由电视转播车为毛泽东播放。1974年,毛泽东在长沙休养期间,湘剧院、花鼓戏剧院的一些演员都接到了演出旧剧如《生死牌》、《讨学钱》一类戏的演出任务。演员们都不知为何要演出这些被文革批臭了的旧戏,一开始都不大敢登台。后来有华国锋传话,这才放心演出。当时湖南还没有转播设备, 中央又为之调来了特有设备,为毛泽东直播。不料,这个直播的东西,被江西等邻近省份的一些有收看设备的老干部收到,纷纷向湖南省委举报,认为湖南在搞复辟。( Y8 f& T0 E/ p
6 M1 N1 s, E, C4 c. V5 c; L1 K% v* a/ M' ?2 `
! O) F3 j/ l$ y! w, m0 e6 g$ [1 F: O X1 ^' v8 W
雪茄特制小组
9 J2 s7 W8 J$ x& n- p1 o: }2 Z9 x2 ]" ^$ z$ Y" |- X& _% @6 V: h0 X
毛泽东原是抽“中华”香烟的,之所以改抽雪茄,要从贺龙(一说由李先念)说起。1956年的一个午后,贺龙在与毛泽东聊天时,向他夸赞起自己手中的那种雪茄来,说这烟味道是如何的好,如何的解瘾。毛泽东好奇地点燃一支,深深地吸了一口,哎,还真好,立即对其清凉香醇的味道产生了兴趣, 并认准了这种产自四川什邡烟厂的雪茄烟。" E% Y# s, a6 H! w/ \; }; E
. _, U1 g0 O5 L) }& I2 Q于是,毛泽东身边的人每月派专人从北京前往成都军区取烟,没有惊动什邡烟厂。但这毕竟不是很方便。经研究后,从什邡烟厂选中了几位厂里的技术骨干,成立了“一三二小组”,时间是1972年的3月。几位四川师傅都举家迁至北京。之所以称为“一三二小组”,是因为雪茄所采用的柳烟和毛烟,型号分别为十三号和二号,均产自新都县独桥河两岸的200亩油沙地,柳烟味淡而纯,毛烟味浓而重。两种烟叶在燃尽后均不落灰,烟灰呈白色,抽吸时喉咙处可感到丝丝凉意。( w% P# `5 ~& P$ e2 K2 h& f
: f7 ^0 M! k3 z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年底,“小组”正式宣布解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