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瑞虹忍辱十年报家仇
* F, ^1 d2 {! H8 U/ B9 |* V# H' ?$ N5 p$ Y3 W
作者:车水% h2 K' y' E* g* H, E$ F
) O. v$ Z4 ]! b
$ o; \% p7 o {/ P _: t' q% x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蔡瑞虹一个文弱女子,为报杀家之仇,就忍辱含垢等了整整十年,在历尽恶人欺凌、污辱、诱骗、拐卖等种种劫难之后,终于取得成功,在这时,为明贞节,她又毅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一段令人悲叹赞赏的故事。 8 w) s7 x. P/ e; e! g: E4 J1 e
7 I- q9 Q+ r' z
难怪连皇帝都下令为她修立了节孝牌坊。 ' b8 S6 ^+ G1 c3 R2 r% i
& k) ]6 l4 q9 M: o y( B- ^* K
蔡瑞虹是淮安卫所世袭指挥蔡武的女儿,因她出生时,天上正挂着一道藻烂似锦的彩虹,瑞气宜人,所以父母为她取名瑞虹。明宣宗时,四海承平,国泰民安,作为备战机构的卫所几乎无所事事,卫所指挥蔡武的日子自然也过得十分悠闲。闲适之中,蔡武与妻子都喜欢上了杯中之物,渐至嗜酒如命,时常是夫妻对饮,不醉不休,在飘然欲仙的醉态中过日子。他们生有两子一女,儿子年幼。女儿瑞虹为长,至及弃之年,人生得如花似玉,秀丽动人,又通晓诗文,性情娴雅温雅,因父母常醉不醒,瑞虹便成了家中的主心骨,既要料理父母,又要关照弟弟,所以年纪轻轻,便已卓有主张。 # v/ u2 a$ y6 o' d( ~5 |' r
" m! P" i0 K/ \% f9 f# M
直德七年,兵部行文到了淮安卫所,调升蔡武为湖广荆襄游击将军。蔡家合家欢喜,忙着收拾细软,蔡武带领全家大小及仆从,雇了一条大船,告别亲友故旧,奔赴任地。
- c2 O) j9 c2 v' J7 A2 u3 w& [
! ^6 T \: ]8 b0 s7 a. h( Y 船在扬州扯起篷帆,顺风溯流而上,不久来到黄州地界。一个十五月圆之夜,船停泊在一个寂静的江湾中,虽然四周没有其它船只停靠,但因蔡家船上人多势众,倒也不怕。这是一个晴朗的夜晚。明月高悬,江风徐来:清爽怡人。蔡武与夫人自然不愿放过这么一个举杯邀明月的好时机,当船停稳后,他们即命仆人把酒菜摆在船头,俩人互斟互饮,不知不觉就醉意醺醺。蔡家的众仆从见主人已喝得差不多了,也就上行下效,一伙人在船尾上悄悄喝起酒来,只剩下蔡瑞虹三姐弟和三两个女仆在船舱中。
/ l+ j/ N+ z$ }. Z& c& ^7 B4 a9 q. [% O) b
再说这条船,船老大叫陈小四,手下有七个水手,分别是白满、李癫子、沈铁鼚、秦小元、胡蛮二、余哈肥、凌歪喘,这八个人都是心贪手辣之徒,纠集在一条船上,专门找一些携带财物较丰厚的客人乘船,然后找机会杀人越货,谋取不义之财。蔡武一家这次算是上了贼船了,本来以他们主仆一行的身手并不是敌不住这伙歹徒,只可惜他们都喝得东倒西歪,毫无抵抗之力了。 / `0 P% R* l' C3 s. A! F; a* \
# b b2 [ P ]. H+ W1 D$ X: k
等到蔡家主仆都喝得大醉酩酊时,陈小四一伙便开始动手了,他们拿出刀斧,分奔船头船尾对一群醉鬼一顿砍杀,轻而易举地将他们制服,然后把尸体纷纷抛入江水中。 3 @8 n' U% W) r# }, G/ K1 o
" A$ A7 m7 j, g5 c! d 对舱中的女子弱小,歹徒们也不放过,他们三下两下就杀死了蔡瑞虹两个年幼的弟弟和几个女仆,却唯独把蔡瑞虹留了下来,只因为她长得俊俏,陈小四想留她作“压舱夫人”
* O6 }% Y- c' N4 N' ^5 n1 n2 c! M% A: q% B6 q% p- @
呢! ! K( Q& |: s% R# `
( R, v+ Q, ?, x* N
得手后,其他歹徒都聚到船头上饮酒庆功,舱中只剩下陈小四,他想立即与美人儿成就好事。被突如其来的惨祸吓昏了蔡瑞虹,这时已悠悠醒转过来,睁开眼,舱中满处溅着亲人的血迹,而一个仇人正满眼淫欲地盯着自己,她只觉得天轰地转,差一点儿又要昏厥过去。陈小四早已等不及了,象恶狼一般扑向毫无反抗之力的蔡瑞虹,疯狂地撕扯着她的衣裙。蔡瑞虹瞑瞑之中感觉到歹人要强暴自己,她忍着悲痛,欲作勉力挣扎,可她哪里是欲火中烧的陈小四的对手,身子只得以蠕动几下,便被陈小四给糟踏了。
+ ]* V H$ W! o/ Y% `6 t$ R0 \4 B0 F) ~
暂泄了欲火的陈小四放开蔡瑞虹,准备穿衣出舱去,回头一看,昏昏沉沉的蔡瑞虹正奋力向船舱的窗口爬去。这时她已没有别的念头,觉得自己心身尽已丧失殆尽,只想从窗口跳入江中,追随亲人而去。陈小四察觉了她的心思,他不想让这朵到手的鲜花在他还没有享受够之前凋落,因此又转身抱住了蔡瑞虹,在蔡瑞虹的挣扎中,他兽欲又起,再一次强暴了这个心身交瘁的弱女子。
( L- L+ C) C* x2 G# h1 b/ g
. f+ {- _+ L6 J6 i' \" R( f+ e, T 就在陈小四连番发泄兽欲时,舱外天色已慢慢透出鱼肚白,陈小四心满意足地踱出船舱,想去与兄弟们商量瓜分赃物的事。他一出舱门,顿时傻了眼,船头船尾已不见一丝人影,原放在后舱的蔡家的大小箱笼,已被拖到船尾,都敞开抛了满地,里面的金银细软早已荡然无存,原来他那帮狼兄狗弟趁他纵欲之际,已分尽了蔡家的钱物,丢开他悄悄跑掉了。 ! O* Y, K; `# c! e9 F/ i
+ {, f8 S, w8 o& |$ t$ E3 R+ y& ~+ q 陈小四怒不可遏,一边破口大骂,一边乒乒乓乓把留在船板上的空箱笼踢下水去。 0 a4 G0 r# h4 m) L1 R
/ O/ B z/ l' g: a. w
待发泄一通怒气之后,他冷静下来,决定去追赶那帮丢开他的人,要回自己应得的赃物。 , q# X, j4 L* M7 z% S z- k- c
; d9 ~. ?3 b0 h% H
这时,已不可能带着美人儿蔡瑞虹跑了,把她留在船上又是一个祸根,于是也顾不得那一夜“夫妻”之情,顺手捡起一根绳子,打了个结,回舱一下子套住蔡瑞虹的脖子,还没等正在发楞的蔡瑞虹反应过来。他用力一收绳结,她就手足抽搐了几下,直挺挺地倒在了床上。陈小四拍了拍衣服,急忙上岸追赶其他歹徒去了。
4 J5 x2 x2 v" `- l; W9 s0 D* A8 l! p% s# z3 z* q
蔡瑞虹并没有断气,过了好半天后,她竟又悠悠地从黄泉路上转了回来。待头脑清醒后,想起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想起家人的惨死和自己的受辱,丝毫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她试图站起来投入江流中,却无奈全身酸软,两眼冒花,动也动弹不了,只好就这么一动不动地躺着。躺着躺着,她竟慢慢改变了主意,想到:“我的清白之身已被贼人砧污,纵令马上就死,也算不得贞洁,倒不如活下来,寻机找到仇人,报了杀家之仇,以慰家人在天之灵,然后再死不迟。反正她在行船过程中,已记住了八个歹徒的名字。” % e( w* m/ A( Z2 d- d
+ t$ x( w& I. [% e! ` Q 如此一想,她产生了生存的强烈欲望,但却挪动不了身子,只好躺在舱中听天由命了。
7 g4 i3 ^9 R) Y; i6 e/ x8 k# A
+ R3 {; d6 S: Y" k 还算老天有眼,黄昏将临时分,一条商船从江湾经过,船主见江边停着一只大船,无人无息,船尾物一片狼藉,起了好奇之心。使命人上船察看。于是,奄奄一息的蔡瑞虹被救上了商船。
: }% Q8 c- n6 P1 {7 @
" u# W3 J& j1 B1 P' d+ s 在商船上经过一两天的调养,蔡瑞虹身体基本恢复。这条船的船主是一个名叫卞福的江湖行商,等蔡瑞虹清醒后,她问明了她家遭难的前因后果。卞福是个爱占便宜的好色之徒,他见蔡瑞虹孤身一人又貌美如仙,顿起占有之心,因此假意地对她说:“姑娘无依无靠,不如与我作了夫妻,我一定帮你设法找到仇家,给你家人报仇。”事到如今,蔡瑞虹除了报仇已无他愿,既然卞福答应替她家人报仇,她也就不惜自已的身子,委身给了卞福,随他一同回到汉阳。
6 K/ W4 u8 Q- h" W/ u
8 U' ?, T- W) }% @8 P* T2 v 在汉阳城中,卞福早已有妻室,他的妻子洪氏是个能干泼辣的女人,卞福向来惧他三分,这次当然不敢把半路私娶的美妾带回家,只在一僻巷中租下一座小院,安顿了蔡瑞虹。卞福根本无心替蔡瑞虹寻仇伸冤,只是找些机会溜到他住的小院中寻欢作乐。就在蔡瑞虹尚未来得及央求卞福的时候,卞福的妻子察觉了丈夫金屋藏娇之事,大打出手,逼着卞福赶走蔡瑞虹。卞福也不想为蔡瑞虹得罪洪氏,索性想了个阴毒的主意,把蔡瑞虹不声不响地卖给了人贩子,倒得了一笔不义之财。
+ f+ I* q: x+ T4 B* U
: [. V h! C5 s6 ~- }6 X 人贩子一转手,把蔡瑞虹又卖给了武昌的一家妓院。蔡瑞虹见自己屡遭欺弄,竟沦落到青楼卖身的地步,简直是失望到了极点,不明白老天为何要这般虐待自己,妓院老鸨见蔡瑞虹艳丽动人,还满以为自己买到了一棵摇钱树,便急不可耐地逼她接客。不料蔡瑞虹已打定了不惜以死相抗的决心,寻死觅活,坚决不肯接客。老鸨见她心意已坚,生怕扭她不过,人财两空,干脆把她转卖给绍兴人胡悦为妾。
0 D( ^% n" l6 h9 ~ f6 n. E4 [( h( W/ }% w* R, O$ M
胡悦是武昌大守的亲戚,从绍兴赶到武昌是想投个靠山,捞上一官半职。逛妓院时,他看中了以泪洗面,反抗老鸨的蔡瑞虹,正好老鸨摆弄不了这个倔强的姑娘,就顺水推舟,低价卖给了他。胡悦很快就摸透了蔡瑞虹的心思,就假惺惺地对她说:“太守老爷是我的亲戚,你只要听我的,我一定想办法托他为你料理一切,你不必担心!” 1 @/ `- h0 r! Y) b+ C. s
. K7 q# _4 Z, j/ ^6 y 蔡瑞虹信以为真,跪倒在地,感激涕零他说:“若得官人如此用心,替我报了家仇,我生生世世做牛做马来报答官人大恩!”胡悦连忙貌似爱怜地将她扶起,安慰道:“既为夫妻,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真心待我已足,何须其他报答。”蔡瑞虹以为自己遇到了救星,也就决心跟定了胡悦。 ' P8 D! Y4 q) Z) N/ Z" Y
& I7 E& M4 }. \# {; I3 E( H( ~ 其实胡悦也是在口头上敷衍她,根本没付诸行动;而且还骗蔡瑞虹,说是已经拜托了太守,太守正发缉文四处搜捕歹徒呢!蔡瑞虹满以为是真的,天天烧香祈祷,希望歹徒早日落网。 ( m( E% ?6 E- x) A% Y% \
# R$ ~( T$ m- M- K% I) e# Y
通过亲戚的介绍,胡悦找到了进京城捐官的门道,于是带着蔡瑞虹由运河乘船来到京城。打点买通的大批金银已托入送出去,胡悦在客栈中喜滋滋地等着乌纱帽落到自己头上。不料天不遂人愿,胡悦捐官的事还没有眉目,经手为他办理的官员却暴病身亡,胡悦不但没得到官职,反而白丢了大批金银。 / E( b+ ?1 g2 K8 g( q7 M, F& V
& r1 }; J* @$ K0 O1 ^ M8 k0 F4 q
胡悦在京城失去了依靠,身边带的钱渐已花完,无奈之际,他便开始在蔡瑞虹身上打主意。蔡瑞虹此时正是十八九岁年纪,犹如怒放的鲜花,散发着诱人的芳香。胡悦便决定以她为诱饵,只说她是自己的妹子,因家穷想要与人为妾,得些银两后,再让蔡瑞虹找机会跑出来,然后又骗第二下,这也就是玩所谓的“仙人跳”的骗局。蔡瑞虹出身大户人家,当然容不了这种昧着良心的勾当,但又架不出胡悦的硬逼软磨,也就糊里糊涂地进入了角色。
3 B; ]/ j; }& e' b" l: g8 F1 A
7 ^: n8 C2 F9 N- ]! t1 l& [ 第一个欺骗对象是温州来的举人朱源,他进京参加会试不第,无脸返回故乡见乡亲父老,就留在京城读书温课,准备下科再考。朱源已年过四十,家中娶有一妻。但却一直没有生育,妻子曾劝他纳妾以续香火,只因功名未成而一直拖着没办。这时,心计多端的胡悦为他带来了蔡瑞虹,只说两人是兄妹关系,本是书香门第,但因家道败落而生计无着,想把妹妹寄托一人以求生存。朱源见蔡瑞虹长得端庄秀丽,举止间也显得颇有教养;自己孤身一人在京,又正需有人陪伴照应,因此就答应娶她为妾,并送给了胡悦不薄的礼金。
- R% w* H3 A( p) f" u Q6 D# L7 s- k5 i0 l6 ?* N5 f6 o, Y
蔡瑞虹进了朱源的门,起初是羞愧难当,伤心不已,自己一官宦闺媛,竟落到以身骗人钱财的地步,真是无脸自容啊!不久,她逐渐觉得眼前这一个读书人,不但仪表斯文,心地也忠厚善良,不如将计就计跟了他,将来他有出头之日,自己或许就有报仇雪恨之机。于是,她没按胡悦定的计划逃回他身边,胡悦几次暗中来诱劝她,她都不作理睬;胡悦只好一个人灰溜溜地用朱源送的那些礼金作盘缠,返回老家去了。
- P0 S$ I, u W) P1 K" r# A+ L1 K! _ `1 D3 M$ A1 N9 R
蔡瑞虹死心塌地跟了朱源过日子,彼此相亲相爱,第二年便为朱家生下一子,取名林。转眼又是会试之期,朱源厚积薄发,考中了进士,不久被朝廷派为武昌知县,朱源携家小到临清张家湾雇船南下赴任。 * y, m2 y9 Q4 E: n
( x! O# P. E- f* }4 x" L" p" n
在船上,蔡瑞虹无意间发现了当年的船老大陈小四,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但见陈小四并没有认出自己,蔡瑞虹便暂时沉住气,不动声色地向丈夫朱源说明了一切。朱源听了爱妾的讲述,深为她命运的苦难而动情,他让蔡瑞虹先平静下来,在船上不要惊动贼人,等待机会再设法报仇。 . b1 l% n1 E% h) {5 }
2 \2 ?' Z" k: P9 W: W4 @ 船到扬州后,停岸等候顺风。这时陈小四与人发生了纠纷,对手是当年的歹徒沈铁瓮与秦小元。朱源趁机上前劝他们到太守府去评理,自己也随他们而去。到了扬州太守府,不待陈小四等人陈说是非,朱源与蔡瑞虹就上前历控了他们当年杀人越货的罪行,审讯取证后,三个歹徒被收入死牢。 . e$ G7 @5 a8 n7 T$ c( p
" C; ~; ?0 R, ], } 到武昌上任后,朱源马上着手查找其他歹徒的下落,很快就找到并缉捕了胡蛮二和凌歪嘴。三年之后,又终于查出了在汉阳开店的白满和李癫子,逮捕后,与胡蛮二、凌歪嘴一并押往扬州结了案,八名歹徒得到应有的惩罚。 ! u0 a2 t# S* u$ E
1 K. T& M# G+ l: Y 这时朱源也已升任御史,代天子巡狩到扬州。当歹徒被斩杀后,他命人将歹徒的头颅用漆盘盛了,摆在为蔡武夫妇及儿子等人的灵位下,以祭他们的在天之灵。 + V7 |1 I& H. x2 ?
5 O, ?& F- [, c2 L" b/ O
蔡瑞虹大愿已了,当天夜里沐浴更衣,然后悄悄以利剪刺喉而死。临死前写下了一纸遗书,留给丈夫朱源: ( b7 _, n( x1 X3 e; O" K9 v
# V/ K. C' r. @# x5 X# H
贱妾瑞虹百拜相公台下:虹出身武家,心娴闺训,男德在义,女德在节,女而不节,禽兽何别?虹父韬铃不戒,曲药迷神,海盗亡身,祸及母弟,一时并命。妥心胆俱裂,浴泪弥年,然而隐忍不死者,以为一人之廉耻小,阖门之仇怨大。不幸历遭强暴,衷怀未伸,幸遇相公,拔我子风波之中,谐我以琴瑟之好。识荆之日,便许复仇,皇天见怜,宦游早遂,诸好贯满,相次就缚,而且明正典刑,沥血设飨,妾之仇已雪,而志已遂矣! 2 h) e6 t" C6 J. k8 c1 \: ~
: R y& O! T1 p! c5 m 失节贪生,贻砧阀阅,妾且就死,以谢蔡氏之宗于地下。儿子年已六岁,嫡母怜爱,必能成立,妾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姻缘有限,不获面别,聊留一笺,以表衷曲。
" E% D# `5 X- W1 Q L# w; m, p! i7 D: R& ]! I; r; @) a! z
朱源骤失爱妾,心碎欲绝。读毕蔡瑞虹的遗书,又深为她的贞节操德而感慨唏嘘,为报家仇,她忍辱历难整整十年,了却大愿后,她义无反顾地遂贞节而去,只把儿子留给了她深为感激的夫君。
9 `2 P2 H0 c1 ]+ c# [) I. i! i9 ?- I
蔡瑞虹的儿子朱林在父亲和嫡母的培养下,很快长大成人,少年得志,中进士及第。 6 R) l* j5 R+ v# I$ u9 {2 B5 F. S
+ Q0 n. V6 o2 H j
朱林为纪念死去的母亲,特上表陈述蔡瑞虹一生的苦节,乞赐旌表;明英宗见表后赞叹不已,下令在温州府为蔡瑞虹建造了一座节孝牌坊,以表彰她的纯孝与节烈。从此,蔡瑞虹忍辱复仇的故事也在民间流传开来。
0 V3 \( I3 d7 t
/ U% P8 Z% x/ z: W6 b- o& B胡郡奴终生留得清白身( ~7 d" y$ `* K# [+ r, _0 a
3 N& _4 @& h# ?' R9 W
作者:车水
- S. l( e5 |0 C: N3 |, E4 o
' b8 b1 p& w2 }# N9 ?4 C8 x6 r4 o( K6 A" B1 q3 `2 ~: r
明惠帝建文四年夏天,燕王朱棣举兵攻南京,夺得了侄儿惠帝的皇位,成为明成祖。
|% o4 h$ y" e1 f" u. @9 l6 A& P' _8 r1 s, _! \/ f5 P
即位之初,成祖朱棣也曾想接受徐皇后的建议,休养生息,任人唯才,不问新旧;无奈当初深受惠帝重用的一批文武要臣,视朱棣为乱臣贼子,决不肯为他效劳,忏逆斥责之言层出不穷,使得朱棣大为恼怒,于是大开杀戒,企图以酷刑严治来压制住不顺的火苗。
. \' i7 E' q, D8 F* D+ S
# V* w" ]3 Y3 l9 { 于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铁铱、练子宁、景清、卓敬、陈迪、暴昭等忠贞不二之臣,纷纷毙命于明成祖的酷刑之下,接下来又轮到大理寺少卿胡闰了。 # q9 a0 x" a' R7 S6 L8 V
8 S( n- [. }+ P. [% Q 胡闰是一位文臣,文采在朝廷中仅次于方孝孺。当明成祖令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被拒绝,一怒之下,斩了方孝孺而且株连九族之后,又让胡闰为他执笔,胡闰同样也是忠耿之士,坚决不肯动手,还破口大骂:“朱棣窃国。”朱棣怒不可遏,命左右一颗一颗地敲落胡闰的牙齿,然后又进行威逼。胡闰血流满襟,仍然发出模糊不清的怒骂声。朱棣气愤至极,立即下令将他缢死,又让宦官们把他的尸体浸泡在灰綪水中剥下皮,将皮风干后缝好,内里填上干草,作成一具人型标本,挂在城门口,以警示不服新皇帝的人。
7 n7 m! g- }9 U0 d& z: n$ p0 S& t' n- M
只是杀了胡闰还不算,朱棣最喜欢弄株连九族之案,接着又杀掉胡家的亲戚故旧两百多人,制造了又一起政治惨案。这种情况下,一般只对男性处斩刑,而女眷则留下来,或收在宫中为婢,任意欺侮淫虐;或分给有功的将士为妾为婢;再不然就罚入教坊司为娼妓,受尽凌辱。胡闰被杀后,家族中的男性一并被斩草除根,女眷则统统收入宫中等候发配,胡闰的妻子也在其中。胡闰之妻性情高洁刚烈,为了让自己的清白之身不受污辱,趁着混乱之机,一头撞在墙上,顿时脑浆迸溅而死去。就在她撞墙的那一瞬间,从她怀中跌出一个四岁左右的女孩,那是她的小女儿,跌在地上,茫然无措地哇哇大哭。 6 z e/ `. i+ p. b( e
5 B$ \0 s* c* [
旁边一个看管小校见这小姑娘眉清目秀、楚楚可怜,顿生一丝怜悯之心,就一把抓过来,塞在一位胡家女佣手里。
; G2 o# ?4 Y/ s0 _# ~, A* N$ k) ?7 h; T# I" \ _0 @0 |8 H2 C& b# H1 k4 }
后来,这个女佣秋娘被分配给朱棣手下的有功之臣马将校,胡家小女儿也被带进了马府。秋娘已是四十多岁年纪,做事勤快麻利,被派在厨房中为奴婢。胡家小女儿紧紧跟着她,在油烟弥漫的厨房中渐渐长大,慢慢也能相帮着做些烧火、劈柴的粗活儿。小姑娘在家时的名字已不便再用,秋娘不想让大家知道她的身世,以免引起麻烦:因此大家就顺口叫她“群奴”,意思是“一群奴婢的奴婢”,因为小姑娘是为厨房中一群奴婢做下手的,谁都可以对她呼来唤去,无异于是奴婢的奴婢。秋娘觉得身份越低贱,便越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也就越安全,因而就任大家这样称呼她所带的小姑娘。只是“群奴”叫来叫去,又被错传成“郡奴”,反正都是奴婢,谁也不会用心去考证。
- ^% T6 ~0 N9 G+ s4 l0 r
# B2 P/ Y! i5 y- T7 G. N 这时外面的世界充满了风雨雷电,燕王朱棣破城进宫时,建文帝已不见了踪影,有人说他是穿了明太祖朱元漳留下来的一套袈裟逃出去做云游和尚了;有人则说他从地道遁出,逃到海上去了;还有说他跑到了西南边陲一带,纠集勤王势力,准备东山再起。 1 c: t2 S! d9 D9 K% Y- D4 V
, z- q. y2 |, F4 @) c$ U
总而言之,建文帝的出逃,成了明成祖朱棣的一块心病,他觉得建文帝是一个时时准备暴发的隐患,无形中威胁着自己的皇位;因此他不惜劳伤国力,多次派人马寻找追剿建文帝,却一直没有结果。同时;朱棣还指派宦官成立了特务组织东厂,专门暗中搜罗一些反叛线索,置不顺者于死地,弄得京城内外不断飘荡着腥风血雨。这种情形下,郡奴所在的马府厨房反而显得十分宁静,谁也不曾理会藏在这里的罪臣之后,她平平安安地长到了及笄之年。
3 D; T" B9 u0 }2 @0 l
0 d1 s) E) b; A7 x" S$ w$ J* V 郡奴与秋娘相依为命,郡奴视秋娘为母亲,秋娘也把郡奴当成是亲生女儿看待,有好吃的总是偷偷给她留下,但是,秋娘却从不给郡奴梳妆打扮。郡奴的工作主要的在灶下烧火,烟熏火燎,每日里总是弄得脏兮兮的,头发蓬乱如草,脸上黑一块灰一块,身上则穿着不合身的旧衣裙,人们根本没见过这位青春少女的真实模样,谁也没在意她漂亮不漂亮;而郡奴因自己就只生活在厨房和后院这个小天地里,满眼都是疲惫忙碌的奴仆,很少看到衣着鲜艳的人,因此也不觉得要怎样收拾打扮,日子在麻麻木木中打发着。
3 ?; R+ T) Z# J$ f, m4 I: k
/ v4 e8 r: I3 ]# q& i$ N$ Q 永乐十二年腊月,新年将临,厨房中的奴仆忙了几天打扫卫生,准备过年了。坐在灶下烧火的郡奴忙过一阵后,停下来望着窗外发呆。这时窗外后院中响起一阵嘻笑声,随即走出三个二十来岁的女郎来,她们个个锦衣绣裙,描眉点唇,明艳得象画上的人,郡奴不由得眼睛一亮。原来这三位贵族女人是来马将校家作客的亲戚,游玩时走错了路,误入了后院,待问明后,她们很快又折了回去。她们这一来一去不打紧,却给郡奴平静的心湖中投下了一枚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郡奴仍然呆望着窗外想,女人原来可以是这般美丽,过去自己只是从贴在屋中的旧年历上看到,不曾以为还真有这样可爱的人,自己是不是也能打扮成这样呢? 2 [, W: ~ x* U4 K9 t
7 u' D$ U ~+ H. m; p0 o" C# Z
腊月二十七,过年的食品基本准备就绪后,厨房里忙了一年的奴仆们也开始偷空烧水沐浴,换上新衣,准备着过年了,郡奴自从那天见位锦衣女眷后,心里一直有些不安份,这天随了大伙儿也十分用心地洗澡洗头洗脸,然后悄悄换上一件经过自己改制了的旧衣服,衣服虽旧却合身熨贴,把她青春发育的身体包裹得婷婷玉立,最后又偷偷用了点秋娘梳头用的刨花水仔细梳了头,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待她收拾好走出小屋,仿佛是已脱胎换骨,长身玉立,粉颊秀眸,肌肤白嫩细腻,发髻乌黑油亮,把个灰不溜秋的后院照亮了许多,令众奴仆惊叹不已,谁也没料到这个天天偎在灶下烧火的灰丫头,竟然还是个模样如此明艳的姑娘呢!
2 K( \. \9 z) h( @1 X" j6 _; ~' o2 I8 c
秋娘见了郡奴这副模样儿却忧心忡忡,她认定显眼就是不祥之兆。于是,这天半夜里,秋娘把已睡着的郡奴摇醒,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她胡家的身份和遭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郡奴听了,简直痛不欲生,哭得险些昏过去。待她情绪稍微平定一点后,秋娘又郑重其事地告诫说:“你身为罪臣之女,危机时时隐伏在身边,在官家为奴,一切都捏在主人的手里,必须处处小心,忍辱偷生,尽量隐晦自己。否则,一旦你的美色被主人家哪位好色之徒发现,必定毫不费力地将你糟蹋,就你的身份,他不可能收你为妾,那便只有不清不白地了此一身,郡奴你要好自为之!”
3 c; `+ l5 S, T5 ~, k+ Y9 u3 _: l: F7 I' T4 ^# a
郡奴默默听着秋娘的话,心里却象沸水一样不停地翻滚,自己空为名门之后,如今不但没有了地位,甚至连收拾打扮的天性也不能流露,她不愿失去清白之身,于是含泪点了点头。
# o- O0 @0 P5 E$ Z+ i9 V: D9 P4 x/ H* P# X4 q
第二天一早,郡奴又换上了一套污浊肥大的衣服,并用烧红的火钳把头发烫得象是一堆枯草,任它乱七八糟地蓬在头上,脸上也沾上了灶灰,又恢复了她灰姑娘的模样。 / [( b& ^. R/ o
9 S' ?( z+ o+ e( ^
从此,再也没有人注意到她,马府中的男人自然不肯多看她一眼。 % ^4 J/ e" E% x& C: y; }3 n! r
6 ]8 i7 X; N' l& d4 S8 \0 a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崩逝于榆木川军中,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不到一年,仁宗病逝,传位给太子朱瞻基,即为宣宗。宣宗是一位仁德之帝,十分留意民间疾苦,上一代的仇恨,到这里也已被时间冲淡;当初反对朱棣的叛臣,毕竟也是效忠于大明皇朝,于是宣帝为他们平反昭雪,下令赦免了大批为奴的罪臣女眷,并尽量地发还她们的家产。 # ?$ X8 T: A* | f* o; Y
5 o% e" F% m4 }7 F1 m 泽被四海,郡奴随之也摆脱了二十多年的奴婢生涯,带着秋娘回到江西部阳故乡,这时她已年近三十了。故乡的人们对胡闰的忠贞义行记忆犹新,因而纷纷把善意的关注投向了这个历劫归来的忠臣之女,地方官把胡家祖屋及祖产发还给了郡奴。郡奴历尽了坎坷,对人生已看得十分平淡,她不想改变自己用惯了的名字,只是在前加上了胡姓,成为胡郡奴。胡郡奴已蓄好了满头秀发,在脑后挽成髫,穿着已更新,但仍然是淡雅朴素,虽不施脂粉,但天生丽质,足以明艳照人,一派端庄典雅的大家风范。于是许多热心的乡亲邻居开始为她提亲,无奈她对婚姻早已无心无意,坚决表明了自己此生不事婚嫁,陪伴养母秋娘终老一生。 4 W6 B q6 t) b1 a9 u
) i2 h# S! `5 w 虽为著名文臣之女,却因落地为奴,竟然不能识文断字,胡郡奴感到十分羞愧;于是她在宅中的前厅办了一所私塾,请来当地名师教学,免费供给附近的贫困儿童读书,自己也跟着一道努力学习。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胡郡奴进步神速,待到精通翰墨诗文后,便亲自担当私塾的教学工作,一心一意地教书育人,成为当时少有的女先生。直到她五十六岁时去世,她把所有的家产都尽花在教学上,换取了桃李满天下。
! o6 C* m2 I( `9 Z* j5 c) p5 C& Q4 k/ `! p" s9 t$ T7 ^& l; z# B- N
她死后,当地人为了纪念她的贞节和贤德,集资修建了“贞姑祠”,把她供奉为“忠胤贞姑”,后来传化为护佑一方的神灵,因而“贞姑祠”中香火历代不断。7 p# V# y4 y0 H2 J% ^. c& ?7 r
黄河女神陈喜妹
4 B% o0 \" x: R% m3 w: }1 u1 W/ Y5 s% o$ b+ {: B: }' T
作者:车水6 r+ T1 B4 j. _' f* D9 x* G( f
7 X3 c$ v0 |4 C
. |# D* z t9 X8 J- d1 B
一方土地一方神,东南沿海一带家家供着妈祖娘娘,行船出海前总要在妈祖神位前祈祷一番;在河南开封四周的黄河泛滥区,人们则相信“黄河女神”,每年洪汛前都要举行隆重祭祀,析求“黄河女神”保佑家园平安。其实这个所谓的“黄河女神”并不是上界仙女,而是黄河岸边的一位女英雄,闺名陈喜妹。 ' {! n: {( `9 ?
% @) T- Y" d6 r H8 r+ u7 j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然而,由于黄土高原的树木植被,经过了历代的砍伐破坏,成为疏松裸露的黄土地,黄河流经这里时带下了大量的黄土泥沙,成为黄浊浓稠的黄河水;到了潼关转向东流,经过豫西山区,便流到河南东部的大片平原上,由于这里地形平坦,黄河水流变得缓慢,河水中大量的泥沙慢慢沉积在河床中,日积月累,渐渐形成河床高于四周平地的奇特现象,全依靠着两旁不断增高加固的堤坝来维持着黄河水顺河道而流。然后,每到夏秋之间大雨连绵之际,洪水奔腾而下,常常会冲垮儿段较薄弱的堤坝,肆无忌惮地冲毁村庄土地,造成洪灾;因而,人们把这片地区称为“黄河泛滥区”主要包括开封府附近的十几个郡县。
( W2 Q |% B4 m V& \* j* c- u; g! `* s5 ^' P5 ^
陈家村就是黄河泛滥区中的一个村落,紧畔黄河,土地倒是宽阔肥沃,可人们年年都担心堤坝决口,每到夏秋之际便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由于当地人重视修固堤坝,还算平平安安过了几十年。陈家村村头上住着一个七口之家,主人叫陈开洪,年龄五十开外,以在黄河里打鱼为生,家中也种着几亩旱地,日子过得还算顺畅。妻子郑氏是个善良宽厚的老妇人,勤俭持家,使全家吃穿丰足、融睦和乐。家中有五个孩子,三男两女,一岁一个,长子最大,今年二十岁,幼女最小,也已十六,都尚未婚嫁。幼女名叫喜妹,虽是个女孩家,却不喜欢和长她三岁的姐姐一起纺线绣花,而常常跟着父亲和哥哥出船打鱼、下地耕种,所以身板子特别结实,性格也象男孩子般豪爽。喜妹虽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但并不恃宠生娇,反而十分勤快,每天清早都是她最早起床,先把院子内外打扫干净,再去叫醒家人。 & X( X. E' h# ]! x; G
" O. K5 t, P3 ]$ ?6 f' @& r3 k
景泰七年初秋,黄河上游一带连日暴雨不断,黄河水位猛涨。终于,一日清晨,阴郁的天际刚刚露出一丝晨曦,离陈家村不远的中牟附近黄河堤坝决口,奔腾浑浊的黄河水从天而降,转眼间就冲进了溃口附近的七十余座村镇,陈家村也在所难免。刹那间,房屋倒塌,大树连根拔起,村镇被吞没在一片黄色的汪洋之中,许多人还在晨睡中没有睁眼,就被洪水卷得无影无踪。
1 ?' |( _6 E; d m7 ]
# e' T! t, U7 Q: C7 q 这本,陈喜妹照例起了个大早,正在清扫大雨冲涮过的院子,突然,耳边响起沉闷的轰鸣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还没等她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洪水已象猛兽一般,推倒土院墙,冲进院来。陈喜妹根本来不及去唤醒仍在屋中酣睡的亲人,洪水就迅速淹没了土砖屋,陈喜妹也已被洪水浮起来,她只看到自家的屋顶在洪水中晃了晃就散开了。
1 G# ]7 S9 O) u% u g7 f/ Z; q# s
, ~$ ^4 {! z8 V: d) @% e9 R 急烈的洪水中,她来不及悲痛,只有恐惧和死亡紧紧缠住她,好在她谱熟水性,飘在洪水中,她本能地抱住了一棵远处冲来的大树。这时,她发现二哥陈乐顺出现在水面上,离她距离不远,她竭力大呼一声,二哥似乎听到她的喊声,奋力地游向她,很快也攀住了大树。就在此时,歇了一天的大雨又开始从天际倾注下来,连着洪水,天地一片迷朦。
( [" B1 Z5 x8 ?9 e! k g& ^$ y+ {* `9 H
陈喜妹无法与同在一棵树上的二哥搭话,也无法考虑失散的家人,在翻滚汹涌的黄色泥浆中,她既要抱紧大树,又要不断避开水中不断撞击而来的各种杂物,瓢泼大雨更冲得她无法思考。 # E2 j' H9 p( H
L% @$ m% b% O
陈家兄妹随着大树忽沉忽浮,随波飘流,大树在洪流中不断与其它漂浮物碰击,随时都有把他俩震脱和撞死的可能。陈喜妹觉得十分乏力。突然心头一亮,她想出了个主意,于是用一个手解下自己的腰带:把自己的身体牢牢地绑在树干上,接着,又使出吃奶的力气,折下大树上的一根枝干拿在手中,随时撑开其它的漂流物,多次化险为夷。
0 a, a9 E! V2 y' E8 C
& d9 p" `& b0 H1 H6 j6 O: @0 y 因为大雨滂沱,她无法把这个办法介绍给哥哥陈乐顺。
% B5 {& @, A- U
7 x. O) {' P3 ^* Z$ I/ X5 s; ^/ v1 ~ 就这样漫无边际的飘流着,天地昏暗中,也不知道过去了多少时辰,渐渐地雨小了些,陈喜妹猛然发现,原本附在大树另一端的二哥早不在树上,定是哪阵巨浪把他卷走了,到底把他抛到了哪里,陈喜妹无法知晓,她欲哭却已无泪。天色逐渐亮了一些,陈喜妹已能辨清撞向大树的漂浮物的形状,有树木、家俱、淹死的牲畜和各种男女老少的尸体,令人怵目惊心,惨不忍睹。一具浮尸漂到陈喜妹身边,她用树枝去拨开,意外地发现那人还略能颤动,并没有死,于是她设法把那人拖到树杆旁,在慌乱中,用自己的肩膀抵住那人的腹部,借着洪水的冲击,挤出那人腹中的积水,慢慢地那个奄奄一息的人竟苏醒了过来。陈喜妹心生惊喜、用力撕了自己身上的一块衣服作成布索,把那人绑在树杆上,使他的头部露出水面,不再吞喝那黄色的泥浆水。这时,陈喜妹才定睛看清那人的模样,是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男子。
( e1 ]2 y" W1 w4 V9 N X1 }5 t6 V2 a6 K- l9 F
有了开头,陈喜妹居然又接二连三地发现了几个被洪水呛昏而尚存气息的人,也就采用同样的方法,一连救起了五个人,有老的、小的,有男的,也有女的,一个一个象是蚂蚱一样被绑附在树杆上,而陈喜妹的外衣也已撕尽,只剩下一件单薄的内衣在身上。
" d! U" `0 _0 x! u) Z5 L+ `# K& {/ {7 R7 m1 a6 E+ A0 `
渐渐地,雨停歇下来,天色也开始变暗。他们在水中已漂浮了整整一天,个个虚弱无力,根本不能交谈,只是拼命地搂住树杆,挡开冲来的漂浮物,苟延着残存的生命。
( A ]# r* _2 o: f5 z7 F
2 a6 ]* c8 x' I4 [9 m 浑浑沌沌中,长夜也过去了,当曙光初透时,他们的树搁浅在一处高坡边,于是六人奋力挣扎着离开洪水,躺在洪水尚未淹没的高坡上喘息。六个人中有四人已经因受伤而不能动弹,只有陈喜妹和那个首先被救起的男青年稍微好些,但也已是精疲力尽,为了能勉强活下去,他们不得不拖着沉重的双腿去寻找食物。
+ K# u5 T1 z" V7 E' v6 F5 d* p8 {: j) ?7 x+ V
洪水滔滔中,根本没有粮食的影子,他们只好捞些肚皮翻白的鱼虾,水中飘浮着的死鸡和野果,没有火种,六个人只有生吞活剥,勉强咽下些生食来填充饥肠漉漉的肚皮。 ! h1 c( Y: P! {1 i$ _, v, J" {
3 ?' M' q0 R: H+ Z4 B/ G
素不相识的六个人,这时已形成一个生死与共的集体,陈喜妹因为是救命之人,无形中成了核心,大家都对她十分信服。那个首先被救起的青年叫刘阿贵,因年富力强,此时身体情况较好,寻找食物和探视水情的担子主要落在了他身上,他也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 U* Z$ J7 X* i; B) A3 t
" m7 X3 F+ M4 k7 T% M 大雨虽然停歇,洪水却仍在上涨,时时威胁着他们赖以栖身的高地,可他们丝毫无力改变天命,只有不停地祈求上苍保佑。陈喜妹毕竟是个女孩子家,一天一夜泡在水中,已是心力交瘁,四肢又开始浮肿起来,身体不适,命运无着落,陈喜妹精神也快垮下来了,她想起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的亲人,想起同抱住一棵树却又失落的二哥,怎不伤心欲绝。可大伙儿这时都眼瞪瞪地看着她,她不敢哭,她怕大家的精神都随之崩溃,只有拖着病体到远处寻食物时,她才敢偷偷哀位,这时幸亏有了刘阿贵给了她不少安慰。 7 D9 A4 L$ R/ T A
( s Y6 k# |: m. P, U4 w+ b: t
有一位腿受伤的老汉,躺在一堆乱石旁,竟扒拉出了一些干草,他心机一动,拾起两块石头,夹上干草不停地磨擦,居然真的磨出火来,这样既可以烤干大伙的衣服,又可以把捞来的食物烤熟吃,因而每个人都恢复了不少体力。 # V( ]0 Q0 O) }: f/ W" L* S2 F9 s& Y
8 W7 s5 G1 O, y' X6 G
有了火,似乎有了希望,大伙儿的兴致也高涨了不少。又是一个星光闪烁的夜晚,六个人围在火边开始聊天,一个四十来岁的大婶问刘阿贵可曾结婚,又问陈喜妹可曾嫁人,两人都回答:“不曾。”于是几个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一个念头,而由那个取火的老汉首先提议道:“这岂不是天赐良缘吗?”
" z! r/ K: @3 ^% Q% f8 w, C6 t: R. M' i ~( J( M- o
陈喜妹与刘阿贵同时羞红了脸,但其他四人一致起哄,让刘阿贵向陈喜妹求婚。刘阿贵忐忑不安地抬头看了看陈喜妹,陈喜妹也正好抬眼看她,目光一相遇,又非常不好意思地分开,刘阿贵不知如何开口才好。老汉又在一旁出主意了,他让刘阿贵跪下感谢陈喜妹的救命之恩,然后再求婚。刘阿贵果然直挺挺地跪倒在陈喜妹面前,口中哺哺道:“感谢姑娘的救命之恩,让我照顾姑娘一辈子作为报答吧!” ; r' ~: X3 q+ ]5 s% [) N
0 Z8 y3 t, ^* @
众人都称赞他说得好,可陈喜妹羞涩得不肯表态,刘阿贵就跪着不肯起来,大家又是一阵鼓动,陈喜妹终于满面红晕地点了点头。
, h6 d/ u- O# m6 [ V8 x
/ }/ w8 k8 g! \) R( P: t! Z 于是一桩婚姻就在这么奇特的情况下定了下来,大伙儿只说,现在困在水中,生死难卜,不如趁早成了夫妻,也不枉这一生!既然大家有这份热情,一对有情人也不便推脱,当夜便在高坡上,面对着四周无际的洪水,拜了天地,大家又草草地为他们搭了茅棚,就充当洞房,在洪水和星星的见证下,俩人结成了夫妻。 * F; P/ _& S% U, S, u, M* }* o
% @8 n# j; j2 L 三天以后,洪水逐渐退去,就在陈喜妹与刘阿贵双双准备去寻找亲人和家园时,竟意外地见到了陈喜妹的二哥陈乐顺和刘阿贵的父亲与妹妹。
( q% N$ s, C- Q/ c/ [5 \( A
+ }. S7 C1 U7 g" y 原来,陈乐顺被一阵巨浪冲离大树后,并没有死,凭着他良好的水性,离开大树后他徒手游了一阵又抓住了一根竹竿;竹竿浮力有限,他游得十分吃力,眼看体力不支时,幸而遇到了一对父女,合力把他拉向他们抱着的一棵大树,说来也巧,这对父女竟是刘阿贵的父亲和妹妹。 ! \3 ]( C8 t5 g8 M6 k
% S* R0 Z" E$ X: p. k ^ 洪水退后,刘氏父女和陈乐顺四处寻找失散的亲人,于是,在高坡上找到了已成夫妻的刘阿贵与陈喜妹。劫后重逢,恍如梦中,彼此抱头痛哭,不知是悲是喜。刘阿贵把自己与陈喜妹成亲的事禀报了父亲,刘父十分高兴,当即也宣布了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陈乐顺,如此一来,五个人成了一家子,真是大难之后的喜事啊! 7 Z+ r1 f8 V- |9 O& A# h- t
p' d: H$ e0 A" l3 c" w# K 因两家的家园都已被洪水冲毁,所以索性五个人在一个地方重新安家。刚刚拾掇出点眉目来,陈喜妹的浮肿病开始恶化,刚回家不到二十天,她就抱憾离开了人世。 : }; F# S" F6 n# z
* t% F1 Y' L% A2 T 陈喜妹虽然死了,可她在洪水中一连救下五条人命的事迹却越传越广,人们竟认为她并不是死了,而是被召上了仙界,将成为保佑家乡人民不受洪水之灾的仙女。于是,当地人在她当初避难的那处高地上修建了“喜妹亭”,人们常到那里去凭吊她,据说以后的洪水泛滥中,每次都有陈喜妹显灵救人的事发生,渐渐地,人们把她传颂成为“黄河女神”,都祈求她保佑家乡免遭黄河泛滥之灾。; i2 d% T% F$ {4 z2 ^* V( p9 o
8 c8 f* K4 d2 s# {7 ?, k# L1 L[ 本帖最后由 冷月飞花 于 2007-6-3 14:39 编辑 ] |
|